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若昂·貝爾納多·維埃拉

鎖定
若奧·貝爾納多·維埃拉(葡萄牙語:João Bernardo Vieira,1939年4月27日——2009年3月2日),幾內亞比紹共和國前國務委員會主席、共和國總統、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武裝部隊最高統帥,幾內亞和佛得角非洲獨立黨前總書記、主席。少將。
中文名
若奧·貝爾納多·維埃拉
外文名
João Bernardo Vieira
別    名
尼諾
卡比
國    籍
幾內亞比紹
民    族
巴貝爾族
出生日期
1939年4月27日
逝世日期
2009年3月2日
畢業院校
幾佛獨立黨中央黨校、南京軍事學院、古巴軍事學院
職    業
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民族獨立活動家
主要成就
三次任幾內亞比紹總統
出生地
葡屬幾內亞比紹
配    偶
伊莎貝爾·維埃拉
政    黨
幾內亞和佛得角非洲獨立黨
軍    銜
少將
宗    教
天主教

若昂·貝爾納多·維埃拉人物經歷

若昂·貝爾納多·維埃拉早年生涯

1939年4月27日生於幾內亞比紹首都比紹市一個工人家庭。巴貝爾族人。中學畢業後在市政府當過電工。1960年參加幾內亞和佛得角非洲獨立黨後,被派往幾內亞首都科納克里幾佛獨立黨黨校學習政治和文化,1961年在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學習軍事,並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 [1] 
1961年7月,幾佛獨立黨領導葡屬幾內亞人民開始爭取民族獨立的武裝鬥爭。1963年1月23日,該黨領導的游擊隊打響了武裝鬥爭的第一槍,維埃拉任幾內亞比紹南部卡提奧行政區政治委員和軍事負責人,化名“尼諾”和“卡比”。1964年2月在幾內亞和佛得角非洲獨立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幾佛獨立黨鬥爭執行委員會委員。1964——1965年任南線部隊司令。1965年當選為幾佛獨立黨戰爭委員會副主席兼全國作戰負責人,成為幾比人民革命武裝部隊最高軍事領導人之一。 [1]  [2] 
1967——1970年任幾佛非洲獨立黨政治局南線代表。1970——1971年任黨的戰爭委員會委員,負責軍事行動計劃。1971——1973年任黨的鬥爭執行委員會委員和戰爭委員會委員。在1973年7月幾佛非洲獨立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和1977年11月幾佛非洲獨立黨第三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幾內亞和佛得角非洲獨立黨中央常設書記處成員、政治局常委,並擁有武裝力量“司令”軍銜。 [1]  [2] 

若昂·貝爾納多·維埃拉政治生涯

若奧·貝爾納多·維埃拉
若奧·貝爾納多·維埃拉(7張)
1973年9月在解放區博埃召開的幾內亞比紹第一屆全國人民政權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全國人民議會議長,併兼任臨時政府武裝部隊部部長。1973年9月24日,幾內亞比紹共和國在解放區宣告成立並頒佈憲法。1974年9月葡萄牙予以承認。1977年7月——1978年9月在古巴學習軍事。1978年9月,幾內亞比紹共和國部長會議主席弗朗西斯科·門德斯因車禍死亡,維埃拉繼任部長會議主席和幾佛非洲獨立黨幾內亞比紹全國委員會主席。 [2]  [1] 
1980年11月14日,以維埃拉為首的武裝力量推翻並軟禁了國家元首路易斯·卡布拉爾,解散國務委員會,接管一切權力,並聲稱這是一次“調整運動”,而不是政變。維埃拉任幾內亞比紹共和國革命委員會主席(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武裝部隊最高統帥。1981年11月在黨的特別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幾內亞和佛得角非洲獨立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1982年5月兼任幾內亞比紹人民革命武裝部隊總參謀長、人民革命武裝部隊部部長、國家安全和公共秩序部部長。1983年9月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由9人組成,維埃拉任委員會主席。1983年11月被授予少將軍銜。1984年5月16日在幾內亞比紹第三屆全國人民議會上當選為幾內亞比紹共和國國務委員會主席、國家元首,同時兼任政府首腦、人民革命武裝部隊總司令、國防部長和內政部長。1983年底第四屆非洲葡語國家首腦會議在比紹召開,維埃拉當選為會議主席。1985年1月任岡比亞河開發組織執行主席 [1]  [2] 
1994年7~8月,幾內亞比紹舉行首次多黨制總統和立法選舉,維埃拉以超過52%的得票率當選為幾內亞比紹共和國總統。1998年5月在幾佛非洲獨立黨第六次代表大會上,維埃拉以438票贊成、8票反對、4票棄權當選為幾內亞和佛得角非洲獨立黨主席。1999年5月6日,維埃拉政權在軍事政變中被推翻,他流亡葡萄牙。2005年6月,幾比舉行總統大選,維埃拉作為獨立候選人參選。經過兩輪角逐,維埃拉最終勝出,當選為新一任總統,並於2005年10月1日宣誓就職。 [3-4] 
2009年3月2日,維埃拉在比紹遇襲身亡。
維埃拉曾於1980年和1982年兩次訪華。2006年10月29日至11月2日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2008年9月訪華並出席北京殘奧會閉幕式。 [5] 

若昂·貝爾納多·維埃拉沉浮

內戰
若奧·貝爾納多·維埃拉
若奧·貝爾納多·維埃拉(7張)
1998年,維埃拉總統以涉嫌向塞內加爾反政府武裝走私軍火為由,下令將武裝部隊總參謀長安蘇馬內·馬內少將停職。馬內不服,反而表示軍火走私是在維埃拉總統知情的情況下,由國防部長等人進行的。1998年6月6日,維埃拉以“翫忽職守罪”解除安蘇馬內·馬內的職務。6月8日,馬內發動軍事政變。隨後,塞內加爾和幾內亞軍隊進入幾內亞比紹,支持維埃拉政府。6月9日,馬內宣佈成立由他本人領導的臨時軍事委員會,並要求維埃拉總統和政府辭職,舉行公正大選。同時公開譴責法國唆使塞、幾軍隊干涉幾內亞比紹內政。葡萄牙擔心失去在這個前殖民地的影響,積極推動葡語國家共同體進行調停。 [6] 
此間輿論認為,幾內亞比紹內戰的直接原因是部分軍隊對現政府腐敗不滿,而深層原因卻是法語地區企圖擴大對葡語國家影響。維埃拉政府有法國支持背景,軍事委員會則有葡萄牙作後盾。
葡語國家共同體聯絡組的穿梭調停活動,促使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即法語區)內部分化,使塞內加爾等國的出兵干涉行動遭到孤立。美國則表現出謹慎地站在里斯本和葡共體一邊。1998年7月26日,幾內亞比紹政府、軍事委員會和葡共體聯絡組三方代表簽署瞭解決軍事衝突的“諒解備忘錄”及其附件。簽字後一小時,雙方立即實現停火,並定於1998年8月的第一個星期開始和平談判。 [7]  經過近5個月的內戰,軍委會一方控制了全國絕大部分領土。1998年11月,在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的斡旋下,馬內與維埃拉總統簽署包括停火、成立團結政府和舉行大選等內容的阿布賈和平協議。1998年11月27日,全國人民議會通過了要求維埃拉辭職的議案,有69名議員支持這項動議。1999年1月,幾比根據協議組成軍委會佔主導地位的全國團結政府。1999年2月,新政府正式就職。 [8] 
1999年5月6日,幾內亞比紹局勢急轉直下,以前總參謀長馬內為首的部分軍人發動政變。馬內的軍隊包圍了總統府,並與政府軍和總統衞隊發生激戰。1999年5月7日,支持維埃拉總統的軍隊向以馬內為首的政變軍人投降。隨後,幾內亞比紹全國人民議會議長馬拉姆·巴卡伊·薩尼亞被任命為共和國代總統。維埃拉進入葡萄牙大使館避難,並於同年6月流亡葡萄牙。同年5月12日,前總理曼努埃爾·塞特尼諾·達科斯塔被選為幾佛非洲獨立黨代主席。同年9月幾內亞和佛得角非洲獨立黨全國代表大會以犯有“叛國罪行”、支持和煽動戰爭以及行為與黨的章程不符為由將維埃拉開除出黨。 [6] 
迴歸
2003年9月,幾內亞比紹武裝部隊總參謀長維裏西莫·科雷亞·塞亞布少將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昆巴·雅拉總統的民選政府,若奧·貝爾納多·維埃拉在2005年4月7日重返重返幾內亞比紹,當天他乘直升機抵達比紹足球場時,共有5000名支持者夾道歡呼。雖然維埃拉的支持者收集了3萬個請求他復職的簽名,但他並未即時承諾復職,理由是他要“重新建立”自己的公民權利,及為投票作登記,另外還想繼續為和平與安定作出貢獻。維埃拉還表示,他已經原諒了他的敵人,希望人們也可以原諒他所造成的傷害。5月16日,維埃拉宣佈以獨立候選人身份參加2005年6月幾內亞比紹總統選舉。當時,很多人都不看好維埃拉會當選,因為維埃拉此前一直處於流亡階段,並被禁止從政五年,他還因涉嫌在1985年殺害政變分子受到司法指控。2005年4月,幾內亞比紹最高法院一致裁定,維埃拉和另一位前總統昆巴·雅拉具備候選人資格,從而為他參加大選掃清了法律障礙。而他原來所屬政黨幾內亞和佛得角非洲獨立黨則支持國民議會議長、臨時總統馬拉姆·巴卡伊·薩尼亞。在6月19日的第一輪投票中,維埃拉以28.87%的得票率位居第二;在7月24日決勝的第二輪投票中,維埃拉反超競爭對手薩尼亞,以52.45%的得票率當選幾內亞比紹共和國總統,並於10月1日正式宣誓就任總統。 [9-10] 
2005年10月28日,維埃拉總統宣佈解散由總理、幾佛非洲獨立黨主席卡洛斯·戈梅斯領導的政府,以維持國家穩定。11月2日,維埃拉委任同盟者、幾佛非洲獨立黨第一副主席阿里斯蒂德斯·戈梅斯為總理。2007年3月,幾佛非洲獨立黨與社會革新黨及社會聯合民主黨結成聯盟,尋求組成新政府,使維埃拉無把握擊敗戈梅斯。4月9日,維埃拉總統委任幾佛非洲獨立黨政治局常委馬爾蒂尼奧·恩達法·卡比為總理。在卡比三黨聯合政府中,只有內政部長巴希羅·達博作為維埃拉的親信列入內閣名單。2008年7月25日,卡比未經事先通知幾佛非洲獨立黨,就撤銷了海關、税務和財政高級官員的職務,佔有議會多數席位的幾內亞和佛得角非洲獨立黨退出旨在支持政府的“維護政治穩定合約”,從而退出執政聯盟,引發了一場政治危機。2008年8月5日,維埃拉總統解散了國民議會,任命卡洛斯·科雷亞為總理,負責2008年11月幾內亞比紹立法機構選舉前的工作。 [11-13] 
2008年11月16日,幾內亞比紹舉行議會選舉,幾內亞和佛得角非洲獨立黨贏得了100席當中的67席。根據選舉結果,12月25日,維埃拉總統任命幾佛非洲獨立黨主席卡洛斯·戈梅斯為新總理。2009年1月8日,由卡洛斯·戈梅斯為總理的幾內亞比紹新一屆政府正式宣誓就職。這一屆政府由21名部長和10名國務秘書組成,其中有6名女性擔任部長和國務秘書職務。所有新內閣成員均為幾內亞和佛得角非洲獨立黨成員。幾內亞比紹總統維埃拉在新內閣成員就職儀式上要求政府成員和政黨領導人將國家利益置於首位,停止政治紛爭,為幾內亞比紹的和平與發展而努力。 [14] 
若昂·貝爾納多·維埃拉 若昂·貝爾納多·維埃拉
2008年11月襲擊
2008年11月23日,幾內亞比紹總統維埃拉位於首都比紹的住宅遭到該國部分軍人開槍射擊,襲擊者企圖闖進寓所內,更與保鑣對戰3小時,但在接近維埃拉前被保鑣驅趕離開。事情發生後,維埃拉立即向鄰國塞內加爾總統瓦德電話通報了上述情況。瓦德隨後對塞媒體説,這是一起“兵變”。塞總統府官員説,塞內加爾軍隊在靠近幾內亞比紹的邊境地區加強了防衞措施。幾內亞比紹社會通訊部長門多薩以及該國總統府的一位新聞官在電話中向新華社記者證實了維埃拉總統住宅遭槍擊的消息,並説首都比紹的局勢已經得到控制。 [15] 
聯合國秘書長駐幾內亞比紹代表紹拉·奧莫雷吉造訪維埃拉遇襲的住宅後對路透社記者説:“總統和家人平安無事。”武裝部隊總參謀長巴蒂斯塔·塔格梅·納·瓦伊介紹,襲擊者是士兵。“現已逮捕5人,局勢已在控制之下”。內政部長西普里亞諾·卡薩馬説,一名總統保鏢交火中喪生,另一名保鏢受傷。政府正在調查。另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內政部官員説,至少1名襲擊者死亡。同日稍後時間,維埃拉舉行記者招待會,他在記者會上表示襲擊的目標只是想把他消滅,並表示局勢已受控。 [16] 
2009年3月襲擊
2009年3月1日晚間,幾比武裝部隊總參謀長巴蒂斯塔·塔格梅·納·瓦伊少將在軍隊總部大樓爆炸案中喪生。其支持者指責維埃拉應當對此事件負責。3月2日清晨,親總參謀長瓦伊的士兵攻打了總統官邸,總統維埃拉試圖逃出官邸時被士兵打死。用重型武器襲擊維埃拉寓所。維埃拉試圖逃離寓所時不幸中彈身亡,享年70歲。聯合國、非盟、歐盟、葡共體及美國已就維埃拉被殺的事件予以遣責。 [17] 
若奧·貝爾納多·維埃拉 若奧·貝爾納多·維埃拉
原因分析
維埃拉總統遇襲身亡後,幾內亞比紹軍方稱殺害總統的是少數軍人為報復總參謀長瓦伊遇害的“個人行為”,而不是政變行為。軍方正在搜捕嫌疑人。聲明同時否認維埃拉遇刺系軍方針對瓦伊遇害實施的報復行為。內閣宣佈,自2009年3月2日起連續7天為全國哀悼日,併為維埃拉和瓦伊舉行國葬。幾內亞比紹不穩定更深層次的原因。該國原為葡萄牙殖民地,自1974年獨立以來軍方和政客之間關係失調,因此政變不斷,政局不穩。該國為南美毒販集團前往歐洲的中轉站,一些當地軍官有所參與,一旦覺得政治家妨礙他們賺錢,就會下手將其政變推翻或槍殺。因此幾內亞比紹政局一直不穩,“政變”、“暗殺”不斷。總統與總參謀長代表的兩大勢力間爭鬥時有發生。 [18] 
一些分析師認為,幾比政府與軍方長期不和,明爭暗鬥由來已久。總參謀長和總統接連遇襲是軍、政兩大勢力深刻矛盾的一個縮影。由於總統和軍隊政見不合,幾內亞比紹在近4個月時間裏多次發生暴力與武裝襲擊事件。法新社評論説,這次總參謀長和總統先後遇刺,是幾內亞比紹軍政矛盾的“大爆發”。 [17] 
瓦伊與維埃拉交惡由來已久。瓦伊1998年至1999年曾參與旨在推翻維埃拉統治的“武裝叛亂”。2005年8月,維埃拉作為獨立候選人再次當選總統,重新掌權。作為軍隊主要領導人的瓦伊時常公開批評總統政見。2008年11月23日夜,不明武裝人員突襲總統府,向府內發射火箭彈,並射殺兩名警衞。外界認為,這是軍中“持不同政見者”對總統發動的一次未遂政變。總統遇襲後,政府精選400名“民兵”充當維埃拉的貼身保衞。2009年1月初,瓦伊稱,他的車隊經過總統官邸時,門口的“民兵”突然向車內射擊試圖刺殺自己,但沒能得手。 [17] 

若昂·貝爾納多·維埃拉調整運動

1980年11月14日,若奧·貝爾納多·維埃拉率領部分軍隊發動政變,推翻了國務委員會主席(國家元首)路易斯·德·阿爾梅達·卡布拉爾和幾內亞和佛得角非洲獨立黨執掌的政權,建立了幾內亞比紹人單獨執掌的政權,使幾內亞比紹和佛得角的合併計劃遭到破壞,這對兩國政治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19] 

若昂·貝爾納多·維埃拉預謀

幾內亞比紹獨立後,由於執行了偏激左傾社會-經濟改革政策,造成國民經濟嚴重惡化。與此同時,在幾內亞比紹政治生活中佔據主導地位的佛得角人與幾內亞比紹土著黑人之間的族羣對立日漸加深。1980年11月14日上午,首都比紹出現了羣眾示威,抗議糧食匱乏和政府的腐敗無能。同時也出現了反對佛得角人控制幾內亞比紹的民族主義情緒。當時,國務委員會主席卡布拉爾正在布巴克島休假,以部長會議主席維埃拉為首的政府中的幾內亞比紹人高級軍政要員商討局勢,多數與會者認為應利用這一時機發動政變,奪取佛得角人掌握的權力。 [19] 
當時執掌軍政大權的佛得角籍要人大多不在首都,有利於政變成功。除國務委員會主席卡布拉爾正在外島休假外,內政部長康斯坦蒂諾·特謝拉正在莫斯科訪問,警察總局局長若澤·阿勞若在里斯本,武裝部隊中佛得角籍的多名高級將領已去佛得角首都普拉亞參加兩國軍事會議。與會者還指出,發動政變時必須隔斷支持幾佛獨立黨的蘇聯軍事顧問團與卡布拉爾等人的聯繫,以避免蘇聯政府藉口進行軍事幹預。 [19] 

若昂·貝爾納多·維埃拉行動

1980年11月14日晚,駐紮在首都的4個營,在維埃拉指揮下發動軍事政變,首先攻擊人民革命武裝部隊司令部,打死了安全部隊首腦安東尼奧·布斯卡迪尼和幾佛獨立黨中央常設書記處書記奧托·沙赫特。隨後,政變部隊佔領了電台、幾佛獨立黨幾內亞比紹全國委員會總部和政府機構。一支政變部隊包圍了蘇聯軍事顧問團的駐地比紹旅館,禁止蘇聯軍人出入和對外聯繫。派往布巴克島的政變部隊軟禁了國務委員會主席卡布拉爾。政變當局宣佈在全國實行宵禁,切斷了與外界的一切聯繫,以防止前政府領導人要求佛得角政府出兵干預。 [19] 
維埃拉發表講話,他向全國人民解釋了推翻卡布拉爾政權的原因,他指責卡布拉爾執行了歧視幾內亞比紹人的政策,強迫議會通過使他成為“獨裁者”的新憲法,造成政治上的混亂。維埃拉着重抨擊卡布拉爾在經濟政策上的失誤,特別是集中了全國資金去建造無經濟效益徒有虛名的工程,使國家瀕臨破產;由於卡布拉爾不重視農業,造成了全國嚴重的糧荒。他呼籲外國不要干涉幾內亞比紹的內政,新政府希望能繼續保持與佛得角的密切關係。 [19] 
維埃拉否認他們發動推翻卡布拉爾政權是一場軍事政變,他宣稱這是一場清除前政權的腐敗和執行錯誤政策的“調整運動”。首都比紹的居民歡迎政變行動,紛紛湧向街頭舉行慶祝的狂歡活動。關於外界反應,在政變幾小時後,幾內亞政府就宣佈承認幾內亞比紹新政府。佛得角部長會議發表聲明,譴責幾內亞比紹的軍事政變的目的是破壞幾內亞比紹和佛得角統一的計劃,它將採取措施以保證在幾內亞比紹的僑民,但又聲稱佛得角政府決不干涉幾內亞比紹的內政。 [19] 

若昂·貝爾納多·維埃拉權力重組

若奧·貝爾納多·維埃拉少將 若奧·貝爾納多·維埃拉少將
以維埃拉為首的新政權,反映了它的民族主義特點。政變後,宣佈成立“革命委員會”,解散全國人民議會、國務委員會和部長會議,革命委員會作為國家最高權力機構,並代行政府職能。革命委員會由12名委員組成,但排除了前政權的佛得角籍官員和將領,由維埃拉任主席,規定委員會主席為國家元首,兼武裝部隊最高統帥和政府首腦(總理)。幾內亞和佛得角非洲獨立黨幾內亞比紹全國委員會也宣佈停止接受幾佛獨立黨總書記阿里斯蒂德斯·馬里亞·佩雷拉佛得角總統)的領導,並罷免了該黨副總書記路易斯·卡布拉爾(已被推翻的幾內亞比紹國務委員會主席)的職務,也就是説割斷了佛得角和幾內亞比紹兩國統一的黨務關係,結束了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1981年1月,幾佛獨立黨(佛得角)全國委員會另立新黨佛得角非洲獨立黨,11月,幾佛獨立黨(幾內亞比紹)全國委員會決定繼續沿用原名,從此兩國一黨的狀況宣告結束。 [19] 
新政權領導人也考慮到幾內亞比紹與佛得角人民共同反對殖民主義進行武裝鬥爭的經歷,以及佛得角籍人在文化教育和經濟方面對幾內亞比紹的作用,強調民族和解和團結。例如,新政權允許前國務委員會主席卡布拉爾自願選擇他想去的國家,最後去了葡萄牙。還允許大不符佛得角籍人保持他們在政府中的職務,呼籲佛得角籍的職工、教師、醫生、商人繼續安心他們的工作和營業,保證將採取保護他們的權益和安全的措施。但不少佛得角籍居民已感到種族主義的威脅,他們害怕出現大規模種族仇殺事件,寧願拋棄他們的工作和產業以及在幾內亞比紹的公民權,紛紛舉家離開幾內亞比紹。 [19] 

若昂·貝爾納多·維埃拉社會影響

維埃拉的“調整運動”,對幾內亞比紹的政治、經濟、教育和外交路線帶來重大影響:
  1. 永遠埋葬了幾內亞比紹和佛得角統一的聯邦計劃,割斷了兩國處於同一政黨領導和統一武裝力量的關係;
  2. 大批有文化、有技術或有資金的佛得角籍居民的離去,這對幾內亞比紹的經濟發展和文化教育事業帶來相當不利的影響;
  3. 新政權改變了向蘇聯一邊倒的外交路線,強調不結盟的立場,在和平共處原則的基礎上與世界所有國家建立友好合作關係。在保持與東方國家友好關係的同時,表示希望改善與西方國家的關係,爭取更多的援助。 [19] 

若昂·貝爾納多·維埃拉為政舉措

維埃拉執政後,擬定了與前政權在建設方針上不同的方針政策,首先調整了經濟政策,並從農業國家這一國情出發,把發展農業放在了優先地位,增加投資,制定了一系列發展農業的具體措施。對工業基本建設項目也重新做了安排,關閉了一些虧損企業,重視發揮私商私營企業的積極性,改善市場供應,制止通貨膨脹 [2] 
1987年4月,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支持下,幾內亞比紹制訂了經濟結構調整三年計劃,實行更為自由化的經濟政策。政府採取了優先發展農業、調整工業和基建項目、改革商業體制、整頓國營企業、鼓勵私人資本等措施。1987年起,幾內亞比紹開始執行經濟結構調整計劃。1994~1997年,進一步實施強化結構調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向幾比提供總額為945萬特別提款權的貸款。1997年3月,幾比加入西非經濟貨幣聯盟;5月,原貨幣比索開始兑換非洲法郎;7月底,比索作廢。但1998年內戰使幾比經濟倒退約10年。 [8] 
國家主席胡錦濤主持儀式歡迎維埃拉總統訪華 國家主席胡錦濤主持儀式歡迎維埃拉總統訪華
在外交政策方面,維埃拉強調幾內亞比紹是一個不結盟的國家,重申繼續執行反對帝國主義、反對殖民主義的方針,並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發展同所有國家特別是葡萄牙語國家和鄰國的友好合作關係。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幾內亞比紹奉行不結盟、獨立自主和睦鄰友好的外交政策。支持非洲統一和實現經濟一體化。強調外交為發展服務,重視發展同美國等西方國家關係,以獲取援助。願同世界上不同社會制度和發展水平的國家建立平等互利的友好合作關係;主張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早在幾佛非洲獨立黨領導幾內亞比紹人民進行爭取民族獨立的武裝鬥爭的年代,中國人民給予了積極的支持和聲援。中國向該黨提供政治、財政等援助,併為其培訓了數十名幹部(包括門德斯、維埃拉等)。1974年3月15日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後,兩國間的人員交往和經濟合作不斷加強。中國曾經承擔的經援項目有:稻穀技術推廣站、竹藤編技術、體育場、擴建卡松果醫院等。1976~1989年,中國向幾比共派出7批醫療隊。1990年5月26日,幾內亞比紹與台灣建立所謂“外交關係”,5月31日,中國宣佈中止同幾內亞比紹的外交關係。維埃拉於同年年底訪問台灣。1998年4月23日,中、幾比兩國恢復外交關係。 [2]  [8] 

若昂·貝爾納多·維埃拉政治轉型

若奧·貝爾納多·維埃拉總統 若奧·貝爾納多·維埃拉總統
20世紀90年代初,政治多元化民主化非洲大陸興起。1991年5月,幾內亞比紹全國人民議會特別會議通過了建立多黨制的法律,解除黨禁,放棄一黨制,改行多黨制。幾內亞比紹首輪總統選舉在1994年7月3日進行,維埃拉雖然以46.2%的得票率領先其餘7名候選人,但因得不到法定最低得票率,故要在8月7日進行第二輪投票。在第二輪投票中,他的得票率為52.02%,擊敗幾內亞比紹社會革新黨候選人昆巴·雅拉,順利當選為幾內亞比紹的首任民選總統,並於1994年9月29日宣誓就任。 [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