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

鎖定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培養、造就合成軍隊高級指揮員和高級參謀人員的最高學府。直屬中央軍事委員會領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培養與中國人民解放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相適應的中、高級指揮員。
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批准,在原華北、華東軍事政治大學的基礎上創辦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1951年(辛卯年)1月15日,軍事學院在南京成立。劉伯承領導創建工作,並任院長兼政治委員。
中文名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
簡    稱
解放軍軍事學院
創辦時間
1951年1月15日
辦學性質
軍事學院
主管部門
中央軍事委員會
知名校友
遲浩田
知名校友
傅全有
陳炳德
所屬地區
南京
主要院系
戰役、戰史、高級速成、高級函授、政治速成、基本
首任院長
劉伯承
首任政委
劉伯承(兼)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歷史沿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為加強中國人民解放軍正規化、現代化建設,培養適應現代戰爭要求的指揮員,經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批准,在原華北、華東軍事政治大學的基礎上,創辦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
1951年1月15日,軍事學院在南京成立。劉伯承領導了創建工作,並任院長兼政治委員。軍事學院的成立,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由初級建軍階段進入高級建軍階段的主要標誌之一。軍事學院編制等級為大軍區級,直屬中央軍委領導。其基本任務是: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和毛澤東軍事思想,總結人民解放軍豐富的作戰經驗和學習其他國家軍隊的有益經驗,在人民解放軍現有軍事、政治素質的基礎上,培訓能夠組織指揮現代條件下各軍種、兵種協同作戰的合成軍隊高級指揮員和高級參謀人員,以加速建設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
1957~1959年,根據中央軍委決定,以軍事學院有關的係為基礎,分別組建高等軍事學院、軍事學院和海軍、空軍、炮兵、裝甲兵等學院。高等軍事學院設在北京,其任務是:訓練全軍陸海空軍正師職以上現職軍事、政治、後勤幹部,高級參謀人員及軍事理論人員。劉伯承為第一任院長兼政治委員,葉劍英陳伯鈞李聚奎先後任院長,李志民任政治委員。軍事學院仍設在南京。其任務是:培訓全軍團職及部分師職軍事指揮幹部。廖漢生劉浩天張震先後任院長,鍾期光王平先後任政治委員。海軍、空軍、炮兵和裝甲兵等軍種、兵種指揮院校主要培訓本軍種、兵種的團、營職指揮幹部。至此,中國人民解放軍形成了高、中級指揮院校培訓體系。
1966年10月起,由於“文化大革命”的破壞,高等軍事學院和南京軍事學院停止了教學活動。
1969年,高等軍事學院、南京軍事學院、政治學院、後勤學院被撤銷,合併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政大學
1970年8月6日,軍政大學在北京成立,黃永勝兼任校長,張秀川任政治委員。主要輪訓團以上幹部,只進行政治教育,取消了軍事課教學。
1972年5月,中央軍委任命蕭克為軍政大學校長,唐亮為政治委員,開始治理“文化大革命”給學校造成的嚴重破壞,逐步建立起軍事、政治、後勤3個系和所屬的軍事、政治、後勤教研室,恢復了軍事政治後勤課教學。
1975年,開辦了一些屬於進修性質的軍事班、政治班、師以上幹部讀書班和抗登陸作戰研究班。建院初期,機關設有訓練部、政治部、院務部等部門;教學科研機構和學員培訓管理機構分設11個教授會和4個系。到1956年,發展為具有戰役、戰史、高級速成、高級函授、政治速成、基本、情報、海軍、空軍、炮兵、裝甲兵、防化兵12個系和戰史、戰役、政治經濟、文化外語等50個教授會的綜合性軍事學府。不僅為全軍培養了一批合格的軍事指揮人才,還建設了一支具有現代軍事知識的教研隊伍,編寫了一套體現現代條件下軍隊建設和作戰需要的教材,建立了較完善的教學制度。
1977年11月,中央軍委為加強軍隊中、高級幹部培訓,決定以軍政大學軍事系、政治系、後勤係為基礎,分別組建軍事、政治、後勤學院。
1978年1月,軍事學院重新成立,蕭克任院長兼第一政治委員,段蘇權劉興元任政治委員。下設訓練部、政治部、院務部、研究部和政治、戰略、戰役、戰術、軍種、兵種、外軍、科技等教研室及電化教學中心。學員學習分培訓、輪訓兩類。培訓班分高級指揮班、指揮班、軍事理論班,學制2年。高級指揮班主要招收陸海空軍軍以上軍官,培養戰役指揮員;指揮班主要招收師職和少量優秀團職指揮員和參謀人員,培養戰役戰術指揮員和高級參謀人員;軍事理論班招收軍事指揮員和教員,培養軍事理論人才。輪訓班學制在1年之內,招收陸海空軍軍以上指揮員,重點研究戰略和戰役課題。教學工作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以中央軍委制定的戰略方針為依據,在總結人民解放軍作戰和建軍經驗的基礎上,吸取其他國家軍隊現代化建設的優秀成果,探討現代條件下人民戰爭的指導規律、武裝力量建設和作戰的組織指揮問題。學員主要學習政治理論、外交政策、戰爭戰略學説、戰役學、高級兵團戰術、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等課程。教學中貫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原則。教學方法以研究為主。軍事教學程序為學習理論,研究戰例,沙盤,圖上、野外作業和首長司令部演習。
軍事學院重新建立後的7年間,培養了大批德才兼備、具有先進軍事科學知識的高、中級指揮員和參謀人員,編寫了大量戰略、戰役、戰術、政治和科學技術教材,包括為全軍編寫的戰役、戰術教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1985年12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將軍事學院、政治學院、後勤學院合併,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 [1]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建院歷程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組建背景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雕像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雕像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職能任務,由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奪取全國政權,轉到保衞社會主義建設,保衞國家領土、主權和安全,防禦帝國主義侵略。面對新的歷史條件和新的任務,中共中央委員會和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開始着手建設一支強大的正規化、現代化國防部隊,落實毛澤東曾提出的:“我們將不但有一個強大的陸軍,而且有一個強大的空軍和一個強大的海軍。”(《建國以來毛澤東軍事文稿》上卷第4頁)當時,最迫切的任務之一,也是毛澤東最為關注的,就是改建、創辦軍事院校,尤其是辦一所高等軍事學府,培養訓練能熟練掌握現代軍事科學技術,能組織指揮諸軍種、兵種協同作戰的中高級指揮員。
1949年10月20日,在軍委組成後的第一次會議上,代總參謀長聶榮臻就在關於軍事問題的報告中透露出重要信息:軍委正在籌備陸軍大學。時任西南局第二書記、第二野戰軍司令員的劉伯承,得知消息後給中央寫信,提出:“要建設一支現代化的軍隊,最難的是幹部的培養。我願意辭去在西南擔任的一切行政長官的職務,去辦一所軍事學校。戰爭已經結束了,我年齡這麼大了,還是讓我去辦學校吧!”(《劉伯承傳》第548頁)劉伯承早在1927年便赴蘇聯留學,先後在蘇聯高級步兵學校、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是學院高材生。回國後曾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副校長,兼任過中原軍區、第二野戰軍軍政大學校長和政治委員等,有豐富的治校育才經驗。
經過慎重考慮後,毛澤東同意了劉伯承的請求。他還和軍委副主席、總司令朱德給劉伯承寫信,要他把西南工作交給鄧小平賀龍後,早日到北京負責籌建陸軍大學。
此時,陸軍大學籌建工作已在軍委領導下展開,有關負責人為選擇校址而奔忙。1950年6月,軍委決定成立陸軍大學籌備委員會,指定軍委軍訓部部長蕭克為籌委會主任,當時主要工作仍是選擇校址。9月,聶榮臻向毛澤東呈送報告説:“關於陸大校址問題,曾擬以香山作為臨時校址,先行開學,擇地修建校舍,後擬將長辛店營房改作陸大臨時校舍。約蘇聯顧問柯托夫、康略夫一同去看,他們均認為作陸大校舍太不合適,提議在長春、天津、南京等地另找地址。又據由華東方面來的同志談,南京原國民黨辦的陸大校址設備頗全,可容3000人,現華東軍政大學校部即駐此。同時,南京附近尚有原偽各軍校址數處,似可調整。我認為,為節省開支與時間,同時,北京又無適當校舍,暫設在南京為好(利用偽陸大設備)。”毛澤東批覆:“同意陸大設在南京。”(《建國以來毛澤東軍事文稿》上卷第209頁)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組建過程

抗美援朝戰爭打響後,毛澤東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到朝鮮戰場,但仍不忘給劉伯承發了急電,稱:“伯承同志,此間恩來、總司令、榮桓、榮臻和我,希望你速來京主持籌建陸大,你意如何?”可見,當時毛澤東對儘快創辦陸軍大學,儲備與造就中高級指揮員的急切心情。
1950年10月27日,劉伯承接到毛主席電報後於從重慶乘飛機抵北京。同時毛澤東責成周恩來指導陸軍大學籌建工作。11月上旬,周恩來先後3次召集劉伯承、陳士榘(時任華東軍政大學副校長)等陸軍大學籌委會成員開會,傳達毛澤東對籌辦陸軍大學的指示,磋商陸軍大學辦學方針原則,學校編制,主要領導幹部配備等事宜。他要求劉伯承召集籌委會成員,根據3次會議精神,寫出一個創辦軍事學院的意見 [2] 
1950年11月13日,劉伯承、陳士榘草擬出《關於創辦軍事學院的意見》。經大家修改後的《意見》提出8個主要問題:
一是學校名稱。為便於今後增設海軍系、空軍系,將原擬陸軍大學正式定名為軍事學院。
二是學院地址。暫設南京華東軍政大學所在地,待條件成熟後再遷北京。
三是組織機構。設訓練部、政治部、院務部、幹部管理部。設立戰史、戰役戰術、後方勤務、通信聯絡等15個教學組織,以及學術研究室和翻譯室。
四是所需幹部。除已決定調任學院領導幹部的促其到職外,擬再從各大軍區調25名軍、師級,以及個別團級軍政幹部,擔任各教學組織和各學員科領導。學院行政幹部以及工作人員,從華東軍政大學、華北軍政大學選調。
五是學科設置。共設陸軍本科、陸軍速成科、空軍速成科、海軍速成科(暫緩成立)、情報參謀訓練班、俄文訓練班等6個學習單位,以及1個陸軍函授科。
六是學習時間。陸軍速成科、情報參謀訓練班、俄文訓練班均為1年,陸軍函授科1年半,陸軍本科2年,如形勢變化,加速完成。
七是教授會構成。由我軍有學識的老幹部為骨幹,以及政治上已經改造、具有軍事知識的舊軍官組成。各教授會在蘇聯顧問幫助下進行教授。
八是訓練方針。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現有素質及軍事思想的基礎上,掌握現代各技術兵種知識,學會現代技術兵種的諸兵種協同動作知識,熟習參謀勤務與通信聯絡,以準備與美帝為首的侵略集團作戰。
1950年11月16日晨,周恩來將《關於創辦軍事學院的意見》送毛澤東、朱德、劉少奇:“現將討論後修改過的意見送閲。此意見可以批准。一百億基金已先撥五十億元(此處款額為人民幣舊幣)。劉伯承、陳士榘兩同志先去上海與陳(陳毅,時任華東局第二書記、華東軍區司令員)、饒(饒漱石,時任華東局第一書記、華東軍區政治委員)一商在南京籌備事,然後劉去太湖休養一月,陳去南京籌備。如何,請批示。”(《周恩來軍事文選》第4卷第98頁)毛澤東對此表示同意,要求首先要把軍事學院辦好。並綜合劉伯承建議,為了方便學校今後增設海軍系和空軍系,將原擬陸軍大學的校名正式定名為軍事學院,地址選定南京。
1950年11月21日晚,劉伯承乘火車赴南京,隨即投入緊張的建院和教學準備工作。11月30日,中央軍委正式任命時年59歲的劉伯承為軍事學院院長。(1951年2月4日兼任政治委員),陳士榘為訓練部部長,湖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陳伯鈞、華北軍政大學副教育長陶漢章為訓練部副部長,華東軍政大學副政治委員鍾期光為政治部主任兼幹部管理部部長,川西軍區司令員劉忠為院務部部長。並調華東軍政大學第一總隊及華北軍政大學一部分機構和人員組成學院管理機構。學院在職幹部1420人,其中教員412人,蘇聯顧問22人。第一期學員分4個科(高級速成科、上級速成科、基本科、情報科),共758人。
1951年1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在南京原國民黨政府國防部大院舉行成立典禮。毛澤東親筆題詞:“努力學習,保衞國防”;朱德題詞:“為建設近代化的強大國防軍而奮鬥” [2]  。中央軍委發來祝詞:“茲值軍事學院開學之際,特向你們致賀!望全院同志們努力學習,總結我軍作戰經驗,發揚我軍的優良傳統,學習蘇聯的建軍經驗。掌握正規化現代化的軍事科學與指揮藝術,根據馬列主義的建軍原則與毛澤東同志的建軍思想,在我軍現有基礎上,為建設更強大的中國人民的國防軍而奮鬥!”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初期發展

國家領導視察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 國家領導視察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
1951年2月上旬,劉伯承為給教員、學員提供學術研究平台,決定創辦一個學術刊物《八一雜誌》,並向毛澤東作了書面報告。不久,毛澤東在報告上批示:軍委準備出版一個刊物,已定名為《八一雜誌》。你們的刊物就叫“軍學”好了。他還揮毫題寫了“軍學”二字。於是,《軍學》就成了軍事學院的代名詞和顯著標志。
同年5月30日,軍事學院空軍系、海軍系正式成立。至此,軍事學院成為一所名副其實的培訓陸軍、海軍、空軍中高級指揮員的綜合性高等軍事學府。
1952年7月12日上午,軍事學院在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高級速成系和上級速成系第一期畢業典禮。毛澤東簽發《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訓詞》,在訓詞中,他對軍事學院在新中國正規化、現代化國防部隊建設中的作用,給予充分肯定;首次對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必然性作了精闢闡述,提出我軍正規化建設的基本要求——“五統”、“四性”,併發出號召:“軍委希望你們在建設正規化、現代化的國防部隊的光榮事業上,繼續努力;並希望通過你們的努力,把建設正規化、現代化的國防部隊的精神,貫徹到所有部隊中去。”(《建國以來毛澤東軍事文稿》中卷第38頁)
軍事學院創辦之初,根據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有關指示,劉伯承和軍事學院黨委確定了“以教學為中心”、“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教學方針。他曾説:“同一部孫子兵法,馬謖的用法就是教條主義,孔明就不是;龐涓、孫臏同師鬼谷子,可是一個是教條主義,一個不是教條主義。”
1952年2月起,為貫徹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方針,有針對性地培養同美軍作戰的人才,他在軍事學院先後組織了3批赴朝參觀團,指示參觀團人員要認真學習、總結朝鮮戰場的新鮮經驗,從中提取教學經驗,以利更好地開展教學 [3-4]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分建學院

1954年12月27日,劉伯承同志代表院黨委向軍委擴大會議報告,建議以軍事學院為基礎,在全軍分建六個高級指揮學院,得到軍委批准。
分建學院的籌備工作,從1956年起步,在中央軍委的統一規劃部署和總部各軍兵種的參與下,以軍事學院為基礎,並具體負責籌備工作,積極準備分建全軍和各軍兵種學院。經過一系列全面、深入和周密、細緻的思想準備,組織準備和物質準備,分建學院的任務先後完成:以軍事學院海軍係為基礎,在南京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學院;以軍事學院戰役系、戰史係為基礎,在北京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等軍事學院;以軍事學院炮兵係為基礎,在河北宣化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學院;以軍事學院裝甲兵係為基礎,在山西大同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學院;以軍事學院空軍係為基礎,在北京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學院;軍事學院剩下部分與南京總高級步校合併,在南京繼續開辦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擔負着培養合成軍隊中、上級指揮人員和參謀人員的任務。至此,劉伯承元帥等同志主持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發展成為全軍六所高級軍事指揮學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學院機構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學院地址

軍事學院校址,曾擬設在東北、北京等地,經反覆實地勘察和科學論證,考慮到當時建國伊始,財政困難,又加抗美援朝戰爭爆發,用人緊迫,為了節約經費開支和爭取時間,最後選定了南京原華東軍大所在地。此處位於南京紫金山麓,現成的房舍原系國民黨政府國防部和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大院,面積寬闊,環境安靜,具備辦學和生活條件。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學制方針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成立之初題詞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成立之初題詞
學員班分培訓、輪訓兩種。
培訓班,學制 2年。
高級指揮班主要招收陸、海、空軍軍以上軍官,培養戰役指揮員;指揮班主要招收師職、少數優秀團職指揮員和參謀,培養戰役戰術指揮員和高級參謀人員。
軍事理論班(1985年改為研究生班),招收軍事指揮員和教員,培養軍事理論人才。
輪訓班,學制1年以內,招收陸、海、空軍軍以上指揮員,重點研究戰役課題。
軍事學院的教學工作,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以中央軍事委員會制定的戰略方針為依據,研究外軍的戰略思想和作戰特點,探討現代條件下人民戰爭的指導規律、武裝力量的現代化建設和作戰的組織指揮問題。學員主要學習哲學、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建設問題、黨史、外交政策、戰爭和戰略理論、戰役學、高級兵團戰術、戰史、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等。教學中貫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原則。教學方法以研究為主。軍事教學程序為學習理論,研究戰例,進行沙盤、圖上、野外作業和首長司令部演習。
軍事學院的學制,既考慮到人民解放軍正規化現代化建設的長遠需要,又考慮到抗美援朝前線急需人才,所以既設完成系(訓練期限為三年),又設速成系(訓練期限為一年),暫時以速成為主,決定先開辦高級速成科、上級速成科、基本科、情報科(後均改為系)四個學員培訓單位。接收軍、師、團、營級幹部入學深造。以團以上幹部為主。
訓練方針與目的,“就是在人民解成軍現有素質及軍事思想的基礎上,訓練熟習與指揮現代化各技術兵種,組織與指揮協同動作,熟習參謀勤務與通信聯絡。以準備與美帝為首的侵略集團作戰的指揮人員。這些指揮人員必須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完全忠實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人民事業,具有高度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的新英雄主義的精神、認識美帝為首的任何侵略陰謀,明確這一斗爭方向,保衞祖國,保衞東亞,保衞世界和平。”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人員組成

軍事學院的領導機關和教員組成,中央軍委從全軍抽調了一批領導幹部,以原華東軍大和華北軍大部分幹部與教員為骨幹,吸收一批具備教學條件的起義與俘虜的原國民黨軍官為教員,依託華東軍區組建起軍事學院的訓練部、政治部、院務部、幹部管理部和戰役戰術等15個教授會,以及學術研究室和翻譯室。
軍事學院成立時共有在職幹部1473名,其中排級幹部676名,連級幹部35l名,營級幹部210名,團級幹部158名,師級幹部64名,軍級幹部9名,兵團級以上幹部5名,另有薪金制教員39名。全院營級以上行政與教學單位設中共黨委會15個、黨的總支1個、黨的支部59個,共有中共黨員2813名,佔全院總人數的35%。青年團的組織,全院成立了青年工作委員會,下屬青年團支部27個,共有團員1625名。
軍事學院成立了中共黨的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10個,保密委員會9個。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機構設置

軍事學院設訓練部、政治部、院務部、研究部,政治、戰略、戰役、戰術、
軍兵種、外軍、科學技術等教研室和電化教學中心。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發展歷程

1951年底成立政治系;
1952年下半年成立炮兵系、裝甲兵系及函授系;
1954年成立戰役系;
1956年,戰史系、化學兵系先後成立。
軍事學院成為一所既有陸軍專業,又有海空軍專業;既有軍事系、又有政治系;既有速成,又有完成;既有面授,又有函授的全軍最高綜合性軍事學府。這是軍事學院發展的鼎盛時期。全院共有學員系12個,學員累計3125人。還培養了高級兵團戰術、合同戰術和軍兵種戰役戰術等新中國第一批軍事學研究生23人。毛澤東主席曾風趣地説:“孔子三千門徒就是軍事學院”。這些學員大都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高級幹部,是全軍的一代棟樑。為了適應軍事科學的發展和人民解放軍正規化現代化建設急需訓練大批高級、上級幹部的新形勢,軍事學院黨委曾多次研究人民解放軍軍事教育體系的完善與發展問題,並向中央軍委提出了建議。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校園一角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校園一角
1954年7月1日,軍事學院向軍委請示開辦戰役系,經黨中央批准,戰役系招收52名兵團以上高級將領入學,時間為3年,這在我軍指揮院校史上是首次。年齡最大者50歲,最小者40歲,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5人、中將軍銜22人、少將軍銜25人。1957年7月全部通過畢業考試,獲得畢業文憑 [5] 
1956年1月11日上午,毛澤東到南京。下午3時,他在陳毅(時任軍委副主席)、譚震林(時任中共中央副秘書長兼書記處第二辦公室主任)、羅瑞卿(時任國務院第一辦公室主任兼公安部部長)等陪同下,視察了軍事學院。劉伯承和陳伯鈞向毛澤東等彙報學院情況後,毛澤東親切接見了院、部、系、教授會的負責同志以及教員,並與大家合影留念。毛澤東對在場同志説,黨中央派劉伯承當軍事學院院長是知人善任。希望大家在劉伯承領導下,把軍事學院辦得更好,把培養訓練全軍中高級幹部的工作做得更出色。
1956年,軍事學院發展為具有戰役、戰史、高級速成、高級函授、政治速成、基本、情報、海軍、空軍、炮兵、裝甲兵、防化兵等12個系和戰史、戰役、政治經濟、文化外語等50個教授會的綜合性軍事學府。不僅為全軍培養了一批合格的軍事指揮人才,還建設了一支具有現代軍事知識的教研隊伍,編寫了一套體現現代條件下軍隊建設和作戰需要的教材,建立了較完善的教學制度。
1957~1959年,根據中央軍委決定,以軍事學院的有關係為基礎,分別組建高等軍事學院、軍事學院和海軍、空軍、炮兵、裝甲兵等學院。高等軍事學院設在北京,其任務是:訓練全軍陸海空軍正師職以上現職軍事、政治、後勤幹部,高級參謀人員及軍事理論人員。劉伯承為第一任院長兼政治委員,葉劍英陳伯鈞李聚奎先後任院長,李志民任政治委員。軍事學院仍設在南京,其任務是:培訓全軍團職及部分師職軍事指揮幹部。廖漢生劉浩天張震先後任院長,鍾期光、王平先後任政治委員。海軍、空軍、炮兵和裝甲兵等軍兵種指揮院校主要培訓本軍兵種的團、營職指揮幹部。至此,中國人民解放軍形成了高、中級指揮院校教學體系。畢業學員都頒發畢業證書、成績單和畢業證章:
1966年10月起,由於“文化大革命”初期的破壞,高等軍事學院和南京軍事學院停止了教學活動。
1969年,高等軍事學院、南京軍事學院和政治學院、後勤學院被撤銷,合併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政大學。軍事學院建院辦學19年,為人民解放軍培訓一大批幹部,為新中國人民軍隊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70年8月6日,軍政大學在北京成立,黃永勝兼任校長,張秀川任政治委員。主要輪訓團以上幹部,只進行政治教育,取消了軍事課教學。
文革後期,1972年5月,中央軍委任命蕭克為軍政大學校長,唐亮為政治委員,開始治理“文化大革命”初期給學校造成的嚴重破壞,逐步建立起軍事、政治、後勤3個系和所屬的軍事、政治、後勤教研室,恢復了軍事、後勤課教學,初步改造了政治教學。
1977年12月,中央軍委為加強軍隊中、高級幹部培訓,決定以軍政大學軍事系、政治系、後勤係為基礎,分別組建軍事學院、政治學院、後勤學院。1985年7月,軍政大學改建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
1978年1月,軍事學院重新成立,蕭克任院長兼第一政治委員,段蘇權劉興元任政治委員。下設訓練部、政治部、院務部、研究部和政治、戰略、戰役、戰術、軍兵種、外軍、科技等教研室及電化教學中心。學員學習分培訓、輪訓兩類。培訓班分高級指揮班、指揮班、軍事理論班,學制2年。高級指揮班主要招收陸、海、空軍軍以上軍官,培養戰役指揮員;指揮班主要招收師職和少量優秀團職指揮員和參謀人員,培養戰役戰術指揮員和高級參謀人員;軍事理論班招收軍事指揮員和教員,培養軍事理論人才。輪訓班學制在1年之內,招收陸海空軍軍以上指揮員,重點研究戰略和戰役課題。
軍事學院的教學工作,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以中央軍委制定的戰略方針為依據,在總結人民解放軍作戰和建軍經驗的基礎上,吸取外軍現代化建設的優秀成果,探討現代條件下人民戰爭的指導規律、武裝力量建設和作戰的組織指揮問題。學員主要學習政治理論、外交政策、戰爭戰略學説、戰役學、高級兵團戰術、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等課程。教學中貫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原則。教學方法以研究為主。軍事教學程序為學習理論,研究戰例、沙盤,圖上、野外作業和首長司令部演習。軍事學院重新建立後的7年間,培養了大批德才兼備、具有先進軍事科學知識的高、中級指揮員和參謀人員,編寫了大量戰略、戰役、戰術、政治和科學技術教材。包括為全軍編寫的戰役、戰術教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1985年3月,中央軍委常務會議研究決定,將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政治學院、後勤學院三大學院合併為培養高級指揮人才、高級參謀人才和高級軍事理論研究人才的最高軍事學府——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
1985年12月,鄧小平簽署《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的命令 [5-6] 
軍事學院培養了大批德才兼備、具有先進軍事科學知識的高、中級指揮員和參謀人員,編寫了大量戰略、戰役、戰術、政治、科學技術教材,包括為全軍編寫的戰役、戰術教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重要貢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