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武裝鬥爭

鎖定
通常所説的武裝鬥爭,是指為達到一定的政治、經濟目的,組織和使用武裝力量進行的鬥爭,包括戰爭和戰爭以外的武裝衝突,它發生於不同的階級、民族、國家和政治集團之間。其中,被壓迫階級、被壓迫民族的武裝鬥爭,是推翻反動統治、抵禦外來侵略、爭取解放的主要手段。
中文名
武裝鬥爭
武裝力量進行的鬥爭
包    括
戰爭和戰爭以外的武裝衝突
主要手段
推翻反動統治、抵禦外來侵略

武裝鬥爭方法特點

武裝鬥爭 武裝鬥爭
原始社會末期就有了武裝鬥爭的萌芽。人類進入階級社會後,一些佔統治地位的剝削階級利用手中掌握的武裝力量,對本國、本民族的人民實行殘酷的壓迫和奴役,極力鎮壓人民的武裝反抗,或對異國異族的人民進行武裝侵略,由此引起了反對階級壓迫和民族奴役的武裝鬥爭。例如,奴隸社會的奴隸反抗奴隸主階級的武裝鬥爭,封建社會的農民階級反抗封建地主階級的武裝鬥爭,資本主義社會無產階級反抗資產階級的武裝鬥爭,世界近現代史上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眾多民族反抗異族入侵和殖民掠奪的武裝鬥爭等。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武裝鬥爭的規模和方式方法具有不同的特點。
在古代,與當時低下的生產力水平和科學技術狀況相適應,武裝鬥爭所用的武器主要是冷兵器,後期有數量較少的火器。軍隊是武裝鬥爭的主體力量,由車兵、步兵、騎兵以及水軍等構成。主要形式是軍隊用較密集的隊形進行近戰和白刃格鬥。近代,隨着火器、蒸汽機、內燃機以及機器製造技術的發展和在軍事上的廣泛應用,火槍隊、炮兵隊在武裝力量的組織結構中佔了主導地位。武裝鬥爭的形式主要是敵對雙方軍隊在戰場上以線式隊形、縱隊、縱隊與散開隊形相結合以及散兵羣的方式在較遠距離進行交戰。
進入現代以後,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機械化武器裝備得到重大更新,武裝力量的現代化給武裝鬥爭的理論、方式、方法及指揮帶來極大改觀;其形式往往由諸軍種、兵種合成的裝備有大量坦克、飛機和自行火炮等現代化武器的軍隊,採用寬正面、多梯次、大縱深、多方向的方法進行立體作戰。大規模武裝鬥爭的破壞性、殘酷性和激烈性大大提高。特別是隨着世界新技術革命的發生、發展及在軍事領域的廣泛運用,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技術武器裝備,如偵察衞星、電子戰武器、精確制導武器、隱身武器、高性能夜視器材等,在軍事強國的武裝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新的作戰方式如高度立體化的聯合作戰、信息戰、非接觸作戰、非線式作戰、非對稱作戰、精確作戰等,正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新發生的武裝鬥爭中。 [1] 

武裝鬥爭理論認識

K.馬克思、F.恩格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探討武裝鬥爭和軍事發展的規律,特別是關於無產階級武裝奪取政權的根本問題,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武裝鬥爭理論。主要內容是:暴力是每一個孕育着新社會的舊社會的助產婆,無產階級只有用暴力,用武裝的人民徹底打碎資產階級的國家機器,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才能奪取政權;武裝起義是無產階級和被壓迫人民暴力革命的開始形式,起義必須服從一定的規則,必須在各方面條件成熟時才能發動;起義是一種藝術,一旦發動,就必須進行到底;起義必須是進攻的,防禦是起義的死路,必須在決定性的地點和時機,集中強大的優勢力量,出其不意地襲擊敵人等。 [1] 

武裝鬥爭基本特徵

V.I.列寧在領導俄國的無產階級革命鬥爭中指出:武裝鬥爭是階級鬥爭的最尖鋭的形式,階級鬥爭在一定條件下就會發展為國內階級之間的武裝鬥爭。無產階級的武裝鬥爭,首要的和基本的特徵是武裝奪取政權。俄國在列寧領導下,實踐了武裝革命的理論,以城市武裝起義為中心,推翻剝削階級的統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後又粉碎了國內反革命武裝叛亂和外國武裝干涉,鞏固了新生的革命政權。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揭示了中國人民武裝革命的規律,開闢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政權的武裝鬥爭的道路。主要內容是:革命的中心任務和最高形式是武裝奪取政權,戰爭解決問題;主要的鬥爭形式是戰爭,主要的組織形式是軍隊,離開了武裝鬥爭,就沒有無產階級和人民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革命任務;進行武裝鬥爭必須依靠人民軍隊和實行人民戰爭,必須和非武裝鬥爭形式相結合;武裝鬥爭和統一戰線、黨的建設是中國人民戰勝敵人的三大法寶。在毛澤東的武裝鬥爭理論指引下,中國人民經過長期艱苦卓絕的武裝鬥爭,終於取得了勝利,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在近現代,為反抗階級壓迫和民族奴役而進行的武裝鬥爭,其要求是:①以先進理論為指南的革命政黨來領導。②建立發展以人民軍隊為骨幹的武裝力量,動員一切能夠動員的力量,廣泛進行武裝鬥爭。③建立根據地或穩固的後方,發動和依靠人民羣眾,使武裝鬥爭有所依託。④選擇正確的武裝鬥爭道路,制定正確的戰略戰術。⑤武裝鬥爭和其他鬥爭形式相結合,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領域的鬥爭要積極配合武裝鬥爭。⑥武裝鬥爭取得勝利後,要注重鞏固和擴大勝利的成果。在階級社會中,武裝鬥爭產生的根源在於私有制和階級剝削。只有隨着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隨着私有制和階級的消亡,武裝鬥爭才會失去得以發生的土壤和條件。 [1] 

武裝鬥爭中國理論

武裝鬥爭認識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特點和優點,是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
中國革命以武裝鬥爭為主要鬥爭形式,是由中國國情和中國革命的特點決定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沒有資產階級的民主制度,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聯合勢力總是憑藉其強大的軍隊和暴力,對人民實行獨裁統治。在這樣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中國革命只能以長期的武裝鬥爭為主要形式。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已經一再地證明,在中國離開了武裝鬥爭,就不能完成任何的革命任務。
同時,中國是一個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勢力之間的爭奪造成中國反動統治集團之間的分裂和戰爭。這種特點,又使革命武裝能夠在反動統治薄弱的農村不斷積蓄和發展自身的力量,逐步擴大斗爭的陣地。中國的武裝鬥爭,實質上就是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農民戰爭
黨從單獨地領導中國革命戰爭時起,即以武裝鬥爭在農村開闢革命根據地,實行土地革命、武裝鬥爭和根據地建設三方面的結合,形成在四周白色政權的包圍中若干小塊紅色政權存在和發展的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面。
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實行一系列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隨着戰爭形勢的發展,黨通過人民戰爭,一步一步地把落後的農村改造成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的先進革命陣地,並依託和發展這個陣地,通過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革命道路。經過22年艱苦卓絕的武裝鬥爭,終於打敗擁有優勢裝備、異常兇殘的國內外敵人,最後贏得奪取全國政權的偉大勝利。 [2] 

武裝鬥爭實質

中國的武裝鬥爭的實質是無產階級領導的農民戰爭,這是因為:
武裝鬥爭 武裝鬥爭
第一、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農業大國,農民占人口絕大多數,是中國社會的主要羣眾,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軍,無產階級對革命的領導權,主要落實在對廣大農民的領導上。
第二、中國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反封建,而反封建的核心是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因而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
第三、中國是一個政治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的國家,反革命力量對農村的控制相對薄弱;廣大農村的自然經濟,以及帝國主義之間、軍閥之間的矛盾鬥爭,也為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民革命在農村積蓄和發展革命力量提供了可能。
第四、中國革命的對象是兇惡而強大的,而城市工人階級的力量相對弱小,中國共產黨要積蓄和鍛鍊力量,就必須領導農民,把落後的農村建成先進的革命根據地,實現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
第五、事實上,農民是中國革命軍隊的主要來源。中國革命戰爭正是廣大農民的支持和參加下取得勝利的。
但是,由於農民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受教育水平的制約,沒有科學的思想作指導,這些階級侷限性決定了中國的農民不能領導中國的民族民主革命。中國的無產階級受壓迫最深,最有覺悟,最有組織性、紀律性,是革命最堅決、最徹底的階級,是新的生產力的代表,因此,中國無產階級是中國革命的領導者。

武裝鬥爭特點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鬥爭不同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一般的武裝鬥爭,也不同於俄國十月革命的武裝起義。
中國武裝鬥爭的基本特點是“基本地不是經過長期合法鬥爭以進入起義和戰爭,也不是先佔城市後取農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澤東指出:中國共產黨的武裝鬥爭實質上是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農民戰爭。這是因為:
第一、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國革命最廣大的動力,是中國革命隊伍的主力軍。
第二、農民是中國軍隊的來源。
第三、廣大農民所在的農村,是中國民主革命走向勝利的主要的戰略基地。
總之,武裝鬥爭是中國革命的基本經驗之一,也是中國革命的特點之一。正如毛澤東所説:“在中國,離開了武裝鬥爭,就沒有無產階級和共產黨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革命任務”。所以,堅持武裝鬥爭為主要革命形式,堅持以農民為主體的革命軍隊為主要組織形式,善於把武裝鬥爭這個鬥爭形式同城市工人的鬥爭等其他鬥爭形式,在全國範圍內直接或間接地配合起來,是奪取中國革命勝利的基本途徑。武裝鬥爭成為中國革命的一大法寶。

武裝鬥爭經驗

武裝鬥爭 武裝鬥爭
1928年11月25日,中共紅軍第四軍前委書記毛澤東給中共中央寫了報告,總結1927年下半年和1928年井岡山根據地和其他地區的武裝鬥爭經驗。毛澤東指出,紅軍和紅色政權發生、存在和發展的原因和條件是:
第一、地方性的農業經濟和帝國主義劃分勢力範圍的分裂剝削政策,造成了“白色政權間的長期的分裂和戰爭”,“使一小塊或若干小塊的共產黨領導的紅色區域,能夠在四周圍白色政權包圍的中間發生和堅持下來”。
第二、經過第一次大革命影響和鍛鍊的工農兵士,為建立革命軍隊和紅色政權準備了良好的羣眾條件。
第三、“中國革命形勢是跟着國內買辦豪紳階級和國際資產階級的繼續的分裂和戰爭,而繼續地向前發展的”,這樣“不但小塊紅色區域的長期存在沒有疑義,而且這些紅色區域將繼續發展,日漸接近於全國政權的取得”。
第四、有相當力量的紅軍的存在,是紅色政權存在的必要條件。
第五、共產黨組織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正確,是紅色政權長期存在和發展的最重要的條件。
毛澤東強調武裝鬥爭對於堅持長期割據局面的極端重要的意義,指出:“‘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是共產黨的割據地方的工農羣眾必須充分具備的一個重要的思想。” [3]  理由有三:
一、毛澤東從中國國情出發,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社會的國情,強調中國革命只能以武裝鬥爭為主要形式。
二、毛澤東從中國反動統治階級的殘酷性出發,強調指出中國革命只能是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
三、毛澤東還進一步分析了敵我力量對比、帝國主義和國內軍閥之間的矛盾、國內反動統治集團之間的矛盾,以及中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狀態,指出中國革命的武裝鬥爭將不可避免地要經歷一個長期而曲折的過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