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脛骨結節骨軟骨炎

鎖定
脛骨結節骨軟骨炎是一個病症名稱。
中文名
脛骨結節骨軟骨炎
類    型
病症

脛骨結節骨軟骨炎病因病理

一、病因
Osgood(1903)首先描述本病,認為系外傷而產生的脛骨結節的部分撕脱。其後Schlatter報道,認為是脛骨結節的牽拉性骨凸炎,故又稱為 Osgood—Schlatter病。多見於11—15歲,愛好劇烈運動的少年,男多於女,可單側或雙側發病,多有外傷史。本病主要是髕韌帶的脛骨結節附着處發生肌腱炎腱鞘炎肌腱滑囊炎,與鄰近形成的病灶鈣化和骨化造成局部隆突。
病兒在發病前正處於生長髮育快速時期,髕韌帶附着處張力增高和腫脹,引起脛骨結節骨凸炎。從脛骨結節切除的骨塊和肌腱後嵌入的骨塊行病理檢查發現,在松質骨四周繞以軟骨,並無壞死或炎症。過去認為股四頭肌附着在脛骨結節上,生長髮育過程中的脛骨結節極易遭受髕腱牽拉。牽拉性損傷使結節處的軟骨塊產生一定程度的撕脱。但是,近年發現多數病例系附着在脛骨結節上的髕腱軟組織損傷。髕腱發生輕度腱鞘炎,以後在發炎的髕腱上發生異位骨化
二、病理
兒童的脛骨近端骨骺為軟骨,前緣呈舌狀下延,至ll歲左右,出現脛骨骨凸的骨化中心,約至16歲時,脛骨近端骨骺與脛骨骨凸骨化中心聯合成為脛骨結節。在融合前該處血循環來自髕韌帶。劇烈運動或外傷時,部分病例髕韌帶過度牽拉骨凸,可引起部分撕脱,從而影響血循環造成骨骺缺血。由於成纖維細胞的分化和成骨細胞的活動,髕韌帶及其附近的軟組織可出現異位骨化,並有新生小骨出現,位於脛骨結節前上方。這些新生小骨組織學表現與骨化性肌炎的觀察完全相同。由於髕骸韌帶的牽拉,脛骨結節處的成骨細胞活躍,產生骨質增生,使脛骨結節增大,明顯向前突出。脛骨近端骨骺可早期融合,在骨骺成熟期後,造成高位髕骨膝反屈併發症
脛骨結節骨骺約11~13歲出現,約17~18歲與脛骨近端骨骺融合。骨骺在脛骨前上方 [1] 向下延伸呈舌狀,覆蓋脛骨近側幹骺端前方,是髕骨下股四頭肌腱的附着處。反覆多次的輕外傷及髕下股四頭肌腱的強力牽拉是本病的主要原因。男性青少年多見。

脛骨結節骨軟骨炎臨牀表現

外傷史常不明顯,局部疼痛及脛骨結節部腫大、壓痛。
主要為膝前方的侷限性疼痛。病兒上下階梯、跑、跳時疼痛明顯。下跪時局部受髕韌帶緊張牽拉,直接壓迫而疼痛更為加重。休息後疼痛可緩解或消失。望診和觸診可發現髕腱肥厚,脛骨結節增大,壓痛點在髕腱附着點處。膝關節無腫脹或積液,浮髕試驗(一)。膝關節在抗阻力伸直時或充分屈曲下蹲時疼痛加重。因為該兩項檢查使髕腱對脛骨結節拉力增加之故。

脛骨結節骨軟骨炎影像學表現

1.局部軟組織腫脹為重要的基本徵像,尤以髕韌帶的增大或增厚為著,以後肌腱可產生繼發性鈣化或骨化。
2.脛骨結節骨骺不規則增大,密度不勻,有節裂或邊緣光滑的遊離骨塊。結合臨牀,本病診斷不難,但常需與健側對照觀察。

脛骨結節骨軟骨炎鑑別診斷

需與脛骨結節撕脱性骨折鑑別。與撕脱骨片不同之處是與骨塊相對應的幹骺端骨缺損處較大,且邊緣較光滑。另外遊離骨塊的邊緣也較骨折片完整。

脛骨結節骨軟骨炎治療

以減少運動量為主,本病可自愈。根據症狀輕重,採取制動或不制動。在急性期間,應將膝部保持於伸直位,可用石膏託固定,患兒仍可行走,若局部疼痛嚴重,則卧牀休息,至疼痛消失為止。
固定期一般4-6周。待症狀緩解後,逐漸恢復活動。為了止痛可行可的松局部封閉,每週一次,2-3次即停。同時可用熱敷及按摩消除腫脹。
鑽骨法已很少使用。如脛骨結節過大,待骨骺完全閉合後,再考慮切除。為消除殘餘畸形及膝生理性的後遺症狀,採用脛骨結節移位手術。
參考資料
  • 1.    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實用骨科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2.1: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