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胡泳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著名教授)

鎖定
胡泳,湖南嘉禾人。政治學博士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中國傳播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網絡傳播學會常務理事。“信息社會50人論壇”成員。中國信息經濟學會信息社會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席。《國際新聞界》、《傳播與社會學刊》(香港)、《二十一世紀》(香港)、《傳播研究與實踐》(台灣)、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匿名評審專家。《網絡傳播》學術諮詢委員會委員。《傳播、文化與政治》(台灣)編輯顧問。清華大學全球傳媒學刊》編委會委員。
中國互聯網研究年會(Chinese Internet Research Conference)指導委員會委員。俄羅斯新經濟學院互聯網與社會研究中心顧問。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安能堡傳播學院與新美國基金會“全球數字權利評估”項目顧問。英國牛津大學“全球媒介政策”暑期班講師。美國亞洲協會“中參館”網站(ChinaFile)研究員。德國之聲Bobs新媒體大賽中文評委。世界經濟論壇社交媒體全球議程理事會理事。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暨南大學新聞學院南都講座教授。西安外國語大學講座教授。中山大學互聯網與國家治理中心智庫專家。中山大學全媒體研究院中國新聞業評議會特約觀察員。最高人民法院司法信息傳播策劃專家。中國雲體系產業創新戰略聯盟(CCOPSA,簡稱中國雲聯盟)常務理事。盤古智庫學術委員會委員。華聞傳媒產業創新研究院“華聞傳媒雲平台創研導師團”導師。中信書院特聘導師。CTR媒體融合研究院顧問。
中文名
胡泳
國    籍
中國
民    族
主要成就
中國互聯網早期發展的最有影響的啓蒙者之一
代表作品
《網絡為王》《眾聲喧譁:網絡時代的個人表達與公共討論》
職    稱
教授
職    務
中國傳播學會常務理事

胡泳個人簡歷

湖南嘉禾人。政治學博士,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中國傳播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網絡傳播學會常務理事。“信息社會50人論壇”成員。中國信息經濟學會信息社會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席。《國際新聞界》、《傳播與社會學刊》(香港)、《二十一世紀》(香港)、《傳播研究與實踐》(台灣)、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匿名評審專家。《網絡傳播》學術諮詢委員會委員。《傳播、文化與政治》(台灣)編輯顧問。清華大學《全球傳媒學刊》編委會委員。
中國互聯網研究年會(Chinese Internet Research Conference)指導委員會委員。俄羅斯新經濟學院互聯網與社會研究中心顧問。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安能堡傳播學院與新美國基金會“全球數字權利評估”項目顧問。英國牛津大學“全球媒介政策”暑期班講師。美國亞洲協會“中參館”網站(ChinaFile)研究員。德國之聲Bobs新媒體大賽中文評委。世界經濟論壇社交媒體全球議程理事會理事。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暨南大學新聞學院南都講座教授。西安外國語大學講座教授。中山大學互聯網與國家治理中心智庫專家。中山大學全媒體研究院中國新聞業評議會特約觀察員。最高人民法院司法信息傳播策劃專家。中國雲體系產業創新戰略聯盟(CCOPSA,簡稱中國雲聯盟)常務理事。盤古智庫學術委員會委員。華聞傳媒產業創新研究院“華聞傳媒雲平台創研導師團”導師。中信書院特聘導師。CTR媒體融合研究院顧問。
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訪問學者(2005),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新聞學院訪問學者(2007),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訪問學者(2009),美國亞洲協會美中關係中心Arthur Ross客座研究員(2011),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觀念與社會中心客座研究員(2012),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術院訪問學者(2013)。
成就及影響
在進入北京大學之前,胡泳擁有11年的平面媒體經驗和6年的電視媒體經驗,歷任《中國日報》記者、《三聯生活週刊》主筆、《互聯網週刊》編委會主席、《環球管理》總編、《北大商業評論》副主編、中央電視台《經濟信息聯播》主編、《對話》總策劃、《贏在中國》總編輯、《我們》總策劃。
其中,《經濟信息聯播》榮獲《新週刊》“2002中國電視節目榜”最佳財經節目,《對話》榮獲2003年度中國廣播電視學會十佳電視欄目獎,《贏在中國》榮獲《新週刊》“2006中國電視節目榜”最佳創富節目。
2002-2003年,任中央電視台《2002·世界經濟年度報告》總策劃、總撰稿,《2003·世界經濟年度報告》總導演、總撰稿,“2003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總策劃。《2002·世界經濟年度報告》獲2002年度中國廣播電視學會電視經濟節目獎特別類二等獎;《2003·世界經濟年度報告》及“2003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分獲中央電視台2003年度專題服務類優秀節目一等獎和二等獎。《世界經濟年度報告》創立了中央電視台第一個世界經濟報道的大型節目品牌。
胡泳是國內最早從事互聯網和新媒體研究的人士之一,發表論文多篇,有多種著作及譯作。自1997年至 2008年,參與策劃和主編了“網絡文化叢書”、“數字論壇叢書”和“思想@網絡.中國”叢書,在全國範圍內普及互聯網知識,推動互聯網應用。1998年參與發起民間網絡思想庫“數字論壇”,旨在促進信息技術對社會發揮全面影響,加快中國向知識經濟轉變的進程。2004年創辦價值中國網,是中國領先的財經類網絡媒體,以專業博客的方式運營。2011年參與發起“信息社會50人論壇”,是一個由信息社會各學術領域的研究者組成的獨立學術羣體,宗旨是共同研討中國信息社會的多種課題,為中國信息社會的發展提供建議。2012年創辦信息社會研究所並任學術委員會主席,該研究所是由中國信息產業界和學術界相關人士發起的民間非營利研究性組織,致力於研究網民的信息權利。
胡泳先後被《互聯網週刊》評為“中國網絡風雲人物”之一,被《光明日報》等11家媒體評為“中國互聯網新聞人物”之一,在國家信息化辦公室批准並指導的“中國傑出網絡人物”評選中獲提名獎,被《中國高新技術企業》雜誌評為 “影響中國互聯網的100人”之一,被搜狐評為“10年影響中國互聯網的100人”之一,被《互聯網週刊》評為“中國互聯網商業精神名人榜TOP100”之一,被《中國圖書商報》評為“10年閲讀影響力人物”之一,被南都報系·奧一網評為“致敬中國互聯網20年20人”之一。
譯作《數字化生存》(1996)是中國邁入網絡時代之際影響最大的啓蒙讀物。先後在席殊好書俱樂部主辦、京滬兩地學界名流擔任評委的‘97十大好書評選中,當選為“1997年非文學類十大好書”之一(1997年);被《新週刊》和《書城》評為“改革開放20年來最有影響的20本書之一”(1998年);在由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協聯合舉辦的科普書籍推介活動中,被評為“中國科學家推介的20世紀科普佳作”之一(1999年);被《中國圖書商報·書評週刊》評為“引進版10年文化十種書”之一(2002年);被《互聯網週刊》評為影響中國人的“IT經典圖書”十種書之一(2004年);被《中國圖書商報》評為“30年最具影響力的300本書”之一(2008年)。
著作《網絡為王》(1997)是國內首部全面介紹互聯網的誕生、發展、現狀以及未來趨勢的專著,胡泳因此被《中國圖書商報》評為“1997年十大新鋭作者”之一。
著作《海爾中國造》(2001)是最早的中國企業研究著作之一,獲《經濟觀察報》評選的“2002年影響中國商業界的20本書”之一。著作《張瑞敏如是説》(2003)獲第13屆浙江樹人出版獎。
著作《眾聲喧譁:網絡時代的個人表達與公共討論》(2008)獲北京市第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第六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獎優秀獎。
譯作《未來是濕的:無組織的組織力量》(2009)獲央視讀書欄目《子午書簡》與《中國圖書商報》共同舉辦的“2009年度30本最值得一讀的好書”之一以及由藍獅子讀書會、新浪財經第一財經聯合評選的“2009年度十大商業圖書”之一。
譯作《認知盈餘》(2011)獲“2011和訊華文財經圖書大獎”及《商學院》雜誌“經理人閲讀趣味年報”2013最受關注書單大獎。
論文《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網絡意見領袖?》獲得全國新聞傳播學2012年度優秀論文。
作為“全球數字權利評估”項目成員,2014年6月獲Knight News Challenge 獎。
胡泳是多個媒體的專欄作家,包括《三聯生活週刊》《南方都市報》《南方週末》《羊城晚報》《經濟觀察報》《時代週報》《新週刊》《週末畫報》《鳳凰週刊》《南都週刊》《財富》中文版、《彭博商業週刊》中文版、《中國企業家》《中歐商業評論》《21世紀商業評論》《IT經理世界》、《商務週刊》《成功營銷》《羅博報告》《英才》《炎黃地理》、台灣《新新聞週刊》、CHINA INTERNATIONAL BUSINESS(《中國外經貿》)、PROJECT SYNDICATE、ChinaFile以及紐約時報中文網、金融時報中文網、騰訊大家、百度百家、網易科技、新浪科技、eNet等。
胡泳也是國內外最為知名的中國網絡觀察家之一,對他的採訪廣泛出現在國內的報刊和電視上,亦見於《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今日美國報》、《洛杉磯時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金融時報》、《衞報》、《經濟學家》、《南華早報》、BBC、NPR、PBS等。
胡泳是活躍的博客/微博客作者,其博客的訪問量超過600萬,其微博總計擁有60萬關注者。

胡泳研究領域

中國當代紀錄片的傳播與影響力;
世界電視現狀及對中國的影響;
新媒體業務與經營;
媒體的商業運營;
新媒體與社會的相互作用;
網絡政治學。

胡泳學術論文

胡泳,當今的責任:瀕危未來的倫理學[J],新聞戰線,2019(23):70-72 [1] 
胡泳,科技可否和怎樣向善[J],新聞戰線,2019(21):90-92 [2] 
胡泳,任玲,新媒體平台環境下財經內容生產的方式與特徵[J],中國編輯,2019(09):66-72 [3] 

胡泳專著

《網絡為王》,1997年海南出版社,台灣捷幼出版社。
《時代英雄》,1997年三聯書店。
《黑客:電腦時代的牛仔》,1997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收入“網絡文化叢書”。
《另類空間》,1999年海洋出版社,收入“數字論壇叢書”。
《我們是醜人和Luser》,1999年海洋出版社,收入“數字論壇叢書”。
《海爾中國造》(與顏建軍合著),2001年海南出版社,2002年台灣時報文化出版企業,2004年韓國SUHIJE出版社。 [4] 
“海爾MBA教程叢書”(《企業文化與素質管理》、《競爭戰略與核心能力》、《跨國攻略與領導之道》),2002年海南出版社。
《張瑞敏如是説:中國第一CEO的智慧》,2003年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台灣帝國文化出版社。
我們都是喝西北風的》,2004年北京大學出版社,收入“數字文化與經濟管理叢書”。
太陽照不到的角落》,2004年北京大學出版社,收入“數字文化與經濟管理叢書”。
像貝克漢姆一樣營銷》,2004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電信贏家:一個前沿市場的戰略標本》,2006年機械工業出版社
《張瑞敏談管理》,2007年浙江人民出版社。
《海爾的高度》,2008年浙江人民出版社。
《張瑞敏管理日誌》,2008年中信出版社。
《眾聲喧譁:網絡時代的個人表達與公共討論》,2008年/2013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收入“思想@網絡.中國”叢書。
沒有兩片雲是一樣的》,2011年商務印書館。
張瑞敏思考實錄》(與郝亞洲合編),2014年機械工業出版社。
《海爾創新史話》(與郝亞洲合著),2015年機械工業出版社。
《知識論導言》(與郝亞洲合著),2015年機械工業出版社。

胡泳譯著

《數字化生存》,1996年海南出版社。
《2.0版:數字化時代的生活設計》,1998年海南出版社。
《比特之城:空間·場所·信息高速公路》,1999年三聯書店。
《領導者性格:從文學故事中透視管理》,2007年商務印書館。
人人時代:無組織的組織力量》,2009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認知盈餘:自由時間的力量》,2011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知識的邊界》,2014年山西人民出版社
倒計時:對地球未來的終極期待》,2015年重慶出版社。
《另一個地球:互聯網+社會》,2015年電子工業出版社。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