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未來是濕的:無組織的組織力量

鎖定
《未來是濕的:無組織的組織力量》是克萊·舍基創作的社會學類著作,首次出版於2009年。 [1] 
伊凡娜丟失了手機,拾到者不還。這件小事在網上迅速成為人人關心的熱點種看不見摸不着的力量將眾多角色捲入進來,最終伊凡想徵召了一羣網上志願者,通過一種無組織的組織力量,將手機從拾物不還者手中奪回。《未來是濕的》這本書講的就是未來這種沒有組織的形式,卻有組織的力量的組織形式。 [2] 
作品名稱
未來是濕的:無組織的組織力量
外文名
Here comes everybody:the power of organizing without organization
作    者
克萊·舍基
創作年代
21世紀00年代
字    數
25萬
類    別
社會學類

未來是濕的:無組織的組織力量內容簡介

克萊·舍基在他所寫的《未來是濕的:無組織的組織力量》一書中對社會革命的後果是好壞給予了最明晰而富有穿透力的解析,並就人們是誰、人們可以做什麼進行了思考。” [8] 

未來是濕的:無組織的組織力量作品目錄

第一章
從一場“人肉搜索”説開去
第二章
分享是機構困境的良藥
第三章
這是“人人皆記”的年代
第四章
先出版,後過濾的遊戲規則
第五章
當個性化動機遇上協同生產
第六章
集體行動給機構帶來的挑戰
第七章
越來越快的行動能力
第八章
社會性困境的解決之道
第九章
親愛的小世界
第十章
沒有代價的失敗
第十一章
承諾、工具、協議 [4] 

未來是濕的:無組織的組織力量創作背景

在創作《未來是濕的》之前,舍基一直從事有關互聯網的社會和經濟影響的寫作、教學和諮詢工作。同時,身為“互聯網革命最偉大的思考者”、“新文化最敏鋭的觀察者”,以及《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哈佛商業評論》《連線》等知名報刊的撰稿人,舍基對未來媒體的形態也有獨到的見解。舍基指出,以出版業為代表的媒體行業已經呈現出“大規模業餘化” 和“ 去職業化”的趨勢。以前信息由媒體以權威的姿態“先過濾後出版”,但現在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社會性媒體”的出現已經讓信息“ 先出版再過濾”。發佈的信息能被多少人看到是“評論”和“頂”這些代表受眾選擇的功能決定了信息的價值和生命力。當出版不再是一種稀缺資源,當媒體不再掌控機構特權,當大規模業餘化的旗幟被高高舉起,當社會性媒體清除了公眾表達的障礙,當任何人在任意時間都可以發佈任何事情的時候,這就是“人人皆記(者)”的新時代的到來。對此,舍基有一句結論很是精闢,他説:“諸如博客、論壇類的社會性媒體已經剷平了卻也伴生着殘忍的經濟邏輯:有價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
事實上,有關互聯網的書已經很多了,但舍基還是希望通過本書的創作為人們帶來了新的視角、觀點和理念。舍基説,他的最大期望是讀者在讀完他的書之後,能夠為兩樣事情而激動:“一是存在多種社會實驗的可能性,二是還會有更多的社會性工具的新用法被髮明出來。”不管舍基的希望能否最終實現,但通過互聯網,人們能夠各抒己見,能夠為權利而鬥爭,能夠為目標去集結,進而影響和改變社會。而這正是舍基為人們描述的互聯網未來的美好一面。 [6] 

未來是濕的:無組織的組織力量作品思想

(一)序,未來為什麼是濕的?
1.工業化,工業化在本質上,是乾巴巴的。用啓蒙運動的術語,叫祛魅。工業化好化台烘乾機,將社會關係中一切帶有人情味的東西烘乾,然後用原子式契約將個體聯繫起來。人們把烘乾的社會關係,或者把社會關係的幹,稱為組織。
2.人人與人民的不同。人人是一個具體的、感性的、當下的、多元化的人。他們之間的組織是基於話語的、臨時的、短期的、當下的組合,而不是一種長期契約。傳統時代的組織,是基於長期契約而存在的。
3.“濕”的概念。①濕少同合作的態度,是社會資本的積累,是思維範式由一維到萬維,是政治文化從一元到多元, 是交流空間打破鴉雀無聲走向眾生喧譁。②基於愛而展開的羣體行為可以看成一個梯子上的遞進行為,按照難度級別分為共享、合作和集體行動。
4.對於“共享”的觀念。共享最簡單,共享之上是合作,Linux是好例子。合作比單純的共享要難,因為它牽涉到改變個人行為與他人同步,而他人也同樣改變自身行為與人同步。協同生產是一種更深入的合作形式,如果沒有許多人的參與,項目不可能發生存在,最終,也沒有人能將所創造出來的生產成果歸功於自己。再就是集體行動,這是最難的一種羣體行為,因為它要求一組人共同致力於一件特定的事,其實行的方式更要求集體的決定對於每個個體成員都具能將所創造出來的生產成果歸功於自己。再就是集體行動,這是最難的一種羣體行為,因為它要求一組人共同致力於一件特定的事,其實行的方式更要求集體的決定對於每個個體成員都具有約束力。
5.“科斯地板”①它指向企業的存在理由:眾所周知,科斯自何自答了經濟學上的一個問題:如果市場的主意如此美妙,為什麼還需要企業呢?為什麼要有那些組織樞架?為什麼不能讓所有人互相提供服務,用市場和協約來解決一切? 科斯的發現是,巨大的交易成本使得企業在某些情況下與市場比較具備相對的經濟優勢。②自從科斯的論文在20世紀30年代發表以後,每個人都知道“科斯天花板”的存在,也就是説,如果公司的擴大越過了某個點,就會導致其自身的崩潰。問題在於:什麼時候公司變得太大了呢?
舍基説,大多數人都錯過的一件事情是科斯地板的作用,總有一些羣體活動儘管也會創造價值,卻不值得形成一個機構來從事價值創造。由於交易成本,許多可能的商品和服務都沒有變成現實;但隨着新的技術工具的出現,曾經阻礙全範圍內共享的障礙已經不復存在了。可以將這些行為看作他們落到了科斯理論的地板底下:它們對一些人有價值,但以任何機構方式做都太昂貴,因為欲使機構成其為機構,其基本和不可拆卸的成本都決定了那些行為不值得實施。
(二)從一場“人肉搜索”説開去
一部丟失了的手機的故事描繪了未來的變化一有些變化是好的,有些則是壞的,大多數變化則複雜得無法貼上標籤它們正影響着羣體集 聚和合作的方式。這些變化是極為深遠的,因為它們正放大和延伸着人們的基本社會技巧,還有人們特有的社會失敗。
1.新技術使得新式羣體的形成成為可能。從不同專業階層轉移出來的這些能力到了公眾手中,這是一個劃時代的事件,它建築在出版商所稱的“開放參與的架構”之上。從某種程度上説,所有的機構都生活在某種矛盾之中:它們存在時為了利用羣體的努力,但它們的某些資源又為了引導這些努力而慢慢流失。人們可以將此稱為”機構困境”。 因為個機構耗費資源以管理資源, 在這些機構理論上的能力和實際上的能力之間存在一條溝,機構越龐大,產生的成本也越大。妨礙羣體行動的大多數障礙倒塌了,失去了這些障礙,人們得以自由地探索羣體在一起做好事的新方式。 羣體在沒有金錢動機和缺乏管理監督的情況下所能從事的工作的數量和種類都在增加。企業、學校、政府這些機構的絕對優勢井未散去,相反,正在發生的事是,它們的大多數相對優勢消失了,這裏相對的意思是説, 相對於它們所代表的人羣的直接活動。具備新能力的羣體在形成,它們的工作無須遵循管理規則,克服了限制其有效性的傳統桎梏。
(三)分享是機構困境的解藥
1.人們使用“組織”一詞來表示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指被組織起來的狀態,另一層意思是指行駛組織功能的羣體。
2.機構的自我保存。沒有一家機構能夠把自身的所有能量投入到對其使命的追求之中;它必須耗費可觀的努力來維持紀律和結構,這樣做只是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機構的自我保存成為頭號人物,其明示的目標反倒被排在了第二位甚至更低的位置,不管這家機構的使命宣言是如何陳述的。由於組織最初的最低成本相對較高,某些組織活動雖然擁有一定的價值,但這個價值不足以使人們以有組織的方式去追求它。而新的社會性工具正在通過降低羣體行動的成本而改變這個方程式。像Flickr這類工具的基本功能改變了羣體行為的舊法則,從先集中再“分享”轉變為“先分享再集中”。人們通過照片發現彼此,之後聯結起來。
3.合作比信息的共享要難。因為它牽涉到改變個人行為與他人同步,而他人也同樣在改變自身行為與人同步。對於共享,羣體僅僅是參加者的集合。與之不同的是,合作創造出羣體的身份。集體行動是最難的一種羣體行為,因為它要求一組人共同致力於一件特定的事,而且做事的方式更要求集體的決定對於每個個體成員都具有約束力。信息共享使參與者有共同的意識,協調生產依賴於創造的共享,而集體行動通過個人的身份與羣體的身份緊密聯結起來,建立了共有的責任。
4. “公地的悲劇”。有關集體行動最普遍的問題可以表述為“公地悲劇” ,生物學家用這個詞描述當個體受到激勵去損害集體利益的情形。雖然每個人都同意普遍剋制對大家都有利,個體受到的各種激勵卻常常阻礙那樣的結果成真。對於公地悲劇,可以兩個辦法擇其一:一是取消公共事業,將其各部分的所有權轉移給個體,使後者得到激勵保護各自的資產;二是管治,或者如Hardin所説的“一致贊同的相互強制”。
(四)這是“人人皆記”的時代
1.職業的相關概念。①職業的關鍵在於行業標準及成員之間的關係。部分職業是基於某種資源的偶然稀缺,如新聞記者、出版商、攝影師、職業作家等都是基於出版資源的稀缺。②去職業化:互聯網技術大大提高了社會的傳播和出版能力,資源不再稀缺,這些職業與其他職業的界限也就被打破。③大規模業餘化:在互聯網時代,生產、複製、出版變得空前容易,對媒介的控制不再限於專業人員,而是擴散到全社會領域。
2.先出版、後過濾的遊戲規則。媒體的兩種類型:廣播媒體與通信媒體。過去兩種媒體的界限清晰,如今兩種媒體相混淆,使人們常常困惑於公開的信息卻不是給自己看的。大量用户產生內容的出現,使得僅靠專業人員來過濾變得不可能。用户根據各自的興趣聚集在社區,實現對海量信息的過濾。
3.當個性化動機遇上協同生產。不受管理的勞動分工,即自發的勞動分工,勞動分工通常是與高度管理的環境相聯繫的,然而它對這裏實施的方式卻遠遠缺少管理。一篇wikipedia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產品,因而它永遠也沒有完成的時候。如果在一個體系裏,任何人都能自由地開始一件事,做得不好也沒關係,那麼一篇短短的信息貧乏的文章可能會支持一篇好文章的最終出現。正是這種不足驅使人們對它做出改進:那些願意改進一篇差文章的人比願意從頭寫一篇好文章的人要多得多。
(五)集體行動給機構常來的桃戰
1.集體行動帶來的挑戰。技術在其中的作用則在於通過消除兩大障礙一信息的地方侷限和集體性反應所面臨的壁壘,從而改變公眾反應的範圍、力度,尤其是持續的時間。既然現在形成羣體變得出奇簡單,原來的限制鬆弛了,對於那些把地理位置當作核心組織原則的組織,會發現這些原則正面臨挑戰,即使它們曾經是過去世紀的基石。社會性工具並沒有創造集體行動,它們只是消除了對於集體行動的障礙。
2.越來越快的行動能力。共享的認識使得本來互不協調的羣體開始以更快的速度和更有效的方式共同工作,當一種通信手段變得越來越 普及和為人所熟悉,實時的協調也將越多地取代事先的安排,而羣體的反應將越發難以預計。
3.社會性困境的解決之道。①那些具備高儲量社會資本的特徵的社會,比起只具有較少杜會資本的社會,在從犯罪率、精英企業的各種成本到經濟增長等同樣寬泛的系列衡量指標上,總體上都做得更好。②社會生活的高度可見性和可搜索性意味着,想法相同的人們現在擁有了找到對方聚集起來並互相合作的能力,而不受社會贊成與否的態度制約。③集會自由帶來的社會損失:a.最明顯的損失發生在那些以解決先前某個難題為職業的人。b.破壞現有的社會契約。c.最為嚴重,由於擁有更好的通信手段和更靈活的社會結構,網絡化的組織具備了更好的韌性,然而這對於恐怖組織、犯罪團伙和維基百科用户乃至學生示威者都是一樣的。
4.沒有代價的失敗。不要代替用户做任何事,而是提供個平台讓他們互相幫忙。 新的羣組崛起和老的羣組消退都不是商業性的決定,而是用户行為的副產品。
5.承諾、工具、協議。社會性工具的成功應用並無訣竅,但該書的故事都依賴於一個值得相信的承諾、一個有效的工具和用户可接受的協議的成功融合。承諾對於每位要參加一個羣體或者為它做貢獻的人解決的是“為什麼”的問題;工具幫助的則是“怎麼做”即如何克服協調困難,或至少把它控制在可控水平;協議則確立了路上的規則,如果人對於這個承諾感興趣並採用了那些工具,人可以預期得到什麼,以及羣體將期望人做到哪些。羣體所需要的成員數目越大,它就越難於發動,因為潛在的用户會更懷疑(他們是正確的)是否有足夠的人加入從而使他們付出的時間值得。
處理這個問題的幾種策略,最顯而易見的一種就是使加入變得容易,從而使承諾看上去更易於實現;其他的一些策略包括為用户個體創造私人價值,而讓社會價值稍後才顯現。另一個普遍的策略就是按小世界的模式將人羣進行細分,這樣使小型羣體比大型羣體更容易支持密集的社會交往。小型羣體的核心特徵在於其成員可以更加緊密地互動可為小型羣體比大型羣體更容易支持密集的社會交往,小型羣體在達成並維護一致和共識上更有效。 工具與需要它們支持的羣體互動模式緊密相關。協議有助於確認人可以期望於他人的和他們所能期望於人的,協議的核心部分在於用户必須贊同它。最後,承諾和工具可能都是有效的,而協議毀掉了全盤。 [5] 

未來是濕的:無組織的組織力量作品評價

《連線》雜誌副總編、暢銷書《長尾理論》作者克里斯.安德森:“在這本極具可讀性的書裏, 每頁都閃爍着智慧和洞見, 它將徹底變革人的思維方式,去看待由社會性媒體主導的新紀元。極力推薦。”
《連線》 雜誌的提稿人兼編輯、《壞事變好事》作者史蒂夫、約翰遜:“克萊·舍基是互聯網革命中最偉大的思考者。但本書絕對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方面的書,它引人入勝地將我們指向整個社會的未來。任何對人類羣體的力量和影響感興趣的人,都一定要讀這本書。” [7] 

未來是濕的:無組織的組織力量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年
作者
譯者
出版社
《未來是濕的:無組織的組織力量》
2009年
克萊·舍基
胡泳、沈滿琳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 

未來是濕的:無組織的組織力量作者簡介

克萊·舍基,被譽為“互聯網革命最偉大的思考者”“新文化最敏鋭的觀察者”,從事有關互聯網的社會和經濟影響的寫作、教學與諮詢,特別關注社會網絡和技術網絡的交叉地帶。在紐約大學的互動電信項目中任教,其諮詢客户包括諾基亞、寶潔、BBC、美國海軍和樂高公司等。
多年來,在《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哈佛商業評論》《連線》和《IEEE計算機》等報刊上發表文章,廣受讀者追捧,並經常在技術會議上充當主題演講者。 [3] 
參考資料
  • 1.    (美)克萊·舍基著;胡泳,沈滿琳譯. 未來是濕的[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9.05.版權頁
  • 2.    姜奇平.未來是濕的[J].互聯網週刊,2009(11):84-85.
  • 3.    新聞傳播學考研命題研究組組編. 新聞傳播學考研必讀書目精選[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16.07.266
  • 4.    (美)克萊·舍基著;胡泳,沈滿琳譯. 未來是濕的[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9.05.目錄頁
  • 5.    新聞傳播學考研命題研究組組編. 新聞傳播學考研必讀書目精選[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16.07.266-270
  • 6.    楊吉著. 數字時代的必修課 楊吉TMT百部全説[M]. 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2014.01.190-191
  • 7.    (美)克萊·舍基著;胡泳,沈滿琳譯. 未來是濕的[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9.05.封底頁
  • 8.    陳長春著. 人本商道 如何構建無邊界共生社羣[M]. 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 2018.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