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媒介賦權及意義互聯網的興起

鎖定
《新媒介賦權及意義互聯網的興起》是2013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師曾志、胡泳。
中文名
新媒介賦權及意義互聯網的興起
作    者
師曾志
胡泳
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4年6月1日
頁    數
190 頁
開    本
16 開
ISBN
9787509760031
類    型
人文社科
語    種
簡體中文

新媒介賦權及意義互聯網的興起內容簡介

近年來,隨着社會媒介化以及媒介社會化的速度加快,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的邊界開始打破,社會動員與治理方式也悄然發生改變。民間的、非營利的和自組織的力量藉助互聯網不斷髮展,個人和社會得以崛起。師曾志、胡泳等著的《新媒介賦權及意義互聯網的興起》結合案例,試圖回答新媒介環境下傳播與權力、傳播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探討了新媒介賦權視域下意義互聯網的興起、想象的微共同體的形成、公共空間的開拓擴展、公民性的建構、公益傳播的開展以及適當社會的到來。
北大公共傳播叢書致力於公共傳播領域的學術研究與業界交流。互聯網知識承載着原有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係,新的社會意義和社會關係是在互聯網跨越時空當中重新建構的,並影響到現有社會結構的斷裂與重建。在新媒介賦權下,信息傳播中信息自由與控制之間存在着矛盾的緊張關係,這種關係表現為不確定下的信息失控和失控當中孕育着的特殊張力,在這一背景下,媒體敍事開始轉向公共傳播敍事。 《新媒介賦權及意義互聯網的興起》為叢書之一,《新媒介賦權及意義互聯網的興起》由師曾志、胡泳等著。 [1] 

新媒介賦權及意義互聯網的興起圖書目錄

第一編 新媒介賦權
第一章 新媒介賦權下的中國互聯網治理合法性研究:失控在信息自由與控制之間
一 新媒介賦權下的傳播與權力
二 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
三 大眾社會與異質共同體
四 新媒介賦權下互聯網治理的合法性思考
五 結語
第二章 新媒介賦權視閾下的國家與社會關係
一 公共傳播:概念的提出
二 公共傳播:在理論與實踐之間
三 公共傳播的基石:新媒介賦權
四 賦權器:在組織賦權與社會賦權之間
五 自我救贖:社會賦權的實現
六 結語
第三章 新媒介賦權:一種農村電子商務實踐性的社會研究
一 問題的緣起
二 有關研究的理論資源
三 技術賦權下的自我賦權
四 羣體賦權與社會資本要素擴散的變化
五 組織賦權與社會權力轉移
六 結語
第二編 想象的微共同體
第四章 微博下的人類靈魂:新媒體公共空間下對話與溝通的意義
一 想象的微共同體
二 微民的體驗與幻象
三 微民作為遊蕩者的吟唱
四 微博社會資本所構建的公共精神
五 媒介事件發展過程的改變
六 微世界中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的消融
七 後慈善公益時代的來臨
八 結語
第五章 重返個體生命富生態話語的家園:微公益時代的命運共同體及公共自治
一 微博技術帶來的可能
二 微公益實踐帶來的可能
三 微公益是如何可能的?
四 命運相連的共同體與公共自治
五 結語
第六章 2013年媒體生態變局與媒體人的自我救贖
一 2013年媒體發展現狀
二 2013年媒體變局下的媒體生態變革
三 媒體生態中話語生產與再生產機制的改變
四 通過誤構的自媒體合法化
五 媒體人的自我救贖
六 結語
第三編 公共空間與公民性的建構
第七章 溝通與對話:公民社會與媒體公共空間
一 公民社會及主要特徵
二 公民意識與公民身份
三 媒體公共空間中對話與溝通何以可能
四 結語
第八章 網絡輿論場與我國公民性的建構
一 全球化背景下的“網絡輿論場”與公民及公民性
二 因特網與公民性的建構
三 因特網空間的輿論活力與經濟力量的制約
四 公民性建立的道德基礎
五 結語
第四編 公共傳播與公益傳播
第九章 公共傳播視野下公民社會的發展以及媒體角色
一 風險社會與公共傳播意識的建立
二 公民社會的概念
三 救災重建中政府主導下的NPOs和志願者的參與
四 法律法規支持下的企業公民參與
五 救災重建中社會參與的合法性
六 媒體所形成的公共空間
七 結語
第十章 新媒介環境下公益傳播如何可能:在表達與行動之間
一 社會變遷下社會多元主體參與公共事務的政策轉變
二 公益傳播的概念及意義
三 公益傳播中表達與行動的可能
四 公共傳播中知識生產與傳播的特徵
五 結語
第五編 意義互聯網與適當社會
第十一章 何種意義?哪個互聯網?
一 互聯網時代的意義與意義互聯網
二 意義互聯網的結構轉型
三 意義互聯網的特徵
四 結語
第十二章 意義世界一:互聯網經濟體
一 標準化生產與消費社會
二 信息時代的經濟
三 互聯網經濟體的表現形式
四 結語
第十三章 意義世界二:網絡國家
一 權力的集中和主體性
二 新趨勢:網絡國家的誕生
三 結語
第十四章 意義世界三:數字化社羣
一 工業社會與大規模社羣
二 團結性與現代社會
三 數字化社羣的興起
四 結語
第十五章 意義再生產與適當社會
一 市場、利益與個人自由主義
二 信息社會的意義再生產
三 適當的社會特徵
四 結語

新媒介賦權及意義互聯網的興起作者簡介

博士,曾為新西蘭惠靈頓維克多利亞大學、瑞典皇家理工學院計算機與傳播學院訪問學者,現任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公共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媒介研究、公共傳播與新媒介賦權。著有《新媒介賦權:國家與社會的協同演進》。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政冶學博士;中國傳播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網絡傳播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信息經濟學會常務理事,“信息社會50人論壇”成員,世界經濟論壇社交媒體全球議程理事會理事。2014年入選南都報系·奧一網頒佈的“致敬中國互聯網20年20人”榜單。著有《網絡為王》《眾聲喧譁》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