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背(拼音:bèi、bēi),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4]  。背的初文是北,北的古字形表示兩人相背。後來“北”表示方位之北,後世另造“背”表示脊背之背。“背”的本義指“相背”,引申用作名詞,表示脊背,又引申為後面、後面的。還可引申為背誦。“背”還引申為離開。以上用法讀bèi。“背”還有一個用法是用脊背背馱東西,讀作bēi,這個意義的“背”字開始時寫作“背”,後來創造了異體字“揹”,1955年《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規定取消“揹”字,仍使用“背”。 [5] 
*是《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的異體字
中文名
拼    音
bèi,bēi
部    首
[6] 
五    筆
UXEF [1] 
倉    頡
LPB [1] 
鄭    碼
TIRQ [1] 
筆    順
豎、橫、提、撇、豎彎鈎、豎、橫折鈎、橫、橫 [6] 
字    級
一級(編號:1467) [2] 
平水韻
去聲·十一隊(bèi) [3] 
總筆畫
4+5
統一碼
80CC [1] 
筆順編號
211352511
注音字母
ㄅㄟˋ,ㄅㄟ
四角碼
1222₇ [1] 
造字法
形聲字會意字
字形結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異體字
揹*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17]
“背”的古字是“北”,“”字甲骨文寫作圖A,像兩個人相背而立的樣子,其本義為相背、違背。動詞相背、違背、背叛和名詞背部、背影,最初都用“北”字表示,後來人們為了強調“北”字意義中與人體部位背部的緊密相關性,在“北”的下部又加一“”旁(後來寫成“月”),形成了“背”字。但是表示潰敗、敗逃時則仍用原來的“北”字表達。 [18] 
背是脊背,引申之,凡是後面、反面,也叫背。如:手背,刀背,紙背。由脊背的意義再引申,凡背對着、背靠着,也叫背。如説某建築背山面海。
從背向、背靠的意義再引申,那就是離去。“背井離鄉”,指不得已而離開故鄉,出外謀生,也叫“離鄉背井”。再從背向、背靠的意義引申,就是違反、違背。違背、拋棄,叫背棄;不守信義,叫背信棄義。背叛中的背也是反的意思。背還有倒黴、不順利的意思。大概也是從背常表示反面這個意義引申的。
還是從背向、背靠這個意義引申,不照本誦讀,也叫背。
背又音bēi,是用脊背馱的意思。原與當脊背講的背(bèi)實為一字,因為背(bēi)是脊背的動作。後來為加區別,字音變為平聲,字又加了提手,變成了“揹”。現代漢字整理時又省去了“扌”,恢復了本來面貌。 [5]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bèi
名詞
軀幹的後部,自肩到後腰。
back
《孟子·盡心上》:“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
漢·王充《論衡·狀留》:“且夫含血氣物之生也,行則背在上而腹在下。”
老舍《四世同堂》一:“祁老人的背雖然有點彎,可是全家還屬他的身量最高。”
脊背;後背;虎背熊腰
某些物體的後面、反面或上面。
back
《詩經·大雅·蕩》:“不明爾德,時無背無側。”
沙汀《丁跛公》:“他是鄉約的內弟,細眉細眼,鼻樑瘦來和刀背一樣。”
明·魏學洢《核舟記》:“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
背景;刀背;手背;力透紙背
北面的廳堂。

《詩經·衞風·伯兮》:“焉得諼草,言樹之背。”

古天文學稱太陽周圍雲氣的一種,或謂即日暈的外圍。

《漢書·天文志》:“暈、適、背、穴。”

(Bèi)姓氏用字。



動詞
背部對着或後面靠着(與“向”相對)。
with the back towards
《周禮·秋官·司儀》:“不正其主面,亦不背客。”
《國語·吳語》:“王背屏而立,夫人向屏。”
巴金《春》二:“淑英背了燈光坐着,琴看不清楚她的臉。”
背光;背水一戰;背山面海;人心向背
朝着相反方向。

宋·王安石《別孫莘老》詩:“茫然乃分散,獨背東南馳。”
碧野《在葱嶺下》:“姑娘不好意思背過臉去,用手撫弄着她的烏黑的長辮梢。”
避開;瞞着。
hide sth.from view;
do sth.behind sb.’s back
元·鄭光祖《倩女離魂》第二折:“王生也,我揹着母親,一徑的趕將你來,咱同上京去罷。”
曹禺《雷雨》第四幕:“我還用不着你父親揹着我,把我當瘋子,要你送我上樓。”
巴金《家》十四:“我常常揹着人哭,自然在人前我不會哭的。”

違反;不遵守。

《尚書·太甲中》:“既往背師保之訓。”
《史記·項羽本記》:“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
楊朔《春子姑娘》:“共產黨救了自己,怎麼能揹人家呢?”
違背;背叛;背約;背信棄義
離棄;離開。
leave
《史記·孟嘗君列傳》:“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莫顧文者。”
宋·王安石《春日》詩之一:“鶯猶求舊友,燕不背貧家。”
背井離鄉
死亡的婉辭。

晉·李密《陳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見背。”
宋·葉適《祭趙知宗文》:“遽聞殞背,徒切摧傷。”

謂燈盡或燭盡。

唐·王渙《惆悵詩》:“夢裏分明入漢宮,覺來燈背錦屏空。”
後蜀·鹿虔扆《思越人·翠屏欹》詞:“翠屏欹,銀燭背,漏殘清夜迢迢。”

經過。

漢·枚乘《七發》:“於是背秋涉冬,使琴摯斫斬以為琴。”
晉·潘岳《閒居賦》:“若乃背冬涉春,陰謝陽施。”

憑記憶讀出。
recite
《明實錄·太祖實錄》:“諸生每三日一背書。”
魯迅《朝花夕拾·五猖會》:“一氣背將下去,夢似的就背完了。”
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他背台詞似的流暢地説着。”
背書;背誦
裝裱。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三:“其子熹,十九年間無一日不鍛酒器,無一日不背書畫碑刻之類。”
清·俞樾《茶香室三鈔·王仲至家鎮庫書》:“又別寫一本,尤精好,以絹素背之,號鎮庫書。”

失去知覺。

《兒女英雄傳》第六回:“心一模糊,氣血都滯住了,可就背過去了。”

把雙臂放在背後或捆在背後。

《水滸傳》第三七回:“但凡新入流配的人,須先打一百殺威棒。左右,與我捉去背起來!”

同“褙”。裱褙。用紙或絲織品做襯托,把字畫書籍等裝潢起來。

唐·張懷罐《二王等書録》:“晉代裝書,真草渾雜,背紙皺起。”

裝上鞍韉。

《西遊記》第二十回:“次日天曉,行者去背馬,八戒去整擔。”

形容詞
聽覺不靈。

元·無名氏《爭報恩》第一折:“妹子你莫耳朵背錯聽了。”
耳背
倒黴;不順。
unlucky
老舍《四世同堂》二八:“這兩把都沒和,他失去了自信,他越打越慌,越背。”

偏僻;冷僻。

元·宮天挺《范張雞黍》第一折:“既然賢弟要去,其路也不背,同往赴會去便了。”
背靜
bēi
動詞
(人)用脊背馱。

《西遊記》第八回:“菩薩遂將錦襴袈裟,作一個包裹,令他背了。”
揹包;揹包袱背黑鍋
負擔;承擔。
bear
魯迅《南腔北調集·為了忘卻的記念》:“只要是損己利人的,他就挑選上,自己背起來。”
揹債;揹負
量詞
〈方言〉用於一個人一次背的量。

柳青《創業史》第二部第二章:“他還要順路揪一背茅柴回來。”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7]  《現代漢語詞典》 [8]  《漢語大字典》 [9]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四】【肉部】補妹切(bèi)
𦟝(脊)也。從肉北聲。 [10] 

説文解字注

【卷四】【肉部】
脊也。𠦬部曰:“脊,背呂也。”然則脊者,背之一端。背不止於脊,如髀者股外,股不止於髀也,雲:“背,脊也”;“股,髀也。”文法正同。《周易》:“艮其背,不獲其身。”
從肉,北聲。補妹切,古音在一部。 [11] 

廣韻

蒲昧切,去隊並 ‖ 北聲代部(bèi)
背,棄背。又姓也。又補妹切。
補妹切,去隊幫 ‖ 北聲代部(bèi)
背,脊背。補妹切。三。 [14] 

康熙字典

【未集下】【肉部】 背
(bèi)《唐韻》《韻會》補妹切。《正韻》邦昧切,音輩。《説文》:也。從肉北聲。《韻會》:身北曰背。《玉篇》:背脊。《正字通》:身之陰也。《釋名》:背,倍也,在後稱也。《易·艮卦》:艮其背。註:背者,無見之物也。
又手背。《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合灂若背手文。
又壽也。《爾雅·釋詁》:背,壽也。《詩·大雅》:黃耉台背。又《魯頌》:黃髮台背。傳:台背,皆壽徵也。
又日旁氣也。《前漢·天文志》:暈適背穴。註:孟康曰:皆日旁氣也。背形如背字也。如淳曰:凡氣向日為抱,向外為背。
又《玉篇》:堂北曰背。《詩·衞風》:焉得諼草,言樹之背。傳:背,北堂也。
又人名。《穀梁傳·成十年》:衞侯之弟黑背,帥師侵鄭。
(pèi)又《廣韻》《集韻》蒲昧切。《正韻》步昧切。音旆。《廣韻》:棄背。《集韻》:違也。《正韻》:棄也,孤負也,反面也。《詩·小雅》:噂沓背憎。《書·太甲》:既往背師保之訓。《前漢·高帝紀》:君為秦吏,今欲背之。
(nèi)又《五音集韻》奴對切。音內。義同。
又《韻補》:叶音必。《詩·大雅》:民之罔極,職涼善背。葉下克力。
《正韻》:亦作偝、倍。 [12]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背字書寫筆順 背字書寫筆順
“月”的首筆撇改豎。“北”寬、扁,“月”窄、長。“北”,左右旁分列豎中線兩旁,左旁略低,乚(豎彎鈎)的豎段在豎中線右側。“月”,頂部在橫中線。 [6]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wəɡ
王力系統
b
董同龢系統
uə̂ɡ
周法高系統
b
wəɣ
李方桂系統
b
əgh
西漢



東漢





əї


əї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灰咍廢

wəi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uɑ̌i
擬音/王力系統

b
uɒi
擬音/董同龢系統

uAi
擬音/周法高系統

b
uəi
擬音/李方桂系統

b
uậi
擬音/陳新雄系統

iuəi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5-16]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十八隊

合口呼
一等
全濁
蒲昧切
bʰuAi
去聲
十八隊

合口呼
一等
全清
補妹切
puAi
集韻
去聲
十八隊

合口呼
一等
全清
補妹切
puɒi
去聲
十八隊

合口呼
一等
全濁
蒲昧切
buɒi
禮部韻略


去聲





補妹切



去聲





蒲昧切

增韻


去聲





補妹切



去聲





蒲昧切

中原音韻

去聲
齊微

合口呼

全清

pui
中州音韻


去聲
齊微





邦妹切

洪武正韻

去聲
七隊


全濁
步昧切
b‘ei

去聲
七隊


全清
邦妹切
puei
分韻撮要

陰去
第二十八魁賄誨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 
參考資料
  • 1.      .漢典[引用日期2018-10-25]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央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0-10-10]
  • 3.    平水韻表(完整版)  .在線漢語字典[引用日期2020-10-10]
  • 4.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5-23]
  • 5.    丁義誠,張國慶,崔重慶.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1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364-365
  • 6.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5
  • 7.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6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222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53;57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2206-2207;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567
  • 11.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2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607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943
  • 13.    背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1-05-23]
  • 14.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387;389
  • 15.    背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1-05-23]
  • 16.    背的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05-23]
  • 17.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357
  • 18.    黃思賢,魏明揚著.漢字中的自然之美[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7.12:128-12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