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肩三針

鎖定
肩三針,經外奇穴名。出自《透穴與集合穴》。本穴由大腸經肩髃穴及奇穴肩前、肩後組成。肩髃(大腸經穴):位於肩峯肱骨大結節之間凹陷中;肩前(奇穴):位於腋前皺襞直上1寸;肩後(奇穴):位於腋後皺襞直上1.5寸(一説1寸)。肩髃分佈有鎖骨上神經腋神經;肩前分佈有鎖骨上神經後支,深部為腋神經;肩後分布有腋神經分支,深層上方為橈神經。主治肩周炎肩背痛凍結肩,肩凝症,肩痛不舉,肩臂疼痛,以及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疾患。直刺或斜刺1-3寸肩髃穴沿三角肌向內下方斜刺1-3寸,肩前、肩後穴直刺1寸;可灸;可電針埋線
出    處
《透穴與集合穴》
隸屬經絡
經外奇穴
功    能
舒筋通絡
主    治
肩周炎、肩背痛、凍結肩等

肩三針定位

本穴由大腸經肩髃穴及奇穴肩前、肩後組成。
肩髃(大腸經穴):位於肩峯與肱骨大結節之間凹陷中;
肩前(奇穴):位於腋前皺襞直上1寸;
肩後(奇穴):位於腋後皺襞直上1.5寸(一説1寸)。

肩三針解剖

肩髃在三角肌上部中央,有旋肱後動、靜脈,分佈有鎖骨上神經及腋神經;
肩前在三角肌中,有胸肩峯動、靜脈,旋前、後動、靜脈,分佈有鎖骨上神經後支,深部為腋神經;
肩後在三角肌後緣,下層為大圓肌,有旋肩胛動、靜脈,分佈有腋神經分支,深層上方為橈神經。

肩三針主治

肩周炎肩背痛凍結肩,肩凝症,肩痛不舉,肩臂疼痛,以及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疾患。

肩三針操作

先刺肩髃穴,沿三角肌向內下方斜刺1-3寸,肩前、肩後直刺1寸,亦可從肩前透刺到肩後,各以局部酸脹得氣為度,留針30分鐘;也可加用電針刺激10-20分鐘
灸法:可用温針艾炷灸3-5壯,或温針灸5-15分鐘;也可加用電針刺激10-20分鐘。
埋線:針尖與穴位成90角,直刺0.8-1寸,0-1號線2cm。

肩三針臨牀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肩周炎,肩背痛,凍結肩,肩凝症,以及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疾患。

肩三針配伍

曲池、外關、合谷、後溪、列缺,可活血通絡,主治上肢不遂;配天井、天鼎、後溪、內關,可益氣活血除濕通絡,主治痿證;配天宗、肩井、天鼎、臂臑、曲池、外關,可祛風除濕,活血通絡,主治五十肩等。

肩三針功效

通過較強的刺激,調節和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影響局部的新陳代謝,激活體內的內源性嗎啡樣物質,所以能起到較強的鎮痛作用。

肩三針相關論述

《中醫簡易教材》:“肩三針 組成穴位:肩髃、肩前(腋橫紋頭上一寸)、肩後(肩貞上一寸)。主治:肩背痛、肩凝症。”

肩三針附註

本法為傳統治療肩病的方法。近人常取肩髃,肩髎及其中點3穴組成新肩三針,主治肩周炎,肩痛。
肩三針因為是由幾個穴位組成的奇穴,因此,另外記載中組成肩三針的幾個穴位也各有所不同。一説是由大腸經肩髃、奇穴肩前、肩後三穴組成;二説是由大腸經肩髃穴,小腸經肩貞穴和奇穴肩前穴組成,三説是由肩髃、肩髎、肩前穴組成;還有一説是由肩貞、肩髃和肩井所組成。
[1-8] 
參考資料
  • 1.    李瑞.《經外奇穴彩色圖譜》: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
  • 2.    徐宗、呂菊梅.《針灸組合穴》: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
  • 3.    劉炎.《中華藝術針灸集》: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年
  • 4.    賀經、程力華.《輕輕鬆鬆學針灸》: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06年
  • 5.    張長青、王建華.《專家診治肩周炎 升級版》: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2年
  • 6.    林建華.《針灸學基礎》: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
  • 7.    王守東.《中國針灸穴位辭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9年
  • 8.    郝金凱.《針灸經外奇穴圖譜 續集》:陝西人民出版社,197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