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臂臑

鎖定
臂臑,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別名頭衝、頸衝。屬手陽明大腸經。在臂外側,三角肌止點處,當曲池與肩髃連線上,曲池上7寸。布有臂背側皮神經,橈神經,及旋肱動、靜脈的分支和肱深動、靜脈。主治肩臂疼痛,頸項強急,癭氣,瘰癧,及肩關節周圍炎,急性結膜炎等。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
中文名
臂臑
別    名
頭衝
頸衝
別陽
臂腦
國際編號
LI14
出    處
《針灸甲乙經》
歸    經
手陽明大腸經
主    治
肩臂疼痛,頸項強急等
功    能
通經活絡,理氣消痰等
操    作
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
主要配伍
配強間主治頸項強

臂臑名稱釋義

1)臂臑。臂,指穴所在的部位。臑,動物的前肢,為靈巧、好動之意,此指穴內氣血物質為陽氣。該穴名意指穴內的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陽氣。本穴位處臂部,穴內氣血由大腸經各穴中上行的陽氣聚集而成,陽氣充盛而使臂能活動自如,故名。
2)頭衝、頸衝穴。頭、頸,指穴內物質運行的部位和方向。衝,指穴內物質的運行狀態。頭衝、頸衝名意指本穴的陽氣上衝頭、頸各部。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本穴物質為大腸經各穴中上行的陽氣聚集而成,陽氣強盛,其運行為從天部層次直上頭頸,故名 [1] 
 

臂臑功能作用

通經活絡,理氣消痰,清熱明目 [2-3] 

臂臑治法

實則瀉針出氣,虛則補之、或微灸。
 

臂臑定位

臂臑解剖 臂臑解剖
臂臑穴位於人體的臂外側,三角肌止點處,當曲池穴與肩髃穴連線上,曲池穴上七寸處 [4-5] 

臂臑解剖

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三角肌。皮膚由臂外側皮神經分佈。皮下筋膜稍厚,富胃脂肪組織。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穿過三角肌中點。該肌由臂叢後束腋神經支配 [6] 

臂臑主治

1.運動系統疾病:上肢癱瘓或疼痛,肩周炎,顱頂肌肉痙攣 [7] 
2.其它:眼病,頸淋巴結核,頭痛。

臂臑操作

刺法 刺法
刺法:1.直刺0.5~1寸,局部酸脹;2.或向上斜刺1~2寸,透入三角肌中,局部酸脹,可向整個肩部放散。 灸法:艾柱灸或温針灸3~7壯,艾條温和灸10~20分鐘 [7] 

臂臑臨牀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肩關節周圍炎、頸淋巴結核等。

臂臑配伍

配強間主治頸項強;配手三里、大迎主治頸部淋巴結核 [8] 

臂臑相關論述

《針灸甲乙經》:“寒熱,頸癧,適肩臂(痛)不可舉,臂臑主之。”
《類經圖翼》:“臂痛無力,寒熱瘰癧,頸項拘急。”
參考資料
  • 1.    郭長青.針灸學現代研究與應用(上冊).北京市:學苑出版社,1998年:210-211頁
  • 2.    石學敏.針灸學.北京市: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年:35頁
  • 3.    咽喉不利刺“臂臑”  .中國中醫藥報.2013-11-28[引用日期2015-01-14]
  • 4.    何玲 陳思平 王立君.臨牀腧穴學.北京市: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年:79頁
  • 5.    秦濤 韓珊珊.針灸取穴定位圖典.上海市: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2年:15頁
  • 6.    王玉興.新編實用腧穴學.北京市: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9年:306-307頁
  • 7.    王東坡.對症取穴速查圖典.北京市: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年:35頁
  • 8.    高希言.中國針刺辭典.鄭州市: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頁: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