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老年心理學

(心理學名詞)

鎖定
老年心理學是研究個體和羣體成年以後增齡老化過程的心理活動變化、特點、規律的一門科學。是研究老年期個體的心理特徵及其變化規律的發展心理學分支,又稱老化心理學。
中文名
老年心理學
外文名
aging psychology [3] 
所屬學科
心理學
發展心理學 [3] 
別    名
老化心理學 [3] 

老年心理學概況

老年心理學 老年心理學
老年心理學是研究老年期個體的心理特徵及其變化規律的發展心理學分支,又稱老化心理學。它也是新興的老年學的組成部分。 [1] 
由於人的心理活動以神經系統和其他器官功能為基礎,並受社會的制約,所以老年心理學涉及生物的和社會的兩方面的內容。研究範圍包括人的感知覺、學習、記憶、思維等心理過程以及智力、性格、社會適應等心理特點因年老而引起的變化。
在西方,最早較系統地闡述老年的心理問題的是霍爾,他在《衰老》一書中,以畢生發展心理學的思想回顧了自己的一生。他反對把老化僅僅看作是人退回早期階段的一種返歸,強調在老年人中老化過程的顯著的個別差異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着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率迅速增加,對心理活動老年化的實驗研究及其他研究急劇增多。據報道,在1951~1980年的30年間發表的 7篇有關老年心理研究的綜述,共引用了247種雜誌,1571篇論文。而1983年發表的一篇綜述中,於1975~1981年僅六年間就查閲到4057篇有關成年發展和老年心理的文獻。
在中國心理學界也有隻重視兒童發展而忽視成年與老年心理的傾向。只是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畢生發展心理學觀點逐步被人們所接受以後,老年心理學才成為發展心理學的一個重要部分。 [2] 
在中國,有關老年心理學和養生學的思想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在調攝情志以益壽延年方面就有不少造述。
又如唐代孫思邈的《千金翼方》中載:“論曰:人年五十以上,陽氣日衰,損與日至,心力漸退,忘前失後,興居怠惰,計授皆不稱心,視聽不穩,多退少進,日月不等,萬事零落,心無聊賴,健忘嗔怒,情性變異,食飲無妙,寢處不安……,”生動地論述了人在年老過程中的記憶、視覺、聽覺、味覺以及性格、情緒狀態等的一系列變化。
近代老年心理學的研究工作在中國起步較晚。比較系統地開展這方面工作始於20世紀80年代,主要側重於記憶的老化研究。

老年心理學介紹

老年人的記憶力隨着身體各器官的老化也在以很慢的速度減退,這是自然規律,也是正常現象。延緩記憶力衰退和增強記憶力的方法,首先不能對自己的記憶失去信心,產生焦慮、憂愁、不安等消極的情緒,因為心理作用在增強記憶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同時老年人又必須及時而適量地補充蛋白質、微量元素、維生素等營養物質,戒除煙、酒,注意記憶衞生。人的記憶力也象人的大腦一樣越用越好,老年人如果勤記多用、重複練習、增加印象以加強記憶訓練,是能延緩記憶力的衰退和增強記憶力的。 [1] 

老年心理學發展概況

20世紀50年代以來,有關老年智力問題的研究最多,其次是老年記憶和學習問題。總的説來,老年心理學集中注意於認知過程老年化的研究,然後是個性、社會適應和態度的研究。此外,有人強調心理生物學的研究,或強調社會心理過程的研究,也有人把感覺和知覺與健康和生存的年齡變化聯繫起來研究。如今還出現了一些對老年認知的訓練研究。 在中國,有關老年心理學和養生學的思想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在調攝情志以益壽延年方面就有不少論述。如孔子強調“仁者壽”、“智者壽”的思想,提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見解。在《道德經》《莊子》中,明確提出了無欲、無知、無為的“返樸歸真”思想,對中國曆代養生學有重要影響。

老年心理學健康心理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健康應包括身體和心理兩個方面。前者顯而易見,容易被人發現;而後者比較隱蔽,且心理障礙往往發生在身體健康者身上,因此也就極容易被忽視。就拿上面列舉的老年心理障礙來説,也多發生在身體健康、智力健全的老人身上。乍看百思不得其解,其實也在情理之中。想那年富力強奮鬥拼搏之時,一個心眼撲在工作上,縱然心裏有些看不慣、擺不平之事,身體有些不舒服的感覺,也沒有時間去多想多顧;而今休了閒了,凡事都要從腦子裏認真過一遍。這樣一來,思維一旦走進死衚衕,鑽了牛角尖,就很容易發生心理的反常和行為的變態;加上平時學習有所放鬆,自我約束欠嚴,和同事交流減少,這就難免陷入思維的誤區,使種種疑心、偏執、主觀臆測等毛病悄然而生。有一位老年朋友説到自己的感受時説:“也不知咋搞的,如今我遇事就敏感,對想不通的現象就神神道道亂猜測,就像一則寓言裏那個懷疑別人偷斧子的人。” 按説,“心病要用心藥治”,只要摸準“病情”,對“症”下藥,幫助心理障礙者走出誤區也不算大不了的事。然而,事情難就難在:心理障礙發生在老年人身上,而做老年工作的又往往是一些中青年人。這些中青年人由於沒有離退休老人的生活經歷,也談不上有老年人的心理體驗,更沒有根治老年心理障礙的靈丹妙藥了,於是碰到老年人的心理難題,就感到束手無策。現實為做老年工作的同志提出一個當務之急的課題:學點老年心理學。 [1] 

老年心理學變化特點

1、健忘。進入老年期後智力逐漸減退,但其程度有很大差異,並且與心理因素有密切關係。有的因為本人的自信心不足,自慚形穢,自認為智力減退,而實際上並非如想象的那麼嚴重。老年人的智力是逐漸下降的,一般認為18歲時智力達到最高水平,以後逐漸下降的,50歲時僅相當於15歲的智力年齡,80歲以後下降更明顯,85歲時大約相當於兒童5歲10個月的智力水平,由於個體的差異,所以可有10%~25%的人並不顯示智力減退。由於老年人的記憶力下降,這也是健忘的主要因素。
2、焦慮。抑鬱隨着衰老、精神情感變化日益明顯,表現為內心空虛,易出現焦慮抑鬱的情緒反應,常伴有自責。往往有杞人憂天之感,時有大難臨頭的緊張感,或是抑鬱苦悶,遇到問題時缺少進取態度。在經濟條件拮据的老年人門診病人中有48%具有抑鬱情緒,而身體健康、經濟條件較好的老年人具有抑鬱症狀者也有44%,有不少人每月發作1次,持續數小時或數天之久,表現為意志消沉、煩惱抑鬱焦慮等,並對往事回憶多有自責感。
3、情緒多變。當腦組織老化或伴有某些腦部疾病時,常有明顯的情緒變化,往往失去自我控制,容易勃然大怒,難以平靜下來,其情緒激動程度和所遭遇不順心的事情之程度並不相對應。有時為周圍環境及影視中有關人物的命運而悲傷或不平,迅速出現情緒高漲、低落、激動等不同程度的情緒的變化,時而天真單純,忽而激動萬分等情緒多變的特徵。
心理學塔圖
4、疑病。60歲以上老年人,有半數的人可出現疑病症狀,這是由於老年人的心理特點已從對外界事物的關心轉向自己的軀體所致,加上這些關心可因某些主觀感覺而加強,並因頑固、執拗的個性,更易出現疑病症狀,常出現頭部不適、耳鳴、胃腸道功能異常以及失眠等。即使稍有不適,也要向周圍人去訴述。有時會過分注意報刊書籍上的一些醫學常識而對照自己的不適感,常為此而心神不定惶惶不安,甚至多次求醫就診。
5、猜疑和嫉妒。一般認為,人進入老年期後,對周圍人不信任感和自尊心增強,常計較別人的言談舉止,嚴重者認為別人居心叵測,常為之而猜疑重重。由於生理功能減退,性慾下降,易懷疑自己配偶行為,常因之而爭吵。並且由於判斷力和理解力減退,常使這些想法變得更為頑固,甚至發展成為妄想。每當目睹年輕人活潑好動等性格時,常因之而嫉妒和自責。

老年心理學意義

衰老是人生的必經之路,心理活動的衰退是個積累的過程。完全不服老,不承認衰老是生物規律之一,這是不對的。人是不可能“長生不老”的。學點老年心理學,可以及時瞭解老年心理的知識和特點,一旦心理活動出現衰退、偏差、障礙,可及時通過自我調節得到糾正,指導自己過好晚年生活,並增強心理健康的因素和信心,有利於正確處理家庭生活,有利於增進生活情趣,有利於防止心身疾病,有利於延年益壽,防止和延緩衰老過程的到來。 [1] 

老年心理學注意事項

為了使老年人退休後歡度晚年,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做到起居有常:生活作息有規律,有利於老年人的生理活動與心理活動富有節奏,有利於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2、要注意飲食的生理衞生與心理衞生:飯前要洗手,吃飯每餐要力求定量,切忌暴飲暴食,並注意飲食的心理衞生,努力做到吃飯前後心情平靜,精神愉快,切忌心情抑鬱或暴喜暴怒。
3、要做力所能及的適當的工作:老年人退休後沒事做,生活失去節奏感,而產生孤寂之感,這種消沉的心理狀態對身心健康是很不利的,參加力所能及的工作是延年益壽的重要手段。
4、要有藝術愛好與娛樂活動:老年人對繪畫、書法、音樂、詩詞等藝術的愛好,可以消除孤單與寂寞,陶冶情操。老年人也需要適當的娛樂活動,但參加的時間不要過長,內容不宜太驚險或太沉悶,場面不宜太鬧太雜。
5、要注意心理修養:祖國醫學中養生學很強調心理修養在養生中的重要性。因此老年人要講究心理衞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愉快地度過晚年。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