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四十而不惑

鎖定
四十而不惑,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他意思是十五歲的時候,立志作學問,經過十五年,根據他豐富的經驗,以及人生的磨鍊,到了“三十而立”。
漢迄清為止,歷代大儒傳統解釋:立就是做事合於禮,做事能夠考慮周到了,但是這時候還有迷惑,還有搖擺的現象,“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迷惑。
中文名
四十而不惑
出    處
《論語·為政》
舊    解
到了四十歲,才不迷惑
提出者
孔子
本    義
人到了四十歲,不為外物所迷惑

四十而不惑基本釋義

他説十五歲的時候,立志作學問,經過十五年,這段時間是人生的黃金階段, [1] 
到了“三十而立”。身體狀況最好!(立:高,一生中最佳時期,人過三十天過午,就是這個意思) [1] 
“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不為外物所迷惑 [1] 
五十而知天命,到了五十歲的時候,懂得自然的規律法則。(命:規律、法則) [1] 
六十而耳順”,六十歲的時候自己可以聽得進不同意見。 [1]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就是七十歲的時候可以從心所欲的幹任何事情,不會幹出出格的事。 [1] 

四十而不惑成語出處

《論語·為政》:

四十而不惑成語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四十而不惑詞條背景

這是孔子的自我報告,為什麼孔子在談到為政,要作自我報告呢?孔子是七十三歲去世的。他用簡單幾句話,報告了自己一生的經歷,艱苦奮鬥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憐,父親去世的時候,他還有一個半殘廢的哥哥和一個姐姐,對家庭,他要挑起這擔子來,他的責任很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