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羚羊角

鎖定
羚羊角,中藥名。本品為雄性牛科動物賽加羚羊Saiga tatarica Linnaeus的角。賽加羚羊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極危CR),嚴禁狩獵。分佈於新疆西北部的邊境地區。具有平肝息風,清肝明目,散血解毒之功效。常用於肝風內動,驚癇抽搐,妊娠子癇高熱痙厥,癲癇發狂,頭痛眩暈目赤翳障,温毒發斑,癰腫瘡毒
別    名
高鼻羚羊角
中藥名稱
羚羊角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偶蹄目
牛科
賽加羚羊屬
賽加羚羊
分佈區域
新疆西北部的邊境地區
採收時間
全年均可捕捉
用    量
1~3g;磨汁或研粉服,每次0.3~0.6g
貯    藏
置陰涼乾燥處

羚羊角入藥部位

角。

羚羊角性味

味鹹,性寒。

羚羊角歸經

歸肝、心經。

羚羊角功效

平肝息風,清肝明目,散血解毒。

羚羊角主治

用於肝風內動,驚癇抽搐,妊娠子癇高熱痙厥,癲癇發狂,頭痛眩暈目赤翳障,温毒發斑,癰腫瘡毒

羚羊角相關配伍

1、治肝中風,筋脈拘急舌強語澀:羚羊角屑一兩,獨活一兩,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同煎至六分,去滓,入竹瀝一合,更煎一二沸。温服。(《太平聖惠方》)
2、治傷寒時氣,寒熱伏熱,汗、吐、下後餘熱不退,或心驚狂動,煩亂不寧,或譫語無倫,人情顛倒,脈仍數急,遷延不愈:羚羊角磨汁半盞,以甘草、燈芯各一錢,煎湯和服。(《方脈正宗》)

羚羊角用法用量

1~3g,宜另煎2小時以上;磨汁或研粉服,每次0.3~0.6g。

羚羊角禁忌

脾虛慢驚患者禁服。

羚羊角炮製

炮製方法
1、羚羊角鎊片:取羚羊角,置温水中浸泡,撈出,鎊片,乾燥
2、羚羊角粉:取羚羊角,砸碎,粉碎成細粉

羚羊角生理特性

陸棲獸類,身體大小與黃羊相似,長1-1.4m,體重雄獸為37-60kg,雌獸約29-37kg。頭型較特別,耳廓短小,眼眶突出。鼻端大,鼻中間具槽,鼻孔呈明顯的筒狀,整個鼻子呈腫脹突起,故謂高鼻羚羊。雄羊具角1對,不分叉,角自基部長出後幾乎豎直向上,至生長到整個角的1/3高度時,二角略向外斜,接着又往上,往裏靠近再又微微向外,最後二角相向略往內彎。角尖端平滑,而下半段具環稜。角呈半透明狀,黃蠟色。整個體色呈灰黃色,但體側較灰白。冬季時毛色顯得更淡。

羚羊角生長環境

主要棲息於荒漠及半荒漠的開闊地區,性喜乾旱。以各種植物為食,如梭梭,蒿類、羽茅等。一般邊食邊行。分佈於新疆西北部的邊境地區

羚羊角藥材性狀

本品呈長圓錐形,略呈弓形彎曲,長15~33cm;類白色或黃白色,基部稍呈青灰色。嫩枝對光透視有“血絲”或紫黑色斑紋,光潤如玉,無裂紋,老枝則有細縱裂紋。除尖端部分外,有10~16個隆起環脊,間距約2cm,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處。角的基部橫截面圓形,直徑3~4cm,內有堅硬質重的角柱,習稱“骨塞”,骨塞長約佔全角的1/2或1/3,表面有突起的縱稜與其外面角鞘內的凹溝緊密嵌合,從橫斷面觀,其結合部呈鋸齒狀。除去“骨塞”後,角的下半段成空洞,全角呈半透明,對光透視,上半段中央有一條隱約可辨的細孔道直通角尖,習稱“通天眼”。質堅硬。氣微,味淡。
[1-2] 
參考資料
  •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年
  • 2.    王國強.《全國中草藥彙編》:人民衞生出版社,201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