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美麗筒線蟲

鎖定
筒線蟲(Gongylonema)是寄生於鳥和哺乳動物消化道的一類寄生蟲。美麗筒線蟲是許多反芻動物和豬、猴、熊等口腔與食道粘膜和粘膜下層的寄生蟲。
中文學名
美麗筒線蟲
拉丁學名
Gongylonema pulchrum
動物界
線蟲動物門
尾感器綱
亞    綱
旋尾亞綱
旋尾目
筒線科
筒線蟲屬
美麗筒線蟲
分佈區域
世界各地均有分佈
壽    命
1年左右

美麗筒線蟲種類

筒線蟲屬中共有34個種,其中寄生於鼠體的癌筒線蟲(G.neoplasticum)和東方筒線蟲(G.orientale)據認為經常刺激寄生部位,可引起該處癌變。已發現偶可在人體寄生的是美麗筒線蟲(G. pulchrum Molin,1857)。Baylis(1925)認為癌筒線蟲是美麗筒線蟲的同種異名。為預防食道癌,對此問題應進一步研究。
人體寄生的最早病例是由Leidy(1850)在美國費城及Pane (1864)在意大利分別發現的。此後世界各地陸續有散在的病例報道。中國自1955年在河南發現第1例病人後,迄今已報道百餘例,分佈於山東黑龍江遼寧、內蒙古、甘肅、陝西青海四川北京河北天津河南山西上海、江蘇、湖北湖南福建廣東等19個),其中山東報告的病例最多。

美麗筒線蟲成蟲形態

成蟲細長,乳白色,寄生於人體者較小,在反芻動物體內者較大。
體表有纖細橫紋,前端有縱向波浪狀表皮突。蟲體前段表皮具明顯叢行排列、大小不等、數目不同的花緣狀表皮突,在前段排成4行,延至近側翼處增為8行。口小,位於前端中央,其兩側具分葉的側唇,在兩側唇間的背、腹側各有間唇1個。雄蟲尾部有明顯的膜狀尾翼。雌蟲尾部鈍錐狀,不對稱,稍向腹面彎曲,子宮粗大,內含大量蟲卵。雄蟲尾部有明顯尾翼,兩側不對稱,交合刺2根,長短、形狀各異。

美麗筒線蟲雄蟲

長(21.5~62)mm,寬(0.1~0.36)mm,尾部有膜狀尾翼

美麗筒線蟲雌蟲

長(70~145)mm,寬(0.2~0.53)mm,尾部鈍錐狀。 [1] 
美麗筒線蟲 美麗筒線蟲

美麗筒線蟲生活史

成蟲寄生在終宿主(各種動物)的口腔、咽和食道管粘膜或粘膜下層。雌蟲產出的含蚴卵可由粘膜的破損處進入消化道並隨糞便排出。若被甲蟲蜚蠊吞入,卵內幼蟲在昆蟲消化道孵出,並穿過腸壁進入血體腔,發育為囊狀的感染性幼蟲。終宿主吞食含此期幼蟲的昆蟲後,幼蟲即破囊而出,侵入胃或十二指腸粘膜,再向上移行至食道、咽或口腔粘膜內寄生,約2個月後發育為成蟲。成蟲在人體寄居一般不產卵。蟲體在寄生部位不固定於一處,移動速度較快,且可隱匿不現,間隔一定時間後,又重新出現。寄生蟲體數量可為1條至數十條不等,在人體寄生可達1年左右。
本蟲在人口腔內的寄生部位依次為上下唇、頰部、舌部、硬軟齶、齒齦、扁桃體附近等。蟲體可在粘膜及粘膜下層自由移動,寄生部位出現小皰和白色的線狀隆起。患者口腔內有蟲樣蠕動感、異物感或發癢,也可有麻木感、腫脹、疼痛、粘膜粗糙、唾液增多等,重者舌頰麻木僵硬、活動不便,影響説話,聲音嘶啞吞嚥困難等。若在食道粘膜下層寄生,可造成粘膜表淺潰瘍,引起吐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可佔外周白細胞數的20%。取出蟲體後症狀立即消失。
 成蟲寄生於、馬、、、兔、等動物或人(偶)的食管、咽部和口腔粘膜下。蟲卵隨其唾液、糞便排出體外。中間宿主為甲蟲或蜚蠊等。
 人感染是因喜食含囊狀體的昆蟲,或因飲用污染有囊狀體的生水或食物引起。
 在胃幼蟲脱囊,沿胃或十二指腸粘膜上行至食管、咽部和口腔粘膜下發育為成蟲。
,在人體成蟲通常不產卵。

美麗筒線蟲臨牀表現

 寄生部位依次為:上下唇、頰部、舌部、硬軟齶、齒齦、扁桃體附近
 寄生部位出現小白泡及乳白色線形彎曲隆起,蟲體在粘膜或粘膜下移動,換位置,移動快速
 多無症狀或較輕。常見症狀有口腔內蟲樣蠕動感、異物感、發癢;唇、頰、舌等感覺麻木、腫脹、疼痛。粘膜粗糙、唾液多等。

美麗筒線蟲診斷和防治

 根據臨牀表現(症狀及病史)初步診斷;用針挑破患處粘膜,取出蟲體明確診斷。
 治療方法為用針挑破患處粘膜,取出蟲體,或用奴佛卡因塗患處,以刺激蟲體從寄生部位退出。預後良好。
 加強宣傳教育,注意飲食衞生,不吃甲蟲和蜚蠊,不喝生水、不吃不潔的生菜。
參考資料
  • 1.    周本江,鄭葵陽.醫學寄生蟲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