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羊蘑

鎖定
羊蘑是分佈比較廣泛的一種真菌,子實體較小或中等,淡黃褐色,柄白色,可食用,味道鮮美,是一種優良食用菌、可藥用,含有多種維生素、氨基酸和礦物質。
中文名
羊蘑
外文名
Morel
別    名
羊肚菜
美味羊肚菌
羊肚菌
是否含防腐劑
主要食用功效
益腸胃,化痰理氣
適宜人羣
一般人羣
拉丁名
Morehella esculenta (L. ) Pers
盤菌目
羊肚菌科
羊肚菌屬

羊蘑基本介紹

子實體較小或中等,6-14.5cm,菌蓋不規則圓形,長圓形,長4-6cm,寬4-6cm。表面形成許多凹坑,似羊肚狀,
淡黃褐色,柄白色,長5-7cm,寬粗2-2.5cm,有淺縱溝,基部稍膨大,生長於闊葉林地上及路旁,單生或羣生。
可藥用,益腸胃,化痰理氣。含有異亮氨酸、亮氨酸、賴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蘇氨酸和纈氨酸等7種人體必需氨基酸。可利用發酵罐培養菌絲體。羊肚菌為真菌植物問真菌羊肚菌Morchellaesculenta(13)Pers. 尖頂羊肚菌M.conicaPers. 的子實體。羊肚茵每百克幹品含蛋白質24.5 克,脂肪2.6 克,碳水化合物39.7 克,還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
分佈:我國河南,陝西、甘肅、青海、西藏、新疆、四川、山西、吉林、江蘇、雲南、河北、北京等地區。

羊蘑藥用價值

【出處】始載於《新華本草綱要》。
【拼音名】Yánɡ Dǔ Jūn
【英文名】Morel
【別名】羊肚菜、羊肚蘑、編笠菌
【來源】
藥材基源:為羊肚菌科真菌羊肚菌、小頂羊肚菌尖頂羊肚菌粗柄羊肚菌、小羊肚菌等的子實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orchella esculenta(L.)Pers.;Morchella angusticeps Peck.;Morchella conica Pers.;Morchella crassipes(Vent.)Pers.;Morchella deliciosa Fr.
【原形態】
1.羊肚菌 菌蓋近球形、卵形至橢圓形,高4-10cm,寬3-6cm,頂端鈍圓,表面有似羊肚狀 的凹坑。凹坑不定形至近圓 形,寬4-12mm,蛋殼色至淡黃褐色,稜紋色較淺,不規則地交叉。柄近圓柱形,近白色,中空,上部平滑,基部膨大並有不規則的淺凹槽,長5-7cm,粗約為菌蓋的2/3。子囊圓筒形,(280-320)μm×μm。孢子長橢圓 形,無色,每個子囊內含8個,呈單行排列。側絲頂端膨大,粗達12μm。
2.小頂羊肚菌 菌蓋狹圓錐形,頂端尖,高2-5cm。基部寬1.7-3.3cm,凹坑多長方形,蛋殼色。稜紋黑色,縱向排列,由橫脈連接。柄乳白色,近圓 柱形,長3-5cm,粗11-20mm,上部平,基部稍有凹槽。子囊(210-250)μm×(15-20)μm。孢子單行排列,(22-26)μm×(12-14)μm,側絲頂端膨大,直徑達11μm。
3.尖頂羊肚菌 菌蓋長,近圓 錐形,頂端尖或稍尖,長達5cm,直徑達2.5cm。凹坑多長方形,淺褐色,稜紋色較淺,多縱向排列,由橫脈 相連。柄白色,長達6cm,直徑約等於菌蓋基部的2/3,上部平,下部有不規則凹槽。子囊(250-300)μm×(17-20)μm,孢子單行排列,(20-24)μm×(12-15)μm。側絲頂部膨大,直徑達9-12μm。
4.粗柄羊肚菌 菌蓋近圓 錐形,高約7cm,寬5cm。凹坑近圓 形,大而淺,淺黃色,稜紋薄,不規則地相互交織。柄粗壯,淡黃色,長約10cm,基部粗5cm,稍有凹槽,向上漸細。子囊圓 柱形,有孢子部分150×18μm。孢子8個,單行排列,橢圓 形,無色,(22-25)μm×(15-17)μm。側絲無色,頂部膨大。
5.小羊肚菌 菌蓋圓錐形至近圓 錐形,高17-33mm,寬8-15mm。凹坑往往長形,淺褐色。稜紋常縱向排列,不規則相互交織,顏色較凹坑淺。柄長15-25mm,粗5-8mm,近白色或淺黃色,基部往往膨大,並有凹槽。子囊近圓 柱形,有孢子部分約100×16μm,孢子單行排列,橢圓 形,(18-20)μm×(10-11)μm。側絲頂部膨大。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生於海拔800-1000m的闊葉林中地上及林緣空曠處。
2.生於雲杉林中地上。
3.生於闊葉林及混交林地上、林緣空曠處以及防護林內草叢中。
4.生於混交林的林緣地上。
5.生於稀疏林中的地上。
資源分佈:1.分佈於吉林、河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新疆、江蘇、四川、雲南等地。
2.分佈於內蒙古、山西、青海、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3.分佈於河北、山西、甘肅、新疆、江蘇、湖南、雲南等地。
4.分佈於黑龍江、山西、新疆等地。
5.分佈於山西、陝西、寧夏、新疆、四川等地。
【栽培】
生物學特性 羊肚菌絲體在多種真菌培養基上都能生長。菌絲生長期間,4月及5月上旬平均温度分別為10-11℃及13-14℃,而子實體發生盛期即4月中旬至5月中旬,平均温度12℃。子實體生長時,森林內空氣相對濕度約80%,土壤含水量一般為40-50%。羊肚菌生長的適宜Ph略高於一般真菌。土壤的酸鹼度(pH)7-7.9。
培育技術 人工栽培一般採取菌土接種和子實體接種兩種方式。菌土接種: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在羊肚菌生長良好的地塊上,挖取10cm見方、厚約7cm的土塊,移植到與取土不幸相似地方的穴中,然後用30cm見方的塑料薄膜覆蓋。進入梅雨季節去掉覆蓋物。子實體接種:取子實體切成4片,埋入理想的地段。移植時子囊盤向下,四周培土,留一小部露出地面。上蓋少許葉,然後用30cm見方的塑料薄膜覆蓋。子實體接種以秋季易成活。
【性狀】
性狀鑑別
(1)羊肚菌 菌蓋橢圓形或卵圓形,頂端鈍圓,長4-8cm,直徑3-6cm,表面有多數小凹坑,外觀似羊肚。小凹坑呈不規則形或類圓形,棕褐色,直徑4-12mm,稜紋黃棕色。菌柄近圓柱形,長5.5-8cm,直徑2-4cm,類白色,基部略膨大,有的具不規則溝槽,中空。體輕,質酥脆。氣弱,味淡、微酸澀。
(2)小頂羊肚菌 菌蓋狹圓錐形,頂端稍尖,長1-4cm,直徑約2.5cm;小凹坑多呈類長方形,長5-10mm,直徑2-5mm,淡棕色,稜紋色較深。菌柄近圓柱形,中空。體輕,質酥脆。氣微,味淡。
(3)尖頂羊肚菌 菌蓋類圓錐形,頂端尖或較尖,長約4cm,直徑約2cm;小凹坑多為類長方形,淡褐色,稜紋色較淺。菌柄黃白色,下部有的具不規則溝槽,中空。體輕,易碎。氣微,味淡。
(4)粗柄羊肚菌 菌蓋類圓錐形,長約6cm,直徑約4cm;小凹坑類圓形,大而較淺,淡黃色,稜紋較薄。菌柄粗壯,長約10cm,上部漸狹細,基部膨大,直徑約5cm。近白色,表面縱向皺縮,呈扭曲縱條紋,中空。體輕,質脆。氣微,味淡。
(5)小羊肚菌 菌蓋類圓錐形,長1.7-3.3cm,直徑1-1.5cm;小凹坑多為類長方形,淡褐色,稜紋色較淺。菌柄長1.5-2.5cm,直徑5-8mm,基部膨大,微有溝槽,中空。類白色或淡黃色。體輕,質酥脆。氣微,味淡。
【化學成份】
1.羊肚菌 含蛋白質,多糖,甲殼質,脂,磷酸鹽。Γ-L-谷氨酰-順-3-氨基-L-脯氨酸(γ-L-glutamyl-cis-3-amino-L-proline),γ-谷氨酰轉肽酶類(γ-glutamyltranspeptidase),順-3-氨基-L-脯氨酸(cis-3-amino-L-proline),又含氨基酸,基中含量較高的為丙氨酸(alanine)、穀氨酸(glutamic acid)及脯氨酸(proline),其他含量較低,特別低的是色氨酸(tryptophane)、酪氨酸(tyrosine)、半胱氨酸(cysteine)和胱氨酸(cystine),還含有β-丙氨酸(β-alanine)。還含3種胡蘿蔔素類(carotene)和4種葉黃素類(xanthophyll),包括蝦黃質(astaxanthin)和玉蜀黍黃質(zeaxanthin)。麥角甾醇(ergosterol),麥角甾-5,7-二烯醇(ergosta-5,7-dienol)。
2.尖頂羊肚菌 含3種胡蘿蔔素類,包括δ-胡蘿蔔素(δ-carotene)及5種葉黃素類。
3.粗柄羊肚菌 含蛋白質,多糖,甲殼質,脂,磷酸鹽。
4.小羊肚菌 含蛋白質,多糖,甲殼質,脂,磷酸鹽,飲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
【藥理作用】從羊肚菌中分離出一種血小板取集抑制物,它的IC50為22.9μg/ml。研究表明:這種血小板取集抑制的效力比阿司匹林強2.57倍。
【性味】甘;平
【歸經】脾;胃經
【功能主治】和胃消食;理氣化痰。主消化不良;痰多咳嗽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60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甘,性平。有和胃消食,化痰理氣的功能。用於消化不良、痰多氣短。
【摘錄】《中華本草》

羊蘑營養分析

1. 羊肚菌含抑制腫瘤的多糖,抗菌、抗病毒的活性成分,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力、抗疲勞、抗病毒、抑制腫瘤等諸多作用;
2. 日本科學家發現羊肚菌提取液中含有酪氨酸酶抑制劑,可以有效地抑制脂褐質的形成。
3. 羊肚菌所含豐富的硒是人體紅細胞谷胱甘肽過氧化酶的組成成分,可運輸大量氧分子來抑制惡性腫瘤,使癌細胞失活;另方面能加強維生素E的抗氧化作用。硒的抗氧化作用能改變致癌物的代方向,並通過結合而解毒,從而減少或消除致癌的危險。

羊蘑適宜人羣

一般人羣均可食用,最適宜中老年人、陽痿、早泄、性功能減退、性慾冷淡的人、婦女、腦力工作者食用。

羊蘑食療作用

羊肚菌性平,味甘寒,無毒;
有益腸胃、助消化、化痰理氣、補腎壯陽、補腦提神等功效,另外還具有強身健體、預防感冒,增強人體免疫力的功效。
其他相關
《中華本草》載:羊肚菌消食和胃,化痰理氣。主治消化不良,痰多咳嗽。還可以防癌抗癌、預防感冒、增加人體免疫力的效果。
羊肚菌屬珍稀的食、藥兩用真菌,早已被收錄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書中。羊肚菌是一種很珍貴的天然補品,是著名的世界性美味食用菌, 被視為世界四大食用菌中之珍品。含豐富的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及20多種氨基酸,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它與冬蟲夏草功能相當,甚至高於冬蟲夏草藥效,是一種不含任何激素,無任何副 作用的天然滋補品。  羊肚菌春末至秋初生長於海拔800~3000米左右的針葉闊葉林混交林中、林緣空曠處以及 防護林內草叢中。分佈在我國新疆、甘肅、青海、西藏等地區。 新疆的沙雅就是主產地。它具有健胃補脾、助消化、理氣化痰,美容養顏、抗衰老、延年益壽等功效,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痰多氣短等疾病。羊肚菌在歐美國家倍受青睞,價格昂貴,供不應 求,國際上常稱它為'健康食品'之一。
羊肚菌雖然其貌不揚,卻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野生食用菌,市價僅次於松露。它的味道也是 獨一無二,混合着泥土的芳香。口感層次相當豐富,即便是菌中之王松露也不能與之媲美,因而獲得了'食用菌皇后'的美譽。

羊蘑食用方法

羊肚菌的吃法,有很多種,一般比較常見的是炒,和燉湯。可以是素炒,也可以是葷炒。燉湯多見的燉肉湯。另附羊肚菌菜譜如下:
(一)羊肚菌燒肉
1、 原料:羊肚菌幹品20克、帶皮五花肉200克、豌豆苗50克、雞蛋清、醬油、精鹽、味精、蜂蜜、料酒、胡椒粉、大豆油、水豆粉。
2、 作法:
(1)羊肚菌幹品用温水浸泡約30分鐘,洗淨。
(2)帶皮五花肉洗淨後切成六分見方的塊,加入醬油、料酒、蜂蜜拌勻20分鐘後再加入蛋清及豆粉混勻。
(3)油鍋燒至五成熱,放入五花肉炸至金黃色,撈起,鍋內留油,加入羊肚菌煸炒。再加入味精、醬油燒一會兒,加入肉湯煮沸,投入五花肉移至文火燒約20分鐘,加入味精、胡椒粉、豌豆苗,起鍋後淋上麻油即成。
(二)羊肚菌魚湯片
1、原料:羊肚菌幹品20克、鯉魚一尾(約1.2斤)、薑片、葱段、蒜片、精鹽、味精、胡椒粉、大豆油、料酒。
2、作法:
(1)羊肚菌幹品用温水浸泡約30分鐘,洗淨。
(2)鮮魚宰殺洗淨後切成片狀。
(3)油鍋燒至五成熱,放入薑片、蒜片煸出味,加入適量水、料酒、精鹽燒至沸騰,加入羊肚菌約5分鐘後放入魚片,煮沸後加入葱、胡椒粉、味精即可起鍋。

羊蘑發泡方法

市面上見到的羊肚菌多數是幹品,這是因為羊肚菌產季很短,保鮮極為困難。食用時首先要將羊肚菌幹品發開。發泡羊肚菌很有技巧,不能用開水,也不能用冷水,要用四五十度左右的温水,這種温度的水既能保證羊肚菌的香味發散出來,又不會破壞羊肚菌的口感。水的量要適度,以剛剛浸過菇面為宜,大約二三十分鐘後水變成酒紅色,羊肚菌完全變軟即可撈出洗淨備用,發菌的酒紅色原湯經沉澱泥砂後要用於燒菜。切記這酒紅色的原湯是羊肚菌味道和養分的精華所在。
羊肚菌炒雞蛋是中國民間常見的食用方法。法國人喜歡用奶油來烹燒羊肚菌,據説這樣能把羊肚菌的味道帶到最好。羊肚菌葷素皆宜,既可燒菜也可煲湯,只要用上發菌的原湯,任何家常方法均可燒出美味絕倫的佳餚。
羊肚菌既是宴席上的珍品,又是久負盛名的食補良品,民間有年年吃羊肚、八十照樣滿山走’的説法。羊肚菌“性平、味甘,具有益腸胃、消化助食、化痰理氣、補腎、壯陽、補腦、提神之功能,對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痰多氣短、頭暈失眠有良好的治療作用。羊肚菌有機鍺含量較高,具有強健身體、預防感冒、增強人體免疫力的功效。羊肚菌含有大量人體必需的礦質元素,每百克幹樣鉀、磷含量是冬蟲夏草的7倍和4倍,鋅的含量是香菇的4.3倍、猴頭的4倍;鐵的含量是香菇的31倍、猴頭的12倍等”(引自徐錦堂,中國藥用真菌學,1997年出版;也見李時珍《本草綱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