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罷相作

鎖定
《罷相作》是唐代宰相、詩人李適之的詩作。此詩前兩句説明自己設宴慶賀罷相的理由,後兩句是關心親朋故友來赴宴的情況,表現了自己罷相之後的感受,深刻地諷刺了奸臣弄權和小人諂媚的官場狀況。全詩運用反語俚語雙關語,語言樸直,意致深婉。
作品名稱
罷相作
作品別名
罷相
出    處
全唐詩
作    者
李適之
創作年代
唐代
創作時間
746年
作品體裁
五言絕句
字    數
20

罷相作作品原文

罷相作
避賢初罷相,樂聖且銜杯
為問門前客,今朝幾個來 [1] 

罷相作註釋譯文

罷相作詞句註釋

⑴罷相:罷免宰相官職。
⑵避賢:避位讓賢,辭去相位給賢者擔任。作者於天寶元年(742)任左相,後遭李林甫算計,失去相位。
⑶樂聖:指愛好喝酒。《三國志·魏志·徐邈傳》:“時科禁酒,而邈私飲至於沉醉。校事趙達問以曹事,邈曰:‘中聖人。’達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遼將軍鮮于輔進曰:‘平日醉客謂酒清者為聖人,濁者為賢人,邈性脩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後因以“樂聖”謂嗜酒。且:尚且,還。銜杯:口含酒杯,指飲酒。
⑷為(wèi)問:請問,試問。為,此處表假設。一作“借”。
⑸今朝(zhāo):今天,現在。 [2] 

罷相作白話譯文

我剛剛讓賢辭掉了左相,愛酒如命正好暢飲舉杯。
想問問昔日盈門的賓客,今天會有幾個還肯前來? [2] 

罷相作創作背景

李適之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至天寶五載(746)擔任左相。為相五年中,他與權奸李林甫“爭權不協”,而與清流名臣韓朝宗韋堅等交好,所以“時譽美之”。當韋堅等先後被李林甫誣陷構罪後,他就“俱自不安,求為散職”。天寶五載,當他獲准免去左相職務改任清要的太子少保時,“遽命親故歡會”,並寫了這首詩。 [2] 
孟棨本事詩》記載了此詩本事:“開元末,宰相李適之疏直坦夷,時譽甚美。李林南惡之,排誣罷免。朝客來,雖知無罪,謁問甚稀。適之意憤,日飲醇酣,旦為詩……李林甫愈怒,終遂不免。” [3] 

罷相作作品鑑賞

罷相作整體賞析

這是一首充滿反語、俚語和雙關語的諷刺詩。此詩開頭兩句的意思是,作者的相職一被罷免,皇帝樂意作者給賢者讓了路,作者也樂意自己儘可喝酒了,公私兩便,君臣皆樂,值得慶賀,那就舉杯吧。“避賢”是成語,意思是給賢者讓路。“樂聖”是雙關語,“聖”即聖人,但這裏兼用兩個代稱,一是唐人稱皇帝為“聖人”,二是沿用曹操的臣僚的隱語,稱清酒為“聖人”。所以“樂聖”的意思是説,使皇帝樂意,而自己也愛喝酒。顯然,把懼奸説成“避賢”,誤國説成“樂聖”,反話正説,曲折雙關,雖然知情者、明眼人一讀便知,也不失機智俏皮,但終究是弱者的譏刺,有難言的苦衷,針砭不力,反而示弱。所以作者在後兩句機智地巧作加強。
前兩句説明設宴慶賀罷相的理由,後兩句是關心親故來赴宴的情況。這在結構上順理成章,而用口語寫問話,也生動有趣。但宴慶罷相,事已異常;所設理由,又屬遁詞;而實際處境,則是權奸弄權,恐怖高壓。因此,儘管李適之平素“夜則宴賞”,天天請賓客喝酒,但“今朝幾個來”,確乎是個問題。宴請的是親故賓客,大多是知情者,懂得這次赴宴可能得罪李林甫,惹來禍害。敢來赴宴,便見出膽識,不怕風險。這對親故是考驗,於作者為慰勉,向權奸則為示威,甚至還意味着嘲弄至尊。倘使這二句真如字面意思,只是慶賀君臣皆樂的罷相,則親故常客自然也樂意來喝這杯酒,主人無須顧慮來者不多而發這一問。所以這一問便突兀,顯出異常,從而暗示了宴慶罷相的真實原因和性質,使上兩句閃爍不定的遁辭反語變得傾向明顯,令有心人一讀便知。作者以俚語直白寫這一問,不止故作滑稽,更有加強譏刺的用意。
由於使用反語、雙關語和俚語,這詩蒙有插科打諢的打油詩格調,因而前人有嫌它過顯不雅的,也有説它怨意不深的。總之是認為它並未見佳。但杜甫飲中八仙歌》寫到李適之時卻特地稱引此詩,有“銜杯樂聖稱必賢”句,可算知音。而這詩得能傳誦至今,更重要的原因在事不在詩。由於這詩,李適之在罷相後被認為與韋堅等相善,誣陷株連,被貶後自殺。因而這詩便更為著名。 [4] 

罷相作名家點評

明·凌宏憲唐詩廣選》:敖子發曰:此詩良有風刺。蔣仲舒曰:雀羅之感,發得含蓄。 [3] 
明·李攀龍、葉羲昂《唐詩直解》:寫得厚道,亦難為人,良有風。 [3] 
明末清初·毛先舒詩辯坻》:李適之《罷相作》,敖子發以為不如錢起《暮春歸故山草堂》,不知李詩樸直,錢詩便巧,李出錢上自遠,子發未審格耳。 [3] 
清·黃叔燦唐詩箋註》:寫世態炎涼,意致深婉。 [3] 

罷相作作者簡介

李適之(694—747),原名昌,隴西成紀人。唐朝宗室、宰相,恆山王李承乾之孫。早年曆任左衞郎將、通州刺史、秦州都督、陝州刺史、河南尹、御史大夫、幽州節度使、刑部尚書,天寶元年(742)拜相,與李林甫爭權,不敵落敗,被罷為太子少保,後貶宜春太守。《全唐詩》存其詩二首。 [5]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61
  • 2.    張國舉 等.唐詩精華註譯評.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52
  • 3.    陳伯海.唐詩匯評(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235
  • 4.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40-41
  • 5.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