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米魚

鎖定
米魚是鱸形目石首魚科鮸屬的魚類,又稱為鮸魚、敏魚、毛常魚、命魚、鰵魚、鮸仔。 [4-5]  米魚魚體呈長橢圓形,稍側扁,尾柄細長;體背部和側部灰褐色略帶紫色,腹部白色;背鰭鰭棘暗綠色,鰭條部中央有一縱行暗色條紋,其餘各暗灰色;體被櫛鱗,各鰭基部具小圓鱗;側線完全,背鰭連續,鰭棘部與鰭條部間具一凹缺,尾鰭楔形。 [6] 
米魚主要分佈於西北太平洋海域的中國、日本、朝鮮半島等沿海。中國各沿海均產。近海暖温性中下層魚類,喜歡棲息於水深15—70米的泥沙底質海區, [7]  尤喜棲息於混濁度較高的水域。性兇猛,主食小魚、蝦、蝦蛄及小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等。有南北洄游習性,冬季南下向外海深水區越冬,每年4—5月,從深水遊向近岸作生殖洄游。產卵期在5—8月,懷卵量70萬—200萬粒。產卵後,分散索餌,生長迅速。 [8] 
“有錢吃鮸,沒錢免吃”,這句早期流傳下來的話可以反映米魚的高經濟價值,甚至有食客認為它的美味更勝鮑魚和魚翅。在中醫裏,米魚的魚膠是一味很重要的藥材,藥性温和,可以補肝和治療腎虛,可以預防孕婦產後造成的血崩和創傷出血;頭部的巨大耳石有利尿、解瘀的功效,如果熬煮成汁也能解毒,加米酒和水一起燉煮可以治療男性的性功能障礙或女性白帶異常問題。 [9] 
中文名
大米魚,簡稱米魚
別    名
鰵魚
敏子
敏魚
鮸魚
毛常魚
二名法
Miichthys miiuy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硬骨魚綱 Osteichthyes
亞    綱
幅鰭亞綱 Subclass Neopterygii
鱸形目 Perciformes
分佈區域
分佈於北太平洋西部,包括中國的渤海、黃海及東海,日本南部

米魚簡介

鮸魚 鮸魚
鮸魚(音 miǎn),一作米魚,敏子、敏魚,屬於鱸形目石首魚科,似鱸而肉粗,但肉質略粗糙,體色發暗,灰褐並帶有紫綠色,腹部灰白。
背鰭鰭棘上緣黑色,鰭條部中央有一縱行黑色條紋。
胸鰭腋部上方有一晴斑。其餘各鰭灰黑色。米魚體形為兩側扁平向後延長狀,背、腹部淺弧形。 [1] 
產東海舟山洋麪。以農曆6一8月為漁汛期,而以7月為旺汛,每逢大潮汛,漁船競相出海作業,晨出晚歸,捕獲甚豐,是寧波海漁特產之一。

米魚形態特徵

體側扁,略延長。口腔內為鮮黃色;上頜外齒為犬齒狀,尤以前端2枚最大。體背部為銀灰褐色,腹部灰白。背鰭灰黑,軟條的基部具數列小圓鱗,佔軟條高度的1/3。
尾柄細長,尾鰭楔形。
米魚 米魚
喜棲息於混濁度較高的水域。能以魚鰾發聲,性兇猛。白天下沉,夜間上浮;每年4~5月由深水區遊向近岸作生殖洄游。肉食性,以小魚及小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為主。米魚的成體一般通常體長50釐米,重2千克左右,大者可達80釐米,體重可達5千克,體長為體高的3.4—4.2倍,為頭長3.4—3.7倍。大米魚的頭中等大小,略側扁,較尖突,長着圓鱗。頭長為吻長4.1—5.2倍,為眼徑5—5.4倍。 [2] 
喜棲息於混濁度較高的水域。能以魚鰾發聲,性兇猛。白天下沉,夜間上浮;每年4~5月由深水區遊向近岸作生殖洄游。肉食性,以小魚及小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為主。 [2] 
大米魚的眼睛較大,位於頭前半部上側,眼圈大,眼徑略小於吻長,眼膜透明度高,紅而明亮,眼間隔等於或大於眼徑。米魚長有2個稍圓的凸鼻孔,前鼻孔小,圓形;後鼻孔大,長形,緊挨着眼睛。
米魚
米魚(2張)
大米魚的口大而微斜,上下頜約等長,口閉時上頜微突。上頜骨後延,伸達眼之後緣下方。米魚的吻短而鈍尖,吻褶邊緣遊離成吻葉狀,吻上中央具一小孔,上行數孔不顯著。米魚的上頜外行牙較大,呈犬牙狀,口閉時大部外露;內行牙細小,呈牙帶:下頜內行牙擴大,也呈犬牙狀,外行牙小,有帶狀牙羣。米魚的唇較厚,口腔灰白色。舌發達,遊離,有4個頰孔,前方2孔細小,後方2孔呈裂縫狀。中央的領孔及內側的顛孔呈四方形排列,沒有頜須。 米魚的鰓孔很大,鰓蓋膜與峽部不連接。前鰓蓋骨邊緣有細鋸齒,鰓蓋骨後上緣有一個扁棘。有7條鰓蓋條,還長有假鰓鰓耙細長。
大米魚除吻部及鰓蓋骨被小圓鱗,頰部及上下頜無鱗外,全身都長有櫛鱗,鱗片細小,表層粗糙,各鰭基部長有小圓鱗,背鰭鰭條部及臀鰭的二分之一長有小圓鱗。尾部小鱗伸達尾鰭的中部。
大米魚的兩個背鰭連在一起,起點在胸鰭基部上方,較腹鰭的起點稍稍靠後,鰭棘部和鰭條部有一個較深的缺刻,背鰭前部的鰭棘上緣為黑色,後部鰭條的中央有一條縱行黑色條紋;胸鰭尖長,比腹鰭長,基部黃色,邊緣黑色,胸鰭腋部上方還有一個暗斑;臀鰭長有2條棘;尾鰭呈楔形,基部為黃色,邊緣顏色稍淺。米魚長有9—10條鰭棘和28—30鰭條,第一鰭棘短小,第三鰭棘最長,約為眼徑1.7—2倍。臀鰭起點在第13—14背鰭鰭條的下方,長有2條鰭棘和7條鰭條;臀鰭的第二棘細長,約為眼徑1—1.3倍。
米魚
米魚(5張)
大米魚的體腔中等大小,腹膜灰黑色。腸粗短,在腹腔中盤繞兩次。胃呈長囊狀。有5個長而大的幽門盲囊。魚鰾很大,呈圓錐形,前端不突出,呈短囊狀,後端尖細,魚鰾側長有34對側肢,每一側肢具背分枝及腹分枝,背分枝和腹分枝又分出細密小枝,交叉成網狀。脊椎骨有24—25塊。 [2] 
鮸魚體延長而側扁,背、腹部淺弧形,一般體長45~55釐米、體重500~1000克,大的個體可達10多幹克。頭小尖突,吻短,鈍尖,口大而微斜,端位,上下頜等長。體被櫛鱗,鱗片細小,表層粗糙,頭部被圓鱗,頦孔4個,無頦須。
中央頜孔及內側頜孔呈四方形排列,無頜須。上頜外行牙和下頜內行牙擴大,呈犬牙狀,內面小牙成帶狀羣。眼圈大,眼膜透明度高紅而明亮。體背和上側面灰褐色,腹部為灰白色。背鰭2個連在一起,中間有一深缺刻。鰭棘上緣為黑色,鰭條部中央有一縱行黑色條紋;胸鰭基部黃色、邊緣黑色;臀鰭具2棘;尾鰭呈楔形,尾鰭的基部為黃色,其邊緣顏色稍淺。漁獲體長15~70釐米。

米魚棲息環境

鮸魚 鮸魚
大米魚屬於暖温性底層海魚,棲息於水深15—70米,底質為泥或泥沙海區,白天下沉,夜間上浮,喜歡小股分散活動,不集成大羣。米魚為小區域性洄游魚類,產卵季節魚羣相對集中。大米魚屬於捕食性魚類,以小型魚類、關足類和十足類為食。

米魚生殖繁育

大米魚的生長比黃魚快,性成熟個體的體長約為500毫米,懷卵量70~200萬粒。不同地區的大米魚具有不同的繁殖期,在長江口外的大米魚為7~8月,在舟山羣島的大米魚為5~6月,在福建平潭沿海的大米魚為4~5月。產卵後魚羣重新遊向攝食區,一部分遊向較深的海區 [1] 
米魚不僅哺育了自己的後代,而且為千萬的台灣及大陸人民提供了味道鮮美的美食。

米魚產地分佈

米魚 米魚
大米魚分佈於北太平洋西部,包括中國的渤海、黃海及東海,朝鮮和日本南部。中國沿海主要產大米魚的漁場有:廣東潮汕魚場福建平潭島兄弟島,浙江岱山和舟山羣島,江蘇大沙漁場,山東沿海和渤海,尤以東海的舟山羣島產量最大,是寧波一帶的海漁特產之一。大米魚的主要捕撈方法為底拖網或延繩釣,冬春之際產量較高。每年農曆6一8月為舟山羣島大米魚的漁汛期,漁汛期大米魚以春季生殖洄游和冬季越冬洄游為主,7月為旺汛。每逢大潮汛,漁船競相出海作業,晨出晚歸,捕獲甚豐。

米魚經濟價值

米魚 米魚
大米魚肉味鮮美,為海產經濟魚類之一,也是經濟價值較高的魚類。除鮮食外,肉是作魚丸、敲魚面的上等原料,在温州頗有盛名;全魚還可製作罐頭或加工成米魚鯗;魚鰾可制魚膠,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具養血、補腎、潤肺健脾和消炎作用;魚鱗可制鱗膠;內臟、骨可制魚粉、魚油耳石有清熱去瘀、利尿的作用。大米魚還是我國的出口魚類品種,每年通過浙江、上海、江蘇、遼寧等出口口岸大量輸往日本、中國香港地區、中國澳門地區等國家和地區。 [1] 

米魚相關奇聞

米魚
米魚(2張)
台灣嘉義縣陳姓漁民2013年9月16日出海捕獲一尾重達45.5公斤的大米魚,這是嘉義沿海近20年來抓到最大隻米魚,引起民眾圍觀。
東石魚市場主任吳純裕指出,米魚每公斤拍賣價約在450至500元(新台幣)之間,這隻大米魚的每公斤議價高,主要是春夏之際才是米魚的盛產季節,量稀少,加上接近中秋節,因此未拍賣前,就被議價買走。總價近2.5萬元。 [3] 

米魚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米魚
含量參考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89 千卡
蛋白質 20.2 g
脂肪 0.9 g
膽固醇 62 mg
飽和脂肪酸 0.2 g
多不飽和脂肪酸 0.3 g
單不飽和脂肪酸 0.1 g
55 mg
18 mg
228 mg
357 mg
21 mg
0.07 mg
1.1 mg
0.05 mg
0.81 mg
51.1 μg
維生素A 33 μg
維生素B1(硫胺素) 0.01 mg
維生素B2(核黃素) 0.05 mg
煙酸(煙酰胺) 3 mg
展開
參考資料
  • 1.    米魚  .食品科技網[引用日期2017-04-26]
  • 2.    米魚的營養價值剖析  .中華美食網[引用日期2017-04-26]
  • 3.    鳳凰網:台漁民抓到45.5公斤重米魚引圍觀 值2.5萬新台幣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3-09-30]
  • 4.    夏徵農,辭海 生物學分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2,第編,海洋探秘,遼寧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12,第158頁888頁
  • 5.    李宏龍本冊主編,海洋探秘,遼寧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12,第158頁
  • 6.    高松主編,遼寧中藥志 動物、礦物、海洋類,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07,第513頁
  • 7.    李宏龍本冊主編,海洋探秘,遼寧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12,第159頁
  • 8.    黎躍成編著,中國藥用動物原色圖鑑,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第191頁
  • 9.    林勃攸,跟着節氣吃海鮮,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03,第1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