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第六天魔王

(佛教名詞)

鎖定
第六天魔王,又稱波旬、摩羅、六梵天主,梵文名叫“婆羅維摩婆奢跋提”。佛教欲界天魔之首,喜歡阻撓佛教中人修道,總是以誘惑、脅迫等方法企圖阻礙行者修道。在佛經故事中,釋迦牟尼佛在修行時曾多次拒絕摩羅的誘惑。
佛教將世界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 [1]  而欲界包含六慾天。所謂欲是指物質五欲——色聲香味觸。
天分為:欲界天色界天和無色界天(空界天)。“欲界”是六道所居,欲界眾生有淫慾心。欲界越高,淫慾心越淡,分別是交、抱、握、笑、視。欲界天有六層,亦稱“六慾天”,其特徵主要是有樂、欲。
欲界六慾天,從最下層起: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1]  第六天魔王,即欲界最高的他化自在天,此神就是不須自己行樂,而愛下天化作,以他人之樂事而自在遊戲,故曰“他化自在天”。
中文名
第六天魔王
外文名
Pa^pi^yas(梵語)
別    名
波旬
別    名
摩羅
六梵天主
身    份
佛教欲界天魔之首
梵文名
婆羅維摩婆奢跋提

第六天魔王名稱來源

梵名:Pa^pi^yas或Pa^pman,巴利名:Pa^piya或Pa^pimant,又譯作波俾掾、波椽、波鞞、陂旬、波俾、播裨。經典中又常作“魔波旬”(梵文:Ma^ra -pa^pman)。意譯殺者、惡物、惡中惡、惡愛。指斷除人之生命與善根之惡魔。為釋迦在世時的魔王名。據太子瑞應本起經捲上載,波旬即欲界第六天之主。大智度論卷五十六謂,魔名為“自在天王”。此魔王常隨逐佛及諸弟子,企圖擾亂之;而違逆佛與嬈亂僧之罪,乃諸罪中之最大者,故此魔又名”極惡“。
又或謂波旬乃梵語”pa^pi^ya^n“之訛譯,其音譯為波卑夜波卑面波旬逾波□(□內字不明)。窺基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六(大四五·三四八中):”梵雲魔羅,此雲擾亂障礙破壞;擾亂身心,障礙善法,破壞勝事。(中略)又云波卑夜,此雲惡者,天魔別名,波旬,訛也,成就惡法、懷惡意故。“另據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十(大五四·三六九上):”旬字,本從目,音‘縣’,誤書從日為旬,今驗梵本無巡音,蓋書寫誤耳,傳誤已久。“謂波旬一詞乃歷代傳寫之訛誤。[雜阿含經卷三十九、中阿含經卷三十降魔經、長阿含經卷二遊行經、方廣大莊嚴經卷七、卷九]

第六天魔王人物經歷

佛經上説,魔王波旬害怕悉達多太子真正覺悟,想阻撓他圓成佛果,就派了三名魔女來誘惑太子:一名特利悉那(愛慾)、一名羅蒂(樂欲)、一名羅伽(貪慾)。她們盛裝嚴飾,凌波微步來到悉達多太子前殷勤獻媚。但太子深心寂定,對魔女淫蕩的挑逗視而不見,毫不動心,猶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魔女竭盡種種妖嬈之態淫媟之狀,太子訓誡她們道:“你們形態雖好,心不端正,好比精美的琉璃瓶滿盛糞穢,不自知恥,還敢來誑惑人嗎?”使魔女得見自身惡態,只見骷髏骨節,皮包筋纏,膿囊涕唾,魔女意念一轉,匍匐而遁。
魔王見魔女引誘沒有成功,十分震怒,他自恃神通,帶領眾魔毒蟲怪獸,帶上毒雷毒箭,來到悉達多太子座前。魔王威脅説:如果太子不立即回到皇宮去享受榮華富貴的生活,就讓太子粉身碎骨死在樹下。悉達多太子專心修行思考,對魔王的威脅如同沒有聽見。魔王命眾魔刀箭齊發,太子身發淨光,眾魔盡皆跌撲,刀箭都不能挨近太子的身體。這時天空一聲巨響,護法天神來幫助太子,將魔鬼全部驅散。
佛教涅槃部經典《大悲經·商主品第二》指出,魔王波旬是要經過地獄才得度的。(魔王波旬因為過去供養過辟支佛一缽飯的功德而成為六慾天主,但他經常謗法、並歡喜佛法被消滅。他的兒子商主卻是真誠的佛弟子)。佛陀在這裏授記:商主將來會修成辟支佛,而魔王波旬將來天命終了,會直接墮入地獄,然後他沉痛懺悔才出地獄,後上升到忉利天,在天上修佛法而得度
參考資料
  • 1.    吳明. 禪定漫淡(六) 禪定三大法系[J]. 佛教文化, 19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