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慧琳

(唐代僧人)

鎖定
慧琳,疏勒國人,俗姓裴。師事不空三藏,內持密藏,外究儒學,精通印度之聲明及中國之訓詁。
中文名
慧琳
俗    姓
國    籍
疏勒國
精    通
印度之聲明及中國之訓詁

慧琳人物簡介

嘗引用《字林》、《字統》、《聲類》、《三倉》、《切韻》、《玉篇》,及諸經雜史等,撰《一切經音義》一百卷(世稱《慧琳音義》),以註釋佛典中之讀音與解義較難之字。此書之撰寫,始自貞元四年(788),完成於元和五年(810),前後歷時二十餘年。元和十五年,師示寂於長安西明寺,世壽八十四。著作另有《新集浴像儀軌》一卷、《建立曼荼羅及揀擇地法》一卷等。
唐·釋慧琳所撰之《一切經音義》,無論內容之豐富,還是致用之廣泛,皆足以俯視李善《文選注》、陸德明《經典釋文》,早已成為定評。但慧琳其人卻於史無徵。自唐迄清,一千多年間,歷代俗書皆無記載,只見於佛家史傳。宋·釋贊寧所撰《宋高僧傳》卷五有小傳,宋·釋志磐撰《佛祖統紀》、元·釋念常撰《佛祖歷代通載》、元·釋覺岸撰《釋氏稽古略》中亦只有零星材料。《宋高僧傳》卷五之小傳,雖然簡略但較為完整,茲錄於後︰
‘唐京師西明寺釋慧琳,姓裴氏,疏勒國人也。始事不空三藏為室灑,內持密藏,外究儒流,印度聲明、支那詁訓,靡不精奧。嘗謂翻梵成華,華皆典故,典故則西幹細語也。遂引用《字林》、《字統》、《聲類》、《三倉》、《切韻》、《玉篇》,諸經雜史,參合佛意,詳察是非,撰成《大藏音義》一百卷。起貞元四年,迄元和五載,方得絕筆。貯其本於西明寺藏中。京邑之間,一皆宗仰。琳以元和十五年庚子卒於所住,春秋八十四矣。殆大中五年,有奏請入藏流行。近以海中高麗國,雖三韓夷族,偏尚釋門,周·顯德中,遣使齎金入浙中,求慧琳經音義,時無此本,故有缺如。’

慧琳相關記載

審讀此傳,似尚有可考補者,今不避續貂之譏,贅述如下︰
(一)考慧琳是大興善寺沙門
《傳》言慧琳是‘唐京師西明寺僧’,‘西明寺’應為‘大興善寺’。慧琳《一切經音義》有景審序,序中稱其時為‘國朝’,且有‘明唐梵異語’的提法,可證景審與慧琳同是唐人。同朝代人所作序記當較為可靠。景審〈序〉曰︰‘有大興善寺慧琳法師者,姓裴氏,疏勒國人也。’據《長安志》記載,‘大興’為‘唐京城,初曰上都城,即隋大興城。’‘大興善寺盡一坊之地,初曰遵善寺,隋文移都,先置此寺。’
《宋高僧傳》卷五記作‘西明寺’,也不是全無根據的,景審〈序〉曰︰‘元和十二年二月三十日,絕筆於西明寺焉。’這裏所説的‘絕筆’是去世的意思,與上引《傳》中所言‘絕筆’不同義。《傳》曰︰‘起貞元四年,迄元和五載,方得絕筆。’此之‘絕筆’是完稿的意思。慧琳是大興善寺沙門,後卒於西明寺,這才是客觀的記述。《宋高僧傳》卷五所載,以及日本■桑雒東獅谷白蓮社翻刻本《一切經音義》書首所提之‘唐西明寺翻經沙門慧琳撰’,皆當據景審序正之。
(二)考慧琳為疏勒王裔
疏勒國是漢代西域諸國之一,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噶爾及英吉沙爾皆其舊地。隋唐之世,其國尚存,宋元為回鶻所居,清時入版圖。自西漢通西域之後,疏勒成為絲綢之路上敦煌以西的另一交通樞紐。特別是從疏勒西南行的一條路,通往印度、西亞乃至歐洲,尤為重要。西漢晚期,印度佛教哲學與藝術,就是經由疏勒這一門户傳入中國的。在唐代,疏勒國與唐只有‘朝貢’關係,是一個遙遠的西方屬國。雖然如此,疏勒與唐的關係倒是十分密切的。由於疏勒所處地理位置極其重要,唐高宗曾置疏勒都護府,派有重兵駐守。疏勒貴族子弟亦常在京師,並且有人在唐為官。
據《唐書》卷一一0所載,裴玢以戰功封忠義郡王,累官山南西道節度使。此人‘本疏勒王之裔,後籍京兆。’以此知疏勒王姓裴氏。《通志》〈氏族略〉所載‘又西域有裴氏’,可以作為佐證。裴玢以戰功取官,始於德宗在奉天的時候,幾與慧琳的學僧活動同時。慧琳俗姓裴氏,又是疏勒國人,我們所能得到的合理推測,理所當然只能是︰慧琳同裴玢一樣,也是籍在京兆的疏勒王裔。
(三)考慧琳的學習環境及其師承關係
佛教在隋唐兩朝,達到極盛階段。佛經的翻譯事業也由直譯(強使漢語切合梵語)改用意譯(使譯文符合漢語習慣,漢語有疑,則用訓詁定字)而趨於成熟。隋·釋彥琮是大興善寺翻經沙門,曾作《辯正論》批評譯人得失,總結譯經經驗,提出‘八備’要求。
(1)‘誠心愛法,志願益人,不憚久時。’
(2)‘將踐覺場,先牢戒足,不染譏惡。’
(5)‘襟抱平恕,器量虛融,不好專執。’
(6)‘耽於道術,澹於名利,不欲高炫。’
以上四條,是譯人的品德標準。下面四條是譯人的學術標準。
(3)‘筌曉三藏,義貫兩乘,不苦暗滯。’(博覽佛典,通達義旨,不存在闇昧疑難的問題。)
(7)‘要識梵言,乃閒正譯,不墬彼學。’(精通梵文,熟悉正確的翻譯法,不失梵本所載義理。按,(3)、(7)兩條,可保證譯文之‘信’。)
(8)‘薄閲蒼雅,粗諳篆隸,不昧此文。’(兼通中國訓詁之學,不使譯本文字欠準確。按,此條可保證譯文之‘達’。)
(4)‘旁涉墳史,工綴典詞,不過魯拙。’(涉獵中國經史,兼擅文學寫作,語言不能過於疏拙。按,此條可保證譯文之‘雅’。)
范文瀾在論述佛書的翻譯時有一段評介性文字,特採錄於此︰
‘釋彥琮擅長梵文,自稱為通梵沙門,住京師大興善寺,掌管翻譯,前後譯經二十三部,一百餘卷,被稱為翻經大德彥琮法師。《辯正論》所指八備,確是經驗的總括,並非出於苛求,也説明作為一個勝任的翻譯家,如何難能而可貴。’
慧琳是唐代大興善寺翻經沙門。自幼便在大興善寺精密組織的譯場中學習,一定會受到系統而嚴格的‘八備’傳統訓練。
何況慧琳又‘始事不空三藏為室灑’,更使慧琳的學業得以精進。‘室灑’,譯為所教,弟子之義也。‘不空’乃印度人,幼喪父,隨叔父來中國師事金剛智三藏。開元間,往五印廣求密藏,天寶五載(746)還京。譯出密部之經軌七十七部。不空還京主持大興善寺譯場之時,慧琳年僅十三。慧琳師事不空,當正在此時。不空大曆九年(774)圓寂,慧琳已四十一歲了。可以想見,慧琳在不空指導下學習成長,並參與了不空的譯經事業。
上述學習環境及其師承關係,造就了慧琳‘內持密藏,外究儒流,印度聲明、支那詁訓,靡不精奧’的學術根底。
(四)考慧琳生卒時間及音義寫作年代
據《宋高僧傳》卷五記載,‘琳以元和十五年庚子卒於所住,春秋八十四矣。’以此推算,慧琳生於開元二十四年(736)。景審序對卒年記載詳明,〈序〉曰︰‘元和十二年二月三十日,絕筆於西明寺焉。’似當依此。以此推算,則比《傳》之所言要早三年,那麼,慧琳之生年當為開元二十一年癸酉(733)。
至於音義寫作的起訖時間,《傳》曰︰‘起貞元四年,迄元和五載’,筆耕二十二年,其書始成。若依景審序,則為二十四年。〈序〉曰︰‘以建中末年創制,至元和二祀方就。’陳垣有言曰︰‘然費時二十餘年,書成時年過七十,則二説尚無大異。’
綜合上列四個方面的考述,茲更作慧琳年譜如下︰
公元733年(開元二十一年)疏勒王裔慧琳出生,後籍京兆。
公元746年(天寶五年)十三歲。不空三藏還京。琳入大興善寺,師事不空三藏為室灑,可能正在此時。
公元774年(大曆九年)不空三藏圓寂。慧琳在不空三藏教誨下學習並參與譯經事業,共有二十八年。此時慧琳已是四十一歲的中年人了。
公元783年(建中末年)五十歲。開始撰寫《大藏經音義》。
公元807年(元和二祀)七十四歲。經二十四個寒暑其書始成。
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二月三十日)八十四歲。在西明寺涅盤。貯其《大藏一切經音義》稿本一百卷於西明寺藏中。
(五)考《慧琳音義》散佚時間
這一點丁福保在〈重刊正續‘一切經音義’序〉中述之甚詳,茲錄於後。丁氏曰︰
‘越二十三年(嚴按,慧琳去世後二十三年,即公元840年),至開成庚申(嚴按,此據顧齊之〈序〉,其款識為“時開成五年九月十日”),有處士顧齊之者,入西明寺閲藏。寺主玄暢上人,示以琳公音義。“齊之以為文字之有音義,猶迷方而得路,慧燈而破暗。”“得其音則義通,義通則理圓,理圓則文無滯,文無滯則千經萬論如指諸掌而已矣。”(嚴按,此兩節文字採自顧齊之序文。丁文未加引號。)乃為序而藏之。又越十一年,至大中辛未(嚴按,公元851年),始有奏請以琳公音義入內府大藏者。
周·顯德中(嚴按,約公元954年至961年間)高麗國遣使齎金入浙中,購求琳公音義,不能得而返。(嚴按,上兩事據《宋高僧傳》卷五。)《宋高僧傳》(嚴按,當為《宋高僧傳》卷二十五)曰,週會稽大善寺(嚴按,《大清一統志》︰“大善寺在紹興府東一里”)行■法師(嚴按,後周·顯德時高僧),概郭迻音義疏略(嚴按,郭迻唐太原處士,著有《新定一切經類音》八卷),慧琳音義不傳,遂述《大藏經音疏》五百許卷,云云。餘以知琳公音義,在吾國五代時已散佚矣。’
至於散佚的原因,陳垣的推測則比較合理。陳氏曰︰‘慧琳音義大中中雖曾奏請入藏,然廣明之後,長安迭經兵燹,經典自易散亡。’
(六)考《慧琳音義》的流傳、版本及其體制
《慧琳音義》自五代散亡之後,雖不見於宋藏,而遼藏藏之。這一點在遼文獻中可以找到確證。其一,公元987年(遼·統和五年)燕京(即今之北京)沙門希麟據契丹藏本作《續一切經音義》。慧琳為《開元釋教錄》所錄漢、唐翻譯的佛典作音義;此後相繼翻譯的經論及律傳等皆無音義,故希麟續之。如果希麟未見慧琳書,怎麼會有此續作?其二,公元997年(遼·統和十五年)幽州僧人行均輯錄寫本經卷中大量的俗字、異體,編撰成一部字書,名曰《龍龕手鏡》。書中徵引《經音義》的地方多達四十餘處,其中指名‘應法師’、‘應師’者有五處,指名‘基、應二師’者一處,指名‘琳法師’者一處。茲將指名‘琳法師’的一例抄錄如下︰
《龍龕手鏡》平聲卷一心部︰‘和,和禍二音。琳法師雲︰僻字也,今作和字。’
如果行均未見慧琳書,怎麼會直稱其名而引其註文?
公元1072年(遼·鹹雍八年)《慧琳音義》由契丹傳入高麗,後有朝鮮海印寺刻本。公元1458年(明·天順二年)《慧琳音義》又由高麗傳入日本。公元1737年(清·乾隆二年)日僧據朝鮮海印寺刻本翻刻,稱榑桑雒東獅谷白蓮社藏版。公元1880年左右(清·光緒初)我國才復得《慧琳音義》於日本。直到公元1912年頻伽精舍據日本翻刻本複印,《慧琳音義》始在中國本土流行。這便是我們今天所見到的本子。
慧琳所謂‘一切經’,指的是《開元釋教錄》所錄漢(永平十年起)、唐(迄開元十八年)歷代翻譯的佛典。為便於佛經的傳習,慧琳依其三藏經論目錄,沿襲唐·陸德明《經典釋文》體例,逐一為眾經作‘音義’,以訓詁眾經,故名曰《一切經音義》。《慧琳音義》規模宏大,始於《大般若》,終於《護命法》,總一千三百部,五千七百餘卷。
慧琳《一切經音義》所徵引之書目達二百五十多種,中唐以上,凡藝林承學之士,所當户誦家弦者,既已薈萃略備矣!其中漢魏古籍達幾十種,今皆亡佚。光緒初,《慧琳音義》(及希麟《續音義》)從日本回歸中國,其時乾嘉經學鼎盛之期已經過去,但餘浪未息,憑藉琳、麟二書,又掀起了一次高潮,小學家、校勘家、輯佚家接踵而起且各有創穫。慧琳‘瓶受於先師,而泉瀉於後學’(景審〈序〉語),其功不可忘也。
[參考資料](一)《弘明集》卷四、《梁高僧傳》卷七〈釋道淵傳〉;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十三章。(二)《一切經音義》序;《宋高僧傳》卷五。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
(人名)唐西明寺釋慧琳,姓裴氏,疏勒國人。始事不空三藏為沙彌。印度之聲明,支那之訓詁,無不精奧。撰大藏音義一百卷。元和十五年,寂於西明寺,壽八十四。見宋高僧傳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