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佛書

鎖定
佛書指與佛教有關之典籍。 又作佛典、內典、妙典。反之,佛教以外之典籍稱外典世典、外道書、外俗書。妙典系尊稱,尤指一宗所依之經論。隨着佛教史之展開與傳播地域之擴展,佛書漸次擴大其內容。通常指所有有關佛陀教説之經論典籍,廣義之佛書則包括經、律、論三藏及其註疏、各宗之典籍、史傳類、大藏經目錄、詞彙、行事、寺志及地誌等,乃至於依據佛教所寫之故事、小説、戲曲、隨筆、歌謠等之佛教文學。即以經、律、論三藏為主幹之印度佛教聖典,及我國、日本所撰述而次第增廣之一切經
中文名
佛書
別    名
佛典、內典、妙典
含    義
佛書指與佛教有關之典籍

佛書以域而分

若以經典流傳之地域別之,則北傳方面,自印度經由西域,或經南海而傳入我國、朝鮮、日本,或自印度傳至西藏、蒙古;南傳方面,則自印度傳至錫蘭、緬甸、暹羅(泰國)、柬埔寨(高棉)等東南亞諸國。由於地域之不同,遂形成各自獨特的佛教思想與文化。又因各種語言文字之翻譯流傳,及歷代祖師之種種著作,佛教典籍因而內容分歧、數量龐大。被收入大藏經中之佛典各有其特色,其中傳承於我國、日本之漢文佛典,其質、量最大。其次,能與之抗衡者為流傳於西藏、蒙古之藏譯佛典及喇嘛教聖典。錫蘭、緬甸、泰國、高棉等地所傳承之巴利語三藏,則具有聖典之一貫性與純粹性。至於梵語佛典,其量遠不及前三者(漢藏、藏文佛典、巴利藏),然因收入大乘經典及各種重要論書,故對佛教研究甚為重要。梵語佛典主要自尼泊爾傳來,其他從喀什米爾、西藏之古僧院、古塔,及西域發掘之窟院中所發現者亦不少。
據傳,佛陀入滅後,以摩訶迦葉為首之五百弟子,於王舍城召開第一次經典結集,編纂佛陀之言教。此次結集恐系聚集多數佛弟子合誦佛陀之聖句,而非在此時成立聖典。據現存資料推定,在阿育王時代,即有聖典之單行本出現。雜阿含經卷四十九中記載牟尼偈(梵Muniga^tha^ )之名,又阿育王碑文中亦發現牟尼偈之文,由此可見西元前三世紀已有單行本存在。然其時非以編纂經典為目的,乃為便於諷誦佛語之故。此由西晉白法祖所譯之佛般泥洹經所載,及阿含經中隨處有佛弟子晨朝誦經之記錄可以得知。今日所謂之巴利語三藏乃後世所編纂者。經、律、論三藏成立以前,曾將佛典分為九分教、十二分教
三藏之中,律藏成立最早,時代約在阿育王之時,其次為經藏。從第一次結集至部派佛教時代之間,分成四階段,隨後次第附加,以至於現存之型式。論藏為三者中成立最晚者,此因部派佛教時代盛行對佛陀教説之研究,致力於説明、註釋、整理分類、除去教説中相互之矛盾,由此遂產生諸種論書。
早期佛教並無記錄之經典,雖稱結集,然不用筆錄,僅合誦而擇其義而已。此因當時之印度認為筆寫有瀆經典之神聖,故以口授相傳。至阿育王時代漸次出現筆錄之佛典。現今之佛典,從語文之流傳上可分為:
(一)巴利文佛典:為南方各地區所傳持之佛教聖典,有經、律、論三藏及藏外典籍。三藏之中,經藏稱為尼柯耶(部),相當於漢譯之阿含,共有五部,即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小部。律藏分為經分別、犍度部、附錄三部,為研究原始佛教教團之重要資料。論藏有法聚論等七論。藏外典籍大凡可分三期:第一期有指導論(Nettipakaran!a )、藏釋(Pet!akopadesa)、彌蘭王問經(Milindapan~ha^)、島史(Di^pavam!sa )等。其中彌蘭王問經為説明印度與希臘文化交流情形之典籍,極為重要。第二期有三藏註釋書(At!t!hakatha^)與大史(Maha^vam!sa)。第三期有三藏註釋書之注及小史(Cu^l!avam!sa)等。此外尚有文典、辭典、史書、教理史等大量文獻。
(二)梵文佛典:貴霜王朝之迦膩色迦王於喀什米爾召開第四次結集之際,決定其後以梵語為聖典語。初期之梵語佛典並非採用古典梵語,乃是用佛典特有之佛教混淆梵語。佛教徒以古典梵語著作或始於笈多王朝,即四至五世紀以後。梵語佛典大多屬於大乘,極少數為小乘,不若巴利語佛典之系統化,內容亦無秩序而多歧異,大部分在十九世紀初以後才由西歐探險家所發現。
日本學者山田龍城將各種梵語佛典分類為:(1)原始─阿含類、毗奈耶(律)類、譬喻文學、佛傳文學、贊佛文學。(2)大乘─般若經類、華嚴經類、法華經類、涅盤經類、寶積經類、大集經類、諸經集類。(3)諸論─毗曇類、中觀論書、瑜伽諸論、後期諸論。(4)秘密─所作經疏、行瑜伽類、無上瑜伽、秘密拾遺。其中,阿含類僅殘留斷片,毗奈耶類21世紀以來次第刊行戒本及根本説一切有部所傳之律典,這些律典與佛傳、譬喻文學有密切關係。名之為阿波陀那(Avada^na)的譬喻文學,系由印度通俗文學中尋求主題,再穿插佛教教理,以教化民眾為目的之佛教文學。其梵文寫本之數量僅次於秘密部,內容亦極重要;譬喻百集(Avada^nas/ataka,漢譯撰集百緣經)、天譬喻(Divya^vada^na)、寶鬘譬喻(Ratnama^la^vada^na)為其主要者。佛傳文學有大事(Maha^vastu)、方廣大莊嚴經(Lalitavistara)、馬鳴之佛所行贊(Buddhacarita )等。贊佛文學有馬鳴所作歌詠難陀出家與成就之孫陀羅難陀詩(Saundarananda-Ka^vya )、摩咥裏制吒(Ma^tr!cet!a)之四百贊,及克歇門德拉(Ks!emendra)之作品等。
大乘經典有十萬頌般若、二萬五千頌般若、八千頌般若、金剛般若、七百頌般若、十地經、入法界品、法華經、極樂莊嚴(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普明菩薩會、悲華經金光明經月燈三昧經、入楞伽經等。另有大般涅盤經、大集經等諸種之斷片等。諸論有俱舍論,龍樹之中論、回諍論、寶行王正論,及提婆之四百觀論等之中觀論書。瑜伽論書有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經論、中邊分別論、現觀莊嚴論、究竟一乘寶性論、唯識二十頌、唯識三十頌等。後期論書有月稱之中論注淨明句、寂天之大乘集菩薩學論、入菩提行經、寂護之攝真實論、法稱之量評釋、正理一滴等。屬秘密部之梵文寫本現存三百多部,包括各種陀羅尼、儀軌、成就法、怛特羅等。
(三)西域佛典:佛教由印度傳入我國之際,途經西域、中亞等地,遂有下列各種語言所寫經典之流傳,即:和闐語、龜茲語、回鶻語、吐火羅語(Tukha^ra)、粟特語( Sogdh)等,此等經典直至二十世紀才被探險家發現,其現存者皆為斷片,翻譯及書寫年代均很早,為研究佛典、佛典史之重要資料。
(四)西藏、蒙古文佛典:藏語佛典包括大藏經及藏外文獻,前者大多譯自梵語佛典。西藏大藏經分成甘珠爾(Bkah!-h!gyur)與丹珠爾(Bstan-h!gyur)兩部分,前者為經部與律部,後者為論部與經律之註疏、讚歌、儀軌,及與歷史、論理、語言、醫學、工藝等有關之著作。藏外文獻有喇嘛教之新舊諸宗派聖典,及喇嘛傳記、寺志、史書、文法書、曆法書、醫學書、讚歌、儀軌、誓願文、信等。
蒙古民族自十三世紀信仰佛教以來,除由藏文大藏經翻譯成蒙古語大藏經之外,用蒙古語所著作之書、註釋書等,數量亦很龐大。
(五)漢文佛典:分為印度傳來的佛典之漢譯及我國所撰述者二種。前者之原本除梵語佛典外,另有西域等地之方言及混淆俗語之典籍。後者為經律論之註釋書、講義書,及我國祖師之撰述,與對此等之註釋書及研究書等。其數量隨時代而增加,為其他佛書所不能比擬者。大正新修大藏經所收錄之印度撰述與中國撰述兩部分,印度撰述部分包括阿含、本緣、般若、法華、華嚴、寶積、涅盤、大集、經集、密教、律、釋經論、毗曇、中觀、瑜伽、論集等十六部分;中國撰述部分則分為經疏、律疏、論疏、諸宗、史傳、事匯、外教、目錄等(史傳、外教兩部包含若干印度撰述,目錄部則包含部分日本撰述),總計二二三六部,九○○六卷。我國祖師撰述之典籍中,最具代表性或對後世影響較大者,經疏有僧肇之注維摩經十卷、智顗之法華玄義、法華文句各二十卷、法藏之華嚴探玄記二十卷、一行之大日經疏二十卷、善導之觀經疏四卷等,律疏有道宣之四分律行事鈔十二卷等,論疏有普光之俱舍論記三十卷、法寶之俱舍論疏三十卷、吉藏之中觀論疏二十卷、窺基之成唯識論述記二十卷、法藏之起信論義記五卷等。其次,有關各宗特色者為僧肇之肇論一卷、慧遠之大乘義章二十六卷、吉藏之三論玄義一卷、大乘玄論五卷、窺基之大乘法苑義林章七卷、法藏之華嚴五教章四卷、宗密之原人論一卷、智顗之摩訶止觀二十卷、道綽之安樂集二卷、德輝重編之敕修百丈清規十卷,及宋代禪僧之各種語錄等。
史傳部自印度翻譯者有異部宗輪論,為部派歷史、教義之概説,其他如阿育王、龍樹、馬鳴、提婆、世親之各傳記等。我國所撰述者為梁代慧皎之高僧傳十四卷及唐、宋、明各代之高僧傳及高僧之別傳、往生傳、寺志、地誌之類,法顯傳、西域記等。齊梁以後,抄寫大藏經要旨之風盛行,現存者有梁代寶唱等之經律異相五十卷、唐代道世之法苑珠林一百卷、諸經要集二十卷等。又入藏諸經之解題有宋代惟白之大藏經綱目指要錄八卷。為研究大藏經而作之音義有唐代玄應之一切經音義二十五卷、唐代慧琳之一切經音義一百卷等。此外,有關解説梵語字義者有宋代法雲之翻譯名義集七卷,有關大藏經名數事項之編集者有明代寂照之大藏經法數七十卷等。外教部中則有真諦所譯之金七十論三卷,係數論學派之論書;玄奘所譯之勝宗十句義論一卷,系屬勝論學派之論數;此外,尚有道教之老子化胡經等。
(六)日本之佛典:可大別為五種:(1)有關經律論之註釋。(2)各宗派之典籍。(3)史傳、目錄等。(4)法語、御詞、聞書、語錄等宣揚宗義信仰之文書。(5)用於教化民眾之唱導、讚歌、和贊、講式及通俗文學等。其中,較具日本佛教特色之代表作為聖德太子之三經義疏、最澄之守護國界章九卷及顯戒論三卷、空海之十住心論十卷、即身成佛義一卷及辨顯密二教論二卷、淳和天皇敕撰之天長六本宗書、源為憲之三寶繪詞三卷、源信之往生要集三卷、慶滋保胤之日本往生傳一卷、源空之選擇本願唸佛集一卷、高辨之摧邪輪三卷、榮西之興禪護國論三卷、道元之正法眼藏九十五卷、瑩山之瑩山清規二卷、親鸞之教行信證六卷、唯圓編之嘆異抄一卷、日蓮之立正安國論一卷、凝然之八宗綱要二卷、師煉之元亨釋書三十卷、蓮如上人御文五卷、師蠻之本朝高僧傳七十五卷、良遍之觀心覺夢鈔三卷、白隱之夜船閒話一卷等。又屬於説話集者有西行之撰集抄九卷、鴨長明之發心集三卷、住信之私聚百因緣集六卷、無住之沙石集十卷等,皆收入大正藏第五十六卷以下,或大日本佛教全書一百五十卷中,及各宗派聖典全書之中。另有昭和七年(1932)小野玄妙所編佛書解説大辭典,其書網羅和語、漢語佛書共六萬五千五百餘部,共分:(1)藏經,(2)全書,(3)古寫本、古刊本之單行本,(4)單行本,(5)古逸書類。又自大正六年(1917),日本陸續有國譯大藏經三十卷、國譯大藏經四十八卷、國譯一切經一五六卷、國譯禪學大成二十五卷等,以和文翻譯大部漢文經典之佛書問世。此外,昭和十年至十六年所刊之南傳大藏經七十卷為巴利語三藏之全譯。又各宗派所出版之全書亦為日本佛書近數十年來之特色,有天台宗全書二十五卷、真言宗全書四十二卷、淨土宗全書二十卷、真宗大系三十七卷、日蓮宗全書二十六卷等。(參閲‘大藏經’893、‘中文大藏經’1001、‘西藏大藏經’ 2588、‘南傳大藏經’3748、‘南傳佛教’3750)

佛書刊印

中國的佛書基本是台灣印的,有以下幾個印刷廠:(1)新文豐出版公司,主持人為高本釗。地址在台北市。曾先後出版大正藏、卍續藏、宋藏遺珍、大藏遺珍等數百種佛書。(2)佛教書局,主持人為廣定法師。地址在台北市。曾先後出版佛教大藏經(頻伽藏之再增補)等數百種佛書。(3)佛光出版社,主持人為星雲法師。地址在高雄縣佛光山。該社之前身即佛教文化服務處。先後出版釋迦牟尼佛傳、佛光大藏經、佛教史年表、佛光大辭典等數百種佛書。(4)大乘文化出版社,創辦人為張曼濤。地址在台北市。主要出版物為現代佛教學術叢刊一百冊。(5)天華出版公司,主持人為李雲鵬。地址在台北市。主要出版物有大藏會閲、寒山子研究等數十種。(6)彌勒出版社,主持人為藍吉富。地址在台北縣。主要出版物有現代佛學大系等數十種。(7)台灣印經處:為台灣佛教界所組成之團體,專印佛書。曾發行淨土叢書等數百種。

佛書佛書經典

佛書三大經

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

佛書三大咒和十小咒

佛門主要以三大咒和十小咒為主。
三大咒:《楞嚴咒》《大悲咒》《尊勝咒》
十小咒:《如意寶輪王陀羅尼》《消災吉祥神咒》《功德寶山神咒》《準提神咒》《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陀羅尼》《藥師灌頂真言》《觀音靈感真言》《七佛滅罪真言》《往生咒》《大吉祥天女咒》。
楞嚴咒,是咒中之王,佛門中常修持的有十小咒,三大咒。其中三大咒為:楞嚴咒、大悲咒、尊勝咒,作為咒中之王的楞嚴咒,誦持之後,公德無量,楞嚴咒譯做一切事究竟堅固。
多年來,我的體會,以及觀察其他有誦持楞嚴咒的修學者,其功效和公德無窮無盡,得益多多,主要表現在誦持之後,所求的事,都能或快或慢得到如願以嘗,最好的是,只要不斷誦持楞嚴咒,在人生的道路上,都能平穩度過很多曲折,使能順利,而後得到福報。
修行的人非常簡單,只求身體健康,各方面都比較順利,而誦持楞嚴咒,正是起着重要的作用,我祝願誦持楞嚴咒的所有的人,和有緣聽到楞嚴咒的人,身心安樂,離諸障難,一切所求,都能如願,吉祥如意。
十小咒、大悲咒、楞嚴咒,是祖師做為早課的內容,其意義重大。楞嚴咒能夠得福,之後能夠堅固;大悲咒能夠遠離苦難,得到快樂;而十小咒能夠度過各種曲直,得到各種福報,心嘗妙果。
我在長期的誦持之中,感受心曠神怡,體味到咒力帶來的清涼,心生歡喜,願誦持和聽到楞嚴、大悲、十小咒的人,身心柔軟,但願能夠發開富貴,心想事成。(摘自方海權法語)

佛書四阿含經

《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

佛書方等多部

佛廣説方等大乘經典,如《維摩詰所説經》《圓覺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大寶積經》《大集經》《楞伽經》《藥師經》《地藏經》等等多部。

佛書十大般若

《大般若經》《放光般若》《摩訶般若》《光贊般若》《道行般若》《學品般若》《勝天王所説般若》《仁王護國般若經》《實相般若》《文殊般若》。

佛書一涅槃

《涅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