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悲經

(佛教經典文獻)

鎖定
內容記載佛陀臨涅槃時,以正法付囑迦葉、阿難等,宣示供養舍利之功德及結集之法。計十四品:梵天品、商主品、帝釋品、羅侯羅品、迦葉品、持正法品、舍利品、禮拜品、善根品、佈施福德品、殖善根品、以諸譬喻付囑正法品、殖善根品、教品。本經繫於北齊天保九年(570),於鄴都天平寺譯出。宋、元、明三本與西藏本皆僅有十三品(系將本經之第十二、十三品合為一品),高麗本則有十四品。
作品名稱
大悲經
創作年代
北齊天保九年
作品出處
大正藏第十二冊
作    者
佛弟子
譯    者
那連提耶舍
題    材
佛經

大悲經經典介紹

【大悲經(五卷)】
高齊烏萇國沙門那連提黎耶舍共法智譯
大悲經
大悲經(3張)
梵天品第一。佛命阿難敷牀,右脅而卧,光掩大千,致大梵王問法生信,佛以大千界囑付之。商主品第二。魔子商主請佛住世,佛為授闢支記。帝釋品第三。佛教帝釋加被之法,並化修羅,使離鬥諍。羅睺羅品第四。羅睺不忍見佛涅槃,往至東北方難勝佛處,佛慰喻之,復往上方商主佛處,佛更慰諭令還此土,釋迦為説見實諦品,大眾獲三乘益。迦葉品第五。阿難悲泣,佛以迦葉能弘傳法化事慰之。 持正法品第六。明佛滅後,有多弘法人,一毗提奢比丘,二提知迦比丘,三優波鞠多,四阿輸娑鞠多,五鬱多羅,六設陀沙荼上座,七毗頭羅及刪闍耶二人,八大精進,九末田提,十迦葉,十一闍知迦長者,十二法增優婆塞,十三祁婆迦比丘,十四大施國王。舍利品第七。極明供養舍利,乃至散一華一唸佛之功德,必得涅槃大果。禮拜品第八。摩竭大魚聞商人稱南無佛聲,命終生人道中,出家證四果,何況種深善根。善根品第九。先説寄滴水喻,次明於佛所種善根,決不失減。佈施福德品第十。施佛福田,設求不涅槃,亦決當涅槃,因現五華供燃燈佛之妙報。植善根品第十一。明佛從燃燈佛後供養諸佛事。以諸譬喻付囑正法品第十二。佛親執阿難手,囑令流通正法寶藏。問教品第十三。預示結集法,並囑莫放逸。
FROM:【《閲藏知津》蕅益大師著】

大悲經精彩賞析

《大悲經》中,諸出家人左手攜男、右手攜女,從一酒家至一酒家,不出賢劫,當般涅槃等。是故見有少許佛法所被之處,皆應讚歎。(見《大正藏》第40卷第627頁中)
這是説,如果看到出家人犯戒生子女,甚至到酒家飲酒,作種種犯戒之事,但不出賢劫,他們因有出家之緣,也會證得涅槃。其中引到的《大悲經》,是高齊/那連提耶舍所譯,經中明言:
阿難,我為一切天人教師,憐愍一切諸眾生者。於當來世法欲滅時,當有比丘、比丘尼,於我法中,得出家已,手牽兒臂,而共遊行;從酒家至酒家,於我法中作非梵行;彼等雖為以酒因緣,於此賢劫,一切皆當得般涅槃。(見卷三)

大悲經內容賞析

爾時釋提桓因往詣佛所。到已頂禮退住一面而白佛言。唯願世尊。教敕於我云何修行。世尊。昔於一時。四大阿修羅王嚴駕著鎧將諸眷屬。來詣三十三天所欲共鬥戰。當於爾時聖者目連仍住在世。如是諸天共阿修羅對陣之時。聖者目連到四阿修羅所。以如法伏之。如是諸天及諸阿修羅悉得安隱。無復鬥戰之苦共相違反毀呰諍論。世尊。是大目連既已滅度。如來今復欲般涅槃。我等如是於後數數當復鬥戰共相違反。願垂教敕。若四阿修羅王與我戰時。我於彼等作何方計。佛告釋提桓因言。憍屍迦。止。莫憂悲莫愁莫慮。若持戒者所願必成。唯淨戒者成。非不淨戒。梵行者非不梵行。離欲者非不離欲。離嗔者非不離嗔。離痴者非不離痴。智慧者。非不智慧。而得成也。憍屍迦。我從今後當作加被。憍屍迦。乃至我之正法未滅。若有諸天阿修羅等共相鬥戰。隨其時節稱我名故諸天得勝。爾時四大阿修羅王。聞佛説是加護聲已。其心忿恨毛豎怖畏來詣佛所。到已頂禮卻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何故如來作是加護。佛告四大阿修羅言。汝等。莫憂莫慮。有時汝等得大自在。過彼三十三天。無復鬥戰。無諍無競無相違反。是故汝等。慎莫鬥戰。莫相毀呰莫相諍論。勿作違反心。當作慈心愍心。得眾欲具足。諸仁者。命不久停。為自在主亦復無常。諸仁者。世間所有具足合會必歸離散。諸仁者。當觀如來窮無常際。於諸眾生無所怨仇。無違無競常為和合。一切眾生平等發心。何況汝等薄少善根。彼此迭相樂鬥諍者。諸仁者。若有發心惱害他者。是人長夜還得惱害。諸仁者。若人喜殺。是人還得短壽之報。若喜鬥諍。是人常有怖畏死報。不具大眷屬。無大勢力。諸仁者。善惡二業終不敗亡。是故汝等。從今已後各住慈心。住身業慈口業慈意業慈。莫鬥莫競莫相毀呰。以是因緣。汝等長夜得利益安樂。後則不悔。作是語已。四阿修羅王白佛言。世尊。如是婆伽婆。如是修伽陀。我等如是依如來教。如是修如是住。世尊。我從今後。一切當舍鬥戰之具各修慈心。爾時釋提桓因。聞佛涅槃為憂箭所射極大愁惱。悲泣流淚而白佛言。世尊。我從今日乃至法住。不受五欲。不入內宮。不著異衣。大德婆伽婆。譬如家長喪亡。是人知識得恩養者。心生苦惱憶念舊恩。念恩養故悲泣流淚專持孝道。世尊。我亦如是乃至法住。隨其時節悲泣流淚專持孝道。不行五欲。不入內宮。不著異衣。何以故。無上導師明當別離。不可得見更不合會。釋提桓因作是語已。即便伏面啼哭而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