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智度論

鎖定
《大智度論》(梵文:Mahāprajnāpāramitāśāstra, 英文:Great Treatise on the Perfection of Wisdom),簡稱《智度論》、《智論》、《大論》,亦稱《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釋論》、《摩訶般若釋論》、《大智度經論》、《大慧度經集要》,古印度佛教大德龍樹菩薩(約三世紀)撰,是大乘佛教中觀派重要論著。
中文名
大智度論
外文名
Mahāprajnāpāramitāśāstra
簡    稱
《智度論》
實    質
大乘佛教中觀派重要論著

大智度論歷史沿革

《大智度論》,是由龍樹菩薩所造,姚秦弘始四年,鳩摩羅什於長安逍遙園中西明閣上創譯,至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乃訖。《大智度論》堪稱龍樹菩薩晚年名著,為解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之鉅著。鳩摩羅什譯本共一百卷,最初三十四卷是“大品般若初品”之註釋,其後各卷則是節譯,如果全部譯出,或將超過千卷之數。《大智度論》全書所引經典極多,為理解大乘佛教之重要論書,對佛教學説、思想、用例、傳説、歷史、地理、實踐規制、僧伽等解説甚為詳細,所引經典、論書包含原始佛教聖典、部派佛教諸論及初期大乘之“法華”“華嚴”等諸經典,堪稱“佛教百科全書”。 [1] 
漢譯出後,慧遠認為譯文“繁穢”,曾加以刪削而成《大智論鈔》,並撮其要旨,詳加闡述。謂“其為要也,發軫中衢,啓惑智門,以無當為實,無照為宗。無當則神凝於所趣,無照則智寂於所行。寂以行智,則羣邪革慮,是非息焉;神以凝趣,則二諦同軌,玄轍一焉”。
此論由比利時拉冒特 (Lamotte) 神甫譯為法文。南希真於1966年在其所著的《呈現在大智度論中的龍樹哲學》一文中,又將《大智度論》的重要章節譯成英文,並作了解釋。 註疏有僧肇《大智度論鈔》8卷,慧影《大智度論疏》24卷,僧侃《大智度論疏》14卷,曇影《大智度論鈔》15卷等......
此論未發現有梵本,因此關於作者和發現的時間,許多學者有着不同的看法。

大智度論譯者簡介

鳩摩羅什,中國佛教史上四大翻譯家之一,具名鳩摩羅什婆,意譯童壽。東晉安帝隆安五年、後秦弘始三年(401),鳩摩羅什始入長安,姚興待以國師之禮,迎法師入西明閣及逍遙園。鳩摩羅什於此翻譯大乘經論,弘始十一年示寂於長安。鳩摩羅什先後譯出《中論》《百論》《十二門論》《般若》《法華》《阿彌陀經》《維摩經》《十誦律》等經論,有系統地介紹龍樹中觀學派學説。佛教自從東漢年間傳入漢地,漢譯佛經日多,但所譯多滯文格義,不與原本相應,羅什通達多種外國語言,所譯經論內容卓拔,文體簡潔曉暢,至後世頗受重視,所譯經典對我國佛教發展影響深遠。 [1] 

大智度論主要內容

大智度論主題

《大智度論》主要講述中道實相,以二諦解釋實相之理,發揮般若思想,對《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作出系統解説及論證。論中引經籍甚多,保存了大量當時流傳於北印度的民間故事和傳説,為研究大乘佛教古印度文化的重要資料。同時由於此論所釋的《大品般若經》為當時篇幅最大的一部經,作者並對經中的“性空幻有”等思想有所發揮,故被稱為“論中之王”。此論先舉出法相的各種不同解釋,以此為盡美;最後歸結為無相實相、法性空理,以此為盡善。但此論系依經而作,解釋畢竟不能完全窮盡義理,故龍樹又著《中論》、《十二門論》作為補充。

大智度論序贊

卷首所載僧叡之序稱:“是以馬鳴起於正法之餘,龍樹生於像法之末,正餘易弘,故直振其遺風,瑩拂而已。像末多端,故乃寄跡凡夫,示悟物以漸。又假照龍宮,以朗搜玄之慧,託聞幽秘,以窮微言之妙。爾乃憲章智典,作茲釋論。其開夷路也,則令大乘之駕方軌而直入。其辯實相也,則使妄見之惑不遠而自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