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笠翁對韻

(明末清初李漁著文集)

鎖定
《笠翁對韻》是明末清初文學家李漁創作的文集,大約成書於明末清初 [2] 
《笠翁對韻》是一本關於聲律啓蒙的蒙學讀物,全書按韻分編,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也從音律上教授了對一、二、三、五、七乃至十一字對的方法,聲韻協調,可以讓兒童從中得到語音、詞彙、修辭的訓練 [2] 
《笠翁對韻》是中國古代兒童學習創作詩歌的一本實用教材,被稱為“吟詩作對三基”之一 [7] 
作品名稱
笠翁對韻
作品別名
笠翁對偶
作    者
李漁
創作年代
明末清初
文學體裁
韻文集
字    數
7028

笠翁對韻內容簡介

《笠翁對韻》按《平水韻》平聲三十韻分部分編,對應平水韻30平聲韻部。全書分上下兩卷,每卷十五章,分別對應十五韻部:上卷韻目為上平聲;下卷韻目為下平聲。每個韻目之下各有二到四則對文,書對文共計90則,每則對文16句、8個韻腳。每則對文各有十組對句,對句包括單字、雙字、三字、五字、七字、十一字對,從簡到繁,形成對仗工穩,聲韻協調的對子。內容包括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也從音律上教授了對一、二、三、五、七乃至十一字對的方法;包括單字對、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到十一字對,按照30個韻腳分部編寫,聲韻協調,可以讓兒童從中得到語音、詞彙、修辭的訓練 [2]  [4] 

笠翁對韻作品目錄

序號
卷別
篇目名
1
捲上
一東
2
二冬
3
三江
4
四支
5
五微
6
六魚
7
七虞
8
八齊
9
九佳
10
十灰
11
十一真
12
十二文
13
十三元
14
十四寒
15
十五刪
16
卷下
一先
17
二蕭
18
三餚
19
四豪
20
五歌
21
六麻
22
七陽
23
八庚
24
九青
25
十蒸
26
十一尤
27
十二侵
28
十三覃
29
十四鹽
30
十五鹹 [1] 

笠翁對韻創作背景

明朝在宋朝科舉制度的基礎上,徹底廢除了詩賦,經義演變為八股文體,清朝科舉基本上延續了明代的科舉制度,即以八股取士,因而在明清時期,八股文仍舊受到各讀書人的重視,若想要入仕,必須學好八股文。蒙學的發展與選拔人才的制度密切相關,八股文成為了科舉考試的重要內容,在當時,便產生了以韻文和對偶見長,追求平仄對仗工整、聲律和諧,用來訓練啓蒙階段兒童熟悉對仗、用典、組織詞語的讀物。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中,李漁曾去過杭州參加過明朝的兩次鄉試,雖都未能中舉,但其基礎知識掌握得十分豐厚,成年後深諳音律,創作了《笠翁對韻》,該書因李漁號“笠翁”而得名 [3] 

笠翁對韻作品鑑賞

笠翁對韻主題思想

《笠翁對韻》將中華傳統美德以韻語故事的形式深入淺出地表達出來。在對兒童進行各種知識的傳授的同時,也對兒童進行倫理道德的教化及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 [5]  ;主要體現在道德教化、倫理引導和價值培養三方面。
《笠翁對韻》的道德教化主要集中在仁、義、禮、智、信等儒家核心道德修養內容。《笠翁對韻》中的一些哲理性對句中往往藴含了豐富的儒家道德教化意義。該書中倫理引導則包括儒家所提倡的以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為核心的倫理關係的引導,這是以儒家的人倫觀指導蒙童正確處理人際關係。該書通過典故的引用,對蒙童學會處理人倫關係具有指導作用。該書的價值培養則貫徹了儒家積極入世、兼濟天下的價值觀,試圖擴大蒙童的胸襟,培養致君堯舜、匡扶天下的遠大理想。儒家的修學次第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最高理想與價值的體現便是治理國家、平定天下。通過建功立業、護國愛民、國扶天下的人物故事來潛移默化地影響蒙童的價值觀,使之具有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奠定儒家君子人格養成的基礎 [6] 

笠翁對韻藝術特點

  • 內容
《笠翁對韻》兼備多種蒙學讀物的編寫之長,將字詞語法知識、歷史典故知識、哲理啓迪句相互融合,有其獨特的風格和特點:
一、語言簡潔,內容豐富
《笠翁對韻》民國二十五年版 《笠翁對韻》民國二十五年版
《笠翁對韻》將精煉的語言與豐富的人文內涵統一在一起。不僅包含蒙童應該學習的語文知識,而且擴展了許多關於社會、自然、人生的知識,具有統一性和綜合性。例如,“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這一句介紹了自然界中常見的天氣現象;“松對竹,荇對荷,薜荔對藤蘿”,這一句提到了多種植物名稱等。《笠翁對韻》以豐富多彩的內容、活潑有趣的語言,滿足孩子們的求知慾望 [5] 
二、句式整齊,押韻對仗
《笠翁對韻》採用對偶的形式編寫,或三字一句,或四字一句,或七字一句,構成了810組對句,當長則長,當短則短,形式整齊。具體來説,上下相對的兩句,詞類和平仄對仗工整,處於同一位置的字必須詞性相同,意義相關或相反,平仄相對。以“五微”韻中的“來對往,密對稀。燕舞對鶯飛。風清對月朗,露重對煙微”為例,該句中“來”與“往”、“舞”與“飛”都是動詞相對,“密”與“稀”、“清”與“朗”、“重”與“微”都是形容詞相對,“燕”與“鶯”、“風”與“月”、“露”與“煙”都是名詞相對,詞性對仗工整,讀起來聲律優美,便於兒童的記憶 [5] 
三、貼近生活,實用性強
《笠翁對韻》充分遵循教學源於生活的原則,編入了大量與兒童生活、交際息息相關的內容。比如“真”韻部中的“人交好友求三益”一句,告訴兒童朋友對一個人發展的重要意義,並且給蒙童以明確的交友準則,即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見聞廣博的朋友,這三種有益的朋友是值得交往的,這些人能夠帶動自己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再如“寒”韻部中的“三三暖,九九寒”,時令的變化提醒人們增減衣物;“陽”韻部中的“晝永對更長”一句涉及到了“五更”這一夜晚時間單位,可以讓孩子從中形成時間觀念;另外書中還出現了大量生活中的事物,如“耒耜、耰鋤、蠟屐、轆轤”等,讓兒童對日常生活產生初步的認識,更好地瞭解日常、更加地熱愛生活 [5] 
四、工具性鮮明,功能性強
《笠翁對韻》集工具性與思想性於一身,具有多功能的特點。兒童階段是人一生中記憶力最強的階段,故而古代的蒙學教育注重兒童語言的積累,要求兒童熟讀成誦,這也決定了該書能夠引導兒童強聞博記。《笠翁對韻》語句簡短,注重押韻,琅琅上口,既可以培養兒童基本的識字能力,又可以讓兒童在誦讀過程中積累語言材料。同時,該書也是為科舉考試服務的,因此,鮮明的工具性特色為兒童創設了掌握文章創作的捷徑。
《笠翁對韻》可“一本多用”,既可以用來教導識字,也可以用來講述歷史,還可以傳授知識,進行德育,以此來豐富兒童的精神世界,提高其語文素養 [5] 
  • 修辭
《笠翁對韻》中涵括多種修辭手法,如比喻、比擬、誇張、雙關、對偶等,該書對這些修辭手法的廣泛而靈活的運用,以具體實例來讓蒙童體會修辭之美,熟悉各種詩歌修辭的運用。
一、語言形象性與生動性辭格
在《笠翁對韻》中與增強語言的形象性與生動性有關的辭格主要有比喻、比擬、誇張和移就。這些修辭格的運用,使《笠翁對韻》語言的形象性與生動性得到提高 [6] 
(一)比喻
在《笠翁對韻》中,比喻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修辭格;《笠翁對韻》中的明喻較多,如:“過天星似箭,吐魄月如弓。”(上卷·一東·其二);“晚霞明似錦,春雨細如絲。”(上卷·四支·其二)等;明喻句中多有“如”“似”“若”“類”等字,其本體和喻體也十分明顯。明喻的使用給語言帶來的修辭效果十分明顯,既可以使語言更為形象,甚至可以賦予抽象事物以形象的表現。暗喻如“陌上芳春,弱柳當風披綵線;池中清曉,碧荷承露捧珠盤”(上卷·十四寒·其二);暗喻相對於明喻,語言更為密實,寓意更為含蓄,比喻關係更為隱蔽,但修辭效果相當甚至更勝之。借喻如“心中羅錦繡,口內吐珠璣”(上卷·五微·其二),既可使語言凝練含蓄,又可突出本體特徵。三類比喻在《笠翁對韻》中皆有,使用頻繁且巧妙,《笠翁對韻》的語言形象優美與比喻辭格的使用有很大關係 [6] 
(二)比擬
在《笠翁對韻》中,比擬是一種常見的用於增強語言形象性的修辭格。通過比擬的使用,自然界的動物、植物可以有人的感受力和情感表達,從而使其更富形象性,而人的特點也可以通過變成自然事物來傳達,而這可以取得新奇深刻的語言效果。如“岱宗遙望,兒孫羅列丈人峯”(上卷·二冬·其二)等 [6] 
(三)誇張
《笠翁對韻》中,運用了誇張來提高語言生動性和形象性。《笠翁對韻》中選用了很多前人運用誇張修辭的典範之例,如“太白書堂,瀑泉垂地三千丈;孔明祀廟,老柏參天四十圍”(上卷·五微·其一),上句出自李白望廬山瀑布》,下句出自杜甫古柏行 [6] 
《笠翁對韻》也有其他壯大宏麗、氣勢超然之語,如“萬里風雲入壯懷”(上卷·九佳·其一)等,能引導蒙童跳出生活實際,將眼前所見詩意化、將心中所感典型化,出以誇張等的手法,創作出真正的文學語言。誇張,是一種富有想象力和情感性的修辭,能夠大大增強語言的藝術效果,也能夠擴大人的胸襟 [6] 
二、語言音樂性辭格
《笠翁對韻》作為一本為蒙童詩歌創作張本的蒙書,注重音律方面的修辭運用。《笠翁對韻》中對偶的使用和格律的遵守,其音聲效果十分突出,在更細微的音律方面,《笠翁對韻》採用瞭如疊音、雙聲、疊韻這樣的修辭。其中疊字在《笠翁對韻》中比較常見 [6] 
《笠翁對韻》中使用疊字效果較好的對句如:“燕出簾邊春寂寂,鶯聞枕上漏珊珊”(上卷·十四寒·其一);《笠翁對韻》有兩種疊音詞,一是象聲詞,可見疊音的適用範圍非常廣,既可以模仿動物或自然之聲,也可以形容風雪草木、車馬景觀,以及神情狀態等,從而起到“摹聲狀物”的效果。二是疊字,可以為詩歌帶來很好的音聲效果,但並非可以隨意使用。《笠翁對韻》中也並未使用過多的疊字,其態度還是比較審慎的,且所用疊字大多是化用自前人詩文,生動貼切,且能夠與詩句融合成個完整的意象,起到增強藝術效果的一作用。疊字的慎用和精用,也可見《笠翁對韻》修辭使用的審慎態度和藝術水平 [6] 
三、語言變化性辭格
(一)借代與變換
《笠翁對韻》的每組對句在表達相同或相近的意思時,會通過變換辭格來避免重複現象。通過借代和變換的使用,既可以為蒙童積累一些常用的借代詞和變換詞,也可以為蒙童指出一個如何避開字詞重複出現或者缺乏新意的修辭方法 [6] 
(二)用典
《笠翁對韻》中不管是用事典還是語典,都能體現其基本特點——活用,通過活用事典及化用語典,語言的含蓄性得以增強,卻不傷及語言的美感和表達力 [6] 
  • 詩法
一、工巧出新的字法
《笠翁對韻》中的五七言對句多有佳句,這與其善於用字有關。《笠翁對韻》中不少佳句得益於字法的正確使用,其煉字之特點不僅在於字的工巧,更在於能變化出新且用法靈活。
從煉字的位置來看,《笠翁對韻》中五七言句多着眼於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符合近體詩句中煉字的習慣,《笠翁對韻》煉字的位置雖有常用之法,但並無固定之法,字之施設靈活多變;從《笠翁對韻》所煉之字來看,多數是動詞或形容詞,通過活用甚至改變其詞性或虛實,從而出以新意;還包括虛詞的使用和詞性虛實的變化,《笠翁對韻》以實為虛的用法足見其用字之善。此外,該書中的煉字還包括疊詞和雙聲疊韻詞的巧用 [6] 
《笠翁對韻》中用字講究工巧,其方法在於變化,而主旨在於出新,原則在於和諧妥當,用法力求靈活但不求詭異,效果力求新奇但不求生僻,在煉字的同時講究詩句的總體效果,追求自然神妙 [6] 
二、靈動渾然的句法
《笠翁對韻》中有不少佳句,或為直接引用千古名句,或為化用他人佳句,也有重新組織或寫就之句。《笠翁對韻》體現出句法之活 [6] 
《笠翁對韻》中包含多種五七言句式,從節奏角度而言,《笠翁對韻》中五言對句和七言對句各有90組,其中包含多種不同句法節奏的句式,五言句除常見的二三句之外,還有三二句、二一二句、二二一句、一四句、四一句,七言句除四三句之外,還有三四句、三一三句、二五句、五二句、一六句等。可見五七言雖字數有限,但可以通過節奏的翻新出奇變化出不同的句式,節奏的變化往往伴以語言的變化,如字的活用、語法的改變等等,同時句中的音聲、氣勢、情感也隨之而波折變化,從而帶來總體的陌生新奇的效果 [6] 
除了追求單句效果的提升,《笠翁對韻》中多種句式的變化使用,還有現實考量。除節奏的變化之外,語法的變化也能使句式靈活。如最為常見的省略語法成分,靈活組織語法成分以及故意顛倒語序。省略語法成分尤以省略主語、謂語為常見,而這可以帶來語言精練、語意含蓄的藝術效果。直接以動詞接施事主語的句式在《笠翁對韻》中也較多,如“柳堤馳駿馬,花院吠村龍”(上卷·三江·其二)等,這種句式是古代詩歌常用的一種句式,而語序的顛倒可以打破語言的原本節奏,使氣勢跌宕而語意轉折,從而令句式活泛化、陌生化,這不僅是為了合於格律,更多是為了取得更好的藝術效果 [6] 
《笠翁對韻》中部分對句之突出便在於句意渾然,雖有字法、句法等的活用,但使用恰當,並不顯刻意,沒有雕琢與突兀之處,整體效果渾脱自然。因此,該書的句法之用,既在於用法之活,更在於效果之渾然 [6] 

笠翁對韻書目編排

《笠翁對韻》以屬對行文,可用於指導蒙童學習屬對,以平水韻平聲韻部為綱目,融貫知識於對文之內,在編排中體現了趣味性、漸進性、豐富性的編排理念 [6] 
一、詩韻為目
《笠翁對韻》按照平水韻上平和下平韻部的順序編排,分為兩卷,行文之中融貫多方面的知識內容。《笠翁對韻》選擇按照平水韻的順序編排,不僅可用於初學者學習屬對,還可用於學習詩韻,集詩韻和屬對兩種教習於一體,為詩歌創作奠定詩韻和屬對基礎。
《笠翁對韻》借對文之內字數基本上逐漸增加,但並非完全如此,對文內部也有句式的一次轉折和迴環,從屬對的角度來看,詩歌以五七言屬對為主,對聯字數無有定數,故而《笠翁對韻》的屬對句式從一言對到十一言對皆有,基本滿足學習對聯和詩歌屬對的要求,對句字數大致逐漸增加的方式也符合屬對教學的規律。而對文之間,《笠翁對韻》保持了句式的完全一致,使得其具有整飭之美 [6] 
二、編排理念
《笠翁對韻》的編排符合蒙童的認知規律和學習要求,其編排特徵主要體現在趣味性、漸進性、豐富性 [6] 
(一)趣味性
《笠翁對韻》 《笠翁對韻》
《笠翁對韻》從兒童接受的角度考慮,堅持趣味性的原則。江西財經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駱兵認為,“《笠翁對韻》的趣味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經過李漁的巧妙排列組合,‘對對子’實際上已經接近於一種語言遊戲,很容易為兒童接受和掌握,得到寓教於樂的效果。”《笠翁對韻》的這種趣味性體現在內容與形式兩方面。
在內容層面,《笠翁對韻》的行文優美,多有精彩對句,蒙童在學習之時自然不會枯燥,而能保持濃厚的興趣。而且,《笠翁對韻》中化用充滿故事性與趣味性的典故非常之多,幾乎每則對文都有數個來自歷史或文學的典故,每一個典故背後都有一個故事,蒙童在學習時必會通過語句瞭解語句背後的故事,這些故事無疑會增強學習的趣味性。
在形式層面,一方面,《笠翁對韻》以對句的形式屬文,對句字數逐漸增加,這種形式,很容易激發蒙童的興趣;既有很強的實踐性,又非常富有遊戲趣味性。另一方面,《笠翁對韻》的對文內部句式長短不一,但每則對文之間的句式一致,形成了一種特有的格律體式 [6] 
(二)漸進性
《笠翁對韻》每一則對文中首先以兩個一言對開頭,一言對所用的字都是最基本的常識性知識,緊接着是三組二言對句,用詞開始變得複雜,然後是一組三言對,再插入一組二言對,之後是一組五言對,繼以七言對和十一言對,難度逐漸增加,句式逐漸複雜化,屬對技巧逐漸增多。這種字數逐漸增加的方式明顯體現了漸進性原則,而且,《笠翁對韻》的每一則對文都是先以常見的字詞開始,如天地雨風,晨午夏冬,然後再以較為複雜漸進原則。這種漸進性原則還與蒙童學習屬對的方法步驟相一致,可用於指導蒙童的屬對學習 [6] 
3.豐富性
《笠翁對韻》的豐富性體現在編排內容的融貫性和該書價值和用途的多樣性。
《笠翁對韻》一書融匯了多種知識,通過學習,蒙童便可以掌握許多作詩的素材知識。《笠翁對韻》以流暢優美的語言將這些知識組織起來,運用了多種語言技巧,創造了許多優美的對句,蒙童通過該書的學習還可以獲得文學性的薰陶。此外,《笠翁對韻》還在對文中通過一些典故,寓道德教育和價值培養於其中,從而使該書融貫了知識積累、文學薰陶與道德教育三方面的作用 [6] 
《笠翁對韻》 《笠翁對韻》
《笠翁對韻》不僅可用於屬對教學,還可輔助其他方面的教學,如漢字與詞彙教學,修辭與語法教學,典故與閲讀教學,誦讀與詩文寫作教學。通過學習該書,蒙童可以獲得基本的語音訓練、掌握基本漢字,並通過屬對實踐獲得基本的詞類、句法等語法知識。此外,《笠翁對韻》本身非常適用於誦讀教學,其採用的歌謠體,適合誦讀甚至吟誦。通過吟誦,可以培養節奏感、音樂感和語感,從而更好地閲讀其他詩歌甚至散文等 [6] 

笠翁對韻侷限不足

一、用字複雜
雖然《笠翁對韻》以自然現象為主要內容,相對簡單,便於理解,但用字較複雜。如《一東》“雲靉靆,日朣朦,蠟屐對魚蓬”,《二冬》“晨對午,夏對冬,下晌對高舂”,《三江》“酒量微酡瓊杏頰,香塵沒印玉蓮雙”,這些詩句常夾雜一些文言詞,如“靉靆”“朣朦”“蠟屐”等;此外一些歷史詞,描述的現象和事物在當代已經不存在,如“步輦”“磻簪”“螢炤”“玳瑁”等 [8] 
二、韻腳變化
雖然《笠翁對韻》對仗工整,適合韻律的學習,但部分韻腳在普通話中的讀音已不完全押韻。對於不太瞭解音韻學知識的兒童而言,讀到不押韻的詩句,難免不太理解 [8] 
《笠翁對韻》中也存在多處出韻現象,這些出韻大多為錯用鄰韻,如東冬、支徽、魚虞等的混用。有學者認為,《笠翁對韻》中共有22例出韻現象,且這22例出韻字在李漁自己所編的《笠翁詩韻》中也幾乎可以判定為全部出韻 [6] 
有學者認為《笠翁對韻》出韻原因在於受曲韻《中原音韻》的影響、受李漁方音和實際語音的影響、李漁音韻觀對他的用韻構成了一定的影響。吉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韓建立認為“李漁是在有意識地選擇鄰韻通押。在對文中,以一個韻部用字為主,若沒有合適的韻字,則選用鄰韻的用字,以求文意的準確表達,不至於因韻害義。據該説法,李漁出韻有因,是有意為之,而不是失查。”實際上,在《笠翁對韻》這樣的對文中,不存在説一定要用某個字,為此不惜用鄰韻,實際上完全可以換一個詞,甚至換掉一整個對子。有學者認為,《笠翁對韻》中的出韻比例不算太大,總體來説瑕不掩瑜 [6] 
三、內容侷限
由於歷史和時代的侷限性,《笠翁對韻》中不可避免有一些不合時宜,或是宣揚迷信的內容,其中有些篇目的內容脱離實際,很難理解其中的深刻意藴 [8]  [9] 

笠翁對韻作品影響

《笠翁對韻》是清朝最為流行的習對啓蒙讀物之一,其音韻精準、朗朗上口、內容豐富、表達典雅,體現了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  ;與《聲律啓蒙》和《訓蒙駢句》並稱為“吟詩作對三基” [7] 
2003年,《笠翁對韻·上卷·一東》部分語句被選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級上冊語文課本《語文園地三》中 [2] 

笠翁對韻作品評價

清代米東居士:“其(《笠翁對韻》)採擇也奇而法,其蒐羅也簡而賅;其選言宏富,則曹子建八斗才也;其錯採鮮明,則江文通五色筆也。班香宋豔,悉入薰陶水佩風裳,都歸裁剪;或正對,或反對,工力悉敵;或就對,或借對,虛實兼到。揆之詩苑類格、上官儀六對之法,無不吻合。” [9] 

笠翁對韻作品爭議

當代存世的《笠翁對韻》古籍版本都未署作者名字,因未見於李漁生前所編文集,也未收入清人目錄類著作之中,也有不少人對《笠翁對韻》的作者是否為李漁持懷疑態度。在《笠翁對韻》流傳下來的版本中一般都會附有註釋,書中同樣也未署箋註者之名 [6] 
《笠翁對韻》的作者一般認為是明末清初的文學家、戲曲家李漁,也有一些學者持懷疑態度。一方面,《笠翁對韻》一書,體例仿照元朝祝明流傳下來的《聲律發矇》,且與車萬育改定的《聲律啓蒙》體例相同,缺乏獨創性。另一方面,《笠翁對韻》中存在較多出韻的現象,韻部歸屬錯誤的狀況較車萬育《聲律啓蒙》為多,這個問題已為多位學者所注意,而且,《笠翁對韻》在李漁生前並未刊行,甚至不見於很可能是他編定和校訂的翼聖堂本《笠翁一家言全集》,這些現象容易讓人懷疑《笠翁對韻》是託名之作,不敢確證李漁的作者身份。如有學者在介紹《笠翁對韻》為李漁所作之後,也謹慎地提出“也有人認為,《笠翁對韻》為後人託李漁之名偽作” [6] 
有學者從《笠翁對韻》的版本信息和李漁的創作可能性方面求證,均能找到李漁為《笠翁對韻》一書作者的直接或間接依據,雖仍不可確證,但吳戰壘在《李漁全集》第十八卷的《點校説明》中認為:“《笠翁對韻》是一種聲律啓蒙讀物......該書晚出,傳為李漁所作,就李漁平生熱心文化普及工作的一貫作風看,似有可能。”吉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韓建立認為:“沒有任何文獻能夠證明李漁不是《笠翁對韻》的作者。”在沒有確切證據證明《笠翁對韻》不是李漁所作之前,大部分學者仍選擇將李漁作為《笠翁對韻》的作者來研究 [6] 

笠翁對韻版本信息

笠翁對韻各種版本

截至2020年,《笠翁對韻》找到的存世最早的為清同治元年(1862)書香草堂本。現今見到的《笠翁對韻》單行本中,書香草堂本、琅環閣本與同會齋本為同一版本系統,其中書香草堂本刊刻最早,內容亦最完善,最為接近原貌 [6] 
民國時的《千家詩》與《笠翁對韻》及《詩品詳註》合刊於一本的版本非常之多,自清同治年間便有了與《千家詩》合刊的版本,此後合刊本盛行,坊間競相刻印,按其書籍形態的相似性可細分為三大版本系統,即《新注韻對千家詩》系統、《增補千家詩》系統、《繪圖千家詩註釋》系統。《笠翁對韻》隨《千家詩》一起刻印發行 [6] 
最早的合刊本當是據清道光或同治年間流行的《笠翁對韻》為底本,該底本與《笠翁對韻》原貌相差不遠,故內容錯訛較少;至清末時,各合刊本中的《笠翁對韻》文字訛誤增多,這是由於當時合刊本多是由各書局遞相翻印《千家詩》合刊本 [6] 
《笠翁對韻》書香草堂本 《笠翁對韻》書香草堂本
《笠翁對韻》石印本 《笠翁對韻》石印本
《笠翁對韻》抄本 《笠翁對韻》抄本

笠翁對韻流傳過程

《笠翁對韻》沒有收入李漁的《笠翁一家言全集》,因此並未隨其全集一起刻板流傳。其流傳之初,可能是家塾內作為蒙學讀物流通。後來從家塾中走出,流行於世這一階段的具體流傳情況不詳,沒有版本流傳下來,不知具體是以抄本還是刻本形式流傳 [6] 
清道光年間,《笠翁對韻》流傳漸廣,為米東居士所見,遂刊行於世。自米東居士於清道光己酉年(1849年)為《笠翁對韻》作序並刊刻發行之後,《笠翁對韻》開始以刻本的形式流傳於世,但米東居士刊刻的原本並沒有流傳下來。自米東居士之後,隨着《笠翁對韻》流行於世,其版本漸多,能看到的最早的版本為書香草堂本,其刊刻時間為清同治王戌(1862年冬)。《笠翁對韻》不僅有單行本流傳於世,還被收入同治十二年(1873年) 的《新注韻對千家詩》及清同治年間的《增補千家詩》,與《千家詩》一起刊刻流行。清光緒年間是《笠翁對韻》的盛行期。光緒年間留存下來的《笠翁對韻》單行本仍有兩個,即琅環閣本及同會齋本,二本時間相近,又都與書香草堂本形態相近,應與書香草堂本為同一流傳系統。在這一時期,各種與《千家詩》合刊的版本層出不窮;然而內容上錯訛漸多,各個流傳版本的質量也參差不齊。清末雖已取消科舉,但《笠翁對韻》並未受到影響,仍流行於世 [6] 
民國時期,新式學堂興起,各種新式國文教科書開始出現,並運用於學校啓蒙教育之中。但私塾教育並未完全被取締,傳統教育內容也沒有完全被新式教科書取代,作為傳統蒙學讀物的《笠翁對韻》仍獨立刊行或與《千家詩》一起大量刊行。《笠翁對韻》從刻本進入以石印本為主的流傳時期 [6] 

笠翁對韻作品勘誤

  • 下餉
《笠翁對韻·上卷·二冬》第一段內容中“下餉對高舂”中的“下餉”,《漢語大詞典》解釋為“收工吃飯”,如戴叔倫女耕田行》“日正南岡下餉歸,可憐朝雉擾驚飛”。有的版本作“下晌”,“下午”的意思,在表述不當。“晌”“餉”不同義:《説文解字·食部》釋為“餉,饢也”;晌,王力《古漢語字典》説是“中午”的意思。《漢語大詞典》雖有“下晌”一詞,解釋為“下午”,但用例全是當代文學作品;則李漁的《笠翁對韻》不當出現該詞 [10] 
與“下餉”對仗的是“下舂”。《説文解字·白部》釋為“舂,搗粟也”。高舂,《漢語大詞典》解釋為“日影西斜近黃昏時”;可見,“高舂”本是一個動作行為,表示把粟米之類的糧食放在石白裏搗去皮殼或搗碎,搗的時候因為要用腳把杵高高踩起再落下,故謂之“高舂”;若停止這一勞作,則謂之“下舂”“息舂”。大概高舂之時正是傍晚人們放工時分,故引申為傍晚。語義和語法上,“下餉”是下工吃飯,“高舂”是使杵高舉以便春米,結構性質上亦復相對。若“餉”作“晌”,‘“晌”是時間名詞,則無法相對。“下餉”“高舂”當皆為兩個動詞連用的結構,對仗整齊。可以説,對“高舂”的詞彙意義和語法結構的分析,可進一步證明“下餉”不當作“下晌” [10] 
  • 飛艭(shuāng)
《笠翁對韻·上卷·三江》第二段其中“攬魯對飛艭”存在許多異文。“艘”有的版本或作“舡”“艎”“艙”,還有版本作“艘”。根據平水韻中“江”韻的情況看,當以“艭”為是。艭,是古代的一種船的名稱,《廣韻》“所江切”,平聲,江韻。舡,義同“船”,屬於下一先韻;艎,也是“船”的意思,屬於下七陽韻,一般不單用;艙,表示船內部載物的空間,也屬於七陽韻;艘,也可以表示“船”的意思,也可以用於船的計量單位,屬於下四豪韻。只有“艭”屬於上三江韻,故以“艭”為正確 [10] 
  • 酒暈微酡瓊杏頰,香塵淺印玉蓮雙
《笠翁對韻》中,“酒暈微酡瓊杏頰,香塵淺印玉蓮雙”異文最多:“暈”或作“量”,“酡”或作“酣”“酬”,“淺”或作“漫”“沒”。
酒量,飲酒的能力;酒暈,飲酒後臉上泛起的紅暈。從語境上看,該處當以“酒暈”為宜。古詩詞文中常常描寫人因為喝酒而臉生紅暈的情景 [10] 
酡,形容人喝醉酒之後臉色發紅的狀態,這裏應為使動用法,“使瓊杏頰酡”,即飲酒使得如美玉杏花一般的臉頰變得發紅。從語境上看,“酣”不如“酡”貼切;而“酬”用在該處顯然與語義不合,大概是因形近而訛誤 [10] 
香塵,指因女子之步履而揚起芳香之塵。“玉蓮”本義指白色的蓮花,該處當形容女子潔白的雙腳。下聯形容香塵上淺淺地印着女子的一態之輕盈,又可與上聯“微”相對,皆表程度之小。從語義上看,“淺”比“漫”要更加對仗一些。從語法上看,“沒”無論表“沉沒”“沒有”二義中的哪一種,都是動詞用法,與形容詞“微”並不對仗,且“沒印”在表義上實在讓人不明所以。有學者認為,可能因為“淺”“沒”二字形近,有人誤把“淺”寫成了“沒” [10] 
  • 淚彈斑竹,舜妃遺恨積湘江
該句中的“湘江”或作“湡江”,是不當的表述。該句用典是有關舜帝的兩位妃子娥皇和女英的故事。這個故事所發生的地點就是湘水,亦即後來之湘江,因而故事中舜帝二妃又叫湘妃、湘夫人,他們所灑淚成斑的竹子又叫湘妃竹。湡,古水名,在河北省境內,與湘夫人的典故無關。故該處不當作“湡” [10] 
  • 朝暾(tūn)
《笠翁對韻·上卷·十三元》第二段中“朝暾”或作“朝曛”“朝曦”,以作“朝曛”者居多。暾,指日初出貌,也指代太陽;也可以表示和暖、温暖、明亮的意思。朝暾,就是指初升的太陽,或早晨的陽光。曛,黃昏、傍晚的意思,也可以表昏暗的意義,或指夕陽的餘輝。該處若以“朝”“曛”組詞,顯然不太合適。朝曦,也是指早晨的陽光,但於韻不合。“曛”“曦”“暾”三個字,只有“暾”屬於上十三元,“曛”屬於上十二文,“曦”屬於上四支。故而該處以作“暾”為宜 [10] 
  • 荒蘆棲宿雁
《笠翁對韻·下卷·一先》中,荒蘆棲宿雁”中的“宿雁”,或作“南雁”,版本以“南雁”居多;有學者認為當作“宿雁”。從語義上説,“宿”“秋”皆有表時間的意義,“宿”雖然本來是“過夜”的意思,但可以從意境上表達時間的含義與時間詞構成對仗。而“南雁”多與歸飛、思鄉等情景聯繫起來。從格律上,“宿雁”對“秋蟬”,平仄對仗更加工整。可見,該處應當取“宿雁” [10] 
  • 山濤騎馬,接䍦倒着杏花天
《笠翁對韻·下卷·一先》中,“山濤騎馬,接䍦(又作“籬”)倒着杏花天”一處“山濤”或作“山簡”,其中以作“山濤”者居多。從典故上説,當為山簡,出自《世説新語·任誕》,季倫是山簡的字。然從格律上説,“簡”《廣韻》“古限切”,上聲,產韻。若為“山簡”,則與上半句第二個字平仄相同,失對;又和本句第四字平仄相同,失替。故而該處無論是“山濤”還是“山簡”,均存在問題 [10] 
  • 彩剪芰荷開凍沼
《笠翁對韻·下卷·一先》第四段中“彩剪芰荷開凍沼”典出明諸聖鄰的《秦王逸史》”凍沼,或作“東沼”,但原文不見“東沼”,“沼”是水池的意思。有學者認為既有“西苑”,當有“東沼”,但“沼”是苑囿內之池沼,不可能與西苑構成相對的名稱。平仄上,“凍沼”是仄仄,“東沼”是平仄,“温泉”是平平。取“凍沼”對仗更嚴謹。語法上,“凍沼”“温泉”也更相對,其內部結構都是定中結構,兩個相對的表温度的形容詞修飾“沼”“泉”兩個表不同水域的名詞。寓意上,該句意謂菱葉與荷葉開放在冬天結了冰的池沼之中,與下聯野鴨與大雁泛遊於熱氣騰騰的温泉之上正好相對。這些處所原非植物開花和水鳥遊弋之所在,並列於此,隋煬帝和唐玄宗兩個皇帝的奢靡淫逸就顯露無遺了。所以“東沼”應當是“凍沼”的字形訛誤所致 [10] 
  • 畫閣江城梅作調
《笠翁對韻·下卷·五歌》第二段中“畫閣江城梅作調”,“閣”或作“角”,該句典出唐李白《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上吹笛》中的“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畫閣”指彩繪華麗的樓閣;“江城”指臨江之城市、城郭,武漢瀕臨長江,故別稱“江城”;黃鶴樓稱“畫閣江城”,其楹聯有“對江樓閣參天立,全楚山河縮地來”。而“畫角”是指一種古管樂器,是邊城軍樂,古時軍中多用以警昏曉、振士氣、肅軍容,與黃鶴樓無關聯,故作“畫閣”為宜 [10] 
  • 江閣秋登,一水淨連天際碧;石欄曉倚,羣山秀向雨餘青
《笠翁對韻·下卷·九青》第一段中“江閣秋登,一水淨連天際碧;石欄曉倚,羣山秀向雨餘青”,此聯或作“江閣憑臨,一水淨連天際碧;石欄閒倚,羣山秀向雨餘青”。從平仄上看,二者皆可。從語義和語法上看,“憑”是倚靠,“臨”從上往下看,“憑臨”是倚靠(欄杆)俯瞰,由兩個動詞語素組合而成;“閒倚”是形容詞“閒”和動詞“倚”組合而成的狀中結構,二者並不對仗。且上聯“憑”和“閒”對應,下聯用“臨”和“倚”對仗,“憑”“倚”又語義相近,且處於不對應的位置。故而有學者認為,如作“秋登”“曉倚”,對仗要工穩得多。二者皆是時間詞作狀語修飾行為動詞所構成的狀中結構,且兩個動詞“登”“倚”語義有別,不似“憑臨”與“閒倚”既不對仗,又重複累贅 [10] 

笠翁對韻作者簡介

李漁 李漁
李漁(1611年—1680年),原名仙侶,字謫凡,號天途,中年改名為李漁,字笠鴻,號笠翁;又署李仙侶、李笠翁、笠道人、覺世稗官、新亭樵客、湖上笠翁等;江蘇如皋人,祖籍浙江蘭溪。他在明朝崇禎年間曾中過秀才,但未能考中舉人,進入清朝以後無意仕進,以賣文為生。清順治八年(1651年),李漁舉家搬遷杭州,與當時的文壇名流交往甚密,期間創作大量戲曲小説。曾家設戲班,在大江南北演出,在社會上產生較大影響,這段時間也獲取了豐厚的資產;刊行了大量戲曲小説及和雜著,代表作《芥子園畫譜 [4] 
參考資料
  • 1.    李漁. 笠翁對韻精解[M].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9: 2-232.
  • 2.    楊小茲. 論《笠翁對韻》的閲讀教學價值[J]. 語文建設, 2018(4X):3.
  • 3.    裘雪霏. 傳統蒙學教材《笠翁對韻》的語文教學功用研究[D]. 淮北師範大學, 2020: 1,10-16.
  • 4.    高一諾. 基於語文核心素養的《笠翁對韻》小學校本課程開發[D]. 遼寧師範大學 ,2019 :5-14.
  • 5.    張艾琳. 《笠翁對韻》在當代小學語文教育中的價值審視及教學構想[D]. 遼寧師範大學,2019 :5-7.
  • 6.    張靈慧. 《笠翁對韻》研究[D]. 華中師範大學, 2019: 8-90.
  • 7.    童垚森. 《笠翁對韻》對兒童古詩學習的積極作用[J]. 文教資料, 2020(24):3.
  • 8.    張茜茜. 《笠翁對韻》韻腳分析[J]. 焦作大學學報, 2018, 32(4):4.
  • 9.    白朮. 《笠翁對韻》:琅琅上口的韻語集錦[J]. 中華活頁文選:初一, 2016(4):7.
  • 10.    郭浩瑜. 《笠翁對韻》異文勘正十則[J]. 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 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