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竹峪

鎖定
竹峪位於萬源市西北部,距城區68公里,地處鎮巴、通江和萬源兩省三縣交界處。東接虹橋鄉、南鄰通江洪口、西連通江鐵溪、北靠陝西鎮巴縣,是萬源市西北部重要窗口也是竹峪片區政治、經濟、文化和商貿中心;民風淳樸,熱情好客。既是連接川陝兩省的重要通道,又是川東北進出的重要門户。全鎮幅員面積107平方公里,轄10個行政村,47個村民小組,1個社區居委會,現有3569户,14820人。
中文名
竹峪
所屬地區
中國萬源
地理位置
萬源市西北部
面    積
107 km²
人口數量
約 1.48 萬

竹峪簡介

全鎮現已建成有六條主要街道。竹峪鎮交通方便,省道萬阿公路縱貫全境,竹澌路、竹溪路、竹康公路縱橫交錯,構成南北向交通網絡。
竹峪關山清水秀,森林覆蓋率70%以上。勝產木耳、香菇野生菌紅菌冬瓜花、雞腿菇大腳菇巖耳竹蓀、、竹筍等、野生天麻杜仲黃柏木通銀杏等中藥材和野生樹花菜蕨菜、筌菜等特色農副產品。地下資源也十分豐富有煤、鐵礦、石灰石、桃紅石。清澈的肖口河穿鎮而過,養育了品種繁多,肉制鮮美的各種魚類。出產毛竹,斑竹、尺竹。
竹峪關也有鮮為人知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竹峪街道坐落在由三座橋組成的展翅的鳳凰身上,在街的中間位置有清朝修建的財神樓,現只有遺址。

竹峪歷史沿革

竹峪關因有滿山遍野的竹子生長在山谷之中而得名。有着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燦爛的紅軍文化,傳説三過時期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的猛將張飛,從湖北領兵進入巴山,晝伏夜行,悄悄來到竹峪關外,埋伏在毛竹林裏,黎明時突發奇兵,一舉奪關。而後,夜過巴州,智擒嚴顏,攻城略地,直搗閩城,與諸葛亮會師,為開創蜀漢帝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後張飛夜過三關就有竹峪關,至今還有一地名“餵馬池”,傳説是張飛夜過三關是給馬喂水的地方。
竹峪關也有燦爛的紅軍文化,血戰萬源的第一仗就是在竹峪的觀音梁打響的。1933年5月中旬,劉存厚以8個團1萬餘人的兵力據此雄關,欲切斷紅軍後路,再伺機出擊。配合田頌堯全殲紅軍於川陝邊界地區。根據紅軍總部的戰略意圖,5月17日,紅11師、紅10師分別由涪陽壩、洪口場,日夜兼程奔赴竹峪關。紅四方面軍前線指揮部也由王家坪轉移至董溪口,徐向前總指揮親臨前線指揮作戰。
紅11師師長倪志亮,將主攻包台山的任務交給33團。團長程世才根據偵察員“發現有一座離敵人主陣地只有幾十公尺遠的山崖,從上到下長滿青藤,可供紅軍攀援上去偷襲敵人”的報告,立即把任務交給一營,一營又馬上將任務交給善於夜戰的三連,一、二連緊跟後面作為二梯隊。三連長選出最善於鑽林爬崖的川北藉戰士20人,編成兩班,每人配備衝鋒槍一支、手榴彈10枚,乘着夜色,在張連長的帶領下以最快的速度奔向山崖。
張連長率部到達崖下,崖有四丈來高,好似刀砍斧削。他安排外號叫“小燕子”的張青第一個上去。張青縱身一躍,抓住青藤,很快就“爬”上了半崖。他稍停片刻,又一鼓作氣上到山頂,放下手中的繩子。戰士們一個接一個地向上爬。經過20分鐘,20個勇士全上去了,接着三連餘部和其他兩個連都攀了上去。營長命戰士們一律換上敵軍衣帽,繞過敵人崗哨,潛入到敵營腹部。同時又派人插到敵前衞營和團部中間,把敵電話線接到自己的耳機上,探聽敵情。
18日凌晨四點鐘,包台山上五發紅綠白信號彈劃破夜幕,緊接着一陣陣排子槍響掣羣山,睡夢中的敵人還沒有弄明白就做了槍下鬼,敵人除少數倉促舉槍亂射外,大多數舉手投降。當時程團長帶着二、三營從包台山正面進攻。在內外夾擊下,僅30分鐘就擊潰廖雨辰旅的一個團和一個營,佔領了包台山。竹峪關戰鬥從18日凌晨四點半鐘打響,到是下午四點結束,共斃傷俘敵1200餘人,繳獲長短槍支約1300餘支,輕重機槍數10多挺,迫擊炮15門,子彈數十萬發。
有佐證: 竹峪關三聖閣序 年份:公元1901 蒲志先關於竹峪的簡介:
在清末小小的竹峪就有全國各地在這裏設立的會館,出名的有浙江會館,廣州會館,在當時被譽為川東北的“小上海”。

竹峪竹峪簡介古文版

竹峪關三聖閣序 年份:公元1901
蒲志先
竹峪關舊有財神樓,無龍王廟,歷年雨水愆期,祈禱有應。士民欲構龍王廟以妥神庥,苦無基址,眾議財神樓居鎮之中,當水之口,基址極佳,而樓僅一層,狹隘卑小,不足以壯觀瞻。且年已久遠,勢將傾頹,不若因而新之,易小而大,易一而三,不惟崇祀二聖,亦且崇祀奎星。
議成,呈於官,官是之。於是土木並興,始於庚子之冬,成於辛丑之秋,樓共三層,高約數丈,畫棟雕樑,煥然一新。上曰文星閣,中曰青龍閣,下曰天一閣,三聖同閣,錫福無疆,殆所謂一舉而三善皆備者乎。非特此也。吾觀竹峪山雖高,而羣峯會萃,有送迎拱列之形;水雖細而二流交匯,有曲折瀠洄之致;市雖小而通商致遠,為納貨聚財之區。即斯三者,敻乎尚矣。兼之文風日盛,文人疊出,其故何哉?抑亦鎮市當山水之中,樓適當鎮市之中,後枕層巒,前臨流水,巍然聳峙,扼要爭奇,振全體之精神,挹四山之爽翠。其形則街列左右,如鳥翼將舒,其脈則龍奔江河,如頭角特立於眾山環繞之中,忽睹此秀逸美麗之象,則所謂文峯者此也。夫文運之開,必待文峯之立,此似青囊之説,然地靈人傑,理實可信,非謬言也。至於捲簾看山,憑欄玩水,清風常住,明月自來,助詞客之胸襟,闊文人之眼界,景隨時而更新,情因人而遞變,則登樓者自領之,吾不復贅雲。
題記:
此據民國《萬源縣誌》。蒲志先,通江廩生。咸豐十一年(1861)任潼川府訓導。三聖閣,在縣城西二百里竹峪關中街,原系財神樓,清代改修為三層,祀文星、財神、龍王,是仙道共祀。據文,疑此文當是蒲志先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所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