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Qinqiang Opera),別稱“梆子腔”“陝西梆子”
[32]
,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源於西府[核心地區是陝西省寶雞市的岐山(西岐)與鳳翔(雍城)]。成熟於秦。
[1]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古時陝西、甘肅一帶屬秦國,所以稱之為“秦腔”。因為早期秦腔演出時,常用棗木梆子敲擊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成形後,流傳全國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體系,對各地的劇種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並直接影響了梆子腔成為梆子腔劇種的始祖。秦腔的表演技藝樸實、粗獷、豪放,富有誇張性,生活氣息濃厚,技巧豐富。
[2]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遺編號:Ⅳ-16。
[3]
- 中文名
- 秦腔
- 別 名
- 梆子腔
- 批准時間
- 2006年5月20日
- 非遺級別
- 國家級
- 申報地區
- 陝西省
- 非遺類別
- 傳統戲劇
- 非遺編號
- Ⅳ-16
秦腔歷史淵源
編輯秦腔,是起源於古代陝西、甘肅一帶的漢族民間歌舞,是在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生長壯大起來的,經歷代人民的創造而逐漸形成,因周代以來,關中地區就被稱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因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俗稱“桄桄子”。
清人李調元《雨村劇話》雲:“俗傳錢氏綴百裘外集,有秦腔。始於陝西,以梆為板,月琴應之,亦有緊慢,俗呼梆子腔,蜀謂之亂彈。”“亂彈”,詞在中國戲曲聲腔中的含義很多,過去曾把崑曲、高腔之外的劇種都叫“亂彈”,也有曾把京劇稱為“亂彈”,也有的劇種以亂彈命名,如温州亂彈、河北亂彈,便更多的仍用在以秦腔為先、為主的梆子腔系統的總稱上。
秦腔歷史悠久,明代萬曆間(1573—1620年)《缽中蓮》傳奇抄本中,有一段註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詞,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體,説明秦腔在當時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傳到其他地方了。
然而,它的起源,眾説不一,大體有形成於秦代(或先秦),形成於唐代,形成於明代三種説法。《缽中蓮》是江南無名氏之作,證明已傳播到江南。江南遠離陝西,傳播需要時間,據此,秦腔在明中葉當已形成。另據調查,明代最早的秦腔班社是周至人所創辦的華慶班,曾馳名甘、陝一帶。後來,秦腔在陝西省內又發展成東、西、中、南四路。東路即同州梆子,西路即西府秦腔,南路演變為漢調桄桄,中路為西安亂彈,即今通常所稱的秦腔。秦腔藝術源遠流長。相傳唐玄宗李隆基曾經專門設立了培養演唱子弟的梨園,既演唱宮廷樂曲,也演唱民間歌曲。梨園的樂師李龜年原本就是陝西民間藝人,他所作的《秦王破陣樂》稱為秦王腔,簡稱“秦腔”。這大概就是最早的秦腔樂曲。其後秦腔受到宋詞的影響,從內容到形式上日臻完美。明朝嘉靖年間,甘、陝一帶的秦腔逐漸演變成為梆子戲。清乾隆時,秦腔名角魏長生自蜀入京,以動人的腔調、通俗的詞句、精湛的演技轟動京城,如今京劇的西皮流水唱段就來自於秦腔。
秦腔可分為東西兩路:西路流入川成為梆子;東路在山西為晉劇,在河南為豫劇,在河北成為梆子。秦腔又名“秦聲”“亂彈”“梆子腔”。民間俗稱“大戲”,清代中葉以後,北京等地亦稱“西秦腔”“山陝梆子”。秦腔在陝西境內,因各地方言、語音的不同而演變形成了四路:流行於關中東府同州(今大荔)地區的,稱“同州梆子”(即東路秦腔);流行於中府西安地區的,稱“西安亂彈”(即中路秦腔);流行於西府鳳翔地區的,稱“西府秦腔”(即西路秦腔);流行於漢中地區的,稱“漢調桄桄”(即南路秦腔)。秦腔流傳十分廣泛,盛行於陝西的關中、商洛、漢中等地,流行區域西抵隴州,東至潼關,北達榆林,南過寧強,向外曾流行至京、津、冀、魯、豫、皖、浙、贛、湘、鄂、粵、桂、川、滇、青、寧、新、藏等省區。1949年後還傳至台灣,域外遠達吉爾吉斯斯坦。
秦腔臉譜(8張)
1912年,在西安成立了以“移風易俗”為宗旨的陝西易俗社,對秦腔劇目、音樂唱腔、表演藝術、導演、舞台設計等方面進行了一些革新,並大量編演反映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新劇目。在此影響下,山東、河北、天津、甘肅、寧夏等地,都相繼成立了仿陝西易俗社建制的戲曲團體。如山東、河北、天津的易俗社、甘肅的化俗學社、平樂學社、寧夏的覺民學社等。易俗社曾先後兩次赴北平、武漢和甘肅等地演出。西安先後成立的還有三意社等秦腔班社。
抗日戰爭期間,陝甘寧邊區秦腔藝術工作者,為戲曲表現革命的現實生活,塑造工農兵英雄形象,進行了大膽的探索。1938年7月成立的陝甘寧邊區民眾劇團,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緊密配合革命鬥爭,創作排演了大批新秦腔劇目,如《血淚仇》等。彭德懷同志在給《血淚仇》作者馬健翎的信中説:“為廣大貧苦勞動人民、革命戰士熱烈歡迎,為發動羣眾組織起來有力的武器。”1944年陝甘寧邊區文教大會還特此授予馬健翎“人民藝術家”稱號,民眾劇團獲得了“特等模範”的獎旗。
新中國成立後,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和新疆五省、區陸續在縣級以上建立了專業秦腔劇團,至20世紀80年代初,共達三百多個,其省屬劇團有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秦腔團、甘肅省秦腔團、寧夏回族自治區秦劇團、青海省秦劇團(後改為西寧市秦腔劇團)、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猛進劇團。此外,各地還建立戲曲學校,為繁榮秦腔藝術積累了大量的人才資源。
[4]
秦腔文化特徵
編輯秦腔語言
秦腔作為一種地方文化,所以它一大的特點是所謂的唱、念全都是以陝西關中方言為基礎的,同時也融入了我國漢唐時期的一些詩、詞、曲的語言,這些語言特點與音樂特點相融合,共同形成了秦腔藝術獨特的聲腔風格,即語調高亢激昂、語音生硬、語氣硬朗結實等風格。
秦腔的唱詞語言節奏也是非常豐富的,唱詞結構是永言體,唱詞的句子按照表現思想內容的需要有長有短,但其句式基本上可歸納為十字句、七字句、五字句、散文句等。常見的有十字句和七字句,也就是整齣戲詞如同一首無韻詩歌一樣排列整齊。
[4]
秦腔唱腔
秦腔(16張)
秦腔的板式和彩腔每部分均有歡音和苦音之分。
[34]
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昂,適合悲憤,懷念、悽哀的感情。歡音腔歡樂明快,剛健有力,擅長表現喜悦、明朗的感情。秦腔寬音大嗓,直起直落,既有渾厚深沉、悲壯高昂、慷慨激越的風格,同時又兼備纏綿悱惻、細膩柔和、輕快活潑的特點,悽切委婉,優美動聽,為廣大羣眾所喜愛。秦腔的藝術表演形式多樣,表演技藝質樸、粗獷、細膩、深刻,富有誇張性,生活氣息濃厚,程序嚴謹。
[4]
秦腔音樂
秦腔曲牌分絃樂、嗩吶、海笛、笙管、崑曲、套曲六類,主要為絃樂和嗩吶曲牌。秦腔的音樂伴奏,向稱四大件,以二絃為主奏,人稱秦腔之“膽”。琴師在秦腔戲班中具有重要地位,常坐於舞台前場後部正中,伴奏音樂擅奏老調,音高為“三眼調”,三十年代後改用出調(即下把拉法)。秦腔的伴奏分文場和武場。所用的樂器,文場有板胡、二絃子、二胡、笛、三絃、琵琶、揚琴、嗩吶、海笛、管子、大號(喇叭)等;武場有暴鼓、幹鼓、堂鼓、句鑼、小鑼、馬鑼、鐃鈸、鉸子、梆子等。
[5]
秦腔角色
秦腔的角色分類有“十三門二十八類”之説,即角色分為四生、六淨、二旦、一醜等13門,又稱“十三頭網子”。而這13門又可細分為28類。
[34]
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生旦淨醜,各有千秋。其突出特點主要體現在演唱時,鬚生、青衣、老旦、花臉多角重唱,所以也叫“唱亂彈”。民間有“東安安西慢板,西安唱的好亂彈”之説。這些生角的大板亂彈,長達數十句之多。如《白逼宮》中的漢獻帝的器音亂彈,要唱五十多句,講究唱得瀟灑自然,優美動聽,民間稱為“酥板亂彈”。此外,作為武淨的花臉講究架子功,以顯威武豪邁的氣概,羣眾稱之為“架架二”。
秦腔絕活
秦腔的表演技藝非常豐富,身段和特技應有盡有,常用的有趟馬、拉架子、吐火、撲跌、掃燈花、耍火棍槍背、頂燈、咬牙轉椅等。神話戲的表演技藝,更為奇特而多姿。如演《黃河陣》,要用五種法寶道具,如量天尺、翻天印,可施放長串焰火,金交剪能飛出許多蝴蝶。這些技巧的運用是為了烘托舞台氣氛,增強戲劇效果。秦腔的演出是以唱、坐、念、打為中心的綜合表演。每個表演手段都必須始終在歌舞化、程式化、戲劇化、節奏化的特性中完成,演員在舞台上的動作,加上配樂,可以讓觀眾感受到現實的感覺。
秦腔的表演特點還體現在音樂伴奏上。其伴奏樂隊俗稱“場面”,分文場和武場。伴奏樂隊是文場在舞台左側,武場在舞台右側。傳統的秦腔伴奏以板胡為主奏樂器,人們稱之為“秦腔之膽”,發音尖細清脆,最能體現秦腔板式變化的特點。
[4]
秦腔樂器
秦腔裝扮
秦腔臉譜繪製風格古典獨特,體系完整,與京劇臉譜、川劇臉譜並稱中國三大臉譜系統,且對國粹京劇臉譜的形成與發展影響深遠。秦腔臉譜,作為秦腔戲曲藝術的固有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一套完整體系,多年來一直保持。
[5]
秦腔服飾
秦腔的服飾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逐漸形成了約定俗成的規律性的程式,尺寸的大小、質地的優劣、紋飾的選擇。色澤的濃淡以及各種顏色,都有着獨特的寓意。服飾的寬、大、長、直代表文、富;短、小、窄、曲,代表武、貧。服飾厚、重、滑代表文、富;輕、薄、軟、素代表武、貧。龍、虎、山、石完整寓示剛強;花、鳥、蟲、魚零亂寓示智慧;靜物、花草簡單寓示善良;狼、狗、鷹、雕複雜、紛亂寓示兇猛;蝴蝶、花卉細小、素潔寓示美麗、窈窕。深、素、暗寓示老、窮;淺、豔、明寓示少、富。白色,寓示公正、純潔、端莊、正直、少壯。黑色,寓示清廉、凝重、嚴肅、粗豪、愚蠢、貧寒、愁苦、微賤。紅色,寓示偉大、熱忱、忠耿、喜慶、可怕、危險。黃色,寓示尊貴、明朗、穩練、衰老、無力。綠色,寓示魯莽、倔強、乖謬、險詐。粉色,寓示聰明、活潑、風流、浪漫、荒唐、妖豔、淫蕩、輕佻。藍色,寓示青春、敏鋭、朝氣、正派、義氣、輕快。雪青色,寓示優美、秀麗、柔和、舒適。葱綠色,寓示智慧、寧靜、沉默、安詳。紫色,寓示森嚴、持重、忍耐、果斷。古銅色寓示老邁、慈祥、蒼勁、周密。灰色,寓示軟弱、不定、兩可、冷淡。
秦腔道具
秦腔舞台佈置可簡可繁,既可以是村中竹木台,兩盞煤氣燈,也可以是城中大戲院,燈火輝煌。秦腔演出秦腔道具設計巧妙、大氣,變幻莫測。一套一桌二椅,或數套一桌二椅,可以變幻無窮無盡的環境支點:既可以裸桌裸椅,代表門窗牆壁,表現陋室寒窯的冷落悽情;反之,也可以裝飾得極盡奢靡,創造皇宮的富麗堂皇。一個包袱、一根棍棒、一頂氈帽、一塊笏板,可以扎制各種物品和造型,或者一無所有,或者應有盡有。到了現代,則可以用紙紮出滿樹桃花,惟妙惟肖,或者火車、飛機、大炮一起上。
[7]
秦腔代表劇目
編輯秦腔所演的劇目有神話、民間故事和各種公案戲。它的傳統劇目豐富,已抄存的共2748本。備受觀眾喜愛的曲目有《春秋筆》《八義圖》《紫霞宮》《和氏璧》《惠鳳扇》《玉虎墜》《麟骨牀》《鴛鴦被》《射九陽》《哭長城》《伐董卓》《白蛇傳》《梵王宮》《法門寺》《鐵公雞》《長坂坡》《賣華山》《臨潼山》《斬單童》《取洛陽》《三孃教子》《櫃中緣》《反延安》《破洪州》《三上殿》《獻西川》《王貴與李香香》等。
[3]
[33]
秦腔分佈地區
編輯秦腔傳承保護
編輯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甘肅秦腔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寧夏演藝集團秦腔劇院有限公司、陝西省戲曲研究院、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猛進秦劇團獲得“秦腔”保護單位資格
[10]
。
秦腔傳承價值
秦腔傳承現狀
秦腔傳承人物
馬友仙:女,漢族,1944年4月生,祖籍陝西省渭南市合陽縣,成長於陝西省咸陽市。2009年6月,馬友仙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陝西省申報。馬友仙為秦腔藝術流派“馬派”創始人,國家一級演員,國務院授予“有特殊貢獻藝術專家”證書。
[13]
貟宗翰:男,漢族,1940年1月生,陝西省咸陽市人2009年6月,貟宗翰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陝西省申報。貟宗翰為國家一級演員。
[14]
李愛琴:女,漢族,1939年4月生,陝西省西安市人。2009年6月,李愛琴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陝西省申報。李愛琴為國家一級演員。
[15]
肖玉玲:女,漢族,1939年12月生,陝西省西安市人。2009年6月,肖玉玲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陝西省申報。肖玉玲為秦腔“肖派”創始人,國家一級演員。
[16]
康少易:男,漢族,1941年5月生,陝西省西安市人。2009年6月,康少易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陝西省申報。康少易為秦腔武生唯一傳人,國家一級演員。
[17]
呂明發:男,漢族,1923年3月生,陝西省寶雞市人。2009年6月,呂明發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陝西省申報。呂明發主工鬚生戲,為國家一級演員。
[18]
餘巧雲:原名餘葆貞、餘寶珍,女,滿族,1932年3月生,陝西省西安市人。2009年6月,餘巧雲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陝西省申報。餘巧云為秦腔藝術流派“餘”派的創始人,國家一級演員。
[19-20]
秦腔保護措施
劇院機構
就整個西北地區而言,甘肅省秦劇團、寧夏銀川市秦劇團、新疆猛進秦劇團、烏魯木齊市秦劇團、天水市秦劇團和陝西省戲曲研究院,西安易俗社、三意社、尚友社、西安市五一劇團合併為西安秦腔劇院有限責任公司,蘭州市則將原來的蘭州市秦劇團、蘭州市豫劇團合併為蘭州市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
[21]
研究機構
2007年10月8日,寶雞·天水“西秦腔”研究會在寶雞成立,由陝西省戲劇家協會主辦,寶雞市劇協與天水市劇協協辦的“西秦腔”研討會,旨在更好地傳承戲曲傳統文化,搶教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廣“西秦腔”的挖掘、整理、保護工作,豐富現代中國秦腔文化寶庫。
[22]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秦腔”項目保護單位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甘肅秦腔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猛進秦劇團、寧夏演藝集團秦腔劇院有限公司評估合格。
[36]
舉辦節會
秦腔名家(8張)
對外展示
2007年8月23日,蘭州籌建秦腔博物館,蘭州是秦腔的沃土,2005年蘭州市被中國戲劇家協會命名為“中國秦腔發展基地”。秦腔是甘肅戲劇的主流文化,目前蘭州現存歷代秦腔劇本3000多本,其中很多都是絕版。蘭州獨有的耿家臉譜更是備受秦腔界矚目。蘭州秦腔博物館,將以“秦腔文化,博大精深”為基本主題,通過12個部分的基本陳設,向觀眾展示秦腔文化的內涵。這12個部分包括中國戲曲與秦腔、秦腔的音樂和藝術特點、秦腔的傳承及教育機構、班社與劇團、秦腔的劇目、從戲樓戲園到現代化劇場、秦腔名人、秦腔在發展中的鼎盛時期、西秦腔、秦腔木偶戲、秦腔皮影戲,以及各種演出交流和匯演秦腔藝術節活動等。
[25]
2009年9月26日,陝西秦腔博物館在西安交通大學正式開館。館內陳列的500多件展品,分概述、演出劇目等13個板塊進行介紹,使秦腔這一古老的藝術全方位展示在世人面前。
[26]
人才培養
2012年4月8日,是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紀念日。由西安交通大學和陝西省戲曲研究院聯合開辦的“西安交通大學戲劇學院”在研究院掛牌,這標誌着一個新紀元的到來。西安交通大學戲劇學院將以戲曲專業的藝校生、預科生、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為培養目標,着力培養劇目創作、表演、導演、作曲、演奏、燈光、舞美設計製作、戲劇研究等全方位的專門人才,把“秦腔學府”打造成秦腔發展的“超級航母”,為戲劇事業的發展發揮自己應有的力量。
[21]
秦腔社會影響
編輯秦腔榮譽表彰
1998年,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創作演出的現代戲《遲開的玫瑰》,歷獲“文華獎”“中國藝術節大獎”“五個一工程獎”“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曹禺戲劇文學獎”等國家級大獎,並榮登2005—2006年度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榜首,同時被中宣部確定為2006年全國優秀文藝作品,受到表彰。
[27]
秦腔重要活動
2000年11月3日晚,首屆中國秦腔藝術節在西安人民劇院開幕。期間,還舉辦了梨園書畫展、戲劇臉譜展、秦腔藝術教育成果展、秦腔名家風采攝影展等活動,並且舉行了2000年曹禺戲劇文學劇本獎頒獎大會,展開戲劇與秦腔藝術理論研討,對70餘篇論文進行了評獎。
[29]
秦腔重要演出
2019年10月2日,參加由文化和旅遊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的2019中國戲曲文化周2日在北京園博園開幕。
[30]
2000年,寧夏回族自治區秦劇團在首屆中國秦腔藝術節上演出《狸貓換太子》。
[31]
- 參考資料
-
- 1. 中國傳統戲劇劇種——秦腔 .中國網[引用日期2020-03-15]
- 2. 夢華主編. 圖解國學知識 全新圖解版[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6 ,617-618.
- 3. 秦腔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引用日期2015-06-04]
- 4. 李永平,魏月愛主編. 陝西文化概論[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 ,127-130.
- 5. 張超編. 中國戲劇文化入門[M].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2 ,119-126.
- 6. 苟琳編著. 溯源 中國傳統文化之旅[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7 ,310.
- 7. 《經典中國》編輯部編著. 陝西[M].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15 ,79.
- 8. 甘肅省對外宣傳辦公室編. 甘肅非物質文化遺產口袋書[M].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 ,83.
- 9. 賈其全. 酒泉非物質文化遺產[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 .2014,122-124.
- 10. 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關於公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引用日期2019-12-18]
- 11. 杜倩萍.民族文化交融視域下論秦腔[J].貴州民族研究. 2018年第3期. 90-94.
- 12. 邱菲、鄭昕.秦腔藝術的大眾文化品質[J].戲劇之家.2017年 第2期. 42-42.
- 13. 馬友仙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引用日期2018-12-21]
- 14. 貟宗翰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引用日期2018-12-21]
- 15. 李愛琴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引用日期2018-12-21]
- 16. 肖玉玲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引用日期2018-12-21]
- 17. 康少易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引用日期2018-12-21]
- 18. 呂明發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引用日期2018-12-21]
- 19. 餘巧雲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引用日期2018-12-21]
- 20. 馮驥才總主編.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百科全書 傳承人卷[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5 ,313-315.
- 21. 楊雲峯著. 秦腔史話[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137-141.
- 22. 寶雞·天水“西秦腔”研究會編. 西秦腔研究 第1輯[M].寶雞·天水“西秦腔”研究會,2011,148.
- 23. 西交大秦腔項目入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騰訊[引用日期2018-12-20]
- 24. 呂品田主編.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年鑑 2010年[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4 ,2.
- 25. 陳宗立著. 採訪隴原二十年 陳宗立新聞作品集[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4 ,158.
- 26. 中國秦腔博物館在陝西落成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引用日期2018-12-21]
- 27. 梁晶主編. 秦樂清音[M]. 重慶:西南交大出版社,2015,114.
- 28. 楊雲峯著. 秦腔史話[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5 ,84-85.
- 29. 劉寬忍編著. 中國泰腔文化叢書 秦腔百年[M].西安: 陝西出版集團;太白文藝出版社,2011,308-314.
- 30. 五大旦角流派齊聚2019中國戲曲文化周 .新華社[引用日期2019-10-02]
- 31. 梁喜太主編. 隆德史話[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3 ,246.
- 32. 陝西梆子 .百度漢語[引用日期2022-08-10]
- 33. 不出北京看遍全國好戲 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參演劇目演出安排發佈 .央廣網.2022-08-26
- 34. 星漢.不可不知的3000個文化常識:江西美術出版社,2018.12:464
- 35. 劉瑩,張睿著.西安名勝遊:中國書籍出版社,2020.05:222
- 36. 文化和旅遊部關於公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的公告 .文化和旅遊部[引用日期2023-11-02]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