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五七言

鎖定
《三五七言》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詩作。此詩寫在深秋的夜晚,抒情主人公望見了高懸天空的明月,和棲息在已經落完葉子的樹上的寒鴉,主人公以寒鴉自比,表達了無限惆悵的心情。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風、秋月、落葉、寒鴉,烘托出悲涼的氛圍,加上詩人奇麗的想象和對內心的完美刻畫,讓整首詩顯得悽婉動人。全詩在形式上像一首小詞,具有明顯的音樂特性,應是一篇偏重作品形式特徵的席間唱和詩。
作品名稱
三五七言
作品別名
秋風詞
作    者
李白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雜言古詩

三五七言作品原文

三五七言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1] 

三五七言註釋譯文

三五七言詞句註釋

⑴三五七言:一種詩歌體式,全篇三言、五言、七言各兩句,故名。
⑵寒鴉:《本草綱目》:“慈鳥,北人謂之寒鴉,以冬日尤盛。” [2]  [3] 

三五七言白話譯文

秋風凌清,秋月明朗。
風中的落葉時聚時散,寒鴉本已棲息,又被明月驚起。
朋友盼着相見,卻不知在何日,這個時節,這樣的夜晚,相思夢難成。 [3] 

三五七言創作背景

根據安旗《李白全集編年註釋》,此詩當作於唐肅宗至德元載(756)。有人認為此詩是早於李白的鄭世翼所作,但反對者多。嚴羽的《滄浪詩話》中的《詩體》一章説道:“有三五七言。”自注雲:“自三言而終以七言,隋世鄭世翼有此詩。”郭紹虞校釋曰:“滄浪所謂鄭世翼有三五七言,不知何據。案《詩人玉屑》無‘秋風清’以下各句,以從《玉屑》為是。‘秋風清’云云,見《李太白集》,當是李作。”
學界對李白《三五七言》這首詩的創作契機有不同的看法。清乾隆帝敕編的《唐宋詩醇》以為,這首詩表達的是“詩人對故人的思念之情”,思之不已,故作此詩,解為李白的思家念親之作。若是將此詩放入到全部的李白作品當中,作綜合的宏觀的考察,從李白作品的相互關係及李白作詩的內在規律、一般特點等角度來看問題,那麼就會發現,李白此詩原是一首言情之作,其主旨是閨中望遠。 [2]  [3]  [4-5] 

三五七言作品鑑賞

三五七言整體賞析

此詩抒發閨中女子獨居無伴的精神苦悶。詩從節物風光起興,以深閨女子的口吻説出,寫她深秋之夜獨坐閨中,對月懷人,面對良辰美景,深感時不我待,紅顏零落,難以為情。
這樣的主題和意思並不始於此詩,而是始於鮑照的擬樂府《代夜坐吟》:“冬夜沉沉夜坐吟,含情未發已知心。霜入幕,風度林,朱燈滅,朱顏尋。體君歌,逐君音。不貴聲,貴意深。”這首《代夜坐吟》描寫閨中夜坐,思念所歡。後來李白亦仿其意,作《夜坐吟》,言男女愛情,情投意合。李賀樂府名篇《夜坐吟》,境界和意思也是從中化出,而文情更豔,全詩備言閨情,極誇張想象之能事,通篇總是思而不見之意。李白、李賀二詩中都有一個滿心悲苦,獨坐閨房的少婦形象給人以很深的印象。
從內容上看,李白這首《三五七言》詩是他另一種版本的《夜坐吟》,雖是一般的即景生情的格套,但是詠歎的調子之中也含有對事理的沉思,然而又沒有單純言理詩那種理不勝情,氣不勝辭的不足,形象豐滿,情感飽滿,語意含蓄,不失為一首難得的佳作。
此詩只題作“三五七言”而不言及詩歌內容主題,可知詩人的創作意圖本是偏重作品的形式特徵,即只要滿足全篇兩句三言、兩句五言、兩句七言的體式要求就能成詩了。可以説,詩題中已經包含了明確的詩體形式內涵。此詩的體式許多人認為很像一首小詞,具有明顯的音樂特性。趙翼的《陔餘叢考》指出了它和詞牌“江南春”的淵源關係。
這首詩並不能算是李白創體之作,因為初唐時僧人義淨作有一首《在西國懷王舍城》,此詩因其體式特徵而名為《一三五七九言》。李白的《三五七言》只是《一三五七九言》的變體,省去起首的“一言”和收尾的“九言”,即為“三五七言”。王昆吾在《唐代酒令藝術》中論證義淨詩為“唱和之作”,而李白這首《三五七言》可能也是他與其他詩人的“唱和詩”。“三五七言”是對所酬和詩歌格式的限制,這是一個“總題”,眾人在具體創作時可根據所寫內容再命一個相應的詩題。
此詩即使不是創體之作,也是李白最終確立了“三五七言”詩體的獨特地位,取得了藝術上的成功,這不僅是因為他借鑑和總結了許多人應用三五七字句式的經驗,更得力於他自身歌辭創作中靈活運用此類格式的實踐體悟。 [5]  [6] 

三五七言名家點評

明代胡震亨《李杜詩通》:其體始鄭世翼,白仿之。 [7] 
清代王琦注《李太白全集》:楊齊賢雲:古無此體,自太白始。《滄浪詩話》以此為隋鄭世翼之詩,《臞仙詩譜》以此篇為無名氏作,俱誤。 [7]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哀音促節,悽若繁弦。 [7] 

三五七言後世影響

此詩確立了“三三五五七七”格式作為一種獨特的曲辭格甚至成為一種時興詩體的地位,對後世產生很大影響。趙翼的《陔餘叢考》卷二十三雲:“三五七言詩起於李太白:‘秋風清,秋月明。……’此其濫觴也。劉長卿《送陸澧》詩云:‘新安路,人來去。早潮復晚潮,明日知何處?潮水無情亦解歸,自憐長在新安住。’宋寇萊公《江南春》詩云:‘波渺渺,柳依依。孤林芳草遠,斜日沓花飛。江南春盡離腸斷,蘋滿汀洲人未歸。’”南宋鄧深曾依此調式填寫詞作,名為“秋風清”。清人還把李白這首詩當作是一首創調詞而收入《欽定詞譜》,雲:“本三五七言詩,後人採入詞中。” [6] 

三五七言作者簡介

李白像 李白像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説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最具個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詩人,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峯。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8]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29
  • 2.    管士光.李白詩集新注[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4:555
  • 3.    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57
  • 4.    郭紹虞.滄浪詩話校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71
  • 5.    李德輝.李白《三五七言》詩研究[J].綿陽師範學院學報,2013(12):6-10
  • 6.    吉文斌.試論李白《三五七言》的創作機制與體式特徵[J].名作欣賞,2010(2):16-17
  • 7.    陳伯海.唐詩匯評(上)[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731
  • 8.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