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盧旺達種族大屠殺

鎖定
盧旺達種族大屠殺(英文:Rwandan Genocide),又稱盧旺達內戰,發生於1994年4月7日至1994年6月中旬,是胡圖族圖西族及胡圖族温和派有組織的種族滅絕大屠殺,共造成80-100萬人死亡,死亡人數佔當時相當於盧旺達總人口的1/8,世界總人口1/5000以上。
大屠殺得到了盧旺達政府、軍隊、官員和大量當地媒體的支持。除了軍隊,對大屠殺負主要責任的還有兩個胡圖族民兵組織:Interahamwe和Impuzamugambi,同時大量的胡圖族平民也參與了大屠殺。
2022年4月7日,盧旺達全國各地舉行活動紀念大屠殺28週年。盧旺達總統卡加梅發表講話指出,一些種族滅絕肇事者依然在逃,並譴責那些為嫌疑犯提供保護以及掩蓋的行為。 [23]  當地時間2023年5月24日,被控參與1994年盧旺達大屠殺的通緝犯富爾根斯·卡伊希馬在逃亡數十年後於南非帕爾被捕。 [25] 
中文名
盧旺達種族大屠殺
外文名
Rwandan Genocide
別    名
盧旺達內戰
開始時間
1994年4月7日
結束時間
1994年6月中旬
發起人
Interahamwe、Impuzamugambi
受害人
圖西族胡圖族温和派
紀念日
4月7日
相關電影
盧旺達飯店
相關反思日
反思盧旺達大屠殺國際日
死難人數
80-100萬人

盧旺達種族大屠殺事件過程

盧旺達大屠殺結束後政府收繳的砍刀 盧旺達大屠殺結束後政府收繳的砍刀 [1]
1990年,僑居在烏干達圖西族難民組織盧旺達愛國陣線(RPF)與胡圖族政府軍爆發內戰。在周邊國家的調停和壓力下,1993年8月,盧旺達政府及愛國陣線在坦桑尼亞北部城市阿魯沙簽署旨在結束內戰的和平協定。即將到來的和平令盧旺達政府高層中的極端勢力感到恐懼,他們逐漸對朱韋納爾·哈比亞利馬納總統感到不滿,認為他在與愛國陣線的談判中讓步太多。
1994年4月6日,載着盧旺達總統朱韋納爾·哈比亞利馬納布隆迪總統西普里安·恩塔里亞米拉的飛機在盧旺達首都基加利附近被擊落,兩位總統同時罹難。該事件立即在盧旺達全國範圍內引發了胡圖族人針對圖西族人的血腥報復。7日,由胡圖族士兵組成的總統衞隊殺害了盧旺達女總理、圖西族人烏維林吉伊姆扎納和3名部長。
在當地媒體和電台的煽動下,此後3個月裏,先後約有80萬至100萬人慘死在胡圖族士兵、民兵、平民的槍支、彎刀和削尖的木棒之下,絕大部分受害者是圖西族人,也包括一些同情圖西族的胡圖族人,盧旺達全國1/8的人口死亡,另外還有25萬至50萬盧旺達婦女和女孩遭到強姦。
同年7月,盧旺達愛國陣線與鄰國烏干達的軍隊反攻進入盧旺達首都基加利,擊敗了胡圖族政府。200萬胡圖族人,其中一些屠殺參與者,由於害怕遭到圖西族報復,逃到鄰國布隆迪、坦桑尼亞、烏干達和扎伊爾(今剛果民主共和國)。數千人由於霍亂和痢疾死於難民營。 [2-3] 
2015年12月7日,剛果民主共和國軍方發言人卡松加將軍(Leon-Richard Kasonga)宣佈,盧旺達問題國際刑事法庭(TPIR)所通緝且一直在逃的9名盧旺達大屠殺元兇之一拉迪斯拉斯⋅恩塔甘茲瓦(Ladislas Ntaganzwa)當天在北基伍省魯丘魯地區(Rutshuru)的基耶耶(Kiyeye)村被抓獲,聯合國駐剛果(金)人權聯合辦事處隨即證實這一消息,並要求將恩塔甘茲瓦引渡給TPIR。 [4] 
2019年1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盧旺達大屠殺紀念日正式名稱改為“反思1994年針對圖西族的盧旺達大屠殺國際日”。

盧旺達種族大屠殺主犯被捕

2020年5月16日,巴黎檢察院發表公告稱,盧旺達大屠殺主要嫌疑人菲利希安·卡布賈(FELICIEN KABUGA)在經歷了25年的逃亡後,在巴黎地區被逮捕。卡布賈原是盧旺達商人,涉嫌參與和推動1994年的盧旺達大屠殺,已經被國際司法系統通緝了25年。現年(2020年)84歲的卡布賈用假身份生活在巴黎近郊的一間公寓中。 [5]  [22] 

盧旺達種族大屠殺事件影響

屠殺帶來的盧旺達人口變化 屠殺帶來的盧旺達人口變化
1994年的盧旺達內戰和種族大屠殺,給盧旺達帶來了巨大災難,使這個原本貧困的國家雪上加霜,大批勞動力喪失,國家經濟處於崩潰邊緣。大屠殺還使這個國家的人口結構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全國14歲以下的兒童約佔總人口的40%,許多婦女成為寡婦,大量逃亡鄰國的胡圖族極端主義分子滲入鄰近國家,給這些國家的安定帶來負面影響。 [3] 

盧旺達種族大屠殺國際反應

盧旺達大屠殺遇難者的照片
盧旺達大屠殺遇難者的照片(3張)
由於美國在索馬里進行軍事行動時出現意外“黑鷹墜落”事件,因此美國並不想介入盧旺達內戰。對此美國總統克林頓於1998年3月訪問盧旺達時,在基加利機場對大屠殺倖存者發表講話時婉轉地表達了歉意。
比利時政府以10名比利時維和軍人遭到殺害為由,撤出了全部在盧旺達的部隊,並帶走了所有的武器。
聯合國在盧旺達種族大屠殺事件中表現消極。大屠殺發生的第四天,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投票,決定象徵性地在盧旺達保留260名維和人員,職責僅僅是調停停火和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在盧旺達種族大屠殺持續了近一個半月後,聯合國才決定將聯合國駐盧旺達援助團人數增加到5500人,擴大其行動授權,並説服其他國家參與救援。
法國在基伏湖附近建立了野戰醫院,嘗試收容難民。加拿大、以色列、荷蘭和愛爾蘭也提供了一些援助。紅十字會無國界醫生等國際救援組織無懼炮火,到達當地,拯救平民百姓。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在大屠殺發生前呼籲相關各方盡一切努力阻止大屠殺發生,並在大屠殺發生期間力求保持中立色彩,設立醫院,運送物資,減少平民傷亡。
據估計,在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請求下,總共有7萬人獲救。 [6]  屠殺過去後,數萬名流離失所者得到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救助,並通過“重建家庭聯繫”項目澄清在盧旺達屠殺中失蹤人員的命運,在1994年到1998年期間,約有48000名兒童與家人重聚 [7] 

盧旺達種族大屠殺國際紀念

國際反思日
聯合國大會於2003年12月23日宣佈將每年的4月7日定為“反思盧旺達大屠殺國際日”。在2018年改名為“反思1994年針對圖西族的盧旺達大屠殺國際日”。 [19] 
十週年紀念
2004年3月26日,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的“盧旺達大屠殺10週年紀念會”上發表講話,呼籲國際社會採取行動,防止盧旺達大屠殺事件重演。同年4月7日,盧旺達舉行盧旺達大屠殺10週年的全國性紀念活動,以哀悼大屠殺遇難者。 [3] 
盧旺達紀念大屠殺20週年
2014年4月7日是盧旺達種族大屠殺20週年紀念日。盧旺達政府組織主題為“紀念-團結-重生”的反思活動。活動自7日起持續百日,至7月4日結束。7日上午,總統保羅·卡加梅與多國政要來到大屠殺紀念館敬獻鮮花。卡加梅與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一同點燃象徵記憶和盧旺達人民堅韌的紀念之火。
隨後,一行人來到和平體育館參加紀念儀式。在為遇難者默哀後,人們以節目形式再現20年前的慘景,以及災難過後盧旺達人重建國家的勇氣與努力。潘基文在發言中説,發生在盧旺達的種族大屠殺是人類歷史最黑暗的篇章。卡加梅説,大屠殺展現了人類殘酷的一面,但是盧旺達展現了重生之頑強。 [8] 
2019年4月7日,盧旺達大屠殺25週年紀念活動在盧旺達首都基加利拉開帷幕,多國領導人和國際組織代表出席。紀念活動在埋葬了25萬名大屠殺遇難者的“盧旺達大屠殺紀念館”開啓。
盧旺達、埃塞俄比亞、乍得、吉布提、尼日爾和比利時等國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以及非盟委員會主席法基、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在紀念館為遇難者獻上花圈。 [9] 
盧旺達紀念大屠殺27週年
2021年4月7日,盧旺達舉行活動紀念大屠殺27週年,盧旺達總統卡加梅與夫人珍妮特在基加利出席大屠殺27週年紀念活動。 [19] 
2022年4月7日,盧旺達全國各地舉行活動紀念大屠殺28週年。盧旺達總統卡加梅發表講話指出,一些種族滅絕肇事者依然在逃,並譴責那些為嫌疑犯提供保護以及掩蓋的行為。 [23] 
30週年紀念
2024年4月7日,在盧旺達首都基加利的基加利大屠殺紀念館,盧旺達總統保羅·卡加梅與出席紀念活動的各國政要向大屠殺遇難者敬獻花圈,隨後共同點燃紀念火炬。火炬將燃燒100天,以紀念30年前那場百日慘劇。 [29] 

盧旺達種族大屠殺法庭審判

盧旺達種族大屠殺過程

1994年年底,聯合國安理會在坦桑尼亞阿魯沙成立盧旺達問題國際刑事法庭,審判高級政府官員或軍人。盧旺達政府則負責審判較低層級的領導人或平民。
自2001年以來,法庭在審理過程中仔細審查了來自50多個國家的超過160名證人的證詞,法庭程序和實際操作繁瑣,加上案件本身的複雜性,使案件審理歷時長達10年之久。

盧旺達種族大屠殺結果

經過審判,盧旺達問題國際刑事法庭6月24日宣佈,判處涉及盧旺達大屠殺案件的6名嫌疑犯25年到終身監禁,其中唯一被起訴的女性、盧旺達的一位前部長尼拉馬蘇胡科(Pauline Nyiramasuhuko)及其兒子因滅絕種族罪和危害人類罪等罪名被判終身監禁。
尼拉馬蘇胡科(Pauline Nyiramasuhuko),1946年出生,盧旺達前家庭和婦女發展部長;1992年4月至1993年7月任盧旺達家庭和婦女事務部長;1993年7月任家庭和婦女發展部長;1994年前往剛果(金);1997年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被捕。 [10] 
盧旺達問題國際刑事法庭發言人阿穆蘇加:“(英文)尼拉馬蘇胡科與其兒子恩塔何巴利(Arsène Shalom Ntahobali)被法庭判罪,尼拉馬蘇胡科因犯有陰謀策劃滅絕種族罪、危害人類罪(包括消滅罪、強姦、迫害)以及嚴重違反《日內瓦公約》及其附加議定書中的相關條款罪名被判處終身監禁。她的兒子以類似罪名也被判處終身監禁,其他四人分別被判處25年、30年、35年和終身監禁。”
尼拉馬蘇胡科與其他政府成員1994年合謀在南部布塔雷地區“實施種族屠殺……她下令在布塔雷省辦公室實施強姦”。鑑於這些罪行,以及考慮所有關聯狀況,法庭對她判處終身監禁。
尼拉馬蘇胡科面臨11項種族屠殺指控,其中7項指控罪名成立。她的兒子阿爾塞納・沙洛姆・納塔霍巴利作為同案被告,因種族屠殺、種族滅絕、強姦、煽動強姦等罪名被判終身監禁。 [11] 

盧旺達種族大屠殺事件爭議

在盧旺達總統保羅·卡加梅再次指控法國“參與”了1994年造成80萬人死亡的大屠殺之後,法國週六決定取消參加紀念盧旺達種族大屠殺20週年活動。 [12] 
這一決定標誌着兩國間因猜忌而惡化的關係再次受阻,儘管雙方在2010年曾和解。雙方爭執的關鍵在於法國及其軍隊支持盧旺達胡圖族政權的問題,而該政權是針對圖西族大屠殺的罪魁禍首。 [12] 
卡加梅總統在即將出版的《青年非洲》週刊的訪談中譴責法國和比利時“直接參與種族大屠殺的政治籌劃”,“法國甚至參與行動”。 [12] 
他指控1994年6月在聯合國授權下部署在盧旺達南部開展“綠松石行動”的法國士兵是發生在1994年4月至6月間大屠殺的“同謀”,而且還是“積極參與者”。 [12] 
法國外交部發言人羅曼·納達爾強調説,“法國對無法參加紀念種族大屠殺20週年活動深感遺憾,因為它一心想參加紀念受害者活動,並與盧旺達百姓一起哀悼”。 [12] 
2014年4月7日,盧旺達紀念大屠殺發生20年,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和多個非洲國家領導人等出席紀念活動。只是因與法國“意見不合”,盧旺達禁止法國大使出席活動。 [13] 

盧旺達種族大屠殺影視文化

盧旺達種族大屠殺盧旺達飯店

盧旺達飯店》是一部英國、南非、加拿大、意大利於2004年共同拍攝的電影。該片由真人真事所改編,以1994年盧旺達大屠殺為背景,講述了一位盧旺達胡圖族飯店經理保羅·路斯沙巴吉那(Paul Rusesabagina)在盧旺達種族大屠殺中設法挽救1268位圖西族難民的故事。(詳見“盧旺達飯店”詞條)

盧旺達種族大屠殺四月的某時

四月的某時》是美國和盧旺達聯合制作的影片,劇情描述了奧古斯汀(Augustin)兄弟及其家人與朋友在盧旺達種族大屠殺期間所遭遇的種種。(詳見“四月的某時”詞條)

盧旺達種族大屠殺殺戮禁區

殺戮禁區》又名《獵犬》,是一部由英國和德國合拍的反映盧旺達種族大屠殺的電影。該片講述了一位白人牧師及一個年輕教師是如何利用破舊的學校收留和保護難民的故事,但最終他們未能保護所有的人。與以上兩部影片不同的是,這是一部站在白人的視角描述盧旺達種族大屠殺的電影。(詳見“殺戮禁區”詞條) [14-15] 

盧旺達種族大屠殺後續報道

2019年4月7日是盧旺達種族大屠殺事件25週年。在這場大屠殺當中,約有9.5萬名嬰幼兒僥倖存活卻成為孤兒。如今,這個特殊的羣體已長大成人,由於年幼尚不記事,不少盧旺達的遺孤迄今為止對自己的生日、姓名、親生父母、家庭住址等一切一無所知。在慈善機構和愛心人士的幫助下,部分遺孤幸運地融入新的大家庭。在盧旺達,一些公益機構效仿國外的互助模式,設立了如同“青年村”一類的公益場所、專門接納孤兒,村內一些家庭有十多個孩子,他們將養父母稱為“爸、媽”,在“兄弟姐妹”的相互慰藉下抱團取暖。一些遺孤已經漸漸走出陰霾,樹立了積極的人生目標:成為“對社會有益的人”。 [16] 
2020年5月22日,據法新社援引國際刑事法庭(MICT)説法,盧旺達大屠殺的主要嫌疑人奧古斯丁·比西馬納(Augustin Bizimana)已於大約20年前去世。 [17] 
 盧旺達大屠殺紀念館內的受害者照片 盧旺達大屠殺紀念館內的受害者照片
2020年8月,盧旺達種族大屠殺倖存者發起一項線上請願活動,要求法國一家出版社停止出版《讚美血》(In Praise of Blood)。因為該書否定大屠殺事實的書籍。這本書法文版作者是加拿大作家朱迪·裏弗(Judi Rever),預計由法國馬克思·米羅(Max Milo)出版社於2020年8月底發行。 [18] 
2021年5月27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在盧旺達首都基加利承認,法國對1994年發生的盧旺達大屠殺負有責任。 [20] 
2021年9月,路透社報道稱,盧旺達大屠殺策劃者泰奧內斯特·巴戈索拉當天已於馬裏監獄去世。 [21] 
法新社圖盧旺達1994年種族滅絕事件的最後一名主要逃犯日前被證實已死亡。普羅泰斯·姆皮蘭尼亞(Protais Mpiranya)是前盧旺達陸軍總統衞隊指揮官,因參加1994年盧旺達的種族滅絕而被通緝。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2022年5月12日報道,一隊多年來一直在追蹤他下落的聯合國調查人員證實,他們在津巴布韋的一個墳墓中發現了他的遺體,證實他已於2006年死亡。 [24] 
當地時間2023年5月24日,被控參與1994年盧旺達大屠殺的通緝犯富爾根斯·卡伊希馬(Fulgence Kayishema)在逃亡數十年後於南非帕爾(Paarl)被捕。 [25] 
2023年5月,據法新社報道,聯合國調查人員25日表示,因參與1994年盧旺達大屠殺而被通緝的四名在逃要犯之一菲爾讓斯·卡伊謝馬已在南非被捕。 [26] 
當地時間2023年6月9日,南非一檢察官發言人埃裏克·恩塔巴扎利拉(Eric Ntabazalila)在開普敦法庭外表示,被控參與1994年盧旺達大屠殺的通緝犯富爾根斯·卡伊希馬(Fulgence Kayishema)在南非面臨54項與欺詐和移民犯罪有關的指控。 [27] 
當地時間2023年6月20日,被控參與1994年盧旺達大屠殺的嫌疑人富爾根斯·卡伊希馬(Fulgence Kayishema)放棄保釋申請,並在南非申請政治庇護,他在南非正面臨54項與欺詐和移民犯罪有關的指控。卡伊希馬否認在種族滅絕期間參與了任何暴力活動,但表示他對大屠殺感到“抱歉”。卡伊希馬仍被拘留,案件被推遲到8月18日進行進一步審理。 [2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