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盆地

(地理術語)

鎖定
盆地,是指地球表面(岩石圈表面)相對長時期沉降的區域,因整個地形外觀與盆子相似而得名。換言之,盆地是基底表面相對於海平面長期窪陷或坳陷(depression)並接受沉積物沉積充填的地區。沉積盆地既可以接受物源區搬運來的沉積物,也可充填相對近源的火山噴出物質,當然也接受原地化學、生物及機械作用形成的盆內沉積物。因此,沉積盆地既可是大洋深海、大陸架,也可以是海岸、山前、山間地帶。從構造意義上説,盆地是地表的“負性區”。相反,地表除盆地以外的其他區域都是遭受侵蝕的剝蝕區,即沉積物的物源區,這種剝蝕區是構造上相對隆起的“正性區”。隆起的正性區遭受侵蝕剝蝕,使其剝蝕下來的物質向負性的盆地遷移,並在盆地中堆積下來,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均衡調整(或稱補償)作用。 [1] 
中文名
盆地
外文名
basin
基本釋義
地勢形似水盆的一種地貌
基本特徵
中心地勢低、周邊地勢高

盆地形成原因

盆地主要是由於地殼運動形成的。在地殼運動作用下,地下的岩層受到擠壓或拉伸,變得彎曲或產生了斷裂就會使有些部分的岩石隆起,有些部分下降,如下降的那部分被隆起的那些部分包圍,盆地的雛形就形成了。
許多盆地在形成以後還曾經被海水或湖水淹沒過,像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等,都遭遇了這樣的經歷。後來,隨着地殼的不斷抬升,加上泥沙的淤積,盆地內部的海、湖慢慢地退卻乾涸,只剩下一些河水或小溪了。但是,那些曾經存在過的海、湖河流中,曾經生活過的大量生物死亡以後被埋入淤泥中,就會成為形成石油、煤炭的物質基礎,這就是科學家們非常關注盆地研究的重要原因。盆地中的岩石沉積大多相對比較完整而連續,生活在那裏的動物、植物死後也比較容易保存成化石,所以盆地也是古生物學家們尋找化石的好去處。
還有一些盆地,主要是由地表外力,比如風力、雨水等破壞作用而形成的。河流沿着地表岩石比較軟弱的地方向下侵蝕、切割形成各種不同大小的河谷盆地。在中國西北部廣大幹旱地區,風力特別強,把地表的沙石吹走以後,形成了碟狀的風蝕盆地。甘肅、內蒙古和新疆等地區的一些盆地就是這樣形成的。
盆地地貌 盆地地貌
另外,在一些地下有石灰岩發育的地區,常年流動的地下水會使那裏的岩石溶解,引起地表的岩石塌陷,也會形成盆地,地質學家們把這類成因的盆地稱為岩溶盆地。中國西南雲貴高原和廣西等地就有很多這種類型的盆地。
在強烈的擠壓或拉伸作用下,一些大型盆地的基底會發生斷裂,形成一些“斷陷盆地”,在中國華北渤海灣、西南地區的橫斷山區等地殼活動劇烈的地區,這類盆地多見。
沉積盆地在發展過程中經常受到地殼構造活動的影響,這種活動性可以被盆地不斷接受的沉積物記錄下來,通過對這些沉積物的地質和地球化學研究,人們能夠描述、反演出這些地域中諸如氣候變化、海平面變化、對氣候有重大影響的温室氣體與大氣圈發生交換作用以及由構造活動決定的地形變化等地球演化歷史過程。

盆地種類劃分

盆地沉積盆地

沉積盆地是指在一定特定時期,沉積物的堆積速率明顯大於其周圍區域,並具有較厚沉積物的構造單元,如松遼盆地渤海灣盆地等。
石油地質學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沉積盆地地質學,因發現的有工業意義的石油都產自於沉積盆地中。因此,沉積盆地就是石油地質研究的主要對象,是石油勘探、開發的實體。
沉積盆地與地貌盆地是有一定差別的,沉積盆地是指在一定特定時期,沉積物的堆積速率明顯大於其周圍區域,並具有較厚沉積物的構造單元。如松遼盆地、渤海灣盆地等。從而對盆地歷史的瞭解成為可能,這對於石油地質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盆地中沉積物的性質取決於盆地的位置,如盆地位於陸內,則有陸相沉積物的堆積;如位於大洋中,則為海相沉積;如位於沿海地區,則有海、陸相兩類沉積物的堆積;一個沉積盆地的發育,通常是經歷了幾百萬年的歷史,在如此漫長的地質時期內,其中沉積物的性質及沉積物的特徵,都處在不斷的變化中。盆地中的沉積地層記錄了所有這些地質時期的演變。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遼闊大陸上,沉積岩總面積約354萬平方公里,星羅棋佈地分部着近300個沉積盆地,發育着從震旦亞代到新生代的沉積岩系。從古老的前震旦亞界變質岩繫到到最新的第四系都找到了豐富的油氣資源。中國海域遼闊,面積285萬平方公里,共有10個大中型沉積盆地,初步勘探證實,大都具有形成大油氣田的基本地質條件。
穩定盆地:是主要區域沒有沉積的盆地。

盆地內流與外流

有完全型盆地和非完全型盆地:前者如塔里木盆地是內流盆地,後者如四川盆地兩湖盆地,有長江外流,是外流盆地
內流盆地是一種具有承壓蓄水構造的向斜盆地,有大型複式構造盆地和小型單一向斜構造盆地。主要由第四紀以前的岩層組成。自流盆地一般分為補給區、承壓區和排泄區三部分。有時可有幾個承壓含水層,它們有各自不同的承壓水位。當蓄水構造與地形一致時,稱正地形,此時,下層承壓水位高於上層承壓水位。反之稱負地形,其下層承壓水位低於上層承壓水位。
水位高低不同時,可造成含水層間通過弱水層或斷層“天窗”而發生水力聯繫,形成含水層間的補給關係,高水位含水層補給低水位含水層。自流盆地按向斜構造的封閉程度,分為封閉自流盆地和開放型自流盆地。前者為向斜構造比較完整的承壓盆地,地下水徑流條件差,水交替程度弱,水礦化度提高。後者常被斷層或水文網切割,承壓水常沿斷層或河谷排泄於地表。

盆地克拉通盆地

克拉通盆地從表面上看來雖然很簡單,但其下伏構造可能很複雜,用板塊構造來解釋這類盆地的特點,幾乎沒有取得成功。但用固定論的概念似乎可以成功地解釋這種現象,因為這類盆地的持續下沉可達幾億年之久。在克拉通上花崗一片麻岩穹窿的發生可以認為是由於區域變質和花崗岩化過程中比重變小,因浮力而上升,作為隱生宙構造變形一種特點。在克拉通上盆地的緩慢下沉,可以認為是由於岩石圈變冷,比重增大,因重力作用而逐漸下沉,作為顯生宙構造變形的一種方式。對克拉通盆地按其大地構造位置可以進一步劃分為兩類:
1.克拉通內部盆地:位於克拉通內部,常呈碟狀大面積穩定下沉,構造變動微弱,傾角平緩,如密歇根盆地及威利斯頓盆地
2.克拉通邊緣盆地:位於克拉通邊緣,向海域方向逐漸下傾,如北里海盆地。

盆地陸盆與海盆

也分為大陸盆地和海洋盆地兩大類型,大陸盆地簡稱陸盆,海洋盆地簡稱海盆洋盆
人們一般重視陸相盆地,但地質學油氣學也重視海相盆地,例如波斯灣盆地東海盆地珠江口盆地、渤海灣盆地等等。

盆地厚邊與薄邊

人們關注的一般是厚邊盆地,盆地四周有寬大的隆起帶。還有薄邊盆地——盆子的包邊薄,周圍的隆起帶(羣山等高地)不是特別大,例如鄂爾多斯盆地(即陝甘寧盆地),總面積37萬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二大沉積盆地,面積居中國四大盆地第二位,以前習慣於劃歸於黃土高原鄂爾多斯高原,高原怎麼是盆地?其實它四周是羣山。從絕對高度看是高原,而從四周高地看又是盆地。後來是地質學上重視它。

盆地構造盆地

盆地周緣前陸盆地

1.周緣前陸盆地(periphercal foreland basin):是由於陸—陸碰撞,在俯衝板塊上產生的擾曲盆地,常由被動大陸邊緣裂谷盆地演化而來。盆地充填具有雙層結構:早期為復理石前陸盆地,堆積厚度巨大,發育有較大潛力的烴源巖系,後期為火山磨拉石盆地。除周緣前陸盆地以外還有弧後前陸盆地、陸內前陸盆地、走滑前陸盆地等幾種類型,它們都是在擠壓應力下形成的盆地。

盆地弧後前陸盆地

2.弧後前陸盆地:與A型俯衝有關,可以由裂谷盆地演化而來,具有雙層結構或單層結構。早期為復理石前陸盆地,堆積厚度巨大,發育有較好的烴源巖,後期為火山磨拉石盆地。
殘留洋盆
3.殘留洋盆(rement ocean basin):在碰撞陸緣或溝—弧系間形成的收縮洋盆,在縫合帶中最終被俯衝變形。

盆地拗拉槽

4.拗拉槽(aulacogen):前期與大陸邊緣呈高角度接觸的裂谷,至後期聚斂活動時期在活化,以致它們與造山帶呈高角度接觸。最早的拗拉槽出現在中元古代,晚元古代強烈發育,古生代仍在發育。長期處於張應力環境下,最後擠壓褶皺。特別在三叉谷系中,隨着其中的兩支裂陷擴張形成新生洋殼並進一步演化為新生洋盆,另一支的發育可能受到限制而稱為衰退裂谷。衰退裂谷與新生洋盆、被動大陸邊緣相連,但是當洋盆發生俯衝作用,繼而使被動大陸邊緣演化為碰撞造山帶的一部分時,先前的衰退裂谷成為自造山帶伸向大陸克拉通內部的拗拉槽。衰退裂谷一般位於被動大陸邊緣的凹角處。在新生洋盆的擴張過程中,衰退裂谷不再發生裂陷沉降而發生熱沉降,並可能成為大陸通向被動大陸邊緣的物源通道。在洋盆俯衝消減直至發生碰撞造山的過程中,衰退裂谷還可能發生一些輕微的擠壓構造作用,但由於衰退裂谷的方向與俯衝過程中板塊的構造運動方向基本一致,所以一般還能較完整的保存裂谷時期的地層層序和基本的構造形態,最終成為拗拉槽。

盆地槽盆

5.槽盆(trough basin):指小型的窄長盆地,受壓扭力作用和邊緣構造因素控制。沉降速率快、活動性強、振盪頻繁、快速充填和呈飢餓狀態為特徵。如華北地區始新世(沙河街組下亞段)盆地。廣盆(open basin):以緩慢垂直沉降和脈動應力為主。較大型的寬闊盆地,以沉降速率慢、穩定、連續沉積為特徵。如松遼中白堊世—古新世(泉頭組—明水組)盆地。台盆:基本上依古地形展布,為地台向陸盆發展過渡階段,以升降應力為主。具有多個沉積凹陷的不均一發育。這三個概念是根據盆地發展的時空辯證關係來定義的。

盆地動力學過程

6.盆地的動力學過程:盆地的動力學過程最終形成體現在盆地基底、地殼乃至整個岩石圈的變形上。釐定盆地的動力學成因類型類型主要是依靠依靠區域構造背景分析和盆地區大尺度的構造變形分析。在盆地發育的整個過程中,可能區域構造背景及板塊構造位置的變化而使盆地的動力學性質發生變化或轉變,形成多期盆地的複合、疊合。

盆地盆地疊合—複合

7.盆地疊合—複合:疊合為多期異類盆地的疊置,關士聰(1989)指出:現今的陸盆多數是多層次結構體,它代表不同成盆期形成的盆地。他同時總結分析了中國中新生代構造運動幕、成盆期、原型盆地疊置形式及其特徵(《含油氣盆地分析》,P50)。複合為盆地內同一時期發育的不同類型盆地“結合”。

盆地伸展盆地—裂陷盆地

8.伸展盆地—裂陷盆地:伸展盆地,含義很廣,泛指在地殼或岩石圈伸展變形過程中的盆地,規模可大可小,從大規模的大洋裂谷、大陸裂谷到小規模的正斷層控制的地塹、半地塹。而裂陷盆地則是從動力學成因方面定義的,指那些由於岩石圈或地殼裂陷作用過程中形成的盆地。裂陷盆地屬於伸展盆地的範疇。

盆地岩石圈伸展模式

9.岩石圈伸展的純剪切模式和簡單剪切模式:純剪切模式常產生兩組相向或相背傾斜的正斷層,並在運動過程中導致塊體的相對上升和下降,剪切變形代的厚度變化,從而形成地塹和地壘構造,並使岩石圈發生水平伸展。這一模式用來解釋地塹半地塹盆地的形成。簡單剪切模式,應變橢圓的主應變軸在剪切過程中不斷旋轉,而剪切帶的寬度則保持不變,其形成的主要伸展斷層則主要是具有旋轉平面式正斷層或鏟式斷層,低角度斷層切穿整個岩石圈,造成地殼的脆性伸展區域和上地幔的韌性區域在垂向上並不重合。
10.正斷層的幾何學和運動學組合類型:按照斷層兩盤岩層及斷層面本身是否發生旋轉運動分為“非旋轉的”和“旋轉的”。據此將正斷層劃分為四類:非旋轉平面式正斷層、旋轉平面式正斷層、鏟式正斷層、坡坪式正斷層。
11.走滑斷層的稱呼和排列:左行,對盤向左手移動(逆時針);右行,對盤向右手移動(順時針)。左階,順斷層走向觀察,當一條斷層尖滅後另一條斷層出現在其左側(即各斷層順走向觀察向左錯列);相反的排列方式成為右階。
12.走滑作用方式:走滑主要有三種方式,即平移扭動、聚斂扭動(壓扭)、離散扭動(張扭)。出現何種走滑作用方式主要取決於A、塊體間斷層線方向的變化B、塊體相對於斷層線活動的變化。
13.逃逸構造:Tapponnier和Molnar研究認為,剛性體擠入剛—塑性體時可以使剛塑性體不同部位產生不同的構造變形:臨近剛性體區域構造擠壓地殼增厚;遠離剛性體的區域地殼伸展減薄,中間過渡地帶是走向滑移斷層發育的地區。在剛性體擠入的同時,剛—塑性體可能被擠出。Burke將這種由於弧—陸碰撞或者大陸碰撞而產生的走滑作用或由此而產生的地塊被擠出的現象稱作構造逃逸。這是大陸演化和構造演化的一種重要作用。Tapponnier等模擬了大部分東南亞和華南板塊的構造演化。當印度和亞洲大陸碰撞並擠入時,第一期(距今50~20Ma)東南亞板塊被擠出800~1000公里,南海也隨着紅河斷裂左旋活動而張開。第二時期(距今20~10a)使華南地塊包括西藏沿着阿爾金—甘肅—渭河斷層向東移動達幾百公里。
上述模擬的不足:沒有全面考慮中國所處的大地構造位置,沒有把太平洋板塊的俯衝、中國板塊西伯利亞板塊的相互作用考慮在內。問題分析:A、中國東部裂陷盆地包括東海陸架盆地是上述印度板塊向歐亞板塊俯衝造成歐亞板塊向東“逃逸蠕散”的結果?(按照Tapponnier的碰撞逃逸理論,這些遠離喜馬拉雅碰撞造山帶的裂陷盆地似乎是碰撞逃逸造成地殼伸展減薄的結果)B、太平洋板塊的活動究竟對東部沿海盆地的形成起到了多大作用?C、東海陸架盆地及其周緣發育的大型近東西向走滑斷層與板塊的逃逸蠕散有沒有關係?這些斷裂是不是和阿爾金、紅河走滑斷裂(它們都是左行)有相同的板塊動力學背景(東海陸架盆地發育的大型近東西向走滑斷裂與阿爾金、紅河斷裂都是左行走滑斷裂)?D:渤海灣盆地發育有多條近北東—南西向右行走滑斷裂(現今情況,這些斷裂位移方向有沒有發生過反轉?它們是不是與弧後有關的走滑斷裂?),這些斷裂與上述左行斷裂是什麼關係?
關鍵點:重點分析東海陸架及中國東部近海盆地近東西向、北北東—南南西向斷裂性質(包括髮育時期、斷裂特徵、動力學背景)可能對理解中國東部近海盆地形成的地球動力學背景有重要意義。
沉積盆地 沉積盆地
《盆地分析》P163提及,日本沿中央構造線的和泉盆地是一個典型的走滑盆地,對應走滑斷層和中國大陸渤海灣盆地的燕廬斷裂有相同的性質。關於燕廬斷裂活動史的描述(P165):燕廬斷裂是東亞大陸重要的巨型走滑帶之一,具有長期活動的歷史。在中生代時期,它可能原本是一條左行轉換斷層,這種活動可能與印支期中朝板塊和揚子板塊的拼接、碰撞有關;在中生代中晚期進一步發生左行走滑,可能與izanagi板塊的斜向俯衝有關。由晚白堊世到新生代表現為右行走滑活動。
14.走滑構造組合:由走滑作用形成的各種走滑要素的組合,包括主走滑位移帶和斷層走滑位移引起的伴生構造。主走滑位移帶(Principal displacement zone):PDZ,在地殼深部主走滑位移帶往往是一條走向穩定、線性延伸的走滑主幹斷層,向上發散可能與淺層的破裂面連接在一起構成網狀的破裂帶。伴生構造(associated structures):走滑構造帶內和主要走滑位移帶附近區域,由走滑位移一起的各種伴生構造。如:
A、同向走滑斷層(synthetic strike-slip fault)或裏德爾(R)剪切破裂:與PDZ帶呈小角度(通常小於15度),剪切方向與主位移帶一致的次級走滑斷層,角頂指向本盤斷塊(以PDZ為標準)位於方向
B、反向走滑斷層(anticentic strike-slip fault)或共軛裏德爾(R‘)剪切破裂:與PDZ呈大角度相交(60~70度)且剪切位移方向與PDZ相反的次級走滑斷層。

盆地油氣資源

盆地油氣儲藏特點

一是盆地縱向含油層系多,油藏埋深跨度大。從太古界、中上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到新生界遼河盆地共發現19套含油層系,油藏埋深從550米到4050米,是典型的小而肥的複式油氣區。
二是盆地經歷多期構造運動,斷裂發育,構造複雜。根據現有資料認識,僅盆地陸上就發育一級斷層8條,二級斷層20條,三級斷層400餘條,四級斷層1200條以上,形成三凸四凹7個一級構造單元,35個二級構造單元,83個三級構造單元,800多個四級斷塊,是典型的複雜斷塊油藏。
三是儲層類型多,物性變化大,非均質嚴重,儲層巖性以正常沉積的各種類型的砂岩為主,也有火山岩、碳酸鹽巖和變質岩等特殊巖性油藏,儲層空間類型多樣,儲層孔隙度從3%到35%,且受沉積等因素影響,儲層非均質嚴重。
四是受多期構造、多種沉積、多種儲層巖性影響,遼河盆地油藏類型多樣,油氣富集程度差異大,深度變化大。按圈閉成因可劃分為構造、巖性和地層三種油氣藏,進一步可細分為18種油藏類型,若按油氣水分佈特徵又可劃分為9種類型。原始含油飽和度47%至75%,已探明油藏的含油丰度從每平方公里不足10萬噸到上千萬噸。
五是油品類型多,原油物性變化大。有凝析油、稀油、普通稠油、特稠油、超稠油和高凝油。通過30多年的開發,遼河盆地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稠油和高凝油生產基地。
六是稠油埋藏普遍較深,其中埋深1300米至1880米的超深層儲量為6.95億噸,佔稠油動用儲量的42.2%,埋深在900米至1300米的深層儲量為2.91億噸,佔稠油動用儲量的36.7%。
石油和天然氣的形成和富集成藏也與構造運動有十分密切的關係。油氣通常形成並賦存在沉積岩中,相對獨立連片分佈的沉積岩往往被油氣勘探者稱為“含油氣盆地”。這種含油氣盆地的形成與分佈是構造運動的必然產物。中國已故地質學家黃汲清早就指出:“找油的一個前提是按地質構造特點進行構造分區,然後按構造單元討論生油、儲油和含油氣遠景”。石油和天然氣作為地殼中流體的部分,其形成、運移和保存受控於地質體的發展變化,大地構造、構造地質等基礎科學對地質體的構成和演化認識越深刻,油氣地質的特殊性也越容易被掌握。

盆地油氣開發

中國石油資源集中分佈在渤海灣、松遼、塔里木、鄂爾多斯、準噶爾、珠江口、柴達木和東海陸架八大盆地,其可採資源量172億噸,佔中國的81.13%;天然氣資源集中分佈在塔里木、四川、鄂爾多斯、東海陸架、柴達木、松遼、鶯歌海、瓊東南和渤海灣九大盆地,其可採資源量18.4萬億立方米,佔全國的83.64%。
自20世紀50年代初期以來,中國先後在82個主要的大中型沉積盆地開展了油氣勘探,發現油田500多個。以下是中國主要的陸上石油產地。
一、中國大陸盆地油田
●大慶油田
大慶油田風景線 大慶油田風景線
位於黑龍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處哈爾濱、齊齊哈爾市這間。油田南北長140公里,東西最寬處70公里,總面積5470平方公里。1960年3月黨中央批准開展石油會戰,1963年形成了600萬噸的生產能力,當年生產原油439萬噸,對實現中國石油自給自足起到了決定性作用。1976年原油產量突破5000萬噸成為中國第一大油田。大慶油田採用新工藝、新技術使原油產量仍然保持在5000萬噸以上。
●勝利油田
地處山東北部渤海之濱的黃河三角洲地帶,主要分佈在東營、濱洲、德州、濟南、濰坊、淄博、聊城、煙台等8個城市的28個縣(區)境內,主要開採範圍約4.4平方公里,是我要第二大油田。
●遼河油田
主要分佈在遼河中上游平原以及內蒙古東部和遼東灣灘海地區。已開發建設26個油田,建成興隆台、曙光、歡喜嶺、錦州、高升、瀋陽、茨榆坨、冷家、科爾沁等9個主要生產基地,地跨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13市(地)32縣(旗),總面積10萬平方公里,產量居全國第三位。
●克拉瑪依油田
克拉瑪依 克拉瑪依
地處新疆克拉瑪依市。40年來在準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找到了19個油氣田,以克拉瑪依為主,開發了15個油氣田,建成了792萬噸原油配套生產能力(稀油603.1萬噸,稠油188.9萬噸),從1900年起,陸上原油產量居全國第四位。
●四川油田
地處四川盆地,已有60年的歷史,發現油田12個。在盆地內建成南部、西南部、西北部、東部4個氣區。生產天然氣產量佔全國總量近一半,是中國第一大氣田。
●華北油田
華北油田位於河北省中部冀中平原的任丘市,包括京、冀、晉、蒙區域內油氣生產區。1975年,冀中平原上的一口探井任4噴出日產千噸高產工業油流,發現了中國最大的碳酸鹽巖潛山大油田任丘油田。1978年原油產量達到1723萬噸,為當年全國原油產量突破1億噸做出了重要貢獻。直到1986年,保持年產量原油1千萬噸達10年之久。原油產量約400多萬噸。
●大港油田
位於天津市大港區,其勘探地域遼闊,包括大港探區及新疆尤爾都斯盆地,總勘探面積34629平方公里,其中大港探區18628平方公里。現已在大港探區建成投產15個油氣田24個開發區,形成年產原油430萬噸和天然氣3.8億立方米生產能力。發現了千米橋等上億噸含油氣構造,為老油田的增儲上產開闢了新的油氣區。
●中原油田
地處河南省濮陽地區,於1975年發現,經過20年的勘探開發建設,已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4.55億噸,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395.7億立方米,累計生產原油7723萬噸、天然氣133.8億立方米。現已是中國東部地區重要的石油天然氣生產基地之一。
●吉林油田
地處吉林省扶余地區,油氣勘探開發在吉林省境內的兩大盆地展開,先後發現並探明瞭18個油田,其中扶余、新民兩個油田是儲量超億噸的大型油田,油田生產已達到年產原油350萬噸以上,形萬了原油加工能力70萬噸特大型企業的生產規模。
●河南油田
地處豫西南的南陽盆地,礦區橫跨南陽、駐馬店、平頂山三地市,分佈在新野、唐河等8縣境內。已累計找到14個油田,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7億噸及含油麪積117.9平方公里。
●長慶油田
勘探區域主要在陝甘寧盆地,勘探總面積約37萬平方公里。油氣勘探開發建設始於1970年,先後找到了油氣田22個,其中油田19個,累計探明油氣地質儲量54188.8萬噸(含天然氣探明儲量2330.08億立方米),已成為中國主要的天然氣產區,併成為北京天然氣的主要輸送基地。
江漢油田
是中國中南地區重要的綜合型石油基地。油田主要分佈在湖北省境內的潛江、荊沙等7個市縣和山東壽光市廣饒縣以及湖南省境內衡陽市。先後發現24個油氣田,探明含油麪積139.6平方公里、含氣面積71.04平方公里,累計生產原油2118.73萬噸、天然氣9.54億立方米。
●江蘇油田
油區主要分佈在江蘇的揚州、鹽城、淮陰、鎮江4個地區8個縣市,已投入開發的油氣田22個。勘探的主要對象在蘇北盆地東台坳陷。
●青海油田
位於青海省西北部柴達木盆地。盆地面積約25萬平方公里,沉積面積12萬平方公里,具有油氣遠景的中新生界沉積面積約9.6萬平方公里。已探明油田16個,氣田6個。
●塔里木油田
位於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東西長1400公里,南北最寬外520公里,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是中國最大和內陸盆地。中部是號稱“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1988年輪南2井噴出高產油氣流後,經過7年的勘探,已探明9個大中型油氣田、26個含油氣構造,累計探明油氣地質儲量3.78億噸,具備年產500萬噸原油;100萬噸凝折、25億立方米天然氣的資源保證。
●吐哈油田
位於新疆吐魯番哈密盆地境內,負責吐魯番、哈密盆地的石油勘探。盆地東西長600公里、南北寬130公里,面積約5.3萬平方公里。於1991年2月全面展開吐哈石油勘探開發會戰。截至1995年底,共發現鄯善、温吉桑等14個油氣油田和6個含油氣構造探明含油氣面積178.1平方公里,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2.08億噸、天然氣儲量731億立方米。
●玉門油田
玉門油田 玉門油田
位於甘肅玉門市境內,總面積114.37平方公里。油田於1939年投入開發,1959生產原油曾達到140.29萬噸,佔當年全國原油產量的50.9%。創造了20世紀70年代60萬噸穩產10年和20世紀80年代50萬噸穩產10年的優異成績。譽為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
二、中國海洋盆地油田
中國除了豐富的大陸油氣資源外,中國的海洋油氣資源也十分豐富。中國近海海域發育了一系列沉積盆地,總面積達近百萬平方公里,具有豐富的含油氣遠景。這些沉積盆地自北向南包括:渤海盆地、北黃海盆地、南黃海盆地、東海盆地、沖繩海槽盆地、台西盆地、台西南盆地、台西南盆地、台東盆地、珠江口盆地、北部灣盆地、鶯歌海—瓊東南盆地、南海南部諸盆地等。

盆地世界十大盆地

陸盆之首是西伯利亞盆地(近700萬平方公里)。
非洲剛果盆地(Congo Basin)是世界十大盆地第二,又稱扎伊爾盆地。位於非洲中西部。赤道橫貫中部。主要包括扎伊爾、剛果東北部、中非南部,大部分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境內。呈方形,赤道橫貫中部。面積約337萬平方千米。原為內陸湖,因地盤上升和湖水外泄,形成典型的大盆地,是前寒武紀非洲古陸塊的核心部分。由古老的變質花崗岩、片麻岩、片岩、石英岩等組成。從盆地邊緣向中央的岩層分佈由老到新,依次為太古代基底雜巖、二疊—三疊紀礫岩、石灰岩和砂岩、侏羅紀卡羅系砂岩、洪積世和現代沉積。
地形周高中低,除西南部有狹窄缺口外全被高原山地包圍。內部為平原,面積約100萬平方千米,地勢低下,平均海拔300~500米,從東南向西北傾斜,多湖泊,有大片沼澤。金沙薩北的馬萊博湖海拔305米,為盆地最低處。平原上剛果河及其支流具有寬廣的谷地,排水不暢,河水漫出河牀而形成大片沼澤。
平原外圍有孤山和丘陵,高度為海拔500~600米,是平原和盆邊高地的過渡帶。

盆地中國主要盆地

盆地綜述

陸相盆地裏中國四大盆地是中國十大盆地裏最大的,分別為塔里木盆地(40多萬)、鄂爾多斯盆地(37萬)、渤海—華北盆地(30多萬)、四川盆地(26萬多)、松遼盆地(約26萬)、柴達木盆地(25萬78)、西藏羌塘盆地(22萬)。海相盆地裏最大是東海盆地(26萬)。

盆地塔里木盆地

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部的塔里木盆地,是中國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為維吾爾語的漢譯名,意為“無繮之馬”的大盆地。盆地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甘肅、新疆邊境,東西長約1600公里左右,南北最寬處約為600公里左右,面積約為53萬多平方公里(一説40多萬),平均海拔約1000米,約佔新疆總面積的二分之一。較四川盆地大2.6倍,較北疆準噶爾盆地大1.4倍,較吐魯番盆地大10多倍,是中國最大的內陸盆地。
塔里木盆地深居歐亞大陸腹地,四周高山海拔均在4000~6000米,距海遙遠、氣候乾旱少雨,晝夜温差和季節變化很大,是典型的大陸性荒漠氣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熱,元月份平均温度在零下10℃,7月份均温到25℃,同一地方冬夏温差可達50℃~60℃,晝夜温差達15℃~20℃之間。每當春夏和秋冬之交,早晚寒冷,常常要穿棉衣;而中午氣温卻很高,穿着單衣還熱。所以人們用“早穿皮襖午穿紗,懷抱火爐吃西瓜”來形容這裏的氣候特點。盆地的降雨量除西部相對地稍多以外,大部分地區年降雨量都在50毫米以下,東部地區只有10毫米左右,有的地方甚至終年滴雨不降。
塔里木盆地圖 塔里木盆地圖
從盆地邊緣到中心,依次出現戈壁灘沖積扇平原和沙丘地區,整個盆地呈環狀結構。河流從周圍高山下注所造成的沖積平原,一般都是綠洲。大的綠洲有喀什、莎東、和田、阿克蘇和庫車等。綠洲內農業發達,水渠縱橫,田連阡陌,綠樹成蔭,盛產小麥、玉米、水稻、棉花和瓜果。這裏是中國糧食、長絨棉和蠶絲的重要產區。
盆地中部是中國最大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面積約33.4萬平方公里,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大沙漠。由於沙漠面積大,又極端缺水,在舊社會很少有人能進入沙漠的中心地區,故將這個大沙漠命名為“塔克拉瑪干”,意是維吾爾語,為進去出不來。盆地東部有著名的遊移湖泊——羅布泊。還有許多條內陸河,水源不是靠天雨,主要靠高山融化的雪水來補給。
塔里木盆地內主要居住的是維吾爾族人。在舊社會由於交通不便等多種原因,這裏處於自然封閉狀態,很少有人前來。解放後,隨着社會的進步,科學的發展,人民相互間的交往加速,來的人日漸增多,特別是人民政府多次派科學考察隊到此考查自然情況和資源,已發現這裏不僅礦產資源豐富,有多種有色金屬與石油,還有大量的鹽礦等。隨着中國建設的發展,這些寶貴的資源都將得到合理開發和利用。

盆地鄂爾多斯盆地

陝甘寧盆地在地質學上稱鄂爾多斯盆地:北起陰山大青山,南抵隴山黃龍山橋山,西至賀蘭山六盤山,東達呂梁山、太行山,總面積37萬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二大沉積盆地(居中國四大盆地第二位)。

盆地渤海—華北盆地

渤海—華北盆地是相連的兩個盆地即渤海灣盆地(22萬)和南華北盆地(10多萬),共30多萬平方公里。

盆地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與上述3個盆地的自然景色迥然不同,這裏江水滔滔終年不息,葱鬱的山林、翠碧的田野襯托着紫紅色的土壤,紅綠相映成趣,使這個被譽為“天府之國”的盆地顯得分外妖饒。
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屬丘陵狀盆地,面積約26萬多平方公里,不但形式完整,而且是一個標準的構造盆地。四周邛崍山、龍門山、大巴山、巫山及大婁山環繞,海拔1000~3000米,多紫紅色砂頁岩,故有“紫色盆地”、“紅色盆地”之稱。大約距今1.35億年前,四川盆地還是一個內陸大湖。後因地殼運動,周圍上升為山地,東緣的巫山地形較低,湖水從巫山溢出,湖底逐漸乾涸成為盆地。在地殼水平運動的作用下,盆地山脈都成西南—東北方向排列,以川東一帶地勢最高,華鎣山最高峯海拔約1800米,成為盆地中的最高點。盆地中部丘陵和緩起伏,面積幾乎佔盆地一半以上,形成一個丘陵性盆地。

盆地松遼盆地

松遼盆地形狀近似菱形,西臨大興安嶺,北與小興安嶺為界,東部為張廣才嶺,南接康平—法庫丘陵地帶。盆地中間是嫩江、松花江、遼河水系流經的平原沼澤區,地面海拔120~300m,長約750公里,寬330~370公里,主軸沿北北東方向展布,面積約26萬平方公里,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典型陸相沉積盆地之一。地跨黑龍江、吉林、遼寧和內蒙古等三省一區,其中在黑龍江的面積11.8萬km2。

盆地柴達木盆地

柴達木盆地是青藏高原上陷落最深的一個巨大盆地,略呈一不等邊的三角形。位於青海省阿爾金山、祁連山、崑崙山間,東西長800公里,南北最寬處350公里,面積25萬78平方公里,由許多小型的山間盆地所組成。盆地西高東低,海拔2500~3000米,比塔里木盆地高2~3倍,是一個高原型盆地。從盆地邊緣至中心依次為戈壁、丘陵、平原、湖泊。
“柴達木”蒙古語即“鹽澤”的意思。二三億年前這裏還是一個大湖,後來盆地西部上升,湖面逐漸縮小,留下5000多個鹹水湖。位於盆地中央的察爾汗鹽池是中國最大的鹽湖,面積約1600平方公里,儲鹽量達250億噸,可供全國人民食用8000年之久。鹽湖表面結成大面積堅硬深厚的鹽蓋,最厚處達15米。貫穿盆地南北的公路,有31公里長的路面就是建築在察爾汗鹽湖的鹽蓋上;這裏的不少房屋也是用鹽塊砌成的。盆地上還有五光十色的鹽結晶,其中水晶鹽塊可以雕刻成各種藝術品。柴達木不僅是鹽的世界,而且還具有豐富的石油、石棉以及各種金屬礦藏,曾被人們譽為“聚寶盆”。如今,這個沉睡千年的“聚寶盆”,正在建設成為中國西北的重要工業基地之一,其東部和東南部已成為新墾農業區。

盆地西藏羌塘盆地

羌塘盆地22萬平方公里。羌塘盆地在藏北羌塘高原。羌塘盆地環抱於崑崙山脈以南,岡底斯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以北。羌塘盆地位於青藏高原腹部,位於可可西里—金沙江縫合帶、班公湖—怒江縫合帶之間,面積約22萬平方千米,是一沉積盆地,分為羌南坳陷、中央隆起、羌北坳陷。

盆地準噶爾盆地

準噶爾盆地 準噶爾盆地
準噶爾盆地位於天山以北,天山與阿爾泰山之間,西北、東北和南面均為高山所包圍,呈一個文字不等邊的三角形,面積約18萬平方公里。盆地地勢由東向西微微傾斜,東端海拔高度可達千米,而西部的湖沼窪地已下降到200~400米,艾比湖水面高程僅189米,是盆地最低部位。
準噶爾盆地的地形結構與塔里木盆地相似,但四周的山嶺有許多缺口,所以盆地形狀不如塔里木完整。盆地東西兩端較為開展,成為中國通往中亞的孔道。盆地的海拔平均約500米,向東地勢漸高,與內蒙古高原相連接。盆地內部景色較為複雜,有草原、沙漠、鹽湖、沼澤。其中沙漠僅限於中部及東部,即瑪納斯河以東,統稱為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這裏氣候乾燥,沙丘比較小,高度也較低。瑪納斯河以西,降水量較多,大部分為草原和沼澤地帶。盆地西部有高達2000米的山嶺,但是有幾個缺口,西北風吹入盆地內,因而冬季氣候寒冷。
準噶爾盆地有着豐富的石油、煤和各種金屬礦藏。盆地西部的克拉瑪依是中國較大的油田之一。北部阿爾泰山區自古以來以盛產黃金著名。準噶爾盆地的綠洲較少,主要分佈在天山北側;盆地東緣因沒有高大山脈為綠洲的發育提供水源,所以基本上沒有什麼綠洲。

盆地東海盆地

海相盆地裏最大是東海盆地(26萬)。

盆地珠江口盆地

珠江口盆地南海北部大陸架和陸坡上的一個大型新生代為主的沉積盆地沉積岩厚度大於10000米。14.7萬平方公里。有油田。
參考資料
  • 1.    王成善 李祥輝主編.沉積盆地分析原理與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