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皇漢

(漢語詞彙)

鎖定
皇漢最早指漢朝。在古代和近代,皇漢常作為漢民族的代稱和別稱。20世紀初,鄒容為了推翻清朝的皇權,使用皇漢民族的概念鼓動排滿革命,對武昌起義、辛亥革命影響巨大。當代網絡上的“皇漢”,一般指部分崇尚漢文化,喜歡討論民族、文化、藝術及歷史的人士。
中文名
皇漢
外文名
Han Chinese Purist
拼    音
huáng hàn
出    處
班固《西都賦》、鄒容《革命軍》
釋    義
原指漢朝或漢族

皇漢詞語解釋

皇漢讀音

拼音:huáng hàn
注音:ㄏㄨㄤˊ ㄏㄢˋ

皇漢釋義

如大漢
1.漢朝(Han Dynasty )
2.漢族(the Han nationality)
[1] 

皇漢出處

漢朝班固西都賦》:“蓋聞皇漢之初經營也,嘗有意乎都河洛矣。
陸機漢高祖功臣頌》:“霸楚實喪,皇漢凱入。”
南朝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陳琳》:“皇漢逢屯邅,天下遭氛慝。”(此“漢”是河流的意思)
陳去病《論戲劇之有益》:“曩遊東國,交接其士庶,見其習尚風俗,無一非我皇漢二百六十年前所固有之習尚風俗也。”
魯迅《三閒集·“皇漢醫學”》:“我們‘皇漢’人實在有些怪脾氣的。”

皇漢歷史沿革

玄、纁皆為華夏文化中的色彩名稱
玄、纁皆為華夏文化中的色彩名稱(2張)
1.“皇漢”用來作為漢朝的美譽敬稱,李賀《感諷》詩:“皇漢十二帝,惟帝稱睿哲”,陳琳:“皇漢逢屯邅,天下遭氛慝”。
2.在五胡十六國期間,少數民族匈奴人建立的政權,也自稱“皇漢”,如《晉書·劉聰載記》載劉聰之語云:“晉氏暗虐,視百姓如草芥,故上天剿絕其祚,乃眷皇漢,蒼生引領息肩,懷更蘇之望有日矣。”
武昌起義與皇漢 武昌起義與皇漢
3.鄒容《革命軍》:“滿洲人率八旗精鋭之兵,入山海關定鼎北京之一日,此固我皇漢人種亡國之一大紀念日也!。”雷鐵崖的《中國已亡之鐵案説》中説的更為坦率和露骨“故夫中國之亡非亡,定於漢人之為主與否。歷朝易姓而漢人不易,故中國不亡,若中國之君為異族,則中國決定為亡國,次直截了當之言,一見而解,無須援拒法理。”因此要“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2]  1903年劉成禺寫成《太平天國戰史》16卷,孫中山為之作序雲:“漢公是編,可謂揚皇漢之武功,舉從前穢史一澄清其奸,俾讀者識太平朝之所以異於朱明,漢家謀恢復者不可謂無人。洪門諸君子手此一編,亦足徵高曾矩矱之遺,當世守其志而勿替也。” [3] 
4.中醫傳至日本,被譽為漢方醫學,或稱之為皇漢醫學。日本人湯本求真做的《皇漢醫學》中,可見扶桑對中華漢醫的推崇。中醫在西方醫學傳入之前其名號未分中西,而以國醫,皇漢醫學稱之。後世其名號傳入日本,而民國廢除中醫致使“皇漢醫學”其名不再使用。
5.《辛亥首義歌》:“復我皇漢,完我自由,家國兩尊榮。”
6.《辛亥革命軍奉天討滿檄文》:惟我皇漢遺裔,弈葉久昌,祖德宗功,光被四海。……
7.鄒容革命軍》:“據中國本部,棲息黃河沿岸,而次第蕃殖於四方,自古司東亞文化之木鐸者,實惟我皇漢民族焉。”

皇漢引申含義

皇漢近代含義

1903年5月,一本署名“革命軍中馬前卒鄒容”的書——《革命軍》由上海大同書局正式出版,這是最早出版宣傳革命的單行本書籍,使“舉國上下,無不震動”。鄒容在《革命軍》自序署明“皇漢民族亡國後之二百六十年”。 [4]  孫中山説:《革命軍》“為排滿最激烈之言論”,“華僑極為歡迎,其開導華僑風氣,為力甚大。” [5]  《革命軍》一書風行全國,不少青年正是受這本書的鼓舞,走上了革命道路。 [6]  清政府極度恐慌,驚呼:“此書逆亂,從古所無。”通過上海租界工部局,當年6月30日製造了震驚中外的“蘇報案”,將章太炎逮捕。
革命軍 革命軍
孫中山在舊金山致公堂和中西日報社的幫助下,刊印《革命軍》11000冊,分寄美洲、南洋各地。1906年10月孫中山又給新加坡的同盟會員寄去《革命軍》樣本,囑咐:“從速印之,分派各地,必能大動人心,他日必收好果。”1912年3月29日,孫中山更念“鄒容當國民醉生夢死之時,獨能著書立説,激發人心”之功,以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名義下令追贈鄒容為陸軍大將軍,“賜卹崇祀”。黃興也曾“以攜帶鄒容所著《革命軍》、陳天華所著之《猛回頭》二書,零星贈送軍學各界至四千餘部之多”。武昌起義前,《革命軍》在武昌的革命士兵中幾乎是人手一冊。 [7]  魯迅説:“便是悲壯淋漓的詩文,也不過是紙片上的東西,於後來的武昌起義怕沒有什麼大關係,倘説影響,則別的千言萬語,大概都抵不過淺近直截的革命軍馬前卒鄒容所作的《革命軍》。” [8] 

皇漢網絡含義

“皇漢”一詞今日多出現在網絡上,一般指那些崇尚漢文化、熱愛華夏、喜歡討論民族、文化及歷史問題,同時排斥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化的人。
“皇漢”人士主張:“皇漢”一詞實際形容了正統的文化民族觀點,也就是華夏族,現今的很多人容易將華夏族和中華民族概念混淆,而實際上華夏民族就是以漢族的前身,而中華民族是指華夏族與中國邊疆少數民族的民族共同形成的國家民族,是地域概念,中華民族實際上是國族概念而非民族概念,與華夏民族完整的民族共同體是有本質差別的。
但反對的人認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解釋是:“多元”是指各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發展的歷史,文化、社會也各具特點而區別於其他民族;“一體”是指加入中國國籍的各民族的發展相互關聯,相互補充,相互依存,與整體有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繫和共同的民族利益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