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百侯鎮

鎖定
百侯鎮,隸屬於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位於大埔縣境東部,西接湖寮,東連大東、雙溪,北靠巖上,西鄰湖寮,南依平原、楓朗。 [1]  總面積110.24平方千米,2018年户籍人口為30017人。 [2]  截至2020年6月,百侯鎮下轄14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 [3] 
百侯鎮素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幹部之鄉”等美譽。2010年,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榮譽稱號。 [4]  2019年12月30日,百侯鎮入選首批“廣東省旅遊風情小鎮”。 [5]  百侯還是全國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理論實踐基地之一,被譽為“北有曉莊,南有百侯”。 [6] 
2016年,百侯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6.9億元,同比增長11.5%;農村人均純收入達12160元,同比增長10.6%;地税收入達358萬元,同比增長12.2%;國税收入達267.8萬元,同比增長13.5%;共引進招商引資項目2個,引入資金3億元。 [7] 
中文名
百侯鎮
別    名
白堠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
地理位置
大埔縣境東部
面    積
110.24 km² [2] 
下轄地區
14個行政村、1個社區(2020年) [3] 
電話區號
0753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3.00 萬 [2] 
車牌代碼
粵M

百侯鎮歷史沿革

百侯原名白堠,這一名稱,最早可見於舊寨裏村“蔡仙人圳”水口旁的宋代石刻。 [8] 
據明、清縣誌載:原在大產(今大東)所設巡檢司署,後曾移駐此。
清朝康熙年間,當地進士楊之徐倡儀改“白堠”為“百侯”,取“白侯轄地,出百位封侯”之意,至民國初年正式採用“百侯”的名字。 [8] 
民國時期先後置百侯區、梅河區署於此,前者包括今百侯、大東、楓朗、雙溪4區域。
1952年,楓朗、雙溪另立石雲區。
1957年,分立大東鄉。
1958年,大東鄉又合併人百侯公社;。
1961年,析出大東公社。至此,百侯自立社、區。
1986年冬,改為鎮。 [1] 
客家古鎮 人文百侯 客家古鎮 人文百侯

百侯鎮行政區劃

截至2020年6月,百侯鎮下轄14個行政村(曹鮎村、軟橋村、舊寨裏村、帽山村、曲灘村、橫乾村、東山村、南山村、新樂村、蘇姑坪村、武塘村、白羅村、侯南村、侯北村)和1個社區(百侯社區)。 [3] 

百侯鎮地理環境

百侯鎮位置境域

百侯鎮,位於大埔縣境東部,西接湖寮,東連大東、雙溪,北靠巖上,西鄰湖寮,南依平原、楓朗, [1]  總面積110.24平方千米。 [2] 

百侯鎮地形地貌

百侯鎮境內東有廓山嶂,西有帽山,中間低平,為大埔縣第二大盆地。境內以帽山為最高,海拔891米。 [1] 

百侯鎮水文

百侯一角俯瞰 百侯一角俯瞰
梅潭河水經南山、白羅、東山、上村、侯北、侯南、曲灘等村,自東向西貫穿百侯鎮境,經湖寮和三河鎮注入韓江。 [1] 

百侯鎮礦產資源

百侯鎮主要礦物資源有鈉長石、石英石、黏土、陶泥等。 [1] 

百侯鎮人口

2018年,百侯鎮户籍人口為30017人。 [2] 

百侯鎮經濟

2016年,百侯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6.9億元,同比增長11.5%;農村人均純收入達12160元,同比增長10.6%;地税收入達358萬元,同比增長12.2%;國税收入達267.8萬元,同比增長13.5%;共引進招商引資項目2個,引入資金3億元。 [7] 

百侯鎮歷史文化

百侯鎮得名由來

相傳,古時舊寨裏和馬山頂等山頭設有為兵防互通信息用以報警之煙墩,稱作“堠”。此堠是用白石白土(瓷土)砌成,故為“白堠”,後來成為地名。清朝康熙年間,當地進士楊之徐倡儀改“白堠”為“百侯”,取“白侯轄地,出百位封侯”之意,至民國初年正式採用“百侯”的名字。 [1]  [8] 

百侯鎮方言

百侯鎮通行客家語 [9] 

百侯鎮文化之鄉

百侯素稱“文化之鄉”,人才輩出。明清兩代,從百侯走出了5位翰林、24位進士和134名舉人,翰林有清康熙年間的蕭宸捷,楊纘緒、楊黼時與楊演時兄弟,以及嘉慶年間的張翱;進士則有入清後粵東第一個進士蕭翱材、楊之徐及張翱之父張樹勳等。 [1]  [8]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百侯鎮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百侯鎮
一腹三翰林
一腹三翰林是説百侯鎮士紳楊之徐的三個兒子,五子楊纘緒、六子楊黼時、七子楊演時先後於康熙六十年(1721年)、乾隆元年(1736年)和乾隆十年(1745年)考中進士,均被欽點為翰林。 [10] 
同榜三進士
同榜三進士是指乾隆十年(1745年),楊成梧、楊演時、楊文振“同捷南宮”,成為同榜進士。 [8]  [10] 
同堂七魁
同堂七魁是指楊之徐同期考中舉人有七個孫子。但實際上楊之徐的孫子遠不止這“七魁”,其原配夫人吳氏所出的另外四個孫子也在這一時期考中舉人。 [10] 

百侯鎮非遺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有鯉魚舞鯉魚燈)、百侯龍珠燈五鬼弄金獅百侯薄餅百侯牛肉乾憶子粄等。 [13] 

百侯鎮風景名勝

百侯鎮位於有着“客家香格里拉”美譽的大埔縣東面,梅潭河自東向西貫穿而過,將古鎮劃分為南北兩片。百侯鎮是梅州最早獲評“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鄉鎮,也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百侯名鎮旅遊區的所在地。 [13] 

百侯鎮明清古屋建築

作為清代粵東地區的科舉重鎮,百侯古鎮留下了眾多名人故居、仕宦官邸、書齋等。據統計,百侯現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屋建築共120多座,其中既有官宦富商的深宅大院,又有別具一格的大小祠堂;既有原始典型的客家民居,又有亦中亦洋的建築院落。 [8]  [13] 

百侯鎮通議大夫第

通議大夫第是乾隆年間陝西按察使楊纘緒的故居,是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座九廳十八井的府第式客家大院。通議大夫第是三堂四橫屋,上堂懸掛着乾隆皇帝賜給楊纘緒夫人藍氏的“七葉衍祥”匾額,褒獎其敬老愛幼,上見祖、父、下見曾孫、玄孫。 [8] 

百侯鎮肇慶堂

敬修衍慶——肇慶堂門樓 敬修衍慶——肇慶堂門樓
肇慶堂,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1917年,由侯南村人楊敬修的三兒子楊蔭垣興建。建房時選取優質石材、木料,並從各地請來建築、雕刻、繪畫水平精湛的工匠,建造西式洋樓時還特地聘請外國人監工,歷時3年才落成。正堂的橫匾“肇慶堂”是原國民黨將軍張發奎所書,下堂橫匾“人登壽域”則是民國名人陳炯明所書。 [8] 

百侯鎮太史第

太史第位於侯南村,始建於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系“一腹三翰林”之一楊黼時所建。磚木結構,三進院落二橫屋,九廳十八井,佔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該建築規模宏大,是典型的殿堂式圍龍屋,如今是百侯農耕文化博覽館,成為古民居活化的樣板。 [13] 

百侯鎮蘭台書室

蘭台書室坐落在通議大夫第旁,由“一腹三翰林”之一的楊纘緒妻子藍氏所建,供族人子弟讀書。從書室門口望去,一眼可見四道或方或圓的門檻,寓意深遠。一方一圓的造型表示“無規矩不成方圓”,四道門檻代表古時科舉的童試、鄉試、院試、會試。 [13] 

百侯鎮百侯三十六巷

“石路逶迤略約斜,映山紅是杜鵑花。牛行屋後雞棲樹,世長茅檐三五家。”楊黼時詩中描繪的山村小景,至今在百侯仍可見。行走在百侯三十六巷,鵝卵石鋪成的石路蜿蜒曲折,偶爾能看到屋主為求平安在牆上刻有“石敢當”的小石碑,巷頭巷尾隨處可見古樸大方、精美絕倫的古建築。 [13] 

百侯鎮企南軒

企南軒原是楊之徐所建的書齋,損毀後於民國年間重建。如今所見的企南軒由一座堂屋和一座西式洋樓組成,西式圓弧門窗與中式窗格渾然一體。 [13] 

百侯鎮海源樓

海源樓建於1917年,是百侯人楊潮南在馬來西亞經商兼做“水客”發家後建造,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典型建築。它的大門設計為歐洲教堂風格,而屋頂又繼承了客家民居建築特點,呈“人”字形,一中一洋相得益彰,為人稱道。 [13] 

百侯鎮著名人物

古代的百侯,文傑眾多。近代的百侯,依舊人才輩出。在“俊採星馳”文化牆上,記錄着從百侯走出的11位將軍、院士和名人賢達,如抗日名將羅卓英、老一輩革命家楊應彬、科學院院士楊文采和著名的愛國華僑、大實業家蕭畹香等。 [13] 

百侯鎮榮譽稱號

百侯五香牛肉乾 百侯五香牛肉乾
2010年,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榮譽稱號。 [11] 
2019年12月30日,百侯鎮入選首批“廣東省旅遊風情小鎮”。 [5] 
2021年6月,大埔縣百侯鎮黨委被中共廣東省委授予“廣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12] 
2023年10月,被評定為“2023年廣東省森林城鎮”。 [1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