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翱

(清朝嘉慶十二年丁卯科廣東鄉試解元)

鎖定
張翱(1785-1819),乳名詵羽,字思飛,號儀坡,諡文敏,廣東大埔百侯南山人,清嘉慶進士,翰林學士,科舉考試的神童。清朝嘉慶十二年(1807) 丁卯科廣東鄉試解元。清朝嘉慶十九年(1814)甲戌科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丁丑散館,任工部屯田司主事。 [3] 
全    名
張翱
別    名
乳名詵羽,字思飛,號儀坡,諡文敏
所處時代
清朝
出生地
廣東大埔縣
出生日期
1785年
逝世日期
1819年
國    籍
中國
性    別

張翱人物簡介

張翱,字思飛,號儀坡,樹勳長子。百侯南山村人。聰穎絕倫,過目成誦。嘉慶十一年(丙寅,1806)舉鄉試第一,十九年(甲戌,1814)會試第十一名進士。其文鴻博偉健,評文者以為在第一人之上。選庶常,散館改工部屯田司主事。才高學博,最為鄉闈座主尚書花傑所器重。遣其子演春、應春就邸受學。二十四年(己卯,1819)遽以疾卒,年僅三十六。親屬無一在京得視含殮者。演春兄弟為摒擋運柩歸葬。傑哭以聯雲:“於人亦何尤,可憐白髮雙親,生子聰明成不幸;自古皆有死,但惜青雲一瞬,如君寥落正堪悲!” 生平博涉書史,勤於著述。下至醫、卜、星相、堪輿之學,靡不旁通。鄉舉後次年會試報罷,省父新城,與浙人錢衡星鈴、錢軾次軒兄弟為莫逆交。暇則偕覽名勝,遍大江南北,乘興吟哦,長篇短歌,不一而足。所著《金陵遊草》家藏未梓。惟《詠項王墓》七律雲:“叱吒風雲蓋世雄,萬夫辟易起江東。八千子弟亡嬴氏,百二山河屬沛公。漁父渡連秋草碧,美人淚灑杜鵑紅。蕭然七尺殘碑在,枯木寒鴉夕照中。”膾炙人口,和者無數。然實不如其《舟夜遺懷》雲:“墨雲四顧正茫茫,疑霧疑煙接大荒。一夜風聲千葉雨半船月色五更霜。愁中借酒添新夢,客裏逢人話故鄉。 水驛山郵都日記,零星檢點付詩囊。”為氣格神味兩臻其極雲。 [2] 

張翱人物生平

張翱,清乾隆五十年(1785)正月廿五日生於大埔縣百侯南山村。進士張樹勳長子。張翱幼年聰穎絕倫,過目成誦。13歲承受外祖父楊侖(百侯南山岩下人)在饒平城北讀書。每次考鄉縣試皆得第一,府學第一,補博士弟子員。
嘉慶十二年(1807)丁卯鄉試解元,時年二十三歲。嘉慶十三年(1808)戊辰科和嘉慶十六年(1811)辛未科兩次會試落第,期間在浙江新城探父、遊學。嘉慶十九年(1814)甲戌會試,中式第十一名進士,殿試登二甲第57名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丁丑散館,任工部屯田司主事。嘉慶二十四年(1819)七月十七日,遽以疾卒於北京官舍,年僅35歲。
張翱參加鄉試時,時翰林院編修、陝西道御史花傑任廣東鄉試正主考,對張翱的才學極為賞識。後曾讓其子演春、應春兄弟師從張翱。張翱去世時,無親人在京,花傑遂讓演春兄弟為其料理後,並運靈柩返鄉歸葬。 [3] 

張翱個人作品

張翱自幼博涉書史,勤於著述。下至醫卜星相,堪輿之學,靡不旁通。在其《致胞弟思徐思舒論作詩文書》中雲:著有《江南遊草》、《席珍》、《時文》、《浙詩》、《經腴集錦》、《詩料集錦》、《琅玕字輯》、《春藻摛華》以及《十三經集句》、《分類經史對語》、《集腋粹言》、《星學訂證》、《地學訂誤》、《六壬總訣》、《諏日合表》等。入京後所著,多遺存於花傑家。民國期間,其後人張小春先生將其部分著作匯抄成冊,名《張儀坡太史詩集》(鄒魯題簽),在香港付梓。近人又新發掘有《登岳陽樓》、《登黃鶴樓》、《春雨山遊》、《南山八景》五七律詩以及《花燭文》賦等。讀其詩作,有如王維筆調,通俗傳神,詩中有畫。其中,《釣台懷古》、《六和塔》、《嶽王廟》及《項王墓》,系在浙所作,最為世人所傳頌,和者亦多。大埔縣《百侯楊氏文粹》中,有楊司諫、楊夢珠、楊炳南等的項王墓屬和詩。特別是《項王墓》,可謂是張翱的代表作。詩云:叱吒風雲蓋世雄,萬夫辟易霸江東。八千楚甲亡贏氏,百二秦關屬沛公。漁父渡連秋草碧,美人泣灑杜鵲紅。蕭蕭七尺殘碑在,古木寒鴉夕照中。
張翱不僅擅於詩對,對於應試的時文(八股)之道“功甚深,見聞亦廣,所著亦當。”對一般文章創作,也頗心得而且自負。他在《致胞弟思徐思舒論作詩文書》道:“......作詩作文之法.前屢言之,然亦在人之善悟,總以機神為主,而以情文輔之。用意顯,一沉晦便抹之;用筆快,一鈍滯便抹之;用詞新,一陳腐便抹之。股中用疊句,便厚頓挫,用史筆便古。吾弟之文病,在能重而不能輕,情文亦少機神,亦欠流動,能於題中字字作飛鳴之勢則得之矣。所謂情文者,在用經義於聲調中求之。凡作文,初不患雜而患枯。眼中無物,胸中無物,故言之格格不吐則枯矣。下筆時須膽大,眼中有空千古之想,題目須看得松,不要看拘,舉重若輕,因小見大。周犢山先生文與兄作,頗作此意。落脈須直,下語如鑄,前人行機之文,尤須多看。”從此信中可窺到張翱閲讀之廣,著作之富。 [3] 

張翱軼事典故

張翱,大埔縣百侯鎮南山村人,清朝翰林。23歲那年,張翱參加嘉慶十二年(1807)丁卯科鄉試中解元(第一名)。30歲參加嘉慶十九年(1814)甲戌科會試中第十一名;殿試中二甲進士第五十七名,選翰林院庶吉士。嘉慶二十二年散館後,任工部屯田司主事,誥授奉直大夫。嘉慶二十四年七月十七日病逝於北京官舍,年僅35歲。
民間有關他的傳説故事很多,為世人所熟知的這裏不提,現補述二則有關張翱的故事 。
公孫五進士
張翱自幼聰明過人,有神童之譽,因此也很自負,有點瞧不起別人。有一次,其外祖父楊侖(貢生)帶他到百侯楊氏祠堂去拜祖。楊氏是科甲門第,祠堂裏密密地掛滿了功名榮匾,有名的“一腹三翰林”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張翱一開始也認真地一一細看,外祖父便問:“翱仔,你喜歡哪一塊呢?”張翱驕傲地説:“我要的這裏都沒有(意思是要超越這些)。”外祖父知其才智過人,但未免有點自高自大了。當時他也沒説什麼,認為有雄心壯志超越前人,也是好事。
後來,張翱果然中瞭解元、進士、翰林,但這些功名在楊氏祠堂裏都有。當初説是要楊氏祠堂裏沒有的,大話又説出去了,收不回來了,那怎麼辦?只好來個虛名的“公孫五進士”,即把外祖父那邊“一腹三翰林”的四進士(進士楊之徐加上三個兒子都是進士)搬進來,湊成五進士。這事雖然有點風馬牛不相及,但“公”與“孫”是有聯繫的,外祖父那邊的上代叫“公”是不會錯的。張翱別出心裁,知道自己姓裏的實力不夠,把外祖父那邊的人馬也搬過來應付一下。雖有攀附之嫌,但似乎也是靈活應用,讓人不容置喙。
南山與南塘
張翱中了進士後,在點翰林時,要進行殿試。皇帝見他才思敏捷對答如流,便問他是哪裏人氏。張翱當然知道自己是廣東大埔南山人,但覺得“山”字太俗,不大好聽,怕皇帝會笑他是“山貨”、“山巴佬”,便假稱自己是“南塘”人。説出來以後,張翱也知道自己失口,但又不好更改,便任其自然。對此,皇帝心想:“深山還可以藏猛虎,池塘難出大蛟龍。”這是地方條件所限也,只是替他感到有點惋惜。據説,張翱沒中狀元與英年早逝都與此有關。不過,這些都是傳説,也沒有什麼科學根據,只可作茶餘飯後的談資罷了。 [1] 

張翱人物紀念

1985年,張翱誕辰二百週年時,大埔縣為其組織紀念活動,編輯出版了《大埔張翱儀坡太史遺作選集1985年乙丑二百週年誕辰紀念刊》。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