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纘緒

(清朝陝西按察使(大埔籍))

鎖定
楊纘緒(1697-1771),字式光,號節庵,廣東大埔縣百侯鎮侯南村人,生於康熙丁丑年(1697年)閏三月,康熙六十年(1721年)中進士,選庶吉士,改吏部員外郎,遷山西省監察御史,後累官至陝西按察使。其為官清正硬直,有膽氣。曾以焦弘勳案與莊親王抗禮,秉公執法,不附不阿,驚動京師,名噪一時。其妻因上事祖姑,下逮元孫,而受御賜“七葉衍祥”金匾,仍懸掛在中堂。 [1]  [8] 
楊纘緒曾任浙江道監察御史,甘肅階州、慶陽府知府,江蘇松江府知府以及廣西桂林府泗城府鎮安府等地知府,乾隆十九年(1754)升為浙江分巡金衢嚴道,乾隆二十二年(1757)任陝西按察使。於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告老還鄉,誥授通議大夫。著有《粵秀課藝》、《佩蘭齋詩文集》等,其事蹟載於《廣東通志》等。他孝順雙親, 謹遵母訓,為官清正,剛正不阿,留下良好的家風。 [6-7]  楊纘緒曾兩次出任清代廣東最高學府廣州粵秀書院山長,門下出了狀元莊有恭、翰林史成修、翰林胡杰等大批優秀科舉人才,被稱為“狀元之師”, [8] 
全    名
楊纘緒
式光
節庵
所處時代
清朝
出生地
廣東大埔縣百侯鎮侯南村
出生日期
1697年
逝世日期
1771年

楊纘緒人物簡介

楊纘緒,又名纘時,乳名弦五,字式光,號紫川,晚年別號節庵。大埔縣百侯侯南村人,楊之徐第五子,“一腹三翰林”之一。
楊纘緒幼承父訓,10歲能文,康熙五十六(1717)丁酉鄉試以《易經》中式第四名舉人,康熙六十年(1721)辛丑科登金榜三甲第46名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年25歲。授澂士郎,後改任吏部驗封司員外郎。雍正元年(1723)授奉直大夫,後升任浙江道監察御史,協理陝西道事。
雍正二年(1724)甲辰年欽命順天闈監試。4月因參與會審莊親王府財務總管焦弘勳案時秉公執法,不媚權貴,不肯畫題,得罪刑部和小莊親王,被罷官。罷歸後在家教導弟侄,使同堂弟侄,數以科甲仕宦。其外甥丘元遂也得其親授。雍正十二年(1734)甲寅年,受兩廣總督鄂彌達、廣東巡撫楊永斌聘請,掌教廣州粵秀書院
乾隆元年(1736),特旨徵召,以知府起用,初任甘肅慶陽府知府,不久因母逝回鄉,服闋後任江蘇松江府知府。松江居民大半以煮鹽為業。自浙督李衞整頓鹺務,就產鹽地設肆專員售賣,緝私稽灶,庚子肩挑負者亦盡法究處。而犯者愈眾,民灶交困。楊纘緒乃請仿浙屬杭、嘉、寧、紹近場州縣肩引之法。肩商至縣領引,課輕引便,又許附近貧民負賣,於是民不犯法。在任期間還懲訟棍以警奸,立科條以訓民,案牘一清。
乾隆十年(1745)調任廣西桂林府知府。在任內曾為陸婦李氏雪冤,得上司肯定。人贊其辦案如神,不啻再世包公。乾隆十三年(1748)調任廣西泗城府知府、兼署鎮安府知府,曾捐俸創修泗城雲峯書院、立義冢。鎮安毗鄰交趾(今越南),楊纘緒建柵設卡,募兵戍守,邊境得以相安。乾隆十九年(1754)升為浙江分巡金衢嚴道,陛見熱河,蒙天顏温語,獎勵以“三朝舊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高宗南巡,楊纘緒“奏對稱旨”,擢為陝西按察使。疏請編查保甲,會巡道巡行各屬實力稽查,以收實效。乾隆二十四年(1759)告老還鄉,誥授通議大夫。
楊纘緒一生熟讀經史,至老手不釋卷,著有《粵秀課藝》、《佩蘭齋詩文集》等,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辛卯卒,享年75歲。事蹟載《廣東通志》。 [6] 

楊纘緒主要事蹟

楊纘緒,幼承父訓,刻苦學習。康熙六十年(1721)中進士,選庶吉士,改吏部員外郎,遷監察御史。後因焦弘勳案不肯畫題被罷官。
父楊之徐,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進士,曾知河南光山縣,頗有政聲。他幼承父訓,康熙六十年中進士,選庶吉士,改吏部員外郎,遷監察御史。
楊纘緒因為焦弘勳案不肯畫題曾被罷官。焦弘勳案之始末是:焦弘勳,原是莊親王博果鐸的護衞,莊親王一向很信任他,王府的一切經濟出入由焦料理,後不知何因失寵於莊親王,王府中一些人落井下石,在莊親王面前説焦弘勳的壞話,説焦侵吞王府財產。莊親王不問情由,大施鞭撻,遺囑還特別寫明,死後不準焦弘勳穿孝。莊親王死後,兒子允祿承襲王位。王府中對弘勳有意見的人,千方百計找機會在允祿面前説弘勳的壞話。有一次弘勳做壽,弘勳已出嫁的女兒送來壽麪祝壽。府中人馬上報告允祿,説莊親王尚在服中,弘勳就在家裏大擺筵宴了。允祿一聽大怒,要立斬焦弘勳。案子送到陝西道。後案子由陝西道轉到刑部會審,由楊纘緒裁處此事,允祿也派人監審。田嘉穀與纘緒正商議着這事,馬上到刑部會審這個案子。在允祿的干預下,焦弘勳被迫屈招認罪。楊纘緒深知允祿要置弘勳於死地的原因,楊纘緒深知焦弘勳之屈,於是援引律例説:“律載:奴婢欺盜家長財物百貳拾兩以上的比盜賊例減一等,弘勳所犯的罪,應該不至於死。”王府的人卻説:“康熙三十二年,有人不替王者穿孝服,就判為立決,為什麼你卻援引輕例。”楊纘緒認為這件事並沒有載入定例,雖然舊檔裏有載,不載入定例,正説明不能成為定例,況且焦弘勳是莊親王遺囑中不准他穿孝的,這與應穿孝而不穿孝不同。最後,刑部又改為“情實可惡,擬斬”。楊纘緒卻堅持“以情實可惡決死囚,何以服天下”不肯畫題,而寧願罷官。允祿等又上奏世宗誣楊受賄,結果被下旨革職回籍。
楊纘緒被罷官之後,曾主掌粵秀書院,培養了不少人才。乾隆元年,他又被召還起用,任甘肅慶陽知府,後又出任松江、桂林知府,除弊政、平冤獄,頗多建樹。桂林毗連交趾,他建柵設卡,募兵戍守,邊境以安。後升為浙江金衢嚴道。高宗南巡,又因“奏對稱旨”,擢為陝西按察使。在任三年,冤獄多被昭雪,民頌為青天。享年75歲。
楊纘緒六弟楊黼時,字式袞,號遜亭,乾隆元年(1736)中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七弟楊演時,乾隆十年(1745)中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兄弟三人,俱入詞林,傳為佳話。楊家“一腹三翰院”故事,蓋出於此。 [2-3] 

楊纘緒軼事典故

審理焦弘勳案,不濫籤殺人號
因焦弘勳案觸怒雍正帝,被革職回裏。乾隆登基,朱軾大學士執政召返朝,起用為甘肅慶陽府、浙江松江府知府,因政績顯著,擢金衢嚴道,陝西按察使。
其為監察御史時,因莊親王府焦弘勳案會辦中拒籤號抵制刑部而名振京師。焦弘勳為清莊王博果鐸的護衞,綜理王府家政,深得莊親王信任,權力頗大,王府中人常不滿,眾意欲排擠之。後因莊親王妃死,應五七奠祭辦禮不周全,失莊王意,稍疏遠之。府中人便藉此攻擊他,説他侵吞王府財產。莊親王不察,信以為真,遂將焦收審。後因查無實據,未敢定罪而釋回。莊親王死,其嗣子允祿襲封王位。王府中恨弘勳者,便設法激小王遷怒,存意害之。某日,適逢焦弘勳壽辰,其已嫁之女為表孝心,買麪食酒菜祝父壽,家人共聚慶賀。當時莊親王喪事未完,尚在服喪中,府中人知其情後奏小王,説焦弘勳慶幸莊王死,舉家宴飲甚歡。允祿小王將此情況上奏皇帝,請即將弘勳斬首。帝下旨三司會辦核議。焦弘勳陝西人,此案隸屬陝西道,適楊纘緒與田家谷理該道事,乃到刑部會審。小王派人監視,且言只准嚴辦,不許寬縱。再三拷問,焦不敢申辯,只好俯首認罪。
刑事及都察院眾御史皆承新王意,定斬焦弘勳,十三名御史中,十一名滿御史畫了押,獨漢楊纘緒與田家谷二人不畫押。纘問:“按律奴僕侵主財產壹佰二十兩者,凡此盜例減一等,今焦弘勳所犯與此例同,不當斬。”刑部又以王府中人言,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有某某僕人不為其王穿孝服,旨下立斬。楊又問:“此事載入定例否?”刑部言有檔,未入定例律條。楊曰:“存檔,而不入定例,不合律法明矣。”刑部再以焦弘勳侵謀國家財糧罪擬斬。楊御史又與刑部辯論,謂:“律按侵謀國家財糧者當斬,但焦弘勳所侵謀者屬莊親王私產也,而不是國家財產,莊親王非萬歲爺,而今斬他奈國家名分何!”刑部最後決定以“情實可惡”四字定罪, 一定要斬焦弘勳,強楊御史必簽名上奏。楊問:“法律乃治國之本,今焦無犯律而治罪,僅以‘情實可惡’四字而定人死罪,何以服天下?欲順承王意,則法廢矣。吾寧可去官,此號不可濫籤也。”楊、田二人卒不籤號。此時適逢禮部鄉試,召楊、田二人入順天府監考,故此事暫擱,亦未上奏。
刑部恨楊、田二人不籤號,面奏於允祿新王,王怒,上奏楊、田二御史受賄,故意豁免焦弘勳罪。雍正二年(1724年)萬歲御殿,召滿漢眾御史及刑部諸吏,面詳其案,得實情,釋焦無罪,叱刑部及嚴懲王府肇事者。責楊、田二人曰:“御史有言事之職權,不早聞,自己留清白於千載,致朕有枉殺罪,陷君於不義,其心不可問矣。”本欲治楊瀆職瞞君罪,適內閣大學士朱軾柄政,有寵於帝,朱愛楊才,陰為之庇,乃輕赦楊,革職回裏。 [4] 
一腹三翰院
清康熙年間,百侯村有個文人楊之徐,中舉前常往茶陽城裏樹玉堂書院訪師會友。偶然在一連數天的午間閒步中都發現院外樹下曬着一張草蓆,陽光下那草蓆間隱隱約約顯出龍形的影子。出於好奇他特尋訪了曬席的人,這是一位姓饒的老人。老人初時不願説,後來才告知,因有一女不但生得醜陋,且年近十八還經常遺尿,老伴早逝,為父親的不得不要洗尿席晾曬。楊之徐聽後想一想又問:“這位千金可許了人家?”饒父答:“象這樣的醜女還能有誰要?有人要的話我送都送不及。”事後楊之徐打聽到這女子確是生得醜,年紀這麼大了還遺尿,但很想有機會親眼見一見。後來,打聽到這醜女會來書院摘荔枝,他就暗中侍機偷看。當姑娘爬上荔枝樹頂忙於採摘時,他即到樹前,先是望見樹下有一對繡鞋,再認真往樹上看姑娘時,僅覺她滿臉豆皮,又好似身上有龍形。楊之徐親眼見了饒氏女之後,不嫌醜陋,娶其為妻。據説饒氏出嫁時,茶陽發洪水淹沒城牆,人們説是龍母出行。饒氏賢淑無貌,生下三個兒子都高中翰林,一腹三翰院傳為佳話。 [4] 
聽從母訓明斷案 廢“錫蛇”酷刑
楊纘緒升任陝西按察使後,回鄉探親。楊纘緒的母親為人賢淑善良,生怕兒子濫權不慎製造冤案,乃至草菅人命,便設法試探他。
一天晚上,楊母叫楊纘緒到房間,問他能否破家中的一個案子。楊纘緒不以為然地説:“沒有我破不了的案子。”於是,楊母便開始介紹情況:“近日,沒有外人來我們家,但是家裏不見了幾個雞蛋,不知是什麼人乾的?”楊纘緒聽後,斷言一定是丫環偷了,並説如果丫環硬是不承認,就用家法使她招認。聽到兒子這麼判案,楊母生氣地説: “屈打成招,哪裏有真正的公正?”原來,家中的雞蛋是被老鼠偷走了。楊纘緒知道自己錯了,跪到母親面前請求寬恕。楊母輕撫他的頭,語重心長地説:“兒子,你要記住,人頭落地不可再生!”
楊纘緒回陝西后,隨即將前任所創的“錫蛇”酷刑廢除。後來,楊纘緒便以母親教誨策勉自己,“不造冤案,不殺無辜”。 每當坐堂判案,他便想起“老鼠偷蛋”的事,再也不敢主觀武斷地斷案,而是多方調查研究,不敢馬虎了事。因為楊纘緒明察秋毫、懲惡揚善,百姓稱讚他為當代包青天。 [7] 
孝親流芳 帶“寶物”回鄉孝雙親
楊纘緒是個孝子,當他從陝西回鄉給母親祝八十大壽時,帶回了三個“寶物”。
第一個“寶物”是百侯薄餅。為孝敬母親,楊纘緒帶家廚回家鄉擺壽宴,其中有一道點心“薄餅”,母親十分喜歡吃。楊纘緒便叫家廚留下,要他把“薄餅”手藝傳授給當地村民,母親便能長期吃到“薄餅”。因為孝心傳遞,這種餅從此就在大埔縣百侯鎮流傳,並且有了個“百侯薄餅”的名字。
第二個“寶物”是一小袋砂子。楊纘緒任按察使,掌握生殺大權,如出巡各地,吃飯時吃到砂子,便可殺廚子。他聽從父母教導,要寬厚待人,每逢外出公幹必帶一小布袋,吃飯若有砂子,便暗藏小袋中。在母親壽宴上,他恭敬地呈上小布袋。楊母掂了掂布袋,欣喜地説:“兒啊!你的壽禮何止萬金。”布袋中雖然只是幾十顆砂子,但是挽救了幾十條生命。
第三個“寶物”是鯉魚燈舞。楊纘緒知道父母年老,不方便出去看戲,而且鄉村的文娛活動也不多。當時有一種鯉魚燈舞在陝西很流行,適合老年人觀賞。於是,楊纘緒返鄉前就請西安名師把鯉魚燈舞的要領用文字記錄下來,並且讓丫環、童僕跟着名師演練,把燈舞帶回家鄉為父母和鄉鄰演出。從此,大埔人民就用鯉魚燈舞來迎新歲、賀新春、鬧元宵,並把這項民間藝術發揚光大。 [7] 
按察的“寶物”
楊纘緒為官清正,告老還鄉時兩袖清風,沒帶回什麼黃金珍寶。村裏人都説他做了一輩子官,卻沒有帶回什麼值錢的東西,楊纘緒笑着説:“我也有十分寶貴的東西。”他進房裏打開鎖着的箱,拿出一個小紅布包,鄭重放到眾人面前,人們望着紅布包,不知裏面是什麼寶貴的東西。一位老人動手解開紅布包,解了一重又一重,最後,露在大家面前的是小銅杯裏盛着幾百粒沙頭。大家望着沙頭,望着楊按察,不明白沙頭寶貴在哪裏。楊按察嚴肅地説:“請先數數有多少沙頭。一粒沙頭,就是一顆人頭。這,價值多少?”事後,村裏人才知道,廚師做飯給楊按察吃,要把沙頭等雜物從米里揀去,叫做“吃數米”。如果飯菜裏有沙頭,按當時的規定,廚師是要殺頭的。楊為人仁慈,吃飯時吃到了沙頭,暗地裏把它放起來,沒有聲張,沒有殺掉一個人。事情傳開,人們都説這幾百粒沙頭比金子還寶貴。 [4] 
一肩明月,兩袖清風
據傳楊按察告老還鄉後,有一年,河水氾濫成災,穀物欠收,農民生活困苦,熬過了三荒四月,端午節又到。客家人的端午節是很講究的,有錢大户,豬魚酒肉,親朋盈門,貧苦人家,也要隨俗籌備節料。當時,楊按察一門遠親因無錢過節,一臉愁雲,自然想起了按察公來。但俗雲:“上山擒虎易,開口借錢難”,於是便想了個辦法:拿來一段竹子,用刀破了兩半,但不破竹節,以示過節難也,然後另附打油詩一首,即着人送給按察公。按察乃是明白之人,一看那段竹子,已經明白來意,再看詩文:
黃芩黃柏撈黃蓮,外加熊膽兩三錢;
今需按察菠蘿蜜,急分些許來和丸。
按察公對於這位親戚的苦狀,愛莫能助,雖説為官半生,家中實無積蓄。但人既來,不好叫他空手回去,遂吩咐家人,備足五十兩銀子交付來人帶回。誰知往返兩地,五十兩銀子幾乎耗盡,到家依然兩手空空,不由怪怨起按察公來,當即修書奉寄按察公,並附一聯:
百餘里舟車往還,只因少小知交,故敢轅門求法雨;
五十元官場重大,除卻盤餐旅資,依然空手打秋風。
聯中充滿求不見憐,悵惘冷漠的情緒,按察公只是搖頭,有苦難言,忽而仰天喟嘆:“自古以來,當官發財,天經地義,世人又怎知我這個按察使,官場半生,竟是一肩明月,兩袖清風。” [4] 
崇文重教,作育人才
楊纘緒曾兩次出任書院山長,一次是在雍正十年至乾隆元年(1732—1736)期間,一次是在乾隆六年至乾隆七年春(1741—1742)。地點均為廣州的粵秀書院。他在主講書院過程中,對書院發展和人才培養用力甚勤。楊纘緒的兒子楊德基回憶父親的作為:“時初開書院,府君楷模後進,陶鑄英才,立書院條約,敦崇實行,雅尚清真。”效果也比較明顯,“二年內文風丕振,髦士蒸蒸,列賢書、登黃甲、居清要者,從此不一而足,其德業文望,為廣東士人所欽式”。
楊纘緒在教學過程中,“每課士,必先擬作,以示諸生”,並將所作例文編成《粵秀課藝》,作為學生學習練習的教材範文。因教學方法得當,他門下出了不少優秀的科舉人才,如狀元莊有恭、翰林史成修、翰林胡杰等人。因他被稱為“狀元之師”,他的家鄉大埔縣所在的潮州全郡都以他為榮,有“廣東最高學府粵秀書院第一任主講”的美譽。
楊纘緒致仕歸家後,不顧年邁體弱,受廣東肇慶府地方政府的邀請,曾於乾隆三十二年(1767),掌教於端溪書院,這時離他逝世的時間只剩下四年。可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他為了文教事業奮鬥至最後一息。 [8] 

楊纘緒家族成員

祖父:楊士薰 [8] 
父親:楊之徐 [4] 
母親:饒氏 [4] 
弟弟:楊黼時楊演時 [1] 
兒子:楊德基 [8] 
外甥:丘元遂 [6] 
楊纘緒出生於大埔縣百侯鎮的一個書香官宦家庭,是明代中期白堠豪族楊淮的後裔,祖父楊士薰是位文人和知名地方士紳,父親楊之徐是清初有名的進士,曾任河南汝寧府光山縣知縣,母親饒氏來自茶陽的書香世家。 [8] 
楊纘緒為俗稱“一腹三翰院”的兄長,即楊纘緒與其弟楊黼時、楊演時,在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先後考取了進士,而且都成為翰林院大學士。其父楊之徐亦為清康熙年間進士。 [5] 
楊纘緒重視培養後代,在修建“通議大夫第”時,特地在房屋左側30米處建了一座蘭台書室,供子孫讀書學習。後來,楊纘緒的三個兒子,兩個中舉,一個副榜。他的四個侄子德徵、德瑞、德邵、德彰全部考中舉人,榮稱為“同堂七魁”,御賜“七葉衍祥”的匾額。 [7] 
百侯楊氏書香文脈延綿不斷,及至近現代,中國當代著名經濟學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楊培新、中科院院士楊文采等都是楊纘緒的後裔。 [7] 

楊纘緒人物紀念

楊纘緒逝世後遺體安葬於大埔縣大東鄉坪山。1987年,楊纘緒墓重修,1991年被大埔縣縣政府列為大埔縣文物保護單位 [2] 
2010年,楊纘緒故居通議大夫第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為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對通議大夫第進行了保護性維修。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