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培新

(當代經濟學家)

鎖定
楊培新,1922年生於廣東省大埔縣百侯鎮,少年時曾受教於陶行知、鄒韜奮,1938年在武昌的中華大學經濟專業讀書時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青年救國團武昌區團組織部長、抗敵宣傳隊第三隊書記、重慶《戰時青年》社編輯、恩施《新湖北日報》副刊通訊室主任、重慶《商務日報》採訪部主任、上海《文匯報》經濟版編輯、香港《文匯報》經理、發行人。1949年起擔任中國人民銀行南漢宸行長秘書,協助其研究和制定金融政策,創建金融研究所。是中國當代經濟學家、國務院經濟技術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1985年10月至1989年5月任嘉應大學校長。 [4] 
2016年6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1] 
中文名
楊培新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22年
逝世日期
2016年6月5日
職    業
著名經濟及金融學家
主要成就
曾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人民銀行總行金融研究所所長 [2] 
出生地
廣東大埔縣百侯鎮

楊培新人物生平

楊培新,廣東大埔縣百侯鎮人,1922年出生,曾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人民銀行總行金融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等職,著名經濟及金融學家,1985年10月至1989年5月擔任嘉應大學復辦後第一任校長。梅州市原副市長何萬真同志贊其為梅州文教事業立下汗馬功勞,而他在建國初期,為穩定發展國家金融的“三板斧”,卻鮮為人知。
“其一支筆不亞於一個旅”
楊培新16歲加入中國共產黨,開始活躍在抗日宣傳、辦報等新聞工作中。先後任重慶《戰時青年》編輯、恩施《新湖北日報》副刊通訊室主任、重慶《商務日報》採訪部主任、上海《文匯報》經濟版編輯。楊培新1943年在南方局副書記董必武的安排下,打進重慶《商務日報》,先當記者,後任採訪部主任,並負責聯繫編輯部和言論部。在董必武“在商言商”的指導方針下,不轉左派的言論,也不轉右派的言論,在政治上保持中立,在經濟上充分揭露,矛頭指向四大家族,鼓勵民族資本起來抗爭,進行統戰工作。他被當時亦從事新聞工作、解放後任外交部部長的喬冠華很是欣賞,多次指點他的文章,又要他把所寫的文章集結成冊,這就是《中國經濟動向》一書。周恩來曾對楊培新在重慶《商務日報》的工作做出高度評價,稱“其一支筆不亞於一個旅”。
喬冠華的鼓勵下,楊培新在抗戰勝利後這一時期,先後出版了《經濟新聞讀法》、《新貨幣論》和《中國通貨膨脹論》。在香港出版了《CC豪門資本解剖》、《TV宋豪門資本解剖》、《大財閥蔣介石》等。《新貨幣論》在解放區大量印發,成為銀行幹部的基本教材。也就是這本書,使中國人民銀行第一任行長南漢宸瞭解了他。
協助穩定混亂的金融秩序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面對千瘡百孔的經濟狀況,穩定金融發展刻不容緩。在董必武的推薦下,時任香港《文匯報》發行人、經理的楊培新臨危受命,北上任開國後第一任人民銀行行長南漢宸的秘書,以自己聰敏的學識才智,協助穩定了當時混亂的金融秩序,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安定了人民生活。由此,楊培新從一名經濟新聞工作者,轉型成為一名經濟工作者、經濟學家。
1949年,經歷了連年戰爭的中國,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通貨膨脹。楊培新對於舊中國貨幣政策的演變和造成的惡果,有着親身的體驗。
楊培新首先根據現狀倡建人民政權銀行制度,抑制通貨膨脹。他與南漢宸行長商議,向中央建議在各地建發行庫,各地財政收入,由銀行分支機構交給發行庫,在當地入庫,再由北京總行調撥出庫,此舉使中央統攬全局,又調動了地方積極性,雙輪轉動,看似靈活的金融,卻在中央掌控之中,避免了各自為政的混亂。
楊培新的第二板斧是建議人民銀行派員到蘇聯取經。建國初期金融人才奇缺,楊培新率隊前往蘇聯學習後回到北京,向中央有關負責人彙報,他根據蘇聯和東北經驗建章立制,頒佈了現金管理辦法等,如國家機關、團體、企業只留三天開支的現金,餘款全部存入銀行。公家之間的來往一律不用現金,以轉賬形式支付,使銀行有充足資金做其他流動,充盈了金庫,穩定了大局。
楊培新的第三板斧是為行長支招,使人民銀行“流動”起來,盤活了資金。人民銀行規定各單位必須從銀行提取現金支付工資和開支,國營商場等集體收入現金當天下午入庫,加速了貨幣回籠,減少了貨幣發行,從而避免了貨幣的通漲和貶值。時至今日各單位、企業現金下午準時存入銀行的做法,就是始於建國初期,此舉跨越半個多世紀。 [2] 

楊培新個人著作

主要著作有:《中國經濟動向》(1946)、《中國通貨膨脹論》(1947)、《新貨幣學》(1947)、《C.C.豪門資本解剖》、《T.V.宋豪門資本解剖》(1948)、《舊中國的通貨膨脹》(1962)、《中國的金融》(1982)、《論我國銀行改革》(1983)、《我國社會主義銀行》(1984)、《我國貨幣政策》(1987)、《華俄道勝銀行》(1987)、《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新思路》(1988)。 [3-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