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山長

(漢語詞語)

鎖定
山長,漢語詞彙,拼音是shān zhǎng,解釋是唐、五代時對山居講學者的敬稱。隱者之稱。
中文名
山長
拼    音
shān zhǎng
解    釋
唐、五代時對山居講學者的敬稱、隱者之稱
出    處
《代兒童立春門貼詩》

目錄

山長解釋

山長是歷代對書院講學者的稱謂.五代蔣維東隱居衡山講學時,授業者稱之為山長.宋代將始建於南唐升元年間的廬山白鹿洞的“白鹿國學”(又稱“廬山國學”),改成白鹿洞書院,作為藏書講學之所.元代於各路、州、府都設書院,設山長。明清沿襲元制,乾隆時曾一度改稱院長,清末仍叫山長。廢除科舉之後,書院改稱學校,山長的稱呼廢止。
唐、五代時對山居講學者的敬稱。
隱者之稱。

山長出處

宋·范成大《代兒童立春門貼詩》之三:“盛族推山長,修齡號櫟翁。”
元·吳養浩《象山山長嶽仲遠美任》詩:“雅有嶽山長,三年今在茲。”
《文明小史》第二二回:“﹝總辦﹞本是郎中放的知府,因為辦軍裝的事罣誤了,制台為他學問好,請他做個書院的山長,後來改了學堂,便充總辦之職。”
《宋史·雷簡夫傳》:“簡夫始起隱者,出入乘牛,冠鐵冠,自號‘山長’。”
宋·陸游《遣興》詩:“退歸自合稱山長,變化猶應侍帝晨。”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