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石神君碑

鎖定
《白石神君碑》是刊刻於東漢光和六年(183年)的一方碑刻,又稱“白石山碑”等,無撰書人姓名,屬隸書書法作品,現藏於河北元氏縣封龍山南麓封龍書院漢碑堂。 [1-2] 
《白石神君碑》為圓首碑,有額無穿,額篆“白石神君碑”1行5字。碑陽16行,滿行35行,記述白石神君功德及頌辭,後有前燕元璽三年(354年)所刻題跋一行。碑陰刻題名3列,上列4行,中列12行,下列11行,下刻後人題跋數行。書法上,其結體方整,字形較長,用筆勁健,筆畫富於波磔,與《乙瑛碑》《曹全碑》等齊名。 [2-3] 
中文名
白石神君碑
創作年代
東漢
別    稱
白石山碑
書法類型
隸書
現藏地
河北元氏縣封龍山南麓封龍書院漢碑堂

白石神君碑碑刻內容

《白石神君碑》拓片 《白石神君碑》拓片
碑陽釋文
(碑額)白石神君碑
蓋聞國序民,莫急於禮,禮有五,莫重於祭。祭有二義,或祈或以章德,祈以弭𡧱。古┘先哲王,類帝禋宗,望于山川,徧於羣神。建立域,脩設壇屏,所以昭孝息民,輯寧上下也。白┘石神君,居九山之數,參三條之壹,兼將軍之號,秉斧鉞之威。體連封龍,氣通北嶽,幽贊天地,┘長育萬物。觸石而出,膚寸而合。不終朝日,而澍雨霑洽。前後國縣,屢有祈請,指日刻期,應時┘有驗。猶自挹損,不求禮秩。縣界有六名山,三公、封龍、靈山,先得法食去。光和四年,三公守民┘蓋高䓁,始為無極山詣太常求法食。相縣以白石神君道德灼然,乃具載本末上尚書,求依┘無極為比,即見聽許。於是,遂開袥舊,改立殿堂,營宇既定,禮秩有常。縣出用,備其犧牲;┘奉其珪璧,絜其粢盛。旨酒欣欣,燔炙芬芬。敬恭眀祀,降福孔殷。故天無伏陰,地無鮮陽,水無┘沉氣,火無災燀,時無𨒫數,物無𡧱生。用能光遠宣朗,顯融昭眀。年穀歲熟,百姓豐盈。粟升五┘錢,國界安寧。尒乃陟景山,登崢巆,採玄石,勒功名。其辭曰:┘巖巖白石,峻極太清。皓皓素質,因體為名。惟山降神,髦士挺生。濟濟俊乂,朝野充盈。災𡧱不┘起,五穀熟成。乃依無極,聖朝見聽。遂興靈宮,于山之陽。營宇之制,是度是量。卜雲其告,終然┘允臧。匪奢匪儉,率由舊章。華殿清閒,肅雍顯相。玄圖靈像,穆穆皇皇。四時禋祀。不愆不忘。擇┘其令辰,進其馨香。犧牲王帛,黍稷稻糧。神降嘉祉,萬壽無疆。子子孫孫,永永番昌。┘
光和六年,常山相南陽馮巡,字季祖。元氏令亰新豐王翊,字元輔。長史潁川申屠熊。丞河┘南李邵。左尉上郡白樊瑋。祠祀掾吳宜。史解微。石師王眀。┘ [4] 
碑陽題跋
燕元璽三年正月十日,主簿程疵守門,傳白石將軍教:吾祠今日為火所燒。┘ [4] 
碑陰釋文
上列
中列
下列
務城神君錢二萬
主簿□音叔道
主簿郝眀孔休
李女神義錢三萬
主簿郝幼幼高
主簿杜斐玄達
礝石神君義錢二萬
主簿郝尚文休
主簿馬靖文□
璧神君義錢一萬
主簿殳淵孔先
主簿韓南儒伯

主簿王合元先
主簿□觀泰弘

主簿□□文業
主簿李斐叔宗

祭酒□禮孝仁
主簿□當季元

祭酒範朏孔周
主簿郗志元恪

祭酒張廣德林
主簿張斐休武

祭酒郭稚子碧
祭酒陳光長林

祭酒郭挈仲業
主簿□由季儒 [4] 

都督趙略孔達

碑陰題跋
重修都翁記。┘都惟張郍緒,賈吉,張信,蘇進,蘇袁,┘任方,吳方,裴順,劉讓,┘張義,男張用,一貫,為都三伯,共計一十口,┘李方,劉演,柳榮,康誠,┘王吉,王吉,董秀,李寧,┘杜旦,史秘,李新,安榮,┘麼□,麼斌,麼璘,麼隆,麼□,┘□□,孫顯,李玉,張清,┘趙徵,□□,張能,李謙,任鐸,┘└┐左村,蘇家莊,都唯郍頭蘇琮,男蘇誠,蘇隆,┘孫五人,婆婦伍個並長欲共十八口,┘└┐廣化寺主,┘□僧恵具伍佰,┘唯郍頭張志,蘇□,蘇正,┘馮竧,安秀,蘇順,蘇則,┘└┐└┐└┐東莊李元,成政,成諫,李能,┘李元,成和,麼隆,麻新,李巳,┘李海,李潤,成昌。┘
真定府石匠谷亮並檀卿記。┘ [5] 
(説明:加粗,表示碑作異體;□,表示一個無法確認的字;┘,表示分行;└┐,表示空行。)

白石神君碑創作背景

據碑文記載,《白石神君碑》刊刻於東漢光和六年(183年),一説是常山相馮巡、元氏縣令王翊等為了頌揚白石山神之德而立,一説是紀念常山相馮巡等為白石山神立祀功德的。 [2]  [6-7] 

白石神君碑藝術鑑賞

白石神君碑風格

風格上,《白石神君碑》是以方整用筆為主的,在書法精神、書法習慣上與六朝人書法有一定區別。如第一行“急”字,結體法度森嚴,直開六朝、唐人書法之先河,又用筆生動:首先,某一筆畫放在某處,似乎都是經過計算似的,幾乎沒有什麼偏差;其次,第二道長橫畫起筆處似乎有一頓錯的用筆,較上下兩橫畫的起筆處都要誇張些,落筆處則有一個向下再向上的挑勢,鮮活處頓時彰顯;再次,下部“心”旁向右方有一長捺筆,起筆時先向下有一小豎筆,然後再轉而向右捺去,在行筆過程中筆鋒向上用力,筆道稍顯上拱,隨後筆鋒再向下壓按,最後再向右上方挑提,這種提按收放的變化過程都是在不動聲色中完成的,完全是一種靜中寓動的境界。第十三行“華殿清閒肅雍顯相”等字的結體都稍顯長形,結體與用筆較為活潑。 [3] 

白石神君碑技法

技法上,《白石神君碑》的用筆與《景君碑》極相似,下垂的筆畫多呈尖形,不作回鋒用筆處理,即所謂“懸針垂露”,如“雍”字上部的點畫與橫畫縮小後移到左旁的上部,把一個上、下、左、右幾種結構的文字化合成左右結構的文字,將上面兩筆畫移到左邊,也增加了左邊筆畫的重量,文字整體也就平衡了許多。結體嚴謹而統一,秀麗通俗,字形方正,不少字略長,變化有度,筆畫勻稱精到,典雅秀美,波磔嫵媚,橫豎相當平直,轉折方圓皆備,撇捺較舒展。章法排列十分整齊,布白均勻。因過於規整平穩,有呆板之狀。 [3]  [8] 

白石神君碑作品評價

宋代金石學家洪适:漢人分隸固有不工者,或拙或怪,皆有古意。此碑雖佈置整齊,略無纖毫漢字氣骨,全與魏晉間碑相若,雖有光和紀年,或後人用舊文再刻者爾。(《隸釋·卷三·白石神君碑》) [9-10] 
清代古文字學家吳玉搢:常山相馮巡、元氏令王翊等題名之後,仍有隸字二行,其一雲:燕元璽三年正月十日主簿某人刻字。此碑重刻,本有可考,燕公所收本,偶兀此字,故但以書法定其時代,然亦精於鑑矣。又予細讀此碑,並以《三公》《無極》二碑相比較,恐此敍銘亦非漢人所作,蓋其體輕而味淺,亦無漢人蒼厚之致。意原碑已毀,此亦元璽間人摹古為之者,非特其字為重刻也。然魏晉以後,隸法日壞,此慕容時所刻,猶能整齊如此。不得不嘆為司隸衣冠矣。(《金石存·卷九·隸四·漢白石神君碑》) [10]  [11] 
清代史學家錢大昕:碑未有隸字一行,雲“燕元璽三年正月十日主簿程疵家門傳白石將軍教:吾祠今日為火所燒”。元璽,前燕慕容儁年號。此等妖妄之詞,公然刻之石上,甚矣,人之好怪也。或疑此碑為前燕重刻,予觀其字體方整,已開黃初之先。漢隸遒逸之格,至此小變。然慕容僭偽,詎能辦此。況字體亦絕不類,要為漢刻無疑矣。(《潛研堂金石文跋尾·卷一·漢·白石神君碑》) [12-13] 
清代書法家翁方綱:吳山夫因洪説而傅會,謂其文並非漢文,其言固謬。然洪説亦非也。是碑書法專主於方整,在漢隸中為最潔齊者。然風骨遒勁,似尤在《校官碑》隸法之上,不得以其近似六朝、唐人而概疑之。至於慕容前燕元璽甲寅之歲,上距斯碑之立,已百七十年。而小隸之筆未必出於文人鉅卿。乃亦能遒勁如此,是可寶已。(《兩漢金石記·卷十一·白石神君碑》) [13]  [14] 
清代書法家郭尚先:《白石神君碑》有疑為漢碑而後人重勒者,然觀程疵書,清遒簡遠,則此碑斷非晉人所為。漢人書原非一體可盡,即此碑結法,要自謹嚴也。(《芳堅館題跋·卷一·漢白石神君碑》) [15-16] 
近代書法藝術家楊守敬:餘按此碑在漢隸中誠為最下,然亦安知非魏晉濫觴,且今所存魏晉分書,亦皆風骨稜峋,尚未庸俗至此。大抵書手有工拙,鐫刻有高下,石質有美惡,未可一概論也。吳山夫遽以碑後燕元璽云云,為重刻之證,不知此特記祠為火燒之情,且字體草率,與全碑亦不類,翁氏駁之是也。(《激素飛清閣評碑記·卷一·漢·白石神君碑》) [17] 
近代書法家康有為:①凝整則有《衡方》《白石神君》《張遷》。(《廣藝舟雙楫·卷二·本漢第七》) [18]  ②《衡方》《張遷》《白石神君》《上尊號》《受禪》,皆方筆也。(《廣藝舟雙楫·卷五·綴法第二十一》) [19] 

白石神君碑歷史傳承

《白石神君碑》原立於河北元氏縣白石山南麓白石神君祠內。明代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白石神君祠因北沙河洪水塌圯,元氏知縣劉從仁重修白石神君祠,將碑移置城內重修的學宮內。明代崇禎年間(1628年-1644年),移置城內開化寺。清代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復移置城內學署(原明代學宮)。民國時期,改為女校。解放後,移置縣文化館院內。“文革”初期,移置正定縣隆興寺內,掩埋於地下。1989年運回元氏縣,置於封龍山南麓封龍書院漢碑堂。 [1-2] 

白石神君碑版本信息

《白石神君碑》的拓本主要有4種:
①清康熙年間拓本。第六行“䓁”字下不連石花。第十一行“清”字左旁“氵”的第一點完好,右旁“青”字基本完好。
②嘉道年間拓本。第六行“高䓁”二字未損。第九行“燀”字左旁稍損。第十三行“匪儉”的“匪”字完好。
③道光年以後拓本。第六行“高䓁”二字全損。
④清末以後拓本。多將碑額及碑陽題跋拓出。 [3] 
參考資料
  • 1.    詹文宏,李保平,鄧子平 主編.燕趙碑刻·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卷(上冊)[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年03月第1版:157-161.
  • 2.    政協石家莊市委員會 編.石家莊文物名勝[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年03月第1版:231-233.
  • 3.    宗鳴安 著.碑帖收藏與研究[M].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年01月第1版:188-191.
  • 4.    毛遠明 編著.漢魏六朝碑刻校注(第二冊)[M].北京:線裝書局.2008年12月第1版:51-54.
  • 5.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 編.石刻史料新編(六)[M].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12月初版:4095-4097.
  • 6.    (日)真田但馬,(日)宇野雪村 著;瀛生,吳緒彬 譯.中國書法史(上)[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09月第1版:21.
  • 7.    甄威主編.中國人的閒情[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07月第1版:504.
  • 8.    張又棟 編著.書法創作大典·隸書卷[M].北京:新時代出版社,2001年01月第1版:107.
  • 9.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 編.石刻史料新編(九)[M].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12月初版:6792-6794.
  • 10.    李子儒 著.元氏封龍山漢碑研究[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7年08月第1版:71.
  • 11.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 編.石刻史料新編(九)[M].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12月初版:6678-6679.
  • 12.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 編.石刻史料新編(二十五)[M].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12月初版:18745.
  • 13.    李檣 著.杞芳堂讀碑記[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4年01月第1版:144-146.
  • 14.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 編.石刻史料新編(十)[M].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12月初版:7364-7367.
  • 15.    王德毅 主編.叢書集成續編(第九五冊)[M].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07月台一版:587.
  • 16.    王玉池 主編.中國書法篆刻鑑賞辭典[M].北京:農村讀物出版社,1989年09月第1版:170-171.
  • 17.    謝承仁 主編.楊守敬集(第八冊)[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04月第1版:548.
  • 18.    (清)康有為 著;崔爾平 校注.廣藝舟雙楫注[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01月第1版:83.
  • 19.    (清)康有為 原著;李廷華 辨析.《廣藝舟雙楫》辨析[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8年01月第1版:16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