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生活的藝術

(林語堂著哲學著作)

鎖定
《生活的藝術》是林語堂編寫的哲學著作,原著用英文寫成,於1937年在美國首次出版。 [1] 
《生活的藝術》所闡述的內容,涉及的知識廣博,古今中外的哲學、文學藝術,以及有關的自然科學知識都有所涉及。或拾掇其精粹,或擇其要論和有用之觀點,融會貫通日常生活中有意義的瑣事,以淺喻深,闡釋人生要理,指點人生態度,分析人類文明與文化……名為《生活的藝術》,其實是一部人生百科知識集錦和人生修養指南。 [2] 
作品名稱
生活的藝術
外文名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作    者
林語堂
字    數
400千字
類    別
哲學
首版時間
1937年

生活的藝術內容簡介

《生活的藝術》共分為十四章,主要論述了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個方面的問題是關於人性與人生哲學的。從第一章到第七章,再加第十三章,都是圍繞這個問題而展開。第一章,醒覺。探討了中國人閒適的人生觀與西方人的物質觀的差異。第二章,關於人類的觀念。比較分析了傳統的基督教觀念,希臘的異教徒觀念和中國人的道教、孔教的觀念。第三章,我們的動物性遺產。用生物學的觀點闡明瞭人的本質。第四章,論近人情。論述了放浪者的四種特質往往能造成人類的尊嚴。這四種特質是:一種嬉戲的好奇心,一種夢想的能力,一種糾正這些夢想的幽默感,一種在行為上任性的、不可測度的質素。第五章,誰最會享受人生。論述了最會享受人生的五個中國古人:莊子孟子、老子、子思陶淵明。第六章,生命的享受。論述了人類的快樂與感覺、心靈及唯物主義的聯繫。第七章,悠閒的重要。比較分析了作為偉大的勞碌者的美國人和作為偉大的悠閒者的中國人在民族性格上的差異以及互補的重要性。第十三章,與上帝的關係。探討了人與上帝的關係。第十四章,思想的藝術。論述了思想的藝術是近情的藝術的必要性。
第二個方面的問題是關於享受人生的方法的。從第八章到第十二章,作者論述了5種享受人生的方法。第八章,家庭之樂。論述了有夫妻父母、能樂享餘年的家庭之樂。第九章,生活的享受。論述了包括睡、坐、説、吃、穿、住等方面的生活享受。第十章,享受大自然。論述了由石、樹、花等構成的大自然是宏大的樂園。第十一章,旅行的享受。論述了真正的旅行應該是一種放浪者的旅行。第十二章,文化的享受。論述了文化的享受與鑑別力、個性、思想、樂趣與創見的關係。 [1] 

生活的藝術作品目錄

自序
第一章 醒覺
一、人生之研究
二、一個準科學公式
三、以放浪者為理想的人
第二章 關於人類的觀念
一、基督徒、希臘人、中國人
二、與塵世結不解緣
三、靈與肉
四、一個生物學的觀念
五、詩樣的人生
第三章 我們的動物性遺產
一、猴子的故事
二、猴子般的形象
三、論不免一死
四、論肚子
五、論強壯的肌肉
六、論靈心
第四章 論近人情
一、論人類的尊嚴
二、近乎戲弄的好奇:人類文明的勃興
三、論夢想
四、論幽默感
五、論任性與不可捉摸
六、個人主義
第五章 誰最會享受人生
一、發現自己:莊子
二、情智勇:孟子
三、玩世、愚純、潛隱:老子
四、“中庸哲學”:子思
五、愛好人生者:陶淵明
第六章 生命的享受
一、快樂問題
二、人類的快樂屬於感覺
三、金聖嘆之不亦快哉三十三則
四、對唯物主義的誤解
五、心靈的歡樂怎樣?
第七章 悠閒的重要
一、人類是唯一在工作的動物
二、中國的悠困理論
三、悠困生活的崇尚
四、塵世是唯一的天堂
五、運氣是什麼
六、美國三大惡習
第八章 家庭之樂
一、趨近生物觀念
二、獨身主義——文明的畸形產物
三、性的吸引
四、中國式家庭理想
五、樂享餘年
第九章 生活的享受
一、安卧眠牀
二、坐在椅中
三、談話
四、茶和交友
五、淡巴菇和香
六、酒令
七、食品和藥物
八、幾件奇特的西俗
九、西裝的不合人性
十、房屋和內部佈置
第十章 享受大自然
一、樂園已經喪失了嗎
二、論宏大
三、兩個中國女子
四、論石與樹
五、論花和折枝花
六、袁中郎的瓶花
七、張潮的警句
第十一章 旅行的享受
一、論遊覽
二、《冥寥子游》
第十二章 文化的享受
一、智識上的鑑別力
二、以藝術為遊戲和個性
三、讀書的藝術
四、寫作的藝術
第十三章 與上帝的關係
一、宗教的恢復
二、我為什麼是一個異教徒
第十四章 思想的藝術
一、合於人情的思想之必要
二、迴向常識
三、近情
註釋索引 [3] 

生活的藝術創作背景

生活的藝術寫作背景

林語堂旅美目的,是為了專心寫作,向西方宣揚中華民族文化。他於1937年,應出版商華爾希約請,編寫出版了《生活的藝術》一書。林語堂是為了將中國的傳統生活藝術和人生哲學介紹給西方讀者而寫作此書的。
林語堂之所以能寫成這部書,跟他向來關注人生問題和熱愛生活有關。正如他説的,他喜歡“直接拿人生當作課本”,並經常愛讀中國古代文化中有關人生哲學和生活藝術的著述。而且,他把大量的這類書籍帶到美國。除《論語》《老子》《莊子》這些儒道經典著作之外,還有陳眉公的《寶顏堂秘笈》,王均卿的《説庫》,開明版《廿五史》,以及《文致》《蘇長公小品》《蘇長公外紀》《和陶合箋》《羣芳清玩》《小窗幽記》《幽夢影》等等。因而,他寫起來便能得心應手,揮灑自如。 [4] 

生活的藝術寫作過程

林語堂從1937年3月初開筆,至5月初便寫了二百六十頁。可是,一夜在牀上作起序來,乃覺今是昨非,將全稿全部毀去。因原來以為全書須冠以西方現代物質文化之批評,而越講越深,又多辯論,致使手稿“文調全非”。於是,他從5月3日起重新寫起,至7月底寫成全部書稿。在這三個月裏,他每天早睡早起,夜眠必足,翌晨便開始寫作,一面抽煙,一面飲茗,口中念出一句一句一段一段文章,叫書記打出初稿。 [4] 

生活的藝術作品思想

《生活的藝術》教人們怎樣藝術地生活,怎樣讓生活成為一種藝術。要樹立一種人生觀,人生的目的是什麼,人應該怎樣度過一生。林語堂從中國古代的詩人和學者們那裏得到啓迪,他認為中國人有一種智慧而快樂的生活哲學,這樣一種來源於中國人的民族特性―偉大的現實主義,不充分的理想主義,大量的幽默感,以及對人生和自然的高度詩意敏感性。
在這樣一種文化和哲學背景下,它所產生的最高理想人物,是一個對人生有一種建立在明澈的悟性上的達觀主義者。這種達觀使人寬宏地接受現實的不完美,帶着輕微的譏諷看待人生,但並不因此厭世。這種達觀使人拋開功名利祿,樂天知命地生活。這種達觀也產生了自由意識、放蕩不羈的愛好、傲骨和漠然的態度。一個人有這種自由的意識,即淡漠的態度,才能深切熱烈地享受快樂的人生。
要學會享受人生,必須根除西方基督教的觀念。這種觀念認為人有“原罪”,因此人在此世的行為必以“贖罪”為主,一切肉體的享樂即使不是罪惡的,至少也是不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心靈的淨化,最後上升到天堂。林語堂則問:你怎麼知道天堂裏有什麼呢?犧牲此世的幸福,為的是一個不知何物的天堂,這有什麼必要呢?這個塵世就是人們唯一的天堂。
要學會享受人生,必須懂得一個道理,人們的心靈和肉體是不可分割的。人類的一切快樂其實都依賴於其感官系統,也就是説,人們的快樂來源於肉體,即使是心靈的享受也得以種種感官的經驗為基礎,不存在完全脱離肉體的精神之樂。人們不應該貶低身體,而應該儘量讓各種感官都享受到無窮的快樂。
要學會享受人生,更不能被現代西方重效率、重忙碌的工作生活方式所拘束。這種生活方式與人生的快樂是完全背道而馳的。人生的快樂最需要的是充分的閒暇,而並非大量的金錢。
林語堂在講述了怎樣達到快樂人生的一番理論之後,轉入了實際生活藝術的講解和評論。安睡卧牀對人的肉體和心靈有什麼意義;坐在舒服的椅子上的哲學和智慧;優美的談話是怎樣一種愉快;煙、酒、茶又會帶給人怎樣的享受;中國的藥物其實竟是美味的食物;大自然具有奇妙的魅力;讀書則是與另一時間空間的友人神交……對於讀者,這一部分的內容是有趣味的。 [2] 

生活的藝術作品影響

《生活的藝術》出版後,立即被美國“每月讀書會”選為1937年12月特別推薦的書。1938年佔據美國暢銷書排行榜榜首達52周。此後,該書接連不斷地再版,在美國先後重印到四十版以上,並被譯成十幾種文字,英、法、德、意、丹麥、瑞典、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國的版本,都受到讀者歡迎。該書產生了世界性的廣泛影響。由此奠定了林語堂在國際文壇上的地位。 [4]  [1] 

生活的藝術出版信息

《生活的藝術》脱稿後,於1937年由雷諾和希師閣(Reynal & Hitcock)公司在美國首次出版。但在書額上註明“莊台書籍”(A Jonn Day Book),表明由莊台公司負責編輯的。 [4] 

生活的藝術作品評價

把許多歷史悠久的哲學思想濾清,配以現代的香料,他根據個人的獨特的創見,用機智、明快、流利動人的文筆寫出一部有骨子、有思想的著作。作者在書中討論到許多問題,見解卓越,學識淵博,對中西方思想有深刻的理解。——美國作家凱瑟琳·伍茲發表於《紐約時報》書評副刊的評論 [4] 
讀完這部書之後,令我跑到唐人街,遇見一箇中國人便向他深鞠躬。——美國書評家Peter Prescott發表於《紐約時報》的評論 [4] 

生活的藝術作者簡介

林語堂 林語堂
林語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龍溪(今漳州)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學者、翻譯家、語言學家,新道家代表人物。早年留學美國、德國,獲哈佛大學文學碩士,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回國後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國際筆會副會長等職。林語堂於1940年和1950年先後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曾創辦《論語》《人間世》《宇宙風》等刊物,作品有《京華煙雲》《啼笑皆非》《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藝術》《蘇東坡傳》以及譯著《東坡詩文選》《浮生六記》等。1966年定居台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主持編撰《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歲。 [5-7] 
參考資料
  • 1.    張永健,趙小琪主編. 一本書讀懂中國文學 經典閲讀珍藏本[M]. 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 2011.07:220-221.
  • 2.    林格主編. 青少年必讀書手冊[M]. 北京:朝華出版社, 2015.10:191-192.
  • 3.    林語堂著;越裔漢譯.生活的藝術[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6:目錄頁.
  • 4.    劉炎生著. 林語堂評傳[M]. 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2015.03:142-144.
  • 5.    楊宇靜本冊主編;周志強主編. 經典悦讀 壯志篇[M]. 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2016.09:34.
  • 6.    周旻著. 廈門社科叢書 閩台歷史名人畫傳[M]. 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2015.09:213.
  • 7.    林語堂  .金陵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