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智興

鎖定
王智興(758年~836年),字匡諫,懷州温縣(今河南省温縣)人 [1] 唐朝中期將領,左武衞將軍王靖曾孫,右金吾衞將軍王瑰之孫,太子詹事王縉之子。 [3] 
少以驍勇果敢著稱,初任徐州李洧親兵。 [4]  建中二年(781年),淄青節度使李納反叛,進攻徐州。王智興受命進京求援, [5]  帶兵解除徐州之圍, [6]  成為徐州獨當一面的將領,鎮守滕、豐、沛、狄等四州二十年。 [2]  元和十三年(818年),討伐李師道有功,遷侍御史,拜沂州刺史 [7-10]  長慶元年(821年),拜武寧軍節度副使,率軍討伐河北叛軍, [11-12]  趁機奪取節度使崔羣權位。朝廷無力征討,以為徐州刺史、武寧軍節度使。 [13-16]  自此,廣積財賂,結交權貴,以求虛名。 [16-17]  平定汴州李騕叛亂,拜檢校左僕射。 [18-20] 
太和元年(827年)滄州李同捷反叛,拜檢校司徒、同平章事, [21]  討伐有功, [22-27]  冊拜太傅, [28]  封雁門郡王。 [29-30]  遷忠武、河中、宣武三鎮節度使。 [31]  開成元年(836年),病逝,時年七十九,追贈太尉 [32]  ,葬於洛陽榆林之北原。 [33-34] 
匡諫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懷州温縣
出生日期
758年
逝世日期
836年
主要成就
平定淄青、平盧、汴州、滄州叛亂
主要作品
徐州使院賦
本    名
王智興
官    職
河中尹、諸道節度使、太傅
封    爵
雁門郡王
追    贈
太尉

王智興人物生平

王智興解圍徐州

王智興年少時驍勇果敢,初在徐州刺史李洧屬下當親兵。安史之亂後,唐朝中後期藩鎮的軍事叛亂不斷髮生。建中二年(781年),淄青節度使李納謀叛,打算殺害李洧。於是,李洧攜徐州歸降朝廷。李納大怒,派兵拼命進攻徐州。李洧派遣王智興前往京城長安告急,王智興擅長跑路。不出五天,來到長安。唐德宗李適派唐朝臣率領朔方軍五千名士兵,聯合各鎮節度使劉洽、曲環、李澄共同援救徐州 [5]  ,解除徐州之圍。從此,王智興成為徐州獨當一面的將領 [6]  ,多次率軍抵抗李納。歷任滕、豐、沛、狄四州鎮將。 [4]  [33] 

王智興討伐平盧

元和九年(814年),淮西節度使吳元濟反叛,朝廷派兵討伐吳元濟。平盧節度使李師道圖謀割據,便與吳元濟聯合謀劃襲擾朝廷軍隊,因此屢次出兵侵犯徐州。元和十年(815年),徐州刺史、武寧軍節度李願將步兵、騎兵全部交託給王智興,讓他率領前往抵抗叛軍。李師道的部將王朝晏正進攻沛縣,王智興率軍迎戰,將他擊敗,王朝晏於是逃回守衞沂州。當時李師道另一位部將姚海率領兩萬(一作五萬)精兵圍攻豐縣,進攻非常急迫。王智興進軍到豐縣北邊,打敗姚海的軍隊,俘獲三名漂亮的小妾,王智興害怕將士爭搶,便説:“軍隊裏有女人,怎能不打敗仗?她們雖然無罪,但卻違反軍法!”就把她們殺死示眾。王朝晏從沂州率領輕裝士兵襲擊沛縣,夜裏在狄丘會戰,王智興再次打敗王朝晏。後來,王智興經過多次升遷,官至侍御史 [10]  [33]  、武寧軍都押衙。 [7] 
元和十三年(818年),朝廷大軍討伐李師道,王智興率領步兵、騎步八千人駐紮在胡陵,與忠武軍會合,將騎兵交給他的兒子王晏平王晏宰率領作為先鋒,自己率領軍隊接應他們。王智興破壞黃河橋樑,收復黃隊,進攻金鄉,攻佔魚台,俘虜、殺死叛軍數以萬計。叛亂平定後,王智興因功升任御史中丞。元和十四年(819年),朝廷召回王智興,任命他為沂州刺史。 [8-9]  [33] 

王智興奪官刮財

長慶元年(821年),河北藩鎮再度叛亂,朝廷派兵鎮壓叛亂。唐穆宗素聞王智興有勇有謀,便任命他為檢校左散騎常侍,兼任御史大夫,充任武寧軍節度副使 [13]  、河北行營都知兵馬使,讓他率領三千兵力渡過黃河,討伐叛軍。 [11-12]  [33] 
長慶二年(822年)三月,王智興率領三千精兵討伐幽州、成德。武寧軍節度使崔羣忌憚王智興,奏請朝廷以為節度使,否則就讓朝廷調王智興入朝為官,讓他離開武寧軍。朝廷尚未答覆,王智興已經產生疑心。正好這時朝廷下詔赦免王廷湊,諸道參加討伐的軍隊都已停罷。王智興率兵先行一步,回到武寧境內。崔羣聽説王智興已率兵入境,十分恐懼,派人前往迎接慰問,並讓士卒放下武器,然後入城。王智興拒不從命,率兵徑直向徐州城挺進。城中人開門待命,王智興殺死異已者十多人,然後來到節度使衙署,面見崔羣和監軍,拜倒在地説:“這都是將士的意思,我毫無辦法。然後,為崔羣和判官以及隨行人員準備護送的人員、馬匹和行裝,早已準備好。隨後率兵護送崔羣前往京城,到埇橋返回。埇橋有朝廷設置的鹽鐵院倉庫,於是,王智興縱兵大掠鹽鐵院儲藏的錢幣和布帛,以及諸道向朝廷進奉而經過汴河中的船隻,商人和行人在船上的財物。 [14]  不久,王智興派遣輕裝士兵二千人襲擊濠州,濠州刺史侯弘度棄城逃奔壽州 [35]  朝廷考慮到剛剛對幽州、成德的討伐,無力再討王智興的叛亂,任命王智興為檢校工部尚書、徐州刺史、御史大夫、武寧軍節度使 [15]  、徐泗濠三州觀察使。從此,王智興搜刮錢財,交結權貴幸臣,沽名釣譽,在泗口收税,解決軍費開支。 [16-17] 

王智興平定叛亂

長慶二年(822年)七月,宣武軍節度使李願被三軍驅逐,亂軍擁立都將李絺(亦作李騕)為節度留後,李絺派兵大舉進攻宋州,王智興與兗海節度使曹華等派兵援救宋州,王智興與宋州刺史高承簡聯合,打敗宣武軍,斬首一千多人,其餘兵眾逃亡。 [18]  後來,在汴州的李絺也被部將李質擒拿,包圍宋州的叛軍才潰退。 [19-20]  [36-37] 
太和元年(827年),滄州節度使李同捷佔據滄州和德州反叛。同年七月,王智興上奏朝廷,請求率領本鎮三萬兵馬,自備五個月的糧餉,出兵討伐李同捷,得到了唐文宗批准。八月,唐文宗下詔,削除李同捷的官爵,命令王智興與橫海節度使烏重胤、義成節度使李聽等人各率本鎮兵馬討伐李同捷。 [24]  十二月,唐文宗加任王智興檢校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21]  ,兼任滄德行營招撫使。 [23]  [25]  [33] 
太和二年(828年),王智興與叛軍交戰,招降叛軍將領十人、精兵三千。同年三月,王智興攻打叛軍所佔據的棣州,焚燒三個城門。 [26]  九月,王智興攻下棣州。 [27]  眾將聽説後,作戰更加賣力大敗叛軍。 [22]  [29]  [33] 

王智興陷害石雄

太和三年(829年)二月,當時武寧軍兵馬使石雄作戰勇敢,愛護士卒。王智興對部下殘虐無道,軍中打算驅逐王智興,然後擁立石雄為節度使。王智興得知後,趁着石雄在前線作戰立功的機會,奏請朝廷任命他為刺史,朝廷於是任命石雄為壁州刺史。 [38]  石雄離開武寧軍後,王智興殺死軍中平日和石雄關係密切的將士一百多人。四月,王智興奏稱石雄煽動軍情,請朝廷把他殺掉。唐文宗知道石雄無罪。於是,下令免死,流放白州。 [39] 

王智興節鎮諸道

太和三年(829年)十一月,王智興入京朝見唐文宗,唐文宗在麟德殿賜宴,賞賜豐厚,守太傅,封爵雁門郡王,兼任侍中。十二月,改任許州刺史、忠武軍節度使 [30]  [40]  、陳許蔡等州觀察使。 [28]  [33] 
太和七年(833年),改任河中尹、河中節度使、晉磁隰三鎮觀察使等。太和九年(835年)五月,改任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 [30]  、宋亳汴潁四州觀察使等。 [31]  [33] 

王智興因病去世

開成元年(836年)七月,王智興病逝,時年七十九歲。朝廷追贈太尉 [32]  ,並停朝三日以示哀悼,葬於洛陽榆林的北原,四鎮將校參加葬禮者一千多人。 [33-34] 

王智興主要成就

王智興初在徐州刺史李洧任職,淄青節度使李納反叛、進攻徐州時,王智興受命進京求援,解除徐州之圍。從此王智興成為徐州獨當一面的將領,多次率軍抵抗李納。後接連擊敗平盧節度使李師道、橫海節度使李同捷等叛軍勢力。 [41-42] 

王智興人物評價

舊唐書》:①“王智興少驍鋭。” [41]  ;②“韓、王二帥,乘險蹈利,犯上無君,豺狼噬人,鵂鶹幸夜,爵祿過當,其可已乎?謂之功臣,恐多慚色。” [41]  ;③“韓虐王剽,專恣一方。元和赫斯,揮劍披攘。擇肉之倫,爪距摧藏。” [41] 
新唐書》:少驍鋭。 [42] 
蘇軾:“王智興以卒伍庸材,恣睢于徐,朝廷亦不能討。豈非以其地形便利,人卒勇悍故耶?” [43] 

王智興軼事典故

王智興擇墓葬母

王智興在卑微時,曾經做徐州管門的職務。有個道士就住在大門旁邊的房子裏,王智興每天早晨起來都拿着掃帚清掃,除去道上的髒東西,而且每次一定要把道士的門前掃乾淨。天長日久,道士非常感謝他。後來王智興的母親去世,他就把這件事告訴道士,道士對王智興説:“我會看墓地,如果商議埋葬的事,我給你卜算找個風水寶地。”一天,王智興就帶着道士前去看墓地。道士用王智興拿着的竹杆在一處做上標記。道士説:“一定要把你的母親落葬在這個地方,這樣你可以長壽,而且兩代都可以做高官。”王智興第二次去挖墓穴時,那竹杆上長滿竹葉,他心裏感到特別奇怪,就把母親埋葬。 [44] 

王智興設置戒壇

長慶四年(824年)十一月,王智興為唐敬宗過生日,奏請在泗州設置戒壇,剃度僧尼,以此作為向唐敬宗生日的祝福,得到了唐敬宗批准。元和以來,朝廷下敕禁止各地設戒壇剃度僧尼的弊政。王智興企圖積聚錢財,遂破例請求設置,於是,四方百姓雲集而來,尤以江淮尤多。王智興的家財由此而達到數萬之多。浙江西道觀察使李德裕上表奏説:“必須趕快制止。如果等到陛下生日才停止的話,那麼浙江東道、浙江西道、福建道總計喪失六十萬個勞動力。”奏摺送到朝廷的當天,唐敬宗命令王智興停罷。 [45] 

王智興預言靈驗

王智興曾經從郡中到上都辦事,就住在郾城的旅館裏。正遇上店主的妻子將要臨產,看見兩個人進到王智興住的房間裏,驚訝地説:“徐州王侍中在這。”接着説:“店主妻子所生的孩子五歲時當因金瘡而死。”王智興記住這些話,等到第五年時,王智興再次路過這個店,就詢問婦人所生的孩子,那婦人説:“最近因為斧子砍傷而死。” [44] 

王智興納士作詩

王智興初任徐州節度使時,文韜武略,很負盛名,在幕府初建時,他招納很多知名人士。一天,幕府中的從事們在使院中宴飲,和賓朋們賦詩。一會兒,王智興知道後,王智興便和護軍一起來到宴會上。從事們見他到來,便撤去筆墨,又擺上酒菜迎接。呆了一會兒他才問道:"方才聽説判官和你們作詩,怎麼看我來了就停止了?"馬上又讓人取來筆硯,把一些彩箋放在桌上。眾賓客正在疑惑,他和大家一起舉杯喝酒,並説;"我本來是想看你們作詩的,並不是來為了喝酒。"小吏也把彩箋放到他面前,從事都讓他作一首詩,王智興説:"我是靠用兵打仗起家的,對詩詞文章很少留心,能和各位名士在一起,我就不怕獻醜了。"於是展紙提筆,一會就寫完一首:“三十年來老健兒,剛被郎官遣作詩。江南花柳從君詠,塞北煙塵我自知。”四座賓客看到後,都很驚訝讚歎。當時文人張祜也在座,監軍對張祜説:"你看到這種場面,能沒有話説麼?"張祜便即席獻詩:“十年受命鎮方隅,孝節忠規兩有餘。誰信將壇嘉政外,李陵章句右軍書。”王智興看完笑着説:"你對我褒獎得有點過頭了。"他左右有人説:"這些讀書人,就會諂媚。"王智興訓斥那些人説:"有人若是説我壞,你們又能怎麼説?張秀才是國內知名人士,讓國內人聽説這事,還以為我王智興只願聽好話似的。"他把張祜留住好些日子,臨走時,還贈送他一千匹絹。 [46]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一百六》 [41]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二·列傳第九十七》 [42]  《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七至二百四十四》有記載。

王智興家族成員

王智興父祖

曾祖父:王靖,左武衞將軍。 [3] 
祖父:王瑰,右金吾衞將軍。 [3] 
父親:王縉,太子詹事。 [3] 

王智興兒子

王晏平 [47]  ,朔方靈鹽節度使。 [41] 
王晏宰 [47]  ,後改名王宰,太原節度使。 [41] 
王晏皋 [47]  ,左威衞將軍。 [41] 
王晏實 [47]  ,天雄軍節度使。 [42] 
王晏恭。 [47]  王晏逸。 [47]  王晏深。 [47]  王晏斌。 [47]  王晏韜。 [47] 

王智興個人作品

徐州使院賦 [48] 
參考資料
  • 1.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二·列傳第九十七》:王智興,字匡諫,懷州温人。
  • 2.    王智興  .華夏經緯網[引用日期2015-04-13]
  • 3.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一百六》:王智興,字匡諫,懷州温縣人也。曾祖靖,左武衞將軍。祖瑰,右金吾衞將軍。父縉,太子詹事。
  • 4.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一百六》:智興少驍鋭,為徐州衙卒,事刺史李洧。及李納謀叛,欲害洧。洧遂以徐州歸國。納怒,以兵攻徐甚急。智興健行,不四五日齎表京師求援。德宗發朔方軍五千人隨智興赴之,淄青圍解。自是,智興常以徐軍抗納,累歷滕、豐、沛、狄四鎮將。自是二十餘年為徐將。
  • 5.    《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七》:先是,李納遣其將王温會魏博將信都崇慶共攻徐州,李洧遣牙官温人王智興詣闕告急。智興善走,不五日而至。上為之發朔方兵五千人,以朝臣將之,與洽、環、澄共救之。
  • 6.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二·列傳第九十七》:少驍鋭,為徐州牙兵,事刺史李洧。洧棄李納,挈州自歸。納怒,急攻洧。智興能駛步,奉表,不數日至京師告急,德宗出朔方軍五千擊納,解去,自是為徐特將。
  • 7.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一百六》:元和中,王師誅吳元濟,李師道與蔡賊謀撓沮王師,頻出軍侵徐,徐帥李願以所部步騎悉委智興以抗之。鄆將王朝晏以兵攻沛,智興擊敗之。賊又令姚海率勁兵二萬圍豐,攻城甚急。智興復擊敗之。於賊壁獲美妾,智興懼軍士爭之,乃曰:“軍中有女子,安得不敗?此雖無罪,違軍法也。”即斬之以徇。累官至侍御史、本軍都押衙。
  • 8.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一百六》:十三年,王師誅李師道,智興率徐軍八千會諸道之師進擊。與陳許之軍大破賊於金鄉,拔魚台,俘斬萬計,以功遷御史中丞。賊平,授沂州刺史。
  • 9.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二·列傳第九十七》:元和十三年,伐師道,智興以步騎八千次胡陵,與忠武軍會,以騎畀其子晏平、晏宰為先鋒,自率軍繼之。壞河橋,收黃隊,攻金鄉,拔魚台,俘斬萬計。賊平,進御史中丞。明年,召還,為沂州刺史。
  • 10.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二·列傳第九十七》:討吳元濟也。李師道謀撓王師,數侵徐救蔡。節度使李願遣智興率步騎拒賊。其將王朝晏方攻沛,智興逆擊,敗之,朝晏脱身保沂州。進破姚海兵五萬於豐北,獲美妾三人,智興曰:“軍中有女子,安得不敗?”即斬以徇。朝晏自沂以輕兵襲沛,夜戰狄丘,復破之。累遷侍御史。
  • 11.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一百六》:長慶初,河朔復亂,徵兵進討。穆宗素知智興善將,遷檢校左散騎常侍、兼御史大夫,充武寧軍節度副使、河北行營都知兵馬使。
  • 12.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二·列傳第九十七》:長慶初,河朔用兵,加檢校左散騎常侍,充武寧軍副使、河北行營諸軍都知兵馬使,帥兵三千度河。
  • 13.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二》:乙亥,以沂州刺史王智興為武寧節度使。先是,副使皆以文吏為之,上聞智興有勇略,欲用之於河北,故是以寵之。
  • 14.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二》:武寧節度副使王智興將軍中精兵三千討幽、鎮,節度使崔羣忌之,奏請即用智興為節度使,不則召詣闕,除以他官。事未報,智興亦自疑。會有詔赦王庭湊,諸道皆罷兵,智興引兵先期入境。羣懼,遣使迎勞,且使軍士釋甲而入。智興不從。乙巳,引兵直進,徐人開門待之,智興殺不同己者十餘人,乃入府牙,見羣及監軍,拜伏曰:“軍眾之情,不可如何!”為羣及判官、從吏具人馬及治裝,皆素所辦也,遣兵衞送羣,至埇橋而返。遂掠鹽鐵院錢帛,及諸道進奉在汴中者,並商旅之物,皆三分取二。
  • 15.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二》:朝廷以新罷兵,力不能討徐州,己未,以王智興為武寧節度使。
  • 16.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一百六》:初,召智興以徐軍三千渡河,徐之勁卒皆在部下。節度使崔羣慮其旋軍難制,密表請追赴闕,授以他官。事未行,會赦王廷湊,諸道班師。智興先期入境,羣頗憂疑,令府僚迎勞,且誡之曰:“兵士悉輸甲仗於外,副使以十騎入城。”智興既首處,賓僚聞之心動,率歸師斬關而入,殺軍中異己者十餘人。然後詣衞謝羣曰:“此軍情也。”羣治裝赴闕,智興遣兵士援送羣家屬至埇橋。遂掠鹽鐵院緡幣及汴路進奉物,商旅貲貨,率十取七八。逐濠州刺史侯弘度。弘度棄城走。朝廷以罷兵,力不能加討,遂授智興檢校工部尚書、徐州刺史、御史大夫,充武寧軍節度、徐泗濠觀察使。自是智興務積財賄,以賂權勢,賈其聲譽,用度不足,税泗口以裒益之。
  • 17.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二·列傳第九十七》:屬朝廷用崔羣為武寧節度使,羣畏智興難制,密請追還京師,未報。會赦王廷湊,諸節度班師。智興還,羣遣寮屬迎之,令士季甲而入。智興心不悦,因勒兵斬關入,殺異己者十餘輩,然後謁羣謝曰:“此軍情也!”羣乃治裝去,智興以兵衞送還朝;至埇橋,掠鹽鐵院及貢物,劫商旅,逐濠州刺史侯弘度。朝廷甫罷兵,不能討,即詔檢校工部尚書,充本軍節度使。智興由是揫索財賂,交權幸以賈虛名,用度不足,始税泗口以佐軍須。
  • 18.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二》:武寧節度使王智興與高承簡共破宣武兵,斬首千餘級,餘眾遁去。
  • 19.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二·列傳第九十七》:李騕攻宋州,智興悉鋭師出宋西鄙,破之漳口。騕平,加檢校尚書左僕射。
  • 20.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一百六》:累加至檢校僕射、司空。
  • 21.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三》:十二月,庚戌,加王智興同平章事。
  • 22.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一百六》:及智興拔棣州,賊大懼,諸軍稍務進取。以智興首功………
  • 23.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一百六》:太和初,李同捷據滄德叛,智興上章,請躬督士卒討賊。從之。乃出全軍三萬,自備五月糧餉,朝廷嘉之。加檢校司徒、同平章事,兼滄德行營招撫使。
  • 24.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三》:李同捷託為將士所留,不受詔。乙酉,武寧節度使王智興奏請將本軍三萬人,自備五月糧以討同捷,許之。八月,庚子,削同捷官爵,命烏重胤、王智興、康志睦、史憲誠、李載義與義成節度使李聽、義武節度使張播各帥本軍討之。
  • 25.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二·列傳第九十七》:李同捷以滄德叛,智興請悉師三萬齎五月糧討賊,詔拜檢校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滄德行營招撫使。
  • 26.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三》:春,三月,己卯,王智興攻棣州,焚其三門。
  • 27.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三》:九月,丁亥,王智興奏拔棣州。
  • 28.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一百六》:加守太傅,封雁門郡王。賊平入朝,上賜宴麟德殿,賞賜珍玩名馬,進位侍中,改許州刺史、忠武軍節度、陳許蔡等州觀察使。
  • 29.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二·列傳第九十七》:既戰,降其將十輩、鋭士三千,遂拔棣州。諸將聞,戰愈力,遂有功。
  • 30.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二·列傳第九十七》:入朝,燕麟德殿,賜予備厚。冊拜太傅,封雁門郡王,進兼侍中。改忠武、河中、宣武三節度。
  • 31.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一百六》:太和七年,改授河中尹、河中節度、晉磁隰觀察等使。智興因入朝。九年五月,改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宋亳汴潁觀察等使。
  • 32.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二·列傳第九十七》:卒,年七十九,贈太尉。
  • 33.    唐朝平叛功臣王智興   .焦作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台[引用日期2015-04-13]
  • 34.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一百六》:開成元年七月卒,年七十九。贈太尉,不視朝三日。葬於洛陽榆林之北原,四鎮將校會葬者千人。
  • 35.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二》:王智興遣輕兵二千襲濠州。丙辰,刺史侯弘度棄城奔壽州。
  • 36.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一·列傳第一百一 高承簡傳》:屬汴州逐其帥,以部將李絺行帥事...及絺兵大至...會徐州救兵至,絺為汴將李質執之,傳送京師,兵圍宋者即遁去。
  • 37.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列傳第九十五 高承簡傳》:會宣武將李絺反...絺悉兵攻之...會徐州救至,絺為李質所執,兵遂潰。
  • 38.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四》:武寧捉生兵馬使石雄,勇敢,愛士卒。王智興殘虐,軍中欲逐智興而立雄。智興知之,因雄立功,奏請除刺史。丙辰,以雄為壁州刺史。
  • 39.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四》:石雄既去武寧,王智興悉殺軍中與雄善者百餘人。夏,四月,戊午,智興奏雄搖動軍情,請誅之。上知雄無罪,免死,長流白州。
  • 40.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四》:武寧節度使王智興入朝。詔發東川、興元、荊南兵以救西川。十二月,丁未朔,又發鄂嶽、襄鄧、陳許等兵繼之。以王智興為忠武節度使。
  • 41.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一百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4-14]
  • 42.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二·列傳第九十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4-14]
  • 43.    《蘇軾文集·卷五二·奏議六首·上皇帝書》
  • 44.    《唐年補錄紀傳》:唐王智興始微時,嘗為徐州門子。有道士寓居門側,智興每旦起持帚,因屏穢於道,必埽其道士之門,道士深感之。後智興母終,辭焉。道士謂智興曰:“吾善審墓地,若議葬,當為子卜之。”智興他日引道士出視地,道士以智興所執竹策,表一處,道士曰:“必窆此,君當壽,而兩世位至方伯。”及智興再往埋穴,其竹策有枝葉叢生,心甚異之,遂葬焉。智興又曾自郡齎事赴上都,宿郾城逆旅,遇店婦將產。見二人入智興所寢之舍,驚曰:“徐州王待中在此。”又曰:“所生子後五歲,當以金瘡死。”智興志之。及期,復過店,問婦所生子,雲:“近因斧傷,已卒矣。”
  • 45.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三》:乙未,徐泗觀察使王智興以上生日,請於泗州置戒壇,度僧尼以資福,許之。自元和以來,敕禁此弊,智興欲聚貨,首請置之,於是四方輻湊,江、淮尤甚,智興家貲由此累鉅萬。浙西觀察使李德裕上言:“若不鈐制,至降誕日方停,計兩浙、福建當失六十萬丁。”奏至,即日罷之。
  • 46.    《劇談錄》:唐侍中王智興,初為徐州節度使,武略英特,有命世之譽。幕府既開,所闢皆是名士。一旦從事於使院會飲,與賓朋賦詩。頃之達於王。王乃召護軍俱至。從事因屏去翰墨,但以杯盤迎接。良久問之曰:“適聞判官與諸賢作詩,何得見某而罷?”遽令卻取筆硯,以彩箋數幅陳席上。眾賓相與持疑。俟行觴舉樂,復曰:“本來欲觀製作,非以飲酒為意。”時小吏亦以箋翰置於王公之前,從事禮為揖讓。王曰:“某韜鈐發跡,未嘗留心章句。今日陪奉英髦,不免亦陳愚懇。”於是引紙援毫,頃刻而就雲:“三十年來老健兒,剛被郎官遣作詩。江南花柳從君詠,塞北煙塵我自知。”四座覽之,驚歎無已。時文人張祜亦預此筵。監軍謂元曰:“觀茲盛事,豈得無言?”祜即席為詩以獻雲:“十年受命鎮方隅,孝節忠規兩有餘。誰信將壇嘉政外,李陵章句右軍書。”智興覽之笑曰:“褒飾之詞,可謂過當矣。”左右或言曰:“書生之徒,務為諂侫。”智興叱之曰:“有人道我惡,汝輩又肯否?張秀才海內名士,豈雲易得。”天下人聞,且以為王智興樂善矣。駐留數旬,臨岐贈絹千匹。
  • 47.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一百六》:智興九子:晏平、晏宰、晏皋、晏實、晏恭、晏逸、晏深、晏斌、晏韜,而晏平、晏宰最知名。
  • 48.    《全唐詩·卷三百一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1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