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廷湊

鎖定
王廷湊(?-834年),字號不詳,蹛林州(今內蒙古克什騰旗)人,回鶻阿布思部人。唐朝時期藩鎮將領,贈禮部尚書王升朝之子。 [1] 
王廷湊為王武俊養子,故冒姓王,世為成德軍騎將。沉鷙少言,雄猜有斷,好讀兵書,為成德軍衙內兵馬使。長慶元年(821),襲殺魏博節度使田弘正,自稱節度留後。朝廷派兵征剿,諸軍勞師無功,遂令兵部侍郎韓愈前往宣慰,授成德節度使。誅殺山南東道節度使牛元翼全家,勾結幽州節度使朱克融、魏博節度使史憲誠,共拒朝命。大和元年(827),協助滄州刺史李同捷反叛朝廷,削去官爵。李同捷伏誅後,獻出景州,遣使請罪,拜檢校司徒、成德節度使、太子太傅,冊封太原郡公
大和八年(834年),去世,累贈太師
別    名
王庭湊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回鶻
出生地
成德軍
逝世日期
834年
主要成就
檢校司徒 成德節度使 太子太傅
本    名
王廷湊
爵    位
太原郡開國公
封    贈
冊贈太尉 累贈太師

王廷湊人物生平

王廷湊,出身回紇民族阿布思部落,世代隸屬安東都護府。曾祖為王武俊養子,冒姓王氏為王氏騎將,屢屢升遷。 [1] 
沉穩勇毅少言語,果敢而有決斷,最初擔任王承元的衙內兵馬使。當初,王承元上稟朝旨,田弘正統率成德軍,國家賞錢一百萬貫,度支署的運輸車不按時抵達,軍隊情緒不滿。王廷湊屢次挑出細小事故,激怒軍心。恰逢田弘正以魏州兵二千人為衙門親軍,左右皆有防備,無機可乘。 [2] 
長慶元年(821年)六月,魏州軍返歸本鎮。七月二十八日夜間,王廷湊便集結衙兵在府署外吶喊鼓譟,天快亮時,將田弘正和他的將吏、家屬三百餘人全都殺死。王廷湊自稱節度使留後、知兵馬使,逼迫監軍宋惟澄上表奏請授節鉞。唐穆宗李恆大怒,下詔徵召鄰道之軍,並以河東節度使裴度充任幽、鎮兩道招撫使,任命田弘正之子、涇原節度使田布替代李醖為魏博節度使,命他率領魏州軍進討王廷湊。同時任命王承宗舊部深州刺史牛元翼為成德軍節度使,下詔懸賞王廷湊首級。同月,鎮州大將王位等人密謀誅殺王廷湊之事泄露,因此事牽連被處死的有二千多人。 [3] 
當時幽州朱克融囚禁張弘靖,鎮州王廷湊殺害田弘正,相互勾結造反,謀劃抗拒王命。兩鎮合力反叛,若要討伐翦除他們恐怕朝廷兵力難以接應,詔令朝臣們商議是否可行。東川節度使王涯獻上奏狀説:“幽、鎮兩州,悖亂天綱,辜負聖上培育的厚德,放縱虎狼一般的噁心。囚禁朝廷重臣,殘害元戎老帥,流毒於州府郡邑,禍及於賓客僚屬。凡是有情之人,誰不痛恨?臣以為國家依靠文德生存發展,繼而建樹武功,遠方無不拜服,近處無不安寧,這兩處地方,卻敢悖逆天理。臣私下料想詔書早晨下達,諸鎮之軍晚上就會驅馳效命,以勇猛善戰的問罪之師,對付猖狂失節的盜寇,猶如翻倒大山壓碎鳥卵,傾瀉海水澆滅熒火一般,雙方力量懸殊,這樣説毫不過分。但常山、薊郡,如虞虢相依,同時興兵,恐怕耗費財力。罪有輕重,事有先後,譬如攻堅一樣,應從容易的開始。比如聽説朱克融在范陽發難,是一時所為,並非蓄謀已久,有跡象可以查驗;王廷湊在鎮州作亂,卻完全不是偶然,他早就在轄區內煽動,駐兵邊境抗拒朝廷。既然如此,則幽州、薊州的將士,可向他們表示從寬處理;鎮州、冀州的軍隊,可對他們先行討伐。何況王廷湊品行卑劣,沒有承繼父祖的資質;成德軍同朝廷分離,並加重脅迫的局勢。如今派遣魏博道一心想復仇的部眾,昭義軍希望掃盡敵寇的師旅,參以晉陽的兵卒,輔以滄德之將士,成犄角之勢而推進,真如高屋建瓴一般。將城中之敵殺盡,然後向北挺進燕地,就朝廷而言不為失信,對於軍事形勢確實是獲得機宜,臣之愚忠,盡獻於此。臣又聞聽用兵如格鬥,先扼住對方咽喉。此時,瀛、鄚、易、定,正是兩賊咽喉。確實應用威信,派重兵戍守,使兩賊彼此間生死不能互知,間諜無隙可入;而派遣大軍先進入冀州、趙州,然後抵達井陘,這是一舉成功萬無一失的形勢。” [4] 
於是,朝廷命易定節度使封鎖邊境,抗擊朱克融,諸軍從三面進討。
起初,滄德節度使烏重胤獨當一面。烏重胤是一員老將,知道不可冒進,行動比較遲緩。於是,朝廷便以杜叔良替代烏重胤。杜叔良有宦官做後盾,向唐穆宗辭行那天,口出大言説:“賊兵不值得一破。”
當時王廷湊聚集幽州和薊州的軍隊圍攻深州,雲梯衝車密集如雲,牛元翼環城拒守。
十一月,杜叔良被賊軍擊敗,將士全被俘獲,僅他本人脱逃,於是命德州刺史王日簡代替他。裴度率軍駐紮在承天軍,諸將被賊軍挫敗,深州危急。於是,任命鳳翔節度使李光顏為忠武節度使,兼深冀節度使,以救援深州,依例派宦官楊永李光顏為監軍。 [5] 
唐憲宗剿除羣盜,國庫財源枯竭。唐穆宗即位後,對臣下賞賜過分,等到幽州和鎮州叛亂同時發生,增加名目繁多的徵收,致使國家財力竭盡。當時,各鎮軍隊共十五萬多人,離其轄境,便仰賴朝廷開支軍餉,設置南北供軍院。大軍深入賊境,運輸艱難阻滯,糧草供應不上,諸軍輪番砍柴。
不久,度支署轉運糧草六百車,全部為王廷湊所攔截俘獲,軍糧更加困難。賊軍圍困深州數重,即使李光顏這樣的傑出將領,也無法施展他的謀略。那些運往供軍院的布帛衣服,往往還未到院裏,在途中便被各軍強行奪去。而孤軍深入敵境作戰的部隊,全都沒有供給。加上每支軍隊中都派有一名宦官做監軍,盡挑選驍勇健壯的士兵保衞自己,讓瘦弱怯懦的上陣作戰。因此,大多奔逃敗北。而王廷湊和朱克融的軍隊不過一萬餘人,之所以能抗擊十五萬官軍,實因官軍指揮不統一,輕視敵人、只圖於己有利的緣故。
宰相崔植杜元穎不懂軍事,沒有遠略,拘泥於常規而不知變通,以致使河朔三鎮再次失陷 [15]  。既然沒有辦法,便計議罷兵而赦免王廷湊。 [6] 
長慶二年(822年)正月,魏博牙將史憲誠引誘兵卒叛亂,節度使田布不能制止,部屬在南宮自行潰敗。
二月,朝廷降詔赦免王廷湊,並授以檢校右散騎常侍、鎮州大都督府長史、成德軍節度使、鎮冀深趙等州觀察使等職,任命牛元翼為山南東道節度使。派遣兵部侍郎韓愈至鎮州宣旨慰問王廷湊,並派宦官攜帶敕令進入深州,監督牛元翼赴任。王廷湊雖然受命,卻不解除對深州的圍困。行營招撫使裴度致書幽州、鎮州,以君臣大義責備王廷湊和朱克融,朱克融解圍而去,王廷湊也退兵。朝廷想讓他們秉承朝命,加授朱克融檢校工部尚書。
三月,牛元翼率十餘名騎手從深州突圍赴京師,深州將校臧平獻城投降,王廷湊指責他堅守城垣,殺死將吏一百八十餘人。 [1] 
五月,唐穆宗派宦官楊再昌到鎮州,接取牛元翼家屬及田弘正骸骨,王廷湊説:“田弘正的骸骨,不知在哪兒;牛元翼家屬,請讓我秋天再遣送。”不久,牛元翼去世。王廷湊將他的家人全都殺光,其殘酷毒辣到如此地步。自從獲得寬赦之後,王廷湊便與朱克融、史憲誠彼此勾結,相互接應,圖謀抗拒朝廷。 [7] 
太和元年(827年),滄州李全略去世,其子李同捷企圖仿效河朔李惟嶽之舊例,請求替代父職。唐文宗授予他兗海節度使,李同捷不奉詔命,盤據州郡策劃反叛,用珍玩、寶器、錢財、妓女、子弟交結王廷湊及幽州李載義。這時,李載義剛剛替代朱克融。為了表示忠誠順從,將李同捷所送禮物全部交給朝廷。唐文宗下詔,徵召幽、魏、徐、兗諸州軍隊進討。王廷湊出兵騷擾魏州北境,以援助李同捷 [8] 
太和二年(828年),朝廷下詔拒絕王廷湊進奉。此時,魏博將領丌志沼率行營兵卒叛亂,倒戈攻打魏州。諸軍攻擊丌志沼,而王廷湊出兵接應他,史憲誠形勢危急。唐文宗詔令義武軍節度使李聽率軍擊敗,使得丌志沼便投奔王廷湊。 [9] 
太和三年(829年)六月,李同捷伏誅後,牙將何進滔殺死魏博史憲誠,佔據魏州。朝廷財政緊張,厭倦用兵,被迫授何進滔為魏博節度使。八月,王廷湊派使者入朝請罪,朝廷專事姑息,就此赦免他,授予檢校司徒,拜成德軍節度使。 [10]  不久,加授太子太傅、太原郡公,食邑二千户。
太和八年(834年)十一月,去世,冊贈太尉,累贈太師。 [11]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二·列傳第九十二》 [12]  有傳記。

王廷湊歷史評價

舊唐書》:沉勇寡言,雄猜有斷。 [12] 
《新唐書》:生駢脅,沈鷙少言。 [13] 
舊唐書》:鎮州、冀州自李寶臣以來,雖然李惟嶽王承宗相繼叛亂,但是親近鄰州、畏懼王法,期望走悔過自新之路;而兇殘毒辣擾亂綱紀、目無君上不講仁義的人,沒有超過王廷湊的。 [11] 

王廷湊家族成員

王廷湊父祖

曾祖:五哥之,勇猛善戰,王武俊養子,左武衞將軍同正,追贈越州都督。 [12] 
祖父:末怛活,追贈左散騎常侍。
父親:王升朝,追贈禮部尚書。 [13] 

王廷湊子孫

兒女
兒子:王元逵,成德軍節度使、駙馬都尉、太傅,襲封太原郡公。
兒媳:壽安公主,唐憲宗李純孫女,絳王李悟之女
女兒:王氏,嫁給史孝章
孫子
王紹鼎,王元逵之子,成德軍節度,檢校左僕射
王紹懿,王元逵之子,節度使,太原郡開國伯。
曾孫
王景胤,王紹鼎之子,深州刺史、深州團練守捉使。
王景崇,王紹鼎之子,成德軍節度、檢校太尉,封常山郡王。
王景敔,王紹鼎之子。 [14] 
參考資料
  • 1.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二·列傳第九十二》:王廷湊,本回鶻阿布思之種族,世隸安東都護府。曾祖曰五哥之,事李寶臣父子。王武俊養為假子,驍果善鬥,武俊愛之。以軍功累授左武衞將軍同正,贈越州都督。祖末怛活,贈左散騎常侍。父升朝,贈禮部尚書。皆以廷湊貴加贈典。祖父世為王氏騎將,累遷右職。
  • 2.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二·列傳第九十二》:廷湊沉勇寡言,雄猜有斷,為王承元衙內兵馬使。初,承元上稟朝旨,田弘正帥成德軍,國家賞錢一百萬貫,度支輦運不時至,軍情不悦。廷湊每抉其細故,激怒眾心。會弘正以魏兵二千為衙隊,左右有備不能間。
  • 3.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二·列傳第九十二》:長慶元年六月,魏軍還鎮。七月二十八日夜,廷湊乃結衙兵噪於府署;遲明,盡誅弘正與將吏家族三百餘人。廷湊自稱留後、知兵馬使,將吏逼監軍宋惟澄上章請授廷湊節鉞。穆宗怒,下詔徵鄰道兵,仍以河東節度裴度充幽、鎮兩道招撫使,仍以弘正子涇原節度使布代李醖為魏博節度使,令率魏軍進討。又以承宗故將深州刺史牛元翼為成德軍節度使,下詔購誅廷湊。是月,鎮州大將王位等謀殺廷湊事泄,坐死者二千餘人。
  • 4.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二·列傳第九十二》:時朱克融囚張弘靖,廷湊殺弘正,合從構逆謀,拒王命。兩鎮併力,討除慮難應接,詔朝臣議其可否。東川節度使王涯獻狀曰:“幽、鎮兩州,悖亂天紀,迷亭育之厚德,肆狼虎之非心。囚縶鼎臣,戕賊戎帥,毒流州郡,釁及賓僚。凡在有情,孰不痛憤?伏以國家文德誕敷,武功繼立,遠無不伏,邇無不安,矧茲二方,敢逆天理。臣竊料詔書朝下,諸鎮夕驅,以貔貅問罪之師,當猖狂失節之寇,傾山壓卵,決海灌熒,勢之相懸,不是過也。但常山、薊郡,虞、虢相依,一時興師,恐費財力。罪有輕重,事有後先,譬之攻堅,宜從易者。如聞范陽肇亂,出自一時,事非宿謀,跡亦可驗。鎮州構禍,殊匪偶然,扇諸屬城,以兵拒境。如此,則幽薊之眾,可示寬刑;鎮冀之戎,可資先討。況廷湊闒茸,不席父祖之資;成德分離,又多迫脅之勢。今以魏博思復仇之眾,昭義願盡敵之師,參之晉陽,輔以滄德,掎角而進,實若建瓴。盡屠其城,然後北首燕路,在朝廷不為失信,于軍勢實得機宜。臣之愚誠,切在於此。臣又聞用兵若鬥,先扼其喉。今瀛鄚、易定,兩賊之咽喉也。誠宜假之威柄,戍以重兵,俾其死生不相知,間諜無所入;而以大軍先進冀、趙,次臨井陘,此一舉萬全之勢也。”
  • 5.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二·列傳第九十二》:於是命易定節度使開境以抗克融,諸軍三面進討。初,以滄德烏重胤獨當一面,重胤宿將,知不可進,頗遲留,乃以杜叔良代重胤。叔良有中官之援,朝辭日,大言云:“賊不足破。”時廷湊合幽薊之兵圍深州,梯衝雲合,牛元翼嬰城拒守。十一月,杜叔良為賊所敗,眾皆陷沒,僅以身免,乃以德州王日簡代之。裴度率眾屯承天軍,諸將挫敗,深州危急。乃以鳳翔節度使李光顏為忠武節度使,兼深冀節度,救深州,仍以中官楊永和監光顏軍。
  • 6.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二·列傳第九十二》:國家自憲宗誅除羣盜,帑藏虛竭;穆宗即位,賞賜過當;及幽、鎮共起,徵發百端,財力殫竭。時諸鎮兵十五萬餘,才出其境,便仰給度支,置南北供軍院。既深入賊境,輦運艱阻,芻薪不繼,諸軍多分番樵採。俄而度支轉運車六百乘,盡為廷湊邀而虜之,兵食益困。賊圍深州數重,雖光顏之善將,亦無以施其方略。其供軍院布帛衣賜,往往不得至院,在途為諸軍強奪,而懸軍深鬥者,率無支給。復又每軍遣內官一人監軍,悉選驍健者自衞,羸懦者即戰,以是屢多奔北。而廷湊、克融之眾,不過萬餘,而抗官軍十五萬者,良以統制不一,玩寇邀利故也。宰相崔祐甫不曉兵家,膠柱於常態,以至復失河朔。既無如之何,遂議休兵而赦廷湊。
  • 7.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二·列傳第九十二》:二年正月,魏府牙將史憲誠誘其軍謀叛,田布不能止,其眾自潰於南宮。二月,詔赦廷湊,仍授檢校右散騎常侍、鎮州大都督府長史、成德軍節度、鎮冀深趙等州觀察等使;以牛元冀為山南東道節度使。遣兵部侍郎韓愈至鎮州宣慰,又遣中使銜命入深州,監元翼赴鎮。廷湊雖受命,而深州之圍不解。招撫使裴度與幽、鎮書,以大義責之;朱克融解圍而去,廷湊亦退舍。朝廷欲其稟命,並加克融檢校工部尚書。三月,元翼率十餘騎突圍出深州赴闕,深州將校臧平以城降。廷湊責其固守,殺將吏一百八十餘人。五月,遣中使楊再昌至鎮州,取牛元翼家族及田弘正骸骨。廷湊曰:“弘正骸骨,不知所在;元翼家族,請至秋髮遣。”俄而元翼卒,廷湊乃盡屠其家,其酷毒如此。自獲赦宥,遂與朱克融、史憲誠連衡相應,謀拒朝廷。
  • 8.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二·列傳第九十二》:太和初,滄州李全略死,其子同捷欲效河朔事,求代父任。文宗授以兗海節度使;同捷不奉詔,據郡構逆,以珍玩器幣妓女子弟投款於廷湊及幽州李載義。時載義初代克融,輸誠效順,盡送同捷所遣赴闕,詔徵幽、魏、徐、兗之師進討。廷湊出兵撓魏北境,以援同捷。
  • 9.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二·列傳第九十二》:二年,下詔絕廷湊進奉。既魏博將丌志治以行營兵叛,倒戈攻魏州,諸軍擊志治,廷湊出兵應之。史憲誠危急,詔義武軍節度使李聽擊敗之,志治奔於廷湊。
  • 10.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二·列傳第九十二》:三年六月,誅李同捷。尋又何進滔殺史憲誠,據魏州。朝廷厭兵,誅之不果,遂授進滔魏博節度。八月,廷湊遣使詣闕請罪,朝廷因而赦之;依前檢校司徒、成德軍節度使。
  • 11.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二·列傳第九十二》:鎮冀自李寶臣已來,雖惟嶽、承宗繼叛,而猶親鄰畏法,期自新之路。而兇毒好亂,無君不仁,未如廷湊之甚也!又就加太子太傅、太原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户。八年十一月卒,冊贈太尉,累贈至太師。
  • 12.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二·列傳第九十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5-15]
  • 13.    新唐書 卷二百一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12-12]
  • 14.    資治通鑑 卷一百九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3-01]
  • 15.    《資治通鑑》卷241:是時上方酣宴,不留意天下之務,崔植、杜元穎無遠略,不知安危大體,苟欲崇重弘靖,惟割瀛、莫二州,以士玫領之,自餘皆統於弘靖。朱克融等久羈旅京師,至假丐衣食,日詣中書求官,植、元穎不之省。及除弘靖幽州,勒克融輩歸本軍驅使,克融輩皆憤怨。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