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詞條缺少概述图,補充相關內容使詞條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級,趕緊來編輯吧!
王廣,字公淵。漢族,(?—251年)三國時期曹魏人,父親是王淩。
- 本 名
- 王廣
- 字
- 公淵
- 所處時代
- 三國(曹魏)
- 民族族羣
- 漢族
- 逝世日期
- 251年
- 父 親
- 王淩
- 叔祖父
- 王允
王廣人物簡介
編輯王廣兄弟才俊
編輯祖父為漢末司徒王允之兄王懋,漢侍中、幽州刺史。王懋生三子:晨(李傕殺允後與弟凌脱歸鄉里)、凌、宏(河東太守,綿竹侯)。其中王凌為其父,先後歷青、揚,豫等州刺史,出將徵東將軍、車騎將軍,入相官司空、太尉,矢志忠於曹室的老臣。兄弟四人,皆才武過人。二弟王飛,字公翼。三哥王梟,字公美。四弟王金虎,字明山。
據《魏氏春秋》曰:廣字公淵。弟飛梟、金虎,並才武過人。四兄弟中最有名的是老大王廣和老幺王金虎。王廣是當時著名的哲學家,代表理論是“四本論”,與傅嘏、鍾會、李豐齊名。王金虎,字明山,以字行世,一般稱呼王明山,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可謂“人得其書,皆以為法”。據唐朝張彥遠《法書要錄》統計,曹魏河東地區,也就是今山西地區僅有兩位書法家之一,另一位是衞覬(安邑人,今山西夏縣)。這兩兄弟是祁縣歷史上記錄最早的思想家和書法家。
王廣才學影響
編輯王廣的才學在當時很有名。司馬懿曾有意拉攏他們父子,問蔣濟:“王凌的才幹怎麼樣?”蔣濟,魏國重臣,輔佐四代君王。蔣濟説:“王凌文武雙全,當世無雙”,並特別指出“其子王廣有大志,勝父一籌”。“四本論”是當時思想界主流學論,以王廣、傅嘏、鍾會、李豐等為代表人物。四本指的是才性同、才性異、才性合、才性離。《魏志》曰:會論才性同異,傳於世。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異,才性合,才性離也。尚書傅嘏論同,中書令李豐論異,侍郎鍾會論合,屯騎校尉王廣論離。王廣在“四本論”主張“離”的一派,才和性不僅本質不同而且沒有任何必然關係,才性四本論—結論。
依據曹操“用人唯才”,即求才令: 1..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 2.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 3.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説明性與才本質不同。“性”指德性;“才”指實現道德以外的才能。它的基本立場、內容同於“才性異”,惟對程度的理解不同。“四本論”中“才性同”,才和性是相同,道德是實踐的能力;“才性異 ”,才和性是不同的,“才”是道德以外的才能;“才性合”,才和性之間有密切的關係,稟賦 (天賦之氣性)的具體表現;“才性離”,才和性之間沒有關係,“才”是道德以外的才能。王廣的思想與竹林七賢的嵇康相近。王廣主張才性離,嵇康主張“明膽殊用,不能相生”,“明膽異氣,不能相生”,“元氣陶鑠,眾生稟焉。賦受有多少,故才性有皆明。”“心之與聲,明為二物”,“愛憎屬我,賢愚屬彼”,“外內殊用,彼我異名”。膽既與明無涉,明亦與膽無關,所以是明膽離,是才性論中的離的主張,將於王廣。
嵇康根究明膽的生成,源於陰陽異氣,而五才在人類精神能力上的作用,也是各別的發生,不相關涉與聯屬,這種把知識和實踐割截區分的看法,仍是叢唯心主義的二元論出發的。他們似是四本論離異的一派,換言之,是黨曹氏而拒斥司馬氏的一派,最後都被司馬氏殺害。
王廣勸阻父親
編輯王廣雖然是黨曹氏但對時局有很理智的看法。其父密謀謀立曹彪時,勸説:“每當要幹一番大事業,應該以人情世態為本。曹爽因驕奢淫佚失去了百姓的信任,何晏虛浮而不能治國,丁謐、畢軌、桓範、鄧颺等人雖有較高的聲望,但都一心追逐名利。再加上變易國家的典章制度,多次更改政策法令,他們心裏想的雖然十分高遠但卻不切合實際民情,百姓習慣於舊制,沒有人順從他們。所以他們雖有傾動四海的勢力、威震天下的聲名,而一旦同日被殺之後,手下名士就散去大半,百姓們照舊安定,沒有誰為他們而悲哀,這都是失去民心的緣故。
如今司馬懿的本心雖難以測量,事情也不可預料,但是他卻能提拔賢能,廣泛樹立超過自己的人才,遵循先朝的政策法令,符合眾人心裏的願望。造成曹爽惡名聲的那些事情,他都必定加以改正。終日兢兢業業,以安撫百姓為先務,而且他們父子兄弟都掌握着兵權,是不容易被推翻的。”
王廣受株被殺
編輯- 詞條統計
-
- 瀏覽次數:次
- 編輯次數:40次歷史版本
- 最近更新: hill默默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