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獨竹漂

(黔北民間絕技)

鎖定
獨竹漂是發源於赤水河流域的一種獨特的黔北民間絕技。獨竹漂高手們腳踩一根楠竹,漂行水上如履平地。在2011年的第九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獨竹漂第一次被列入運動項目。貴州多地都有該項目活動
隨着時代更迭,便捷的交通工具面世,獨竹漂則漸漸變成了一項近乎失傳的技 [3] 
2009年,獨竹漂正式入選貴州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 [3] 
中文名
獨竹漂
發源於
赤水河流域
定    義
黔北民間絕技
地    點
貴州省

獨竹漂基本介紹

獨竹漂動作技巧

獨竹舟 獨竹舟
獨竹漂又稱獨竹舟,俗稱劃竹竿,表演者赤足站立於一根直徑大約15釐米,長約8米以上的筆直楠竹上作水上載體。手拿一根直徑約5釐米、長約4米的筆直小竹竿當槳,左右交替,在水上划行,或駕舟乘風破浪搏擊激流險灘,或輕拈竹竿穩立舟上悠閒盪舟水面。其形其態美觀大方,動作協調連貫一致。表演“乘風破浪”、倒退、轉身、繞彎、換竿等絕技,頗有“一葦渡江”之妙。

獨竹漂製作材料

漂所用的竹子,是大頭直徑在15釐米以上無扭曲的大毛竹,其浮力足以承載一個人的重量。這種大毛竹要在毛竹林海的深處,水土豐茂的陽坡上才能選到,大的直徑可達20釐米左右,高度10多米。用作獨竹漂時,截取8米左右的長度,無需任何加工,自然風乾20多天。划行用的劃竿則選用直徑約5釐米,長約4米勻稱筆直的班竹水竹,獨竹漂手上竿後就靠這根劃竿前行倒退,平衡轉向。

獨竹漂實際應用

獨竹漂交通功能

水上芭蕾獨竹漂
水上芭蕾獨竹漂(23張)
居住在赤水河兩岸的先民為了相互往來交流,常常使用一根楠竹或木頭作為水上便捷的交通工具。另處,一些遠離村莊、集市的人們為了急需購買日常生活用品時,就利用長期與赤水河打交道的得天獨厚條件,划着獨竹或獨木去購物,這樣既省時又方便。
1935年,紅軍四渡赤水時,就曾以獨竹為舟渡過赤水河。

獨竹漂運動表演

獨竹漂競賽 獨竹漂競賽 [1]
在一代一代的傳承過程中,獨竹漂逐漸發展成為竹鄉小夥子代代樂此不疲的民間體育活動,成為竹鄉姑娘們巾幗不讓鬚眉”的標誌,也成為姑娘們心中仰慕的男子漢的標誌。赤水獨竹漂經過千年的沉積逐漸轉化形成每年端午節與龍舟賽齊名的表演項目。
20世紀70年代,獨竹漂作為紀念“毛澤東暢遊長江”和紅軍長征“四渡赤水”的羣眾性水上體育活動必須參加的表演項目。
獨竹漂表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既可以進行精湛的技藝表演,又可以進行競速比賽。適合單人、雙人和團隊等多種表演形式。單人、雙人表演有比正劃、倒劃、轉身、繞彎、滑行、換竿等技巧,形體自由美觀,速度快如飛;團隊表演則看重隊形以及隊列的整齊和有規律的變換,動作的連貫性和一致性。

獨竹漂競技比賽

競速賽是參賽者們在比速度、比耐力,選手們看似無聲勝有聲。競速賽有短距離的橫渡賽和長距離的順流漂賽等。
20世紀末,具有赤水地域特點的獨竹漂走出貴州,走向全國民運會,並得到專家推崇,在全國民運會上贏得了金牌。從此,赤水獨竹漂名噪一時,知名全國。並在1998年以來多次榮獲表演獎。1999年,在全國第六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赤水獨竹漂榮獲團體表演金獎,常被各種媒體譽為“中華一絕”。此後,在2002年省民運會、2007年全國民運會上再次取得表演金獎。同時,作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逐漸在貴州各地和全國各地傳播推廣。2007年貴州省把此項目定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競技項目在紅花崗區舉辦了貴州省首屆獨竹漂大賽。該項目現已列入2011年將在貴州舉辦的第九屆全國民運會的競技項目進行推廣。
在2011年9月11日進行的第九屆全國民族運動會上,獨竹漂成為民族運動會的新增項目,比賽在風景秀麗的紅楓湖水上基地舉行。經過兩天的角逐,來自貴州麻江的苗族選手胡朝貴笑到了最後,幸運地成為第九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首個一等獎獲得者。當天,獨竹漂項目還完成了60米女子直道競速的決賽,獲得一等獎的同樣是來自貴州的一名選手。
[2] 

獨竹漂項目歷史

獨竹漂秦漢起源

獨竹漂 獨竹漂
獨竹漂約起源於秦漢時期。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時間。當時播州盛產楠木,為最好、最珍貴的建築木材,被朝廷所專用。
當時朝廷派採木官,到剛剛開始被外界所知的播州原始森林赤水、習水一帶採辦楠木等。過去赤水河不通航運,楠木又很珍貴,遂每一棵木料委派一人或多人運送,到長江邊再綁成排或用船運至江南,轉運京城。在漫長的運木工作中,人們逐漸習慣站在獨木上撐竿運送楠木,並競爭嬉戲、打鬧而演變成為一種水上游戲。長此以往,就將這項活動作為民間娛樂遊戲的形式固定下來,稱為獨木漂。

獨竹漂清初發展

到清初,楠竹發展起來,人們發現用竹比用木料更好,遂將獨木漂改成了獨竹漂,每年端午漲水時,習水土城的居民和城郊農民就會成羣結隊,在河裏進行獨竹漂比賽,如果有人掉水了,就會贏得一陣陣得開心的笑聲;勝利者則被簇擁着敬酒敬茶,戴上大紅花,出盡風頭。

獨竹漂當代考證

1998年,赤水復興馬鞍山發掘的漢晉時期的古崖墓羣中,有一座墓穴的石棺壁上,就有一幅一人雙手持竿立於一獨木上的石刻圖案。後有詩云:“茅台斜陽映赤水,殘陽幾葉販酒船。獨竹飛流飄然過,縴夫逆行步步難。”
這個石刻文物表明,赤水河流域的“獨竹漂”已有相當久遠的歷史。
戰國、秦、漢時代的赤水河流域屬於古夜郎國的核心地區。夜郎國就是竹國。夜郎王就是竹王。“獨竹漂”是早期生活在江邊的夜郎人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獨竹漂項目保護

獨竹漂保護意義

獨竹舟 獨竹舟
赤水獨竹漂是赤水先民千百年來勤勞智慧的結晶,雖然高超的體育技能集娛樂性、觀賞性、挑戰性於一體,並在全國享有很高的聲譽,但隨着外來文化的侵入,人民思想觀念的改變,赤水獨竹漂如不加以保護,這項優秀傳統的民間體育競技仍將面臨失傳的危機。縱觀獨竹漂千年來的民間體育競技發展史,加強對獨竹漂進行有效的保護,彷彿給後生們留下了一部見證赤水先民勤勞智慧的史書,以及赤水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鮮活物證。

獨竹漂保護行動

在原發地建設獨竹漂保護基地,舉辦獨竹漂培訓班,可為這項民族體育運動項目的傳承發展培養新人;為貴州本土民族體育項目保持優勢提供培養競技人才的土壤;為各地旅遊市場培養眾多表演人才,拓寬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出路,進而擴大貴州的文化影響力。
赤水市人民政府把赤水獨竹漂作為本市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出台強制有力的措施,對赤水河、赤水楠竹、赤水獨竹舟民間傳統體育絕技,傳承人進行保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