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崖墓

鎖定
古代開鑿于山崖或岩層中的墓葬。在中國存在於戰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戰國崖墓集中分佈在江西省境內的武夷山地區,形式有單洞單葬、單洞羣葬及聯洞羣葬,棺用整木刳成。崖墓的族屬為百越中的一支。漢代黃河中下游地區的崖墓多為諸侯王陵或貴族大墓,一般有墓道、甬道、耳室、中室、後室,隨葬大量精美器物,著名的如滿城漢墓曲阜九龍山漢墓。東漢至六朝,四川地區流行崖墓。以樂山地區的為代表,往往幾十座聚集在一面山坡上,形成墓地。
崖墓俗稱“蠻洞”,是漢代流行的一種仿生人住宅、鑿山為室的墓葬形式。 [13]  是指用人工在巖壁上鑿成方形洞穴為墓室的特殊墓葬形制,即在崖壁上“鑿穴築室,藏棺其中”,其特點是直接利用山崖向山腹內開鑿墓穴。 [14] 
中文名
崖墓
外文名
cliff tomb
存在時期
戰國至魏晉南北朝
形    式
單洞單葬、單洞羣葬及聯洞羣葬
分    佈
江西、四川等
出現地點
山崖或岩層中

崖墓歷史起源

崖墓 崖墓
崖墓,俗稱“蠻洞”,是漢代流行於岷江流域的一種仿生人住宅、鑿山為室的墓葬形式。《後漢書·馮衍傳》載:“鑿崖石以室兮,託高陽以養仙。”這是崖墓最早見於文獻的記載。到唐宋時期,因其年代久遠,時人不識,崖墓又被附會成了修仙煉丹的“神仙洞府”。南宋大詩人陸游指崖墓為“古得道之人藏丹之所”,因此,崖墓又被蒙上了幽秘神奇的色彩。 [1] 
還有一種依山為陵的陵墓也被稱為崖墓,在漢代就有一些王陵是崖墓,如河南永城芒碭山樑王墓。一般認為,這種崖墓作為帝陵興起於唐朝,採用者以唐太宗李世民為首,其昭陵玄宮地就是開鑿了陝西省禮泉縣境內的九嵕山而就。其後唐諸帝多興師動眾,將附近風水上佳的山體都鑿空了,其後的、橋、等十三陵也都是這種類型的“崖墓”。 [2] 

崖墓地區分佈

福建崖墓 福建崖墓
崖墓在中國分佈很廣:已知有台灣福建、江西、廣東、廣西、湖南、湖北、貴州、四川等13個省區,在東南亞及太平洋南部島嶼上也有發現。 [3] 
龍虎山作為中國道教發祥地,不僅道教文化有着深遠影響,據專家考證,龍虎山的崖墓是歷史最悠久、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崖墓葬,是中國崖墓葬的發源地。 [4] 

崖墓重點崖墓

崖墓江口崖墓

江口崖墓墓室 江口崖墓墓室
江口崖墓位於四川省眉山市彭山縣江口鎮岷江東岸上。該墓的時代上限為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晚期,下限不晚於三國(公元220年-公元280),以東漢(公元25年-220年)時期崖墓為大宗。
江口崖墓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科研價值和獨特的文化藝術價值,是一處數量多,分佈密集,保存完好的古墓葬羣,是我國最早見於記載的紀年墓葬。出土文物藴涵豐富的有關漢代彭山政治經濟、生活習俗、建築雕刻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信息,對研究漢代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民俗、宗教等具有重要意義。
江口崖墓的墓葬形制有6 種類型,包括船形室墓、豎井橫室墓、巖室與磚室結合墓、天井墓和異形墓,又分單室、雙室、三室等多種類型。從構造上來説,這些崖墓都由墓道、墓門、墓室組成。
江口崖墓以其數量多、保存好、時代明確,成為研究漢代社會生活、宗教信仰、建築藝術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據。 [5] 

崖墓寺坡崖墓

寺坡漢代崖墓羣出土文物 寺坡漢代崖墓羣出土文物
2009年12月3日,河南淅川縣文物普查隊於發現一大型崖墓羣——寺坡崖墓羣,總面積達42萬平方米,這是迄今為止河南省境內發現的最大一座漢代崖墓羣,也是漢水流域首次發現漢代崖墓。該墓羣位於淅川縣寺灣鎮前營村寺坡懸崖周圍。懸崖高6~15米,懸崖上分佈的墓羣比較密集。
洞口為半圓形,直徑1.8米,底部鋪一層花紋磚。離洞口1.5米處,露出空穴,且逐步變大,最寬處達4.5米,最高處達2.2米。洞穴內殘留有頭蓋骨和腿骨,一個陶灶、一個陶倉、兩個陶缽、兩枚五銖錢,整個墓地保護比較完好。 [6] 

崖墓金堂崖墓

金堂崖墓 金堂崖墓
2009年12月25日四川金堂縣發現一處東漢中晚期至六朝的古墓羣——金堂崖墓,出土30餘件珍貴文物。考古人員在這些崖墓中發現,其中一座還逃脱了2000年來無數盜墓賊之手。該墓葬的發現,將成為研究東漢崖墓葬俗的標本性考古發現。 [7] 
2019年4月至2020年3 月期間,考古工作人員對位於成都市金堂縣趙鎮中興村的崖墓羣進行了搶救性挖掘,共清理東漢晚期至六朝時期崖墓219座。據悉,崖墓羣出土銅、銀、鐵、玻璃、陶、瓷質器物600餘件,其中陶器佔大多數,主要有罐、倉、缽、壺、陶俑等。 [8] 

崖墓陝北崖墓

2012年11月20日,陝西省神木縣高家堡鎮發現了一處大規模“崖墓”,雖然個別保存較好,但多數遭到自然和人為嚴重破壞。
陝西北部的延安與榆林地區石窟眾多,尤以明代石窟羣聞名。以榆林地區明代石窟羣為例,代表性的就有紅石峽石窟羣、安崖鄉金佛寺石窟羣、神木東山萬佛洞、高家堡千佛洞和萬佛洞,以及米脂縣萬佛洞等。
在高家堡萬佛洞旁的崖壁上看到,高達十米的巖壁上一個個精工雕刻而成的“房屋”一字排開,其間填土中時有人骨露出,多數不見保存物存在。但是“房屋”的檐楣之上,一些依稀可見的文字仍十分顯眼,其內容為“明處士郭公王墓誌”等。
明代西北的政治、軍事、交通中心由延安北移榆林,設延綏鎮,置榆林衞,成為防禦河套蒙古的九邊軍事重鎮之一。明代大規模的開窟造像,就是隨着長城堡寨的修建發展起來的民間雕刻藝術,崖墓對於理解其時的社會風俗等具有重要意義。 [9] 

崖墓大雲山崖墓

崖墓發掘現場 崖墓發掘現場 [10]
2013年11月6日,四川大雲山地區發現600多座崖墓,大部分已被盜。
已經清理的崖墓,分佈在兩座山上。較高的一座山,坡度較大,垂直高度約六七十米。在其朝西的一面,山形成波浪形起伏,超過370座崖墓密集地分佈在這一側。與這座山隔着一條小水溝,一座圓形的山頭,通體被大大小小的崖墓環繞,上下大致可以分為五層,整座山就像是一個圓錐形的蜂窩。這座小山上的崖墓,超過了230座。
除了陶棺、石棺還挖出了不少造型各異的陶俑。現場的一些崖墓中,仍擺放着清理出來的陶棺。
這些最早可追溯到東漢的崖墓,還是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10] 

崖墓自貢崖墓

2007年,自貢市沿灘區發現一處崖墓羣,考古工作者進行了清理發掘工作,出土的器物有陶俑,陶器,五銖,貨泉等,屬於東漢至南朝時期的墓葬,具有較為重要的資料價值。 [15] 
2008年10月14日,自貢市文物普查隊與貢井區文物普查隊一道,對位於貢井區艾葉鎮石輥村6組的東漢崖墓羣進行了複查,發現該崖墓羣數量眾多,是自貢迄今發現的規模最大的漢代崖墓。 [18] 
2016年3月26日,自貢市沿灘區沿灘鎮飛躍村犀牛口大橋施工範圍內發現崖墓。3月29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得到消息前往現場查看,4月至5月對該崖墓羣進行了清理發掘工作,共清理崖墓M1和M2兩座。 [16-17] 

崖墓宜賓崖墓

2014年8月24日,在四川宜賓高莊橋附近的成貴高鐵施工現場發現了四個疑似古墓的洞穴,其中一個洞穴中發現了一個人形陶俑。經宜賓市文管所初步判斷,洞穴系東漢晚期的崖墓,距今已1800餘年。 [11] 
2014年8月24日來自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5名專家到達現場,正式開始對古墓進行清理挖掘工作。 [11] 
隨着挖掘工作的開展,四個洞穴中有三個已經基本露出了它們的本來面目,可以清楚看到墓室入口處的門形石沿精緻均稱,墓室內部結構一目瞭然,包括最初被認為只是一個小墓穴的洞口,也基本露出了全貌,其大小與另外兩個墓穴相比基本無異。 [11]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挖掘,考古隊在現場已經用密封袋封存了4件文物,其中主要以陶俑和陶片為主,四個古墓為東漢中晚期的崖墓。本次挖掘工作進度的推進難點,在於洞穴中泥土較多,挖掘時稍有大意,就可能將掩埋在泥土中的文物損壞。四個洞穴中的文物挖出後,將被送到省文管單位進行修復,隨後對其進行研究價值分析,最後將會送回宜賓相關單位保存或展覽。 [11] 

崖墓重要意義

這種墓葬的特點是利用山崖開鑿墓室,它比常見的墓室更具有隱蔽性和安全性。 [6] 
崖墓是漢代流行的一種仿生人住宅、鑿山為室的墓葬形式,它反映了兩漢時期人們“視死如生”的厚葬觀。 [12] 
由於年代久遠,崖墓的巖體強度差,不少墓室裂隙、透水;墓內濕度常年約100%,温度四季為4—30攝氏度之間;空氣不對流以及酸雨侵蝕大氣污染,崖墓門檐、畫像石、題記等石刻文物外部滋生菌類植物,內部岩石表層疏鬆剝落粉化加劇。對文物的長期保護是極為不利。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