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鎖定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原文出自(東漢班固漢書》卷七十:“宜懸頭槁於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這句話是誅殺完再説的而不是誅殺前所説。
意思是:對冒犯我強漢的行為的人,即使再遙遠也要誅殺。
中文名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語    出
東漢班固漢書》卷七十
陳    湯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原文出處

孝元皇帝建昭四年(丙戌,公元前35年)
郅春,正月,郅支首至京師。延壽、湯上疏曰:“臣聞天下之大義,當混為一。匈奴呼韓邪單于已稱北藩,唯郅支單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廈之西,以為強漢不能臣也。郅支單于慘毒行於民,大惡逼於天。臣延壽、臣湯將義兵,行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並應,陷陣克敵,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懸頭槁於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丞相匡衡等以為:“方春,掩骼、埋胔之時,宜勿縣。”詔縣十日,乃埋之。仍告祠郊廟,赦天下。羣臣上壽,置酒。
六月,甲申,中山哀王竟薨。哀王者,帝之少弟,與太子游學相長大。及薨,太子前吊。上望見太子,感念哀王,悲不能自止。太子既至前,不哀,上大恨曰:“安有人不慈仁,而可以奉宗廟,為民父母者乎!”是時駙馬都尉、侍中史丹護太子家,上以責謂丹,丹免冠謝曰:“臣誠見陛下哀痛中山王,至以感損。曏者太子當進見,臣竊戒屬,毋涕泣,感傷陛下;罪乃在臣,當死!”上以為然,意乃解。
藍田地震,山崩,壅霸水;安陵岸崩,壅涇水,涇水逆流。
出自《資治通鑑》卷第二十九《漢紀二十一》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其他引用

影視作品《戰狼》中曾借鑑此句:犯我中華雖遠必誅!鼓舞了中國國民氣勢,弘揚了黨的正能量。
這句話最早出陳湯給朝廷發的信函中:“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