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無錫博物院

鎖定
無錫博物院(下轄無錫中國民族工商業博物館無錫碑刻陳列館程及美術館張聞天舊居周懷民藏畫館) [2]  ,位於無錫城市客廳——太湖廣場中央,江蘇省無錫市梁溪區鍾書路100號,與無錫市圖書館比鄰而居,是一座集陳列展示、科學研究藝術欣賞於一體的地方綜合性博物館, [3]  系由原無錫革命陳列館、無錫市博物館、無錫市科普館“三館合一”組建而成, [4]  並於2008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 [3] 
無錫博物院擁有館藏文物近4萬件 [3]  ,珍貴文物1487件/套 [2]  ,以古代書畫、歷代紫砂、惠山泥人,以及無錫近現代革命文物和民族工商業文物為主要收藏文物,尤以明清書畫藏品較為出名,同時也是清宮舊藏散佚文物主要收藏博物館之一。 [20]  其鎮館之寶包括有吳王僚劍、倪瓚手跡《苔痕樹影圖》、朱元璋行書手諭、楊凝式韭花帖》(內府藏本)等等。 [21] 
2020年12月10日,無錫博物院通過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評審; [14]  2020年12月21日,無錫博物院被中國博物館協會官網公示評定為第四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8] 
中文名
無錫博物院
外文名
WUXI MUSEUM
地理位置
江蘇省無錫市梁溪區鍾書路100號
類    別
綜合性博物館
景點級別
AAAA級
投用時間
2008年10月1日
開放時間
每週二至週日9:00~17:00(16:00後停止入場),每週一閉館(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
門票價格
免費
館藏精品
倪瓚手跡《苔痕樹影圖》、《朱元璋手諭》、吳王僚劍等
面    積
71000 m²
建議遊玩時長
1~2小時
適宜遊玩季節
四季皆宜
別    名
錫博
無錫革命陳列館
無錫博物館
無錫科普館
藏品數量
近4萬件 [3] 

無錫博物院歷史沿革

民國十九年(1930年),無錫市創辦了無錫縣歷史博物館,是中國最早的市立博物館之一,也是無錫歷史上的第一個博物館。規模最大時曾闢有5個陳列室,分別陳列金石、雕塑、陶器、兵器、樂器、祭器、碑帖等文物,館藏一度達2300餘件。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無錫縣歷史博物館被日本侵略軍洗劫一空。
1955年1月,無錫市政府在惠山寺大同殿建立無錫市出土文物陳列館。
1958年7月1日,無錫市博物館成立。 [3] 
1958年8月,無錫市博物館於惠山寺大同殿開館,建築面積500餘平方米。大同殿亦稱大雄寶殿,是惠山寺的主要建築,始建於梁大同三年(前537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這座歷經千餘年曆史雕琢的建築即無錫博物院的前身“無錫市出土文物陳列館”。 [4] 
1986年3月,無錫市博物館由錫惠公園大同殿內搬遷至無錫市河埒口惠河路71號,並正式對外開放。 [4] 
1988年10月1日,無錫革命陳列館創建,利用公園路16號玉皇殿舊址建立並正式對外開放,是江蘇省最早建立的地方革命史紀念館之一。 [5] 
1990年,無錫碑刻陳列館在原無錫縣學舊址基礎上籌建成立,以徵集、收藏、保護、陳列、研究地方碑刻、碑帖為宗旨。
1993年12月26日,無錫革命陳列館新館在今太湖廣場建成對外開放。 [5] 
2002年1月,無錫市科普館成立,是實施科教戰略,普及科學知識,提高公眾科學文化素養的社會公共科學教育設施,設有常設展廳、臨展廳、青少年工作室、影視廳等,主要功能為展覽教育、培訓教育、實踐製作教育,旨在反映科學原理,揭示科學規律。 [6] 
2007年2月,無錫中國民族工商業博物館建成開放。位於無錫傳統概念的城中邊緣,振新路北端,南面與國棉四廠為鄰,東、西、北三面均臨運河並以運河為界。博物館以無錫茂新麪粉廠(原名保興麪粉廠)保留保存的老建築為基礎,工廠原有廠房、大麥倉庫、制粉車間及辦公樓等均為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建築,仍十分堅固,外形保存較好。總佔地12123平方米,展覽面積7300餘平方米,是無錫首個修繕的工業遺產工程,也是中國首個民族工商業博物館。 [9] 
2007年10月15日,原無錫革命陳列館、無錫市博物館、無錫市科普館“三館合一”組建成無錫博物院。 [4] 
2008年2月,程及美術館正式開放,位於蠡湖公園內。程及(1912年~2005年)是中國早期水彩畫的拓展者之一,較為出名的水彩畫大師。
2008年10月1日,無錫博物院正式對外開放,是一座集陳列展示、科學研究藝術欣賞於一體的地方綜合性博物館。 [3] 
2016年10月11日,無錫博物院下屬專題館——周懷民藏畫館新館開放儀式在無錫市運河公園舉行。 [15] 
2019年7月開始,無錫博物院下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無錫縣學舊址(無錫碑刻陳列館)和張聞天舊居進行本體建築的修繕保護,兩處省保單位着重對屋面進行整體翻修,牆體防水加固,木構件廣式油漆,院落整修調整等。經過三個多月的整體修繕,無錫縣學舊址(無錫碑刻陳列館)和張聞天舊居整體面貌環境整潔。兩處修繕工程通過市文物局預驗收後,同年11月20日,正式對外開放。 [7] 

無錫博物院建築佈局

外觀
外觀(4張)
無錫博物院由原無錫革命陳列館無錫博物館和無錫科普館“三館合一”組建而成,位於無錫城市客廳——太湖廣場中央,與無錫市圖書館比鄰而居。建築面積71000平方米, [11]  由三座相對獨立的四層樓構成,左邊是無錫科普館,與之相對的右邊是無錫革命陳列館,位於品字形中間的,是無錫博物館。 [13]  是無錫市最大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整個建築採用現代化全鋼架結構,造型厚重,兼具吳地的水文化靈性,是無錫的標誌性建築。 [11]  負一層是精華展——世界第三、亞洲最大的“虛擬西方藝術館”。 [13] 

無錫博物院常設展覽

夜景 夜景
無錫博物院內經統一佈局整合,建成“文博歷史、科技之光、影視教育、專題特色”四大板塊的15個常設展覽。 [3]  現於西區一層至三層分別設常設展覽“吳風錫韻——無錫城市故事”、“古墓奇珍——元代錢裕墓文物展”、“紫玉金砂——紫砂藝術展”、“泥塑雅韻——惠山泥人藝術展”,於中區二層至四層分別展示無錫籍書畫家及收藏家周懷民、錢松巖、華繹之、方召麟、楊令茀、黃養輝、榮智安等人的捐贈書畫作品。 [4]  附設周培源、王蒂澂藏畫館,周懷民藏畫館,中國書畫館,方召麟書畫陳列館等。 [4] 
無錫博物院每年策劃舉辦2~3個精品原創展覽,在自辦、引進展覽的基礎上,重點推出“走進大師”“從遠古走來”“太湖畫派名家”“無錫鄉賢”“江南文脈”及“紅色經典”系列品牌臨時展覽。 [3]  先後舉辦了文徵明、徐悲鴻、齊白石、吳冠中、吳昌碩、張大千、陸儼少、黃君璧、吳青霞、傅抱石、謝稚柳、嶺南畫派、海上畫派等數十位大師的書畫作品展和紅山文化玉器、良渚文化玉器、遠古彩陶、康雍乾官窯瓷器、三星堆出土文物、東周王公貴族青銅器、漢唐銅鏡等器物類展覽。 [4] 
吳風錫韻——無錫城市故事
泥塑惠山古鎮街景 泥塑惠山古鎮街景
從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這片瀕臨太湖的土地變得更加活躍。良渚文化高城墩遺址與馬橋文化佘城遺址的發現表明,無錫是以一種宏闊的氣度進入文明時代的。及至周代,泰伯兄弟落户梅里,不僅為社會經濟的開發建立了制度框架,而且開創出對歷史進程產生重大影響的吳文化。秦漢以來,這裏經歷了由粗陋而精雅,從尚武到崇文的巨大轉變,並在唐宋時期發展成中國農業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然而,無錫歷史上最令人矚目的還是明清時期商業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近代以來的百年繁華。濱江臨湖、通達四方的區位優勢,披荊斬棘、務實創新的文化基因與人們在社會轉型背景下不懈的探索與開拓匯聚一道,使無錫成為中國民族工商業的發祥地。
紫砂藝術展
紫砂陶藝是一門點石成金的藝術。傳説中有異僧呼賣“富貴土”,讓當地人發現使用了紫砂陶土。千百年來,他們用粘土來製陶器,到了明代,他們開始有意識地使用生坯強度更高,燒成收縮率更小的紫砂泥來製陶,並獨創性地使用打身筒和鑲身筒的手法來成型制壺,陶瓷藝術發展至明代紫砂器的出現,在原料、造型、成型手法還是實用性、觀賞性上都有提升。另一方面,中國茶文化的發展連帶起茶具的不斷更新,明代飲茶方式有了變化,變煮茶為沏泡茶,正是這種新形式飲茶方式的呼喚導致了紫砂壺的出現和風靡一時,而紫砂陶的良材也使茶葉的天然美質體現出來。
元代錢裕墓出土文物展
錢裕(1247年~1320年),字寬父,江蘇無錫人,系五代十國時期吳越王錢鏐的後裔。元代時期無錫的豪門富户,葬於元至治元年(1321年)。其隨葬品包括金器、銀器、玉器、水晶、瑪瑙、琥珀、絲綢服飾、漆器、紙幣、木、核器和銅鏡等共154件。其中,鎏金花瓣式銀託盞,是中國出土元代銀器中較有特色的一件。
惠山泥人藝術展
在江南名城無錫,有一朵散發着泥土芬芳的藝術奇葩,就是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秀民族傳統工藝——惠山泥人。有着千年文化傳統的惠山泥人,自誕生之日起,便滲透着江南工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在其發展過程中,除受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外,無錫惠山的寺廟、園林、祠堂、街坊和戲文、雕刻、廟會、香會以及惠山浜與之溝通的京杭大運河及無錫古運河兩岸的“米市”,更對惠山泥人的藝術特色產生了影響。
陶壽伯書畫館
陶壽伯(1902年~1997年),原名知奮,55歲更名之芬,因生平刻印逾萬,別署萬石樓主。15歲即入蘇州漢貞閣碑帖店學徒,學習篆刻、書法、拓碑、刻碑。20世紀20年代滿師後至上海發展,因師兄錢瘦鐵的介紹而得以遍識當時海派諸名家,並由陳巨來引見投拜四明耆宿趙叔孺先生門下學習繪畫。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拜張大千先生為師,成為大風堂門下。陶先生晚年作山水、老松,時或用潑墨、潑彩之法,即仿效大千夫子之獨創。
陶壽伯先生於1950年經港入台,從此定居寶島半世紀。在台期間刀石相伴、筆墨以隨,從未停止過書畫、篆刻的藝術創作,與去台之名宿大家于右任、張大千、溥心畲、黃君璧等筆墨唱酬,時相往還,並多次在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香港等地舉行藝術展。受到陶先生的薰陶,陶氏堪稱一門風雅,夫人強淑萍善畫蘭花,子女陶龍若、陶鳳若、陶豹若均能繼家聲,操丹青,是令人稱羨的藝術世家。陶先生雖久居海外,但思鄉之情始終未泯。2010年,其哲嗣陶龍若先生將所藏陶壽伯先生書畫篆刻作品擇60件,慨然贈於無錫博物院,裨使本院書畫收藏。
周懷民藏畫館
周懷民(1907年~1996年),原名仁,室名雙柳書屋、水雲閣,無錫錢橋人。曾任京華美專教授、國立北平藝專教授。1949年後,歷任北京畫院一級畫師、北京中山書畫社副社長、中國書畫研究會副會長、民革中央監察委員等職,是當代著名國畫家、書畫鑑藏家。2001年被國家文物局列入“1949年後已故著名書畫家作品限制出境名單”。周懷民早年家境清寒,19歲時北上謀生,在北平電報局任職。他由衷地喜愛書畫藝術,加入中國畫研究會學畫,師事吳鏡汀。常去故宮博物院臨摹古代名畫,尤喜馬遠、夏圭,因而用筆勁峭斬絕,風骨稜稜。中年以後形成了筆墨厚重、氣勢磅礴的藝術風格。山水之外,尤擅蘆蕩、葡萄,有“周蘆蕩”、“周葡萄”之美譽。作品多次被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政要。周懷民先生一生節衣縮食,憑藉精到的眼力,購藏了一批古書畫名跡。他數十年積累的古畫,與其説是憑金錢購置,倒不如説是靠鑑別眼力獲得。他抱定人棄我取的念頭,在瓦礫堆中挑選明珠,一件名作得來實在非易,備嘗艱辛,同時卻鍛鍊了自己的鑑定眼力。1984年周懷民先生把全部珍藏以及一批當代書畫名家和他本人的作品無償捐贈給家鄉,為家鄉人民奉獻出一座藝術的寶庫。

無錫博物院館藏文物

無錫博物院擁有館藏文物近4萬件 [3]  ,珍貴文物1487件/套 [2]  ,以古代書畫、歷代紫砂、惠山泥人、近現代革命文物和民族工商業文物為主要特色,其中書畫藏品為其特色,所藏精品包括趙孟頫臨《蘭亭序集》、倪瓚《苔痕樹影圖》、崔彥輔《虎丘晴嵐圖》、唐伯虎《秋林獨步圖》、祝允明《草書唐宋詞卷》等等,其中屬《故宮已佚書籍書畫目錄》中的有7件,包括:楊凝式韭花帖》、宋迪款《楷書華嚴經》、朱元璋手諭、董其昌《題武夷山圖詩並臨米貼》與《巖居圖》、藍瑛《仿一峯山水圖》、丁雲鵬《應真渡海圖卷》 [22] 
此外,自1980年代起,周懷民錢松喦方召麐華季平榮智安等海內外無錫籍收藏家、書畫家陸續捐贈所藏所畫,使得館藏精品益臻豐富。

無錫博物院鎮館之寶

2018年,無錫博物院開放十週年之際,評選了十大鎮館之寶,依次分別是: [21] 
  • 吳王僚劍(春秋)
  • 倪瓚苔痕樹影圖軸(元代),一級文物
  • 文徵明蕉石鳴琴圖軸(明代),一級文物
  • 龍泉窯梅子青釉鬲式爐(南宋)
  • 春水玉帶扣(元代),一級文物
  • 朱元璋手諭卷(明代),一級文物
  • 楊凝之韭花帖卷(五代),一級文物
  • 清光緒周阿生塑陳杏芳彩蟠桃會彩塑(清代)
  • 楊芝山款西園雅集圖核雕(清代)
  • “鄧萬四郎”款連生貴子紋高足金盃(元代),一級文物

無錫博物院館藏精品

館藏精品
藏品簡介
藏品圖
春秋青銅吳王僚劍:長41釐米,寬2.7釐米,莖長9.5釐米。劍整體呈窄長扁條形,無格無首,前鋒尖鋭,兩刃近鋒略內收,向後漸寬,劍身中線起脊,直通莖末。劍身裝飾有斜“王”字形暗紋。兩縱靠近莖的地方鑄銘文12字。銘文是:“攻敔王者彶自乍(作)元用劍”。 [16] 
春秋吳王僚劍 春秋吳王僚劍
錢樟夫婦墓出土服飾:2022年2月,無錫七房橋明代錢樟夫婦墓出土服飾在無錫博物院移交。無錫市文物保護中心向無錫博物院移交出土服飾24件。24件服飾現均保存於博物院的庫房內,暫未展出。錢樟夫婦墓中出土的服飾品種豐富,紋飾多樣,極具明代服飾特色。從品類來看,既有穿着用的襖、褲、裙、鞋、巾等,又有生活用的枕、包袋等物;從面料來看,除幾件絹襖之外,其餘基本為緞紋暗花織物,也有棉、麻等物;從紋樣來看,幾乎涵蓋植物、動物、自然景觀、幾何及其它人文紋樣。 [17] 
鳥銜花枝紋緞對襟夾襖 鳥銜花枝紋緞對襟夾襖
五代楊凝式行書《韭花帖》:紙本,縱26釐米,橫28釐米。此帖是五代書法家楊凝式的行書代表作。楊凝式(873年~954年),字景度,華州華陰(今陝西華陰)人。唐昭宗朝登進士第,有文辭,善筆札,歷仕梁、唐、晉、漢、周,累官至太子少師,世稱“楊少師”。楊凝式在書法史上被認為是承唐啓宋的重要人物。 [16] 
五代楊凝式行書《韭花帖》 無錫博物院藏 五代楊凝式行書《韭花帖》 無錫博物院藏
南宋龍泉窯梅子青釉鬲式爐:口徑14釐米,腹徑14.5釐米,高11.8釐米。折沿,短頸,圓鼓腹;肩部一圈凸稜,腹部至足部凸起三條稜筋原系仿青銅器的裝飾紋樣,因凸起處釉層較薄,呈淺白色,俗稱“出筋”;下承三乳足外撇。通體施青釉,釉色光澤淡雅温潤,宛如梅子初青,整體造型古拙雅緻,具有穩重感。 [16] 
南宋龍泉窯梅子青釉鬲式爐 無錫博物院藏 南宋龍泉窯梅子青釉鬲式爐 無錫博物院藏
元春水玉帶扣:此件玉器由帶扣和帶鈎兩部分組成,“春水”玉帶扣長8.3釐米,寬6.7釐米,厚2.2釐米。白玉質,玉質温潤,因埋藏於地下長達600餘年之久,故器身遍佈土沁及灰斑;整體呈橢圓形,中部微微凸起,底部有扁環襯托。所謂“春水”,是指遼金元代的北方貴族在春季進行圍獵之時,放海東青捕獵天鵝的場景。春水玉是以此為題材而創作的玉雕。 [16] 
元春水玉帶扣 無錫博物院藏 元春水玉帶扣 無錫博物院藏
元“鄧萬四郎“款連生貴子紋高足金盃:此杯高8.6釐米,口徑8.6釐米,足徑4.6釐米,重120.8克,侈口,圜底,深腹,高圈足呈喇叭狀外撇,杯身與圈足經焊接相連,造型輕巧秀麗,和元、明時期瓷器中的高足杯造型一致。金盃口沿內側和圈足底邊各鏨刻有一圈捲雲紋,杯心中央用細勁流暢的陰線鏨刻出精美的“連生貴子”圖案,為典型的宋代風格。 [16] 
元鄧萬四郎款連生貴子紋高足金盃 無錫博物院藏 元鄧萬四郎款連生貴子紋高足金盃 無錫博物院藏
元倪瓚苔痕樹影圖軸:紙本、墨筆,縱95釐米,橫32釐米,《苔痕樹影圖》繪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當時倪瓚七十二歲,為其卒前兩年,是極晚年之作。畫面繪高大的枯樹兩株、大石一塊及清竹數叢,枯筆淡皴,用筆簡逸,充滿了畫家的自我性靈。畫面極為簡單,僅有高大的枯樹兩株、大石一塊及青竹數叢。枯樹高大挺拔,表現君子般堅貞高潔的品質;大石用側鋒,以平而毛澀之渴筆作折帶皴,這是倪雲林獨到的皴法,表現出山石堅硬的質感;畫幅上竹枝極細,似斷還連,竹葉不多,清氣逼人。 [16] 
元倪瓚苔痕樹影圖軸 無錫博物院藏 元倪瓚苔痕樹影圖軸 無錫博物院藏
明朱元璋手諭卷:這份珍貴的詔令,是朱元璋傳世極為罕見的親筆手書之一。全捲紙本,縱35.9釐米,橫58.7釐米,文14行,共118字。文意是告示手下大將徐達,日後擒獲敵寇不必再押解回來處理,可以直接在軍中就地處決。可以説,這是一份讓人感受到刀光劍影乃至血雨腥風的詔令。此諭文意直白,用的是通俗易懂的大白話,顯示出朱元璋草莽出身的本色。而書體起筆於楷漸止於行楷,風格無門無派,筆畫稍欠法度,稚拙中卻又不乏挺拔。 [16] 
明朱元璋手諭卷 無錫博物院藏 明朱元璋手諭卷 無錫博物院藏
清光緒蟠桃會泥塑:這件文物的來源頗為傳奇。清光緒十年(1884年)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后的五十壽誕,全國各地官員都為送賀禮之事絞盡腦汁。當時的無錫縣令別出心裁,呈送給慈禧太后一件名為“蟠桃會”的大型惠山泥塑作品。由於泥人“細貨”製作工序複雜,且容易損壞,為防萬一,當時趕製了兩件一模一樣的“蟠桃會”,一件送往北京,一件留在無錫備用。歲月流轉,入宮的那件現已不知去向,而這備用件雖幾經輾轉,卻保存完好,最終進入無錫博物院收藏。 [16] 
清光緒蟠桃會泥塑 無錫博物院藏 清光緒蟠桃會泥塑 無錫博物院藏
清楊芝山款西園雅集圖核雕:此件核雕為胡桃果核質,縱2.6釐米,橫3.1釐米,高3.3釐米,外形呈橢圓球形,通體赭紅色,中間有一縱貫圓孔,便於系掛。中間人物以“西園雅集”為題材,共雕刻文人學士、侍女、書童等二十人。作者用刀洗練流暢,運用圓雕、鏤雕等多種技法,將古樹的盤結虯曲、松針的細密茂盛、人物的神情鬚眉刻畫出來。 [16] 
清楊芝山款西園雅集圖核雕 無錫博物院藏 清楊芝山款西園雅集圖核雕 無錫博物院藏
元山形石筆架:這件元山形石筆架,最寬處21釐米,厚3.6釐米,高8釐米,重450克,整體造型為多峯山,也可稱為筆山。該筆架通體素黑,為楚石質地,看似樸拙,卻不失自然巧妙。筆架整體為遠山造型,羣山中間高兩邊漸低,高低錯落,不下數十座山頭。 [16] 
元山形石筆架 無錫博物院藏 元山形石筆架 無錫博物院藏
明“石叟”款觀音像:寬15釐米,高47.8釐米,厚8.6釐米,重7250克。從形態上看,觀音像姿態嫺雅、端莊,面相雍容飽滿,從服飾上看,身穿寬袖垂領衣,由內到外共分四層,衣紋隨形體處理,簡潔流暢,流轉自然。主體紋飾採用錯銀技術,立像背部錯銀“石叟”二字款,縱向,體兼隸篆。石叟是明崇禎年間福州僧人,他做的佛像、銅爐名揚四海,英國大英博物館把石叟制的銅佛像、銅香爐列為重要東方藝術品,他被英國收藏家譽為中國古代偉大的藝術家 [16] 
明 “石叟”款觀音像 無錫博物院藏 明 “石叟”款觀音像 無錫博物院藏
清道光邵大亨制仿古壺:仿鼓壺又名仿古壺,是由邵大亨所定型的紫砂壺造型,所以也叫大亨仿古,為其紫砂光素造型的代表之作。無錫博物院所藏大亨仿古壺造型飽滿有力,壺身、壺蓋及壺鈕皆以飽滿的扁圓形為主,而壺嘴、壺把以及裝飾在壺口的兩條燈草線則與壺身銜接自然天成,並於壺蓋內鈐瓜子形“大亨”印。 [16] 
清道光邵大亨制仿古壺 無錫博物院 清道光邵大亨制仿古壺 無錫博物院
顧景舟制梨形朱泥壺:該壺通長16.5釐米,腹寬10.8釐米,口徑5.5釐米,高10.5釐米,由朱泥製作而成,通體光素,胎體緻密輕薄,硃色呈色純正,通體觀之,全壺光潔柔滑,渾然天成。 [16] 
顧景舟制梨形朱泥壺 無錫博物院藏 顧景舟制梨形朱泥壺 無錫博物院藏
唐青玉人鹿圖佩:1976年3月在無錫市郊區揚名鄉鄧灣裏(俗稱“顧大墳”)出土。墓主人名顧林,字鬱卿,是明代太學生,葬於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玉佩整體呈橢圓形,上部稍窄,下部略寬。高7.7釐米,最寬處4.3釐米,厚1.1釐米。材質為新疆和田青白玉,呈蠟狀光澤。器身遍佈牛毛紋,色如甘慄,顯示沁色已深透其中,古意盎然,非有千年歷史不能形成。 [16] 
唐青玉人鹿圖佩 無錫博物院藏 唐青玉人鹿圖佩 無錫博物院藏

無錫博物院圖集

無錫博物院文化活動

無錫博物院社教活動年均舉辦各類講座和教育課程300餘場次,重點打造了“行走”系列研學旅行項目、“吳地文明”AR系列社教課程、“文博課堂”“藝術課堂”“科學課堂”“科普互動劇”“錫博進校園進基層”等品牌系列活動;注重學術研究,每月舉辦高端學術講座“錫博講壇”,編輯出版學術刊物、圖錄,舉辦學術研討會,實施“錫博英才行動青年人才資助計劃等。 [3] 
此外,策劃推出文化專題講座、定期義務鑑定、民俗科普體驗活動、社會志願者服務等形式的主題活動,打造了“文化小使者——七彩假期系列活動”“我們的節日”“藝術課堂”“文博課堂”“公益國學堂——國學親子教育活動”等品牌活動。 [4] 

無錫博物院所獲榮譽

無錫博物院無錫博物院是全國社會科學普及教育基地、江蘇省文明單位、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3]  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江蘇省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先進集體、江蘇省青少年科普教育示範基地、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基地、行知大學堂無錫市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基地。 [4] 
2012年,無錫博物院評為國家二級博物館。 [8] 
2020年12月10日,無錫博物院通過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評審。 [14] 
2020年12月21日,無錫博物院被中國博物館協會官網公示評定為第四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8] 
2021年8月,無錫博物院入選江蘇省2021年度“最美公共文化空間”打造對象名單。 [1] 
2021年11月24日,無錫博物院選送的“行走”系列研學旅行獲評“2021年度十佳文博社教案例”。 [12] 
2023年1月,入選2022年度全國熱搜博物館百強榜單。 [19] 

無錫博物院機構設置

  • 組織架構
無錫博物院“一院帶五館”,下轄周懷民藏畫館、無錫中國民族工商業博物館張聞天舊居無錫碑刻陳列館程及美術館等五個專題館。 [11] 
  • 單位性質
無錫博物院是經中共無錫市委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准設立的公益一類事業單位。 [10] 
  • 經費渠道
無錫博物院為全額撥款。 [10] 
  • 開辦資金
無錫博物院由舉辦單位按國家規定撥付。 [10] 
  • 舉辦單位
無錫博物院是由無錫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舉辦。 [10] 
  • 領導體制
無錫博物院是行政領導人負責制。 [10] 

無錫博物院學術委員

主任:蔡衞東 [18] 
副主任:盛詩瀾
秘書長:馬旭明
委員(按姓氏筆畫排序):石 紅 李文華 袁 勤
外聘委員(按姓氏筆畫排序):莊若江 李 竹 李伯謙 徐 琳 [18] 

無錫博物院現任領導

無錫博物院副院長 顧瑋倩 [23] 

無錫博物院參觀信息

無錫博物院地理位置

江蘇省無錫市梁溪區鍾書路100號。

無錫博物院開放時間

每週二至週日9:00~17:00(16:00後停止入場),每週一閉館(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

無錫博物院開放情況

免費開放,需攜帶身份證現場取號。

無錫博物院交通線路

  • 地鐵1號線至清名橋站下車;
  • 公交5、快5、23、23區、24、70、113、118、118區、135、358、762至南揚新村站下車;
  • 公交36、56、72、116、766至清和橋站下車;
  • 公交67至青年路(鍾書路)站下車;

無錫博物院參觀導覽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