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無錫碑刻陳列館

鎖定
無錫碑刻陳列館位於學前街睦親坊巷3號,成立於1990年,是以收藏、保護、整理和研究無錫碑刻為宗旨的公益性事業單位,內存有從宋代至民國的歷代碑刻近百通。其中有帝王御筆、官府公文、地方史料、寺觀敕牒 、名家法書等,可謂一部具有歷史、科學、藝術研究價值的“石質圖書”。
中文名
無錫碑刻陳列館
地理位置
無錫市梁溪區學前街睦親坊巷3號
佔地面積
850 m²
類    別
文物系統國有博物館
投用時間
2005年12月1日 [1] 
開放時間
9:00--17:00(16:00後停止入場),週一閉館(法定節假日除外)
成立時間
1990年
建築面積
550 m²
展廳面積
512㎡ [1] 

無錫碑刻陳列館歷史沿革

無錫碑刻陳列館 無錫碑刻陳列館
無錫碑刻陳列館成立於1990年,是利用無錫縣學古建築明倫堂和講堂闢建的,以徵集、收藏、保護、陳列、研究地方碑刻、碑帖為宗旨的專業性文博單位。該館地處無錫市中心學前街睦親坊巷3號,佔地850平方米,建築面積550平方米。原為無錫縣學舊址,一名學宮,亦稱儒學、廟學,始建於北宋嘉祐三年(1058),止於清末。現存古碑刻近百通,其中有帝王御筆、官府公文、地方史料、寺觀敕牒 、名家法書等,可謂一部具有歷史、科學、藝術研究價值的“石質圖書”。
《錫金縣誌》中向我們描述了縣學建築:大成殿、戟門、名宦祠、忠孝祠、鄉賢祠、欞星門、尊經閣、崇聖祠、名倫堂、儀門,而我們看到的僅僅是一道門,兩座老房子,一個院子。縣學為什麼會遭到如此毀滅性的打擊?書中提到見到這些建築是在太平天國前,也就是説縣學很可能是在太平軍與清軍的戰鬥中被燒燬。

無錫碑刻陳列館展出內容

無錫碑刻陳列館 無錫碑刻陳列館
館中的碑刻大致分為三類,一是歷史遺留下的有關無錫縣學方面的碑刻,二是涉及無錫地方文獻的碑刻,三是體現和代表當時書風、畫風的藝術碑。縣學舊址內陳列着三十餘塊碑,宋朝3塊,元朝4塊,明朝12塊,清朝4塊。有意思的是,元朝的一塊碑是刻在一塊宋朝碑的背面,一塊石頭兩個朝代的人在上面刻字,把這塊石頭充分利用了。其中宋碑《無錫縣學淳祐癸卯續增養士田記》、《無錫縣學新建九先生祠堂記》,元碑《錫學重修五先生祠記》、聖旨碑,明洪武《禮部榜示生員碑》、《錫山儒學先賢祠記》等十分珍貴。此外,徵集流散的地方歷史碑刻,如北宋《明陽觀額敕牒碑》、南宋《璨山明陽觀記》、《孚澤廟額敕牒碑》、《北禪廣福禪院經界寺基之圖》,以及《乾隆御筆詩書畫“介如峯”帖石》等藝術碑帖都頗具史學研究與藝術欣賞價值。
在這三大類館藏碑刻中,有關無錫地方文獻的碑刻是陳列館最看重的,“無錫縣裏社”碑就是這類碑刻中的良品。“無錫縣裏社”碑原本由私人收藏,長1.68米、寬0.55米。“無錫縣裏社”這塊碑剛被徵集到碑刻陳列館時,“渾身”泥濘,但經清洗乾淨後發現,此碑保存完整,上面的碑文書體優美且清晰。

無錫碑刻陳列館無錫縣學

無錫碑刻陳列館 無錫碑刻陳列館
無錫縣學,一名學宮,亦稱儒學、廟學,位於無錫市區學前街及睦親坊巷內,是古代無錫唯一的官立學校。創建於北宋嘉佑三年(1058)。清雍正四年(1716)改稱無錫金匱縣學,民國後改為無錫縣立中學,曾為市第八中學校址。現存戟門、明倫堂、講堂三所建築,均為同治十三年(1874)重建,1982年重修。戟門,即大成門,原為孔廟正門五間四架;明倫堂,即縣學禮堂,三間九架;講堂,即教室,三間六架。無錫縣學歷經宋元明清,基不變,尚保存了古代碑刻七十餘通;明倫堂前後檐柱大都為明代青石方柱,屏門上方懸掛“明倫堂”匾額一方,落款“新安朱熹”,為國內罕見的朱熹手跡。1990年市政府已將明倫堂和講堂闢建為無錫碑刻陳列館。1983中11月由無錫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原縣學範圍很大,現僅存戟門、明倫堂、講堂三所建築,均為同治十三年(1874)重建。現存縣學古碑刻共70餘塊,其內容分為聖旨、學規、教授題名、進士題名、鄉賢祠、學宮修建、學田記等七類。年代最早的《無錫縣重修縣學記》,刻於南宋嘉定十年(1217),其中宋碑七通,元碑四通,都未經著錄,彌足珍貴,大多數碑刻保存完好,為研究無錫地方歷史和古代教育史提供—了珍貴實物資料。

無錫碑刻陳列館歷史名人

張詵是無錫縣學的創辦者,張詵是當時的無錫知縣。這座無錫最早的官立學校在北宋時期(1058年)才建立,而早在這一千多年前,孔子就創辦了儒學。
林宰是明朝萬曆年間的無錫知縣,他有原創精神,因為他在臨近縣學的河邊下令建造了72根人形石柱,寓意孔子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當學子們看到這72根人形石柱,勤奮好學的精神會被激發。

無錫碑刻陳列館地理位置

無錫碑刻陳列館位於學前街睦親坊巷3號
參考資料
  • 1.    資訊詳情  .全國博物館年度報告信息系統[引用日期202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