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烹刑

鎖定
烹刑就是指用鍋烹人的刑法,古代稱為“烹刑”古有“斧鉞湯鑊”之説。著名神魔小説《封神榜》中,西周始祖西伯(後稱周文王)被囚於羑里時,西伯之子伯邑考遭到妲己的陷害,被紂王處以烹刑,放在大鍋裏“烹為羹”。
中文名
烹刑
釋    義
用鍋烹人的刑法
原    理
死於燙傷及臟器衰竭
古代説法
斧鉞湯鑊
出    處
封神榜
出現時期
抗戰期間

烹刑註解

“斧鉞”,原為古青銅兵器,用以為刑,即將人斬剁為肉泥;
“湯鑊”,系無足之銅鼎,在這裏湯鑊 (huò),以及釜、鼎等,都是炊具的代稱,意通“鍋”。烹刑是指中國古代對罪行嚴重的犯人的酷刑之一,常見近義詞彙有“烹殺”。

烹刑原理

大抵多見於受刑者被去除主要衣物後,由劊子手或軍卒將犯人或推或投的放入近如人高的大鍋,並將鍋下的柴薪點燃提升水温進行烹煮,受刑者大多死於燙傷及臟器衰竭(即重度燒傷),然而刑罰的結束大多卻會將受刑者煮至骨肉分離為止。在我國抗戰期間,曾多次出現日軍採用這種方式對各國民眾、軍人乃至幼兒 [1]  施行。

烹刑相關記載

烹刑抗戰期間

12只鐵油桶活活煮死12位無辜村民 [2] 
日軍烹殺騰衝12村民油桶 日軍烹殺騰衝12村民油桶
樊建川還在騰衝當地博物館,發現三個抗戰時期的油桶,從外形上看,它與—般的油桶沒多大區別。然而,它們卻是日軍屠害中國人的鐵證。
騰衝被日軍佔領期間,—個日本士兵被游擊隊員擊斃,日軍集合全村男女老少,逼他們交出游擊隊的下落。日軍支起了12只廢棄的鐵油桶,桶內盛滿水,底部用火燒。見村民都不説話,日軍將12個無辜的村民投進桶內的沸水中。面對獸軍的淫威,村民們只能眼睜睜看到自己的同胞,看到自己的親人被活活煮成—桶“白骨湯”。
陳列於騰衝當地博物館的鐵油桶,就是那12只鐵油桶中的3只。據樊建川事後考證得知,當時駐紮在騰衝的日軍部隊,正是參加南京大屠殺第十六師團
韓國慰安婦被殺死後烹煮 [3] 
在二戰期間,亞洲慰安婦過着暗無天日的悲慘生活。其中,一些慰安婦更為悲慘。據韓國媒體近日報道,現年83歲的慰安婦樸英沈揭露説,殘暴的侵華日軍曾令人髮指地把一名慰安婦殺死後烹煮,供其他慰安婦當作“牛肉湯”喝。

烹刑歷史記載

據歷史記載,春秋時的齊哀公繼位十二年後(公元前868年),因紀侯(紀國國君)讒言而被周夷王烹殺,這是我國記錄較早的烹殺事例之一 [4]  。另有著名的如易牙烹子、齊王酈食其等典故。

烹刑文學演繹

我國著名小説《封神演義》中,也將烹殺演繹在西伯子伯邑考的身上。

烹刑國外歷史

亨利三世制定1531年法律的序言中(將投毒視為叛國),引用了廚師Ri chard Roose 的案子,他在給Rochester主教家庭和Lambeth的窮人的食物中下毒,導致一男一女身亡。他被判叛國罪,受烹刑,不能豁免。他在Smithfield當眾受刑。同年,一個女僕人因毒害了其女主人在King’s Lynn受烹刑。”(選自《不列顛百科全書》,1911年) [5] 
在《倫敦灰衣修士編年史》(Camden Society出版)中記錄了Smithfield的一次行刑,一個男人被綁鐵鏈綁住,扔進沸水中數次,直到斃命。在當代,Idi Amin(阿敏將軍,70年代烏干達獨裁者) 曾被指控用這種方法懲罰他的敵人。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