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炸棗

鎖定
炸棗(是福建地區的叫法),在江南稱為麻團,炸棗是一道美味可口的地方小吃,屬於閩菜系;該菜品外酥內韌,香甜可口;該菜品起源於泉州府同安縣(今廈門市同安區),是同安五寶(馬蹄酥封肉、炸棗、薄餅碗仔糕)之一,後流傳於閩南地區;該菜品用當地產糯米、粳米粉揉成粉團炸成,中間不填料,外皮滾上芝麻,故稱“麻團”,該菜品有加中間填料的也有外皮不滾芝麻的。 [1] 
中文名
炸棗
分    類
閩菜
口    味
香脆可口
主要食材
糯米粳米
特    點
“外酥內韌,香甜可口”
別    稱
麻團(江南地區叫法)
起源地
廈門市同安區

炸棗菜品特點

“外酥內韌,香甜可口”。

炸棗作法

炸棗 炸棗
原料分為皮、餡。皮一般為上好地瓜,米磨(碾)成粉,餡一般為花生、豌豆、芝麻餡,也可用蔬菜,或者肉餡,筍餡。把餡包在皮裏,放在沸騰的油鍋炸,口感甚佳。

炸棗起源典故

冬至,福建泉州人除搓紅丸外,還有做雞母狗仔十二生肖置於紅白丸中。還要炸棗。民間做這些食品,通常用糯米粉、幹澱粉、白糖。除紅白丸外,炸棗和炸十二生肖主料卻是蒸熟的番薯。餡則隨意用豆沙、冬瓜糖、花生仁壓碎均可。
説起番薯來歷故事很多:明代萬曆二十三年,長樂商人陳振龍到呂宋島做生意,吃到番薯想帶薯種回福建,但土人不允許。1593年5月下旬,他把薯苗裝於竹筒,扎於繩間懸掛船後水中,終於把薯種帶回福建。先在福州南台試種,秋天終獲收成。當時福建常鬧饑荒,巡撫金學曾觀風至長樂,問眾生員有何良策救民?陳振之子陳經綸具呈申報,種呂宋朱?(薯)可以救荒,薯種不怕水旱,遍地可植。金學曾採納意見下令全省栽種,4個月後果然番薯大豐收,百姓感恩戴德,所以番薯又名金薯。日本國的番薯是17世紀由中國傳入琉球、九州至日本本土的,所以日本人稱唐薯。上海有番薯是徐光啓種的。
郭沫若有《滿江紅》雲:“挾入藤籃試南航,歸來閩海勤種植,此功勳當得比神農,人誰識。”
番薯不但是百姓大人小孩皆歡吃的食品,清代乾隆皇帝也很能吃番薯。乾隆帝在他78歲時患了“老年性便秘”,怎麼用藥都不見好轉。有一天路過御膳房,一陣甜香味撲鼻而來,他發現有兩個小太監在吃一種“烤果”,便向小太監要1個來試嘗,結果一連吃了3個,回去不久立刻大便暢通,方知他吃的是民間粗俗番薯。
乾隆帝因此常吃番薯,並下令全國重視番薯栽種。乾隆帝80歲生日時,想把番薯賞賜眾大臣,后妃們極力反對説有損龍威。御膳廚的人出了一個主意,説可以把去皮的番薯製成品,塑成12生肖狀蒸炸,依各大臣生肖賜之必定比賞番薯要更雅更有意義。乾隆同意了,果然領到十二生肖的大臣三呼萬歲。那天,生肖屬狗的很多,御膳廚來不及供應,乾隆説:以後要多做狗奴才。
金口御言,流傳至今,民間炸棗攤炸狗仔成為泉州風味小吃。因為狗仔對主人最忠誠。
番薯在安溪湖頭也有故事。清康熙年間,惠安前坑湖村人林尚吾赴京趕考誤過報名期,主考官劉台山是林尚吾的學生,私下同意讓他用暴病死亡的舉子的姓名應考,想不到獨佔鰲頭中了狀元。林尚吾不願欺君,如實具奏真實情況,康熙帝雖然不悦,但又覺得他文才好,為人誠實,要他找人作保免罪。林尚吾便提出安溪人李光地,李光地因為林尚吾不熟悉吱唔半天不敢作保,林尚吾被降為第四名,入翰林院。
有一天,康熙問李光地家中有什麼特產?李答:“烏龍茶,番薯。微臣就是吃番薯長大的。”康熙又問你為什麼不敢擔保林尚吾?李光地又不敢回答,康熙帝笑着説:“你真是番薯相國,大塊又好吃!”據説自從康熙帝金口御言以後,原來像猴相薯變得很大塊,吃起來香又甜。所以至今善意挪揄安溪人時,常説:“湖頭番薯大塊又好吃。”用之於炸棗、炸狗仔更是別有風味。

炸棗休閒食品

炸棗與炸狗仔不是節日也能一試你的烹飪手藝。利用雙休日,你買250克糯米粉,一斤或八大兩番薯(蒸熟去皮),白糖半斤,和熟番薯揉成粉團,以可塑捏成形為準(太硬太軟可用水或粉摻和),即可憑你高興捏成十二生肖或你想像的形狀,放入五成熱的油鍋中,待浮起來時用竹筷(不可用塑料或帶漆的)輕翻,炸至表面呈金黃色時撈起,稍涼即可大嚼了。倘若要做內餡,可買花生仁炒熟去膜壓碎,加上切碎的冬瓜糖、白糖適量、芝麻、拌點香油,不但“味道好極了”,還有“甲天下”滋味。

炸棗具體作法

原料:
糯米4000克、晚稻米1000克、白糖2250克、花生仁1250克、花生油5000克(約耗750克)。
做法:
1、將糯米、晚稻米用清水浸泡2小時,洗淨,瀝乾水分,加少量水磨成米漿,盛入布袋內,紮緊口,壓成幹漿;
2、炒鍋置中火上,放入花生仁炒熟,去皮,研成碎末,與白糖1250克拌成餡料;
3、取大面缸1個,倒入幹漿掰散,加入白糖1000克拌勻;
4、竹篩鋪上淨布,依次取糖漿團約80克,搓圓,用手指捏成凹形,包入餡料25克,收口搓圓,捏成棗的形狀,放在淨布上;
炸棗 炸棗
5、大鍋置旺火卜,加花生油燒到七成熱時,將每個“棗”下鍋,炸至浮起油麪、呈金黃色時撈起,瀝乾油即成。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