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灞橋街道

鎖定
灞橋街道,隸屬於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地處灞橋區中部偏北,灞河東、北岸。東與洪慶街道接壤,南與席王街道灞河相望,西與未央區經濟開發區一河之隔,北鄰新築街道,東北緊靠臨潼區斜口街道,總面積43平方千米。 [1] 
春秋時期秦穆公稱霸,改滋水為灞水並築橋。隋、唐、明、清皆在此築橋,街道因以為名。灞橋街道境內的風景名勝有關中八景之一的“灞柳風雪”、西安世博園,古蹟有十六國時期霸城縣治遺址。
截至2023年,灞橋街道下轄19個社區、10個行政村 [6]  。2011年,灞橋街道總人口5.93萬人,農業總產值達到2.7億元,工業總產值達到37.9億元,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4.2億元,財政總收入0.65億元。 [1] 
中文名
灞橋街道
行政區類別
街道
所屬地區
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
地理位置
灞橋區中部偏北,灞河東、北岸
面    積
43 km²
下轄地區
19個社區、10個行政村 [6] 
政府駐地
東城大道5919號
電話區號
029
郵政編碼
710024
著名景點
灞柳風雪
西安世博園
車牌代碼
陝A
人    口
5.93萬人(2011年)

灞橋街道歷史沿革

灞橋街道地名由來

春秋時期秦穆公稱霸,改滋水為灞水並築橋。隋、唐、明、清皆在此築橋,故名。 [1] 

灞橋街道建置沿革

清屬西安府咸寧縣。
民國設灞橋鎮和灞惠鄉。
1949年,為灞橋、霧莊、橋梓口、讀書4鄉。
1961年,合併成立灞橋公社。
1984年,改設灞橋鄉,次年改設鎮。
2004年9月,改設灞橋街道。 [1] 
灞橋街道地形圖 灞橋街道地形圖

灞橋街道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灞橋街道轄建材、核鍛、灞橋街、朝陽4個社區,東渠、讀書、段家、方家、郝家、黃鄧、豁口、康家、劉家底、呂家堡、秦家、上橋、邵平店、宋圍、霧東、霧西、西渠、下橋梓口、香湖灣、香楊、歇駕寺、謝一、謝二、熊家灣、灞橋堡、灞橋街、卞家、小寨、新興、白廟30個行政村;下設103個村民小組。 [1] 
截至2023年,灞橋街道下轄19個社區、10個行政村 [2]  [6]  。辦事處駐東城大道5919號。 [1] 
統計用區劃代碼
城鄉分類代碼
名稱
610111007001
111
建材社區
610111007002
111
核鍛社區
610111007003
111
灞橋街社區
610111007004
111
朝陽社區
610111007005
111
宋圍社區
610111007006
111
香胡灣社區
610111007007
111
黃鄧社區
610111007008
111
世園社區
610111007009
111
郝家社區
610111007010
112
段家社區
610111007011
111
康秦社區
610111007012
112
謝王社區
610111007013
112
務莊社區
610111007014
112
橋梓口社區
610111007015
112
劉小社區
610111007016
111
西安滻灞生態區會展社區
610111007017
111
西安滻灞生態區錦繡社區
610111007018
111
西安滻灞生態區華文社區
610111007019
111
滻灞生態區奧萊社區 [6] 
610111007202
112
讀書村
610111007204
112
方家村
610111007207
112
豁口村
610111007220
112
香楊村
610111007225
112
灞橋堡村
610111007230
112
邵平店村
610111007231
112
東西渠村
610111007232
112
銅人塬村
610111007233
112
歇駕新村
610111007235
112
劉家底村

灞橋街道地理環境

灞橋街道地處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中部偏北,灞河東、北岸。東與洪慶街道接壤,南與席王街道隔灞河相望,西與未央區經濟開發區一河之隔,北鄰新築街道,東北緊靠臨潼區斜口街道。轄區東西最大距離6.5千米,南北最大距離6.9千米,總面積43平方千米。其中陸地32平方千米,佔80%;水域和濕地11平方千米,佔20%。距區人民政府4.9千米。 [1] 

灞橋街道人口

截至2011年末,灞橋街道轄區總人口5.93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8萬人,城鎮化率47.8%。另有流動人口0.8萬人。總人口中,男性2.99萬人,佔50.46%;女性2.94人,佔49.54%;14歲以下8757人,佔14.77%;15—64歲42900人,佔72.40%;65歲以上7606人,佔12.83%。2011年,灞橋街道人口出生率2.17‰,人口死亡率0.83‰,人口自然增長率1.34‰。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378人。 [1] 

灞橋街道經濟

灞橋街道綜述

灞橋街道盛產獼猴桃和葡萄等水果,是西安市草莓、葡萄、獼猴桃等水果和蔬菜副食品基地。隨着“兩高一優”農業水利化、科技化的進程,繞城高速公路沿線形成“產、供、銷”一條龍的商品化農業基地和觀賞、旅遊相結合的現代化農業產業園。
2011年,灞橋街道財政總收入0.65億元,比上年增長7.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0.55億元,比上年增長8.1%。從各主要税種看,完成營業税0.19億元,增值税0.16億元,企業所得税0.25億元,個人所得税0.05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6.2%、7.1%、8.5%、1.2%。人均財政收入6000元,比上年增長8.1%。 [1] 

灞橋街道第一產業

2011年,灞橋街道耕地面積3.8萬畝。農業總產值達到2.7億元,比上年增長14.4%。
灞橋街道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灞橋街道糧食生產7120噸,其中小麥3540噸,玉米3317噸。
灞橋街道主要經濟作物是蔬菜。2011年蔬菜種植面積20614畝,總產量69991噸。
截至2011年末,灞橋街道累計造林8.8萬畝,其中灞河及高速公路防護林81600畝,經濟林5700畝,竹林200畝,農民住宅四旁樹木34.3萬株,林木覆蓋率65.3%,活立木蓄積量21.3萬立方米。
2011年,灞橋街道水果種植面積1.3萬畝,產量9156噸,主要品種有櫻桃、葡萄、桃、獼猴桃,其中櫻桃56.2噸,葡萄1099.8噸,桃800.4噸,獼猴桃7199.6噸。 [1] 

灞橋街道第二產業

2011年,灞橋街道工業總產值達到37.9億元,比上年增長8.1%。2011年,灞橋街道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5家,職工1145人,實現工業增加值11.89億元,比上年增長1%。銷售收入達到億元以上的企業3家。 [1] 

灞橋街道第三產業

截至2011年末,灞橋街道商業網點141個,職工290人。2011年,灞橋街道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4.2億元,比上年增長8.2%;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0.6億元,比上年增長7.9%。 [1] 

灞橋街道交通運輸

灞橋街道境內連接歐亞大陸橋的隴海鐵路西康鐵路縱貫,108、310和312國道西臨、西閆、繞城三條高速公路交匯連接了西銅、西寶和咸陽國際機場專用線,通往全國各地。
灞橋街道電子地圖 灞橋街道電子地圖

灞橋街道社會事業

灞橋街道科技事業

截至2011年末,灞橋街道有獨立科研與技術開發機構2個,其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個;各類科技人才1.8萬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0.9萬人,經營管理人才0.2萬人,技能人才0.5萬人,農村實用人才0.2萬人。 [1] 

灞橋街道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灞橋街道有幼兒園(所)8所,在園幼兒835人,專業教師38人;小學7所,在校生1628人,專任教師157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258人,專任教師38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灞橋街道教育經費達1598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1486萬元,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1486萬元,預算內教育事業費195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6%、1.3%、1.3%、3.6%。預算內教育經費(包括城市教育費附加)佔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93%,比上年提高了1.3%。 [1] 

灞橋街道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末,灞橋街道有文化藝術團體15個,其中自樂班9個,參加人數310餘人,年均活動50餘次;秧歌及舞蹈隊6個,參加人數425人,年均活動10次。文化站1個,面積504平方米,有閲覽室、活動室、娛樂室7間,安裝有健身器材,文化站有藏書4000餘冊,宣傳欄3個,櫥窗2個。 [1] 

灞橋街道體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灞橋街道有體育場地52個,在100%的社區和100%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佔常住人口的77.3%。 [1] 

灞橋街道衞生事業

截至2011年末,灞橋街道有各級各類醫療衞生機構36個,其中衞生院1個,病牀93張,其中公立衞生機構牀位20張,固定資產總值2.9億元。專業衞生人員298人,其中執業醫師108人,執業助理醫師90人,註冊護士100人。2011年,灞橋街道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2.15萬人次,住院手術200台次,出院病人3.99萬人次。重點醫院有灞橋區人民醫院、灞橋區紅會醫院。2011年,灞橋街道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2.1/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農村衞生廁所普及率90.2%,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3.76萬人,參合率100%;孕產婦死亡率1.1/10萬,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分別為1.5‰、2.2‰、1.7‰。

灞橋街道社會保障

2011年,灞橋街道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户數985户,人數1802人,月支出22.6萬元;比上年增長20.1%,月人均125.6元,比上年增長15.9%;城市醫療救助153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305人次,共支出30.5萬元,比上年增長13.7%;城市生活無着人員救助20人次,支出1.9萬元,比上年增長5.4%。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240户,人數687人,月支出5.8萬元,月人均84.7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9人,支出5.8萬元,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704人次,共支出3.5萬元。2011年,灞橋街道共34户受災,受災人口120人,直接經濟損失54萬元。救災支出102.1萬元,比上年增長4.7%,為受災户修補和建造房屋112間。社會福利費22萬元,比上年增長5.3%;社會服務單位4個,牀位255張,其中收養機構牀位180張,社區服務牀位75張。社區服務設施2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1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1個;社區日間照料牀位數75張。經常性社會救助工作站1個,全年接受社會捐款5萬元,捐贈物資折款3萬元,接收捐贈衣被20件,使150人(次)困難羣眾受益。
2011年,灞橋街道新增就業人員2032人,有520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876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213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5%,全年共幫助19户零就業家庭實現每户至少一人就業,組織159名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從事“三支一扶”的工作。截至2012年末,灞橋街道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3.1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03萬人,其中參保職工1.46萬人,參保離退休人員0.9萬人,分別比上年末增加0.06萬人和0.02萬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民工1.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9萬人,參加企業基本養老保險0.4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12萬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3.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16萬人,其中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1.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03萬人,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1.4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1萬人,參加醫療保險的農民工2.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15萬人。參加失業保險1.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6萬人,參加工傷保險2.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32萬人,其中參加工傷保險的農民工0.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12萬人。 [1] 

灞橋街道歷史文化

灞橋街道灞柳風雪

灞柳風雪”是“關中八景”之一。長安東有灞水,秦漢時曾在灞河上架有木橋,名曰“灞橋”,其位置在今灞橋鎮西北方向5 千米處的上橋梓口村以西,灞水兩岸多植柳樹,每年到春天,灞橋兩岸綠柳覆蔭,柳絮漫天,飄飄揚揚,恰似春雪,景況極美。
西安府志》中雲:“灞橋兩岸,築堤五里,栽柳萬株,遊人肩摩轂擊,為長安之壯觀。”每當春意盎然、春風撲面之際,柳絮漫天飛揚,煙霧濛濛,成了長安灞橋一大景緻。唐時在灞橋設有驛站,當時叫做“滋水驛”,也被稱作“灞亭”。古時人們多在此處迎賓送客,依依話別。灞河、灞橋、灞柳、灞亭,古往今來,竟讓無數人為之“傾倒”,生離死別,離愁別緒,詩情才氣,到了這個地方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史籍載,“灞柳風雪”之説,始於明清之際,當時流傳於民間的關中《八景》佚名詩中,就有“灞柳風雪撲滿面”的詩句。灞橋之柳,與古長安植柳的傳統有着密切的關係。長安周圍多水、多川,很適宜柳的成活與生長,加之周、秦、漢、唐宮中,御道多植柳樹,民間植柳也自然蔚成風氣。漢代時“灞柳”已聞名遐邇,《三輔黃圖》雲:“都人送客至此,折柳贈別”,可見一斑。
隋、唐時“灞柳”處於繁榮時期。從李白詞《憶秦娥》“年年柳色,霸陵傷別”的詞句中,可以看出當時迎客送友的人們,“折柳”相贈已成風俗。宋時,由於京城東遷,“灞柳”也隨之蕭條,宋代詞人柳永在《少年行》中寫道:“參差煙樹灞陵橋,風物盡前朝。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翠楚宮腰。”元代時,忽必烈的三子忙哥被刺封為安西王到了西安,使“灞柳”又恢復了生機。《西安府志》所載,當時“灞橋兩岸,築堤五里,栽柳萬株,遊人肩摩轂擊,為長安之壯觀”。明清時,古灞橋雖已殘破,但灞柳風姿不減當年,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河東監使朱集義在其《關中八景(詩畫)中》,題“灞柳風雪”雲:“古橋石板半傾欹,柳色青青近掃眉,淺水平沙深客恨,輕盈飛絮欲題詩”。
20世紀80年代,灞柳風雪的景象,由於氣候的影響和人為的破壞,不如當年。市、區政府1999年已着手規劃、實施、恢復“灞柳風雪撲滿面”這一人文勝蹟。

灞橋街道灞橋遺址

灞河建橋始於春秋時期,秦穆公稱霸,將滋水改為灞水,並於河上建橋,故稱“灞橋”,史載這是中國最古老的石柱墩橋。1994年被水衝露出的灞橋為隋橋,建成於隋朝開皇三年(583年),因在原灞橋橋址以南,故稱為“南橋”,並在橋兩側沿河廣植柳樹。唐時,長安人送別親友,一般都要送到灞橋,並折下橋頭柳枝相贈。 [4] 
1996年11月20日,灞橋遺址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灞橋街道風景名勝

西安世博園
西安世博園是AAAA級景區 [3]  ,位於西安市滻灞生態區廣運潭,距西安市中心約10千米,是2011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會址。廣運潭是中國古代主要港口之一,盛唐天寶年間,唐玄宗曾在此舉辦了大規模水運博覽和商品交易會,展示了唐代商貿的發達和水運的暢通,創世界博覽會之發端。
2006年10月19日,西安市政府決定申辦世界園藝博覽會,會址定在西安滻灞生態區廣運潭。
2008年11月10日,2011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的舉辦場館-西安世博園開工建設。
2011年10月月22日,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閉幕後,西安世博園進行了為期半年的提升改造。
2012年4月28日,西安世博園建成免費對市民開放。
長安塔”是西安世博園的標誌性建築,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設計,位於景區小終南上。塔高99米,採用鋼結構和玻璃構件建成,地上七明層六暗層,地下一層。長安塔外形具有唐代傳統木塔的特點:一層挑檐上面有一層憑座,逐層收分。各層挑檐尺寸開闊上揚,體現唐代木結構建築出檐深遠的特點和風格 。檐下與柱頭之間用金屬構件組合,是傳統建築檐下斗拱系統的抽象和概括。玻璃幕牆退在外槽柱內側,通過玻璃肋與柱、梁固定。一系列處理使唐風唐韻的建築充滿了現代感,凸顯了陝西本土歷史特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