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灞河

(黃河支流渭河的支流)

鎖定
灞河,黃河支流渭河的支流,古名滋水,全長109公里,流域面積2581平方公里,發源於秦嶺北坡藍田縣灞源鎮麻家坡以北。流經灞橋區、未央區,在西安市未央、灞橋區之間匯入渭河,春秋時秦穆公不斷向外擴張,稱霸西戎後改名霸水。後來在“霸”字旁加上三點水,稱為灞水。主要支流有輞峪河、滻河等。灞河上游河牀比降大,洪水期水流湍急,河牀左右擺動,河道彎曲甚多,建國後建有較完善的堤防系統。灞河流域內農業發達,灌溉歷史悠久,流域內建有輞灞渠、躍進渠、藍橋渠、普惠渠、灞惠渠、團結渠、立新渠等諸多引水工程。 [1-3] 
中文名
灞河
別    名
古名滋水
所屬水系
黃河支流渭河的支流
地理位置
陝西省東南部
流經地區
西安市藍田縣、灞橋區、未央區、高陵區
發源地
西安市藍田縣灞源鎮麻家坡
主要支流
輞峪河
滻河
河    長
109 km
面    積
2581 km²
河    口
西安市灞橋區蘭家莊

灞河幹流概況

灞河走向

灞河走向 灞河走向
位置及流向 位置及流向
灞河藍田縣段 灞河藍田縣段
灞河,發源於陝西省西安市藍田縣灞源鄉華岔村西部,灞河有四大源流即:清峪、流峪、同峪和倒溝峪,它們在玉山鎮匯流後始稱灞河。西流至華胥鄉的新街西北入西安市灞橋區 [1] 
然後,自東蔣入西安市灞橋區境,東西橫穿區境,在光泰廟與滻河交匯後向北至灞橋區蘭家莊和未央區賈家灘之間注入渭河。在灞橋區境內的河段長度為34公里,大部為與未央區的界河,流域面積125.52平方公里。 [4] 

灞河源流

灞河灞橋區段 灞河灞橋區段 [5]
麻川水,為灞水的主流。源在灞源鄉東約10公里的董家崖。西流匯老虎溝水、松樹溝水、白草溝水、冷水溝水、磨岔溝水、秦峪水溝水、南溝水、柳泉溝水至灞龍廟(今灞源鄉政府所在地)西部,匯北川水。
北川水,灞水主流之一,亦有稱作主源的。它源於灞源鄉北約10公里的箭峪嶺北麓,南流,匯峪子溝水,大東溝水、曹家溝水、鐵銅溝水、何家溝水、南孤莊水、白楊岔水至灞龍廟西部與灞源的麻川水匯合西流,匯湘子岔水。
湘子岔水,灞水主流之一,它源於灞源鄉南木家台的東麓,北流匯楊家溝水,烏梢溝水後,至灞龍廟西部匯入灞源水西流,稱“倒回峪”。
倒回峪,即麻川水、北川水與湘子岔水匯於灞龍廟後,西流至九間房鄉下寨西段,一名倒溝峪,又稱石門峪,東西長約17公里,灞河自灞龍廟西流,先後匯小南石門溝水、大南石門溝水、黑石河水、胡家溝水、大小南溝水、大小胡蘆岔水、兩岔河水等至九間房鄉的下大寨匯流峪水。
流峪水,灞河主要支流之一,全長約20公里。它源於張家坪東溝村西北、木家台的南麓。西流匯廟溝水、韓家溝水、元家溝水、銅家山水、石溝峪水等,於九間房鄉的徐家莊附近匯入倒回峪水,後西流又匯清峪水。
清峪水,全長約19公里,灞河主要支流之一。它源於將軍帽山東北麓,南孤莊溝,西流匯赤腳河水、岱北岔水、台子後溝水、北峪水,至清峪水匯後西南流,匯小清峪水、黃溝水、同峪河水、曲子村水後,至南玉山村旁,匯入倒回峪水西流。南玉山以下,始稱灞河。灞河西流再匯於厚鎮鄉廟坡附近南流的稠水、公王水、桐化溝水、尹家溝水、覆車谷水、雷家河水、曬峪水、安溝水、李家溝水、黨家嶺水、大峪水、任家溝水、陳家坡水至張寨村之東與藍水(清河)相匯。 [1] 

灞河河道變遷

滻、灞河, 約在上新世晚期至更新世早期驪山再次隆起,藍田縣北側的橫嶺原隨之上升,迫使秦嶺山地來的水流環繞橫嶺原南側而流,開始形成灞河。灞河下游段進入渭河平原,顯示出遊蕩性河流特徵。古時滻河是直接入渭的,灞河繞銅人原(臨潼縣西)向東流去,並不與滻河交匯。後由於驪山隆起,影響灞河向西偏移,而滻河距驪山較遠,偏移較小,故使灞河奪去了滻河河道,滻河淪為灞河的一級支流。滻、灞匯合後,由於基底灞河斷裂構造的扼制作用,河道比較穩定,只是由於渭河的北遷,入渭口向北推移。 [6] 

灞河水文特徵

藍田縣境內,河谷較寬闊,河牀表現為一束一放又一束之串珠狀形態。前程附近谷寬4至5公里,縣城處達10公里,新街又收縮至僅1.5公里。汛期一般在夏季3個月,枯水期在冬季3個月。中上游在暴雨來之時,洪水猛漲猛落,形成兇猛洪水過程。1935年馬渡王曾有高達2900立方米/秒的洪峯流量,1953年8月2日最大洪峯流量達1600立方米/秒。馬渡王水文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為354萬噸,年內分配與徑流量的年內變化一致。汛期輸沙量最大,馬渡王站年平均含沙量為6.32公斤/立方米,汛期8月份達18.5公斤/立方米。 [1] 
灞橋區境內,河牀比降,滻、灞河交匯處以上為2.35%,以下為1.58%。年平均徑流量6.07億立方米,其中:7至9月份最多,佔33.8%;1至3月份偏少,佔12.1%。據馬渡王水文站資料,年平均輸沙量為293.69萬噸,最大為935萬噸(1962年),最少為58.6萬噸(1972年)。汛期河水最大含沙量達950公斤/立方米(1973年7月23日)。最大洪峯流量2160立方米/秒(1957年),最小洪峯流量229立方米/秒(1966年)。最枯年份中下游常斷流。 [4] 

灞河主要支流

清河,又名藍水,全長40公里。它源於商縣藍田縣交界的好漢嶺東麓,北流匯南溝水、店子溝至牧護關西南,折而西流至藍橋鄉楊家灣村西南2公里處入藍田界。繼續西流,先後匯冷水溝水、北溝水,南界牌溝水、包家溝水、榆村溝水、扇車溝水、窄峪溝水、龍洞溝水、白石河水、鴨峪水、斜峪溝水再折西北,通過悟真峪至河灣口西流至馮林寨北,再匯東溝水西流至胡家寨村西注入灞河。 [1] 
輞峪河,又稱屋水、輞川河:灞河第二大支流,流域葫蘆岔形,大部分屬秦嶺北麓山區,長56.7公里,流域面積534.1平方公里。 [7]  是灞河的最大支流,有東西二源。東源名曰東採峪水,長21公里,源於葛牌鄉南的東溝南部,俗稱沙溝是輞水之正源,北流匯油房溝、西溝二水、小山門溝水、瓦屋溝水至葛牌鎮,再匯梨園溝水、南溝水、粉房溝水,西北流至鐵索橋匯彌陀河水,銀錠溝水、勇山溝水、堯溝水、榨菜溝水、紙房溝水、麻子溝水、虎岔溝水、涼水溝水、黃沙溝水、孤獨溝水至兩河橋,與輞水西源相匯。西源又名西採峪水,全長20公里,它源於紅門寺東南的劉申溝東部,西北流匯大北溝水、大南溝水、張路溝水、北溝水、費家溝水、姚溝水、王和尚溝水、趙家溝水、劉家溝水、板廠水、唐家溝水、松林溝水、大坪水、武家溝水、杜家溝水、潘家園水至紅門寺街,匯源於秦嶺南麓的西採峪溝水北流,再匯四女橋溝水、冰水溝水、核桃溝水、土家溝水、印溝水至兩河橋,與東源相匯。下稱輞河。輞川河西北流,匯地甕溝水、石板溝水、諸家河水、突溝水、西杆溝水、大苜蓿溝水、陳家溝水、小苜蓿溝水、鴉獲崖溝水、郭嶺溝水、黃溝水、陶峪河水、玉村溝水、營上水至縣城西南匯入灞河。
白馬河,又名土膠河,源於橫嶺南坡、三官廟鄉的南溝,西南流14公里至縣城東南注入灞河。
白牛河,又名漪水,源於三官廟鄉以南的封家灣,西南流匯樊家溝水,流長15公里,至青羊莊匯入灞河。
五里河,又名注水,它源於三官廟鄉西部的馬後灣,西南流14公里至白羊寨西注入灞河。
十里河水,有東西二源,東源稱小城河,源於金山南的後灣,西南流12公里至徐梁坡村與西源匯合。西源稱西底溝河,源於三官廟鄉西部的核桃園村南,南流11公里至徐梁坡村與東源相匯合,再東南流3公里至席家河,西匯入灞水。
華山溝水,流長約10公里,有東西兩源,東源源於馮家村鄉西溝灣村北;西源源於洩湖鄉的畢家寨村東,兩源至華山溝相匯,西南流至王三莊南,注入灞河。
沙河水,源於洩湖鄉的西坡村旁,南流14公里注入灞河。
漫道河,是條小河,源於洩湖鄉的池秦村北,南流6公里注入灞河。
華胥河,源於華胥鄉的屠家溝,南流8公里注入灞河。
紅河,舊志稱橫河,有南北兩源。南源水濁,源於驪山南麓的羊茂山,流經紅土坡,水色變紅,故名紅河。紅河西南流10公里至鹿家嘴村西南,與北源相匯。北源出驪山南麓,灞橋區的崇家溝村旁,西北流5公里匯十旗河,至上韓家入藍田界,再南流5公里至鹿家嘴與南源相匯。南流約5公里注入灞河。
西沙河,為藍田與灞橋區界河。它源於華胥鄉北的蓉家村北,西南流5公里至朱家寨村西進入灞橋區界,再西南流約1.5公里注入灞河。
滻河,發源於湯峪鄉秦嶺主脊北側海拔2000米以上,於西安城郊灞橋區注入灞河,全長63.5公里,流域面積760平方公里。主源為湯峪河,出山區湯峪口後,呈西北流向切穿白鹿原,於長安縣魏寨鄉與岱峪河匯流後始稱滻河。主要支流有庫峪河、湯峪河、岱峪河、荊峪河。庫峪河為長安、藍田兩縣之界河,發源於長安縣東南部秦嶺主脊北坡,向北流經庫峪口出山地,於長安鳴犢鄉匯入滻河,河長37.7公里,流域面積119.75平方公里;湯峪河,又名石門峪水,源於湯峪鄉南月亮石東北1.5公里處,向西北流至鬥井溝口,先後匯水層溝水、鐵冠溝水、劉家溝水,至東溝口,北流,再匯半截溝水、黃毛溝水、南溝水、野豬窩水、野豬砭水、小蒜溝水、黨家溝水、女橋溝水、吳家溝水、齊家溝水至湯峪口北流10公里在長安的白廟村西與岱峪水相匯,全長31公里。岱峪河,又名焦岱河,源於紫雲山北麓的老溝,向東北流,匯西溝、東溝水後,北流至華山廟,再匯台溝水、大溝水、小溝水等至百神洞,再折向東北流入小寨鄉,再匯小寨溝水、寺溝水、和尚溝水、牛心峪水、老虎溝水至焦岱鎮之北,再匯羊峪水而流向西北,至長安縣的白廟村西與湯峪河相匯,總長約29公里;荊峪溝河,訛稱鯨魚溝水,古名長水,源於荊山西麓的毛家十字,西北流向,先後匯峪溝水、聚仙坊水、韓家溝水、李家溝水,至孟村鄉的朱家溝村南入長安界,流長約16公里。再往西北流11公里至灞橋區的高橋西3公里處匯入滻河。 [1] 
清峪:源於灞源鄉四道溝,西流匯赤腳河水、岱北岔水、台子後溝水、秦貧水、廟後溝水、纏岱岔水、趙老溝水、槐樹溝水、列石溝水、北峪水,至清峪水庫後西南流,匯小清峪水、黃溝水、同峪河水、曲子村水後,至南玉山村旁,匯入倒溝峪水西流。南玉山而下始稱灞水。西流,再匯源於厚鎮鄉廟坡附近南流的稠水、公王水、桐花溝水、尹家溝水、覆車谷水、雷家河水、曬峪水、安溝水、李家溝水、黨家嶺水、大峪水、任家溝水、陳家坡水,至張寨村之東與藍水相會。清峪河屬混合型,長25公里,流域面積90.3平方公里,流域平均徑流量1400.3米,河道比降0.05,相對高差1348米,流域平均坡度0.12。多年平均徑流量3257.45萬立方米,產流36.0萬立方米每平方公里,水力理論藴藏量6209千瓦。植被良好,河流含沙量小,水流清澈。洪水時猛漲猛落,沿河兩岸常遇洪害。
倒溝峪:源於灞源鄉九道溝。灞水自龍王廟西流,先後匯小南石門溝水、大南石門溝水、黑石河水、胡家溝水、大小南溝水、大小葫蘆岔水、兩岔河水等至九間房鄉下大寨匯流峪水。倒溝峪水幾乎全部流經峽谷,幹流長36.9公里,流域面積215.9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0.02,流域平均高程1387米,平均坡度0.15,多年平均徑流量8225.79萬立方米,產流38.1萬立方米每平方公里,水力理論藴藏量1.58萬千瓦,河網密度2.56公里每平方公里。流域植被良好,水流清澈,溝谷狹窄,深度150~450米。
流峪:發源於張家坪鄉東溝,西流匯廟溝水、韓家溝水、元家溝水、魏家溝水、麻錢溝水後,轉而西北流,再匯南溝水、磨扇溝水、鵝項溝水、銅家山水、石溝峪水等,至九間房鄉徐家莊附近與倒溝峪水相匯,西流又匯清峪水。銅家山水、石溝峪水等,至九間房鄉徐家莊附近與倒溝峪水相匯,西流又匯清峪水。幹流水23.5公里,流域面積71.4平方公里,河道相對高差908米,平均比降0.05,流域平均高程1369.7米,平均坡度為0.18,河網密度2.51公里每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2791.7萬立方米,產流39.1萬立方米每平方公里,水能理論藴藏量4991千瓦,植被好,泥沙含量小。
藍橋河:系灞河中部一大支流。發源於藍田、商縣交界迷魂陣山的東麓(商縣境內),北流匯南溝水,店子溝諸水至牧護送西南,折而西流,長13.85公里,至藍橋鄉楊家灣村西南2公里處進入藍田界。西流至藍橋西街附近西北流,先後匯冷水溝水、北溝水、南界牌溝水、包家溝水、榆村溝水、扇車溝水、鴨峪水、窄峪水、龍洞溝水、白石河水、斜峪溝水,通過悟真寺,至河灣口西流,至大寨鄉馮林寨北匯東溝水西流,至張寨村東匯入灞水西流,匯白馬河水。長43.5公里,流域面積225.9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0.02,相對高差1294米(境內高差1125米),流域平均高程1337米,平均坡度0.11。境內幹流長度29.65公里,流域面積147.4平方公里,河網密度2.19公里每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6161.32萬立方米,產流41.8萬立方米每平方公里。水能理論藴藏量1.07萬千瓦。流域植被良好,含沙量小。
滻河支流:
(1)湯峪河:系滻河流域中部的一條支流,源於湯峪鎮南月亮石東北1.5公里處。西北流至鬥井溝口,先後匯水層溝水、鐵冠溝水、劉家溝諸水至東溝口,北流再匯半截溝水、黃毛溝水、南溝水、野豬窩水、野豬砭水、小蒜溝水、黨家溝水、女橋溝水、吳家溝水、齊家溝諸水至湯峪口。北流10公里,流至縣界外約1.5公里處長安白廟村與岱峪水相會,長32.7公里,流域面積101.1平方公里(境外0.8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0.03,流域平均高程1297.1米,平均坡度0.28,河網密度2.10公里每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5386.11萬立方米,每平方公里產流53.7萬立方米,水力理論藴藏量1.17萬千瓦。流域內石山區佔80%,植被良好,多年平均輸沙量2.24萬噸。
(2)岱峪河:源於鐵觀山北麓老人溝,東北流匯西溝、東溝水,北流至華山廟,再匯台溝水、大溝水、小溝水等至百神洞,東北流至小寨鄉再匯小寨溝水、寺溝水、和尚溝水、牛心峪水、老虎溝水,至焦岱鎮北匯羊峪水而西北流,至縣界外約1.2公里處長安縣白廟村西與湯峪河水相匯,長31.6公里,流域面積138.9平方公里(境外面積4.9平方公里)。平均河道比降0.03,流域平均高程1032.1米,平均坡度為0.24,河網密度2.23公里每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6708.4萬立方米,每平方公里產流50.6萬立方米,水力理論藴藏量5097千瓦。河谷狹窄,流域內屬石山區,植被良好。
(3)荊峪溝:發源於安村鄉紅廟北,西北流匯鳧峪溝水、聚仙坊水、韓家溝水、李家溝水,至孟村鄉朱家溝村南入長安縣界,再西北流至西安市高橋西3公里處,匯入滻河。境內長約16公里,流域面積8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1250.18萬立方米。
(4)庫峪河:發源於長安縣捐天嶺東小窯灣,始為藍田、長安縣界河。庫峪之東支流源於肖家坡嶺頭西側康家溝,北流匯車家河水,經史家寨至敬家村出藍田界,約3.5公里匯入庫峪幹流。
灞河右岸右岸支流多是短小溝壑,自東而西,有稠水河、白馬河、白牛河、白楊河、十里河、華山溝、沙河子、紅河等。主溝最長為白馬河,長17.8公里,短着數公里,河溝比降一般0.03左右,每平方公里產流8.3~28.3萬立方米,由西而東遞增,植被一般較差,水土流失嚴重,土壤侵蝕模數年平均6766.89噸每立方米。最高者沙河11351.7噸每平方公里。
(1)白馬河:發源於橫嶺南坡三官廟鄉南溝,西南流14公里至縣城東南,注入灞河,西流匯源於虎頭山的林家河水,繞縣城南關,至南寨,再匯輞川河水。
(2)白牛河:源於三官廟鄉南的封家灣,西南流匯樊家溝水,流長15公里至青羊莊匯入灞水,西北流至白羊寨西匯五里河。
(3)五里河:源於三官廟鄉西部馬後灣,西南流14公里,至白羊寨西入灞水,西北流至席家河西匯十里河水。
(4)十里河:有東西二源,東源稱小域河,源於金山鎮南的後灣,西南流12公里至徐梁坡村與西源匯合。西源稱井底溝河,源於三官廟鄉西部核桃園村南,南流11公里至徐梁村與東源相匯,東南流3公里,至席家河西匯入灞水,西北流至王三莊南匯華山溝水。
(5)華山溝水:流成長約10公里,有東西兩源,東源於馮家村鄉西溝灣村北,西源於泄湖鎮畢家寨村東,兩源至華山溝相匯,西南流至王三莊南注入灞水,西北流至泄湖西南1公里處匯沙河水。
(6)沙河:源於泄湖鎮西坡村旁,南流14公里注入灞水,西流至東故京南匯漫道河水。
(7)紅河:源於驪山南麓的楊茂山,流經紅土坡,水色變紅,故名紅河。紅河西南流10公里,至鹿家嘴村西南,與北源相匯。北源出驪山南麓西安市崇家溝村旁,西北流5公里匯西安屬的十旗河,至上韓家入藍田界,再南流5公里至鹿家嘴與南源相匯,南流約5公里注入灞河,西北流約4公里出藍田界。
(8)西沙河:藍田、西安市界河,源於華胥鄉蓉家村北,西南流5公里,至朱家寨村西入西安界,再西南流約1.5公里注入灞河。 [7] 

灞河開發治理

灞河引水工程

輞灞渠
無壩引水自流灌溉渠道。從藍田藍關鎮南寨村引灞河水。1857年11月動工修建,1958年5月竣工。1963~1964年整修、擴大斷面,1966年11月~1967年5月建成渠首200米長駝峯壩,灌溉面積2.06萬畝,旱澇保收面積1.65萬畝,灌溉面積中抽水灌溉3400畝,水田1700畝,渠井雙灌1.3萬畝。主要工程:乾渠1條,18.6公里長,襯砌5公里;斗渠40條,36公里長;建築物120座,其中渡槽7座,隧洞2處,抽水站6座,灌區打井106眼。工程總投資56.6萬元,其中國家補助38.9萬元。灌溉藍關、三里鎮、洩湖、華胥、馮家村、孟村等6個鄉鎮的21個行政村、38個自然村的耕地。上游流域面積1460平方公里,渠首建築物為4級建築物,渠首年引水量3000萬立方米以上,年灌溉面積1.7~3.5萬畝(次),渠道利用係數0.56,平均灌溉效率1100畝每晝夜,畝均毛用水量480立方米,灌區糧食平均畝產從80年代始過500公斤,1990年達675公斤。1959年開徵水費,1984年調整水費,年徵收水費1.2~2.4萬元。年管理經費支出0.9~1.7萬元,經費基本自給。
1959年成立輞灞渠灌溉管理委員會,1964年11月成立灌溉管理站,並建有灌溉管理,計劃用水、灌溉試驗、財務包乾等制度。灌區田間工程較全,冬、春、夏灌溉順利。曾受到地、市、縣水電部門和西安市人民政府表彰獎勵。
躍進渠
位於藍田縣橫嶺的厚鎮鄉清峪河右,由槐樹溝口無壩引水。1958年8月動工修建,以玉山、厚鎮鄉農民為主施工,灞源、金山、三官廟、華胥、洩湖、三里鎮、普化、城關等8個鄉農民支援。日上民工3000~4000人,1961年1月乾渠竣工,1961年3月試水,因木質倒虹縫隙漏水過多,壓力不足,試水失敗。同年7月開通官道支渠,當年灌秋田1800畝,1962年夏灌玉米2500多畝。乾渠長12.5公里,建築物34座,其中官道木質倒虹800米長。南峪乾渠、北峪乾渠引水量均為1立方米每秒,下游乾渠引水量2立方米每秒。
1961年,設躍進渠管理處,內有幹部1人,鄉村管理工人20人,1962年工人因生活困難回家,至1972年,10年期間渠道工程無人管理,損毀者多。
1972年冬季,第二次修建躍進渠,修復加固渠道建築物12座,改建官道木質倒虹為鋼筋混凝土管,1973年5月1日試水成功,並由2名幹部、20名農民工人管理渠道。1984年秋,陰雨連綿,環山渠道滑塌,大部破壞,不能通水灌溉。
藍橋渠
位於藍田縣南大寨鄉。民國24年(1935)縣長郝兆先組織修建。1956年重建,無壩引水自流灌溉,從馮林寨村東引藍橋河水西流,灌馮林寨、蔣寨、洛寨、新寨、張寨、胡家巷、圪塔、、大寨9個行政村,34個自然村,5630畝耕地。重建工程1958年竣工,投工3.3萬個工日,動用土石1.86萬立方米,修建建築物13座。1964年,因渠道工程不配套,灌溉面積降至800畝。同年冬季,灌區農民施工160天,修建長33米,高1.35米底欄柵壩1座,暗洞80米,4孔節制閘1座,槳砌渠道300米,投工9075個工日,渠灌面積恢復到5600畝。1987年以後,渠道未設管理機構與管理人員,工程老化、淤積、損壞嚴重。
普惠渠
位於藍田縣東馬樓、普化鄉,從窯溝河口灞河北岸引灞河水,由鐵瓦溝退入灞河。1957年12月動工修建,1958年6月建成。渠長7.9公里,引水流量1立方米每秒,設計灌溉5500畝。工程投工5.2萬個工日,動用土石1.78萬立方米,1984年7月18日第二次整修,8月27日竣工。磣成石拱渡槽、清涼寺排洪橋及進水閘各1座,投資4000元,投工4636個工日,補助糧食305公斤。渠灌秋樹廟、石頭灘、景靳村、石韋和清涼寺5個行政村耕地,鄉管工程,管理站設於石頭灘村,兼管人員5人。 [2] 
灞惠渠
灞惠渠原名“西長臨”合作渠。渠首位於灞河右岸灞橋鎮西渠村,無壩引水,設進水閘1座,設計引水流量4萬立方米/秒。灌區包括縣(區)7鄉,耕地面積4.97萬畝。其中:灞橋區1鄉0.99萬畝;長安縣3鄉2.91萬畝(1958年10月劃歸灞橋區);臨潼縣3鄉1.07萬畝。渠系工程有:乾渠1條長2.57公里,渠底寬2米,渠深1.80米,邊坡比1:1,比降1/2500。支渠2條長16.7公里,渠底寬1米,渠深1.56米,邊坡比1:1,比降1/2000,輸水流量各2立方米/秒,各類配套建築物57座。工程設計考慮到灞河流量不足,確定運用方案以冬、春灌為主,爭取引洪灌溉秋田,設施面積4.47萬畝。
1957年9月16日,陝西省水利局召開座談會,決定成立“西長臨合作渠工程委員會”。主任由灞橋區副區長擔任、副主任由長安縣、臨潼縣副縣長擔任,下設辦公室,負責組織施工。建設資金採取民辦國助方式解決,凡灌區鄉村按受益面積每畝負擔2.29元。總投資14.90萬元,其中國家9.70萬元,鄉村自籌5.20萬元。
灌區由3縣(區)抽調專人組成管理機構,負責灌溉管理和工程維護。1959年,實灌面積3.30萬畝,引水量約300萬立方米。1965年後,由於灞河採沙和城市水源地影響,河牀下切,地下水位下降,渠首不能正常引水,灌溉面積逐年下降,臨潼縣3鄉停灌,渠道失修報廢。1973年3月,郊區革委會決定,由灞橋人民公社組成“灞惠渠管理站”。1980年,僅存干支渠5公里,灌溉灞橋鎮耕地0.05萬畝。1984年,因河牀下切1.5米,無法引水而廢棄。 [8] 
團結渠
團結渠位於灞河右岸灞橋區洪慶鎮。1957年8月,由原豁口鄉組織2800名民工修建,投資0.16萬元,同年12月建成並引水冬灌。渠首位於灞河右岸的惠東村,設計引水量1.5立方米/秒。有乾渠1條長3公里,支渠8條長5公里,灌溉惠東、惠西、田王3村的河岸耕地0.50萬畝,其中新增灌溉面積0.33萬畝,渠井雙灌0.17萬畝。經過長期運行,渠道淤積失修,1978年,實灌面積下降到0.16萬畝。1989年,河牀取沙下切,將渠首移至上游燎原村,無壩引水,設進水閘1座,並對灌區重新進行規劃,干支渠長11.2公里,設施面積1.80萬畝。1991年,對渠首1公里乾渠進行漿砌石防滲。1993年,有效灌溉面積0.30萬畝,年引水量約100萬立方米。 [9] 
立新渠
立新渠位於灞河左岸灞橋區霸陵鄉。1972年12月開工,1973年5月竣工。渠首位於馬渡王村,設計水流量1.5立方米/秒。灌區包括霸陵鄉13村36個村民小組。渠系工程有乾渠1條長11.5公里,已襯砌8.5公里,支渠5條長13.5公里,分渠51條長25.5公里。設施面積0.67萬畝,有效灌溉面積0.56萬畝。旱澇保收面積0.30萬畝。 [10] 
污水過灞工程
污水過灞工程位於灞河右岸灞橋區新築鄉。國有工程。引用西安市城市污水(灃惠渠),設計灌溉面積11萬畝,其中自流6萬畝,提灌5萬畝。1975年3月,由郊區革委會組織施工,1978年5月,基本完成自流灌區渠系工程。渠首位於灞河左岸未央區潭家鄉下水腰村,灃惠渠勝利一支渠末端,通過渡槽引入右岸。設計流量3立方米/秒。
灌區包括灞橋、新築、水流、新合4鄉(鎮)、24村、254個村民小組,有6.34萬人,耕地11.39萬畝。建成乾渠3條長26.41公里,襯砌12.5公里;支渠8條長32.4公里,各類建築物106座。主要有灞河渡槽1座,長500米,寬3.5米,為箱形雙懸臂鋼筋混凝土薄殼結構,槽上設便橋,荷載3噸;雙曲拱斜拱渡橋2座,淨跨度6米,橋面荷載3噸,渡槽側牆採用無筋肋板結構,支承部分採用空腹雙曲拱結構;新合輸水隧洞,長360米,高2米,寬1.2米,採用裝配式施工方法,側牆用水泥塊砌築。國家投資137萬元。
污水過灞自流灌區,主要利用城市污水資源,進行冬春施肥灌溉,設施面積6.64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67萬畝。1977~1982年,最大灌溉面積1.68萬畝,最大引水量352萬立方米(1980年)。1983年後,因供水不足和引起地下水污染等原因而停灌。1985年,灞橋區人民政府決定廢棄,管理機構撤併,渠道工程報廢。 [11] 

灞河防洪工程

灞河治理
灞河流經藍田縣13個鄉(鎮),66個行政村,273個村民小組。河牀比降大,洪水期水流湍急,河牀左右擺動,河道彎曲甚多。60年代,上游斷面150~200米,下游250~400米,少數河段達700米。
1961年11月,縣水利站規劃設計,華胥公社惠家斜大隊修建70米混凝土砌石河堰,堤河灘地700多畝。接着張家斜、惠家斜、張河灣、拾旗寨4個大隊聯合修建7公里防洪堤,堤內拾河灘地1100多畝。1963年,洩湖公社漫道、薛家河、十里鋪,三里鎮公社青羊莊、白羊寨,普化公社馬灣,李後公社羅李村,馬樓公社馬樓、安溝,玉山公社玉山、尚寺、閻河等大隊修建河堤。1965年,上下游修建重點防洪堤17處,羣眾自蜣石灰2000多噸,挖基礎8.8萬立方米,砌石5.7萬立方米,堆砂堤31萬立方米,投資31.6萬元(其中國家投資26.4萬元,羣眾自籌5.2萬元),投工70多萬個工日,修建沉捆壩、鉛絲籠壩、幹砌石壩14.5公里,拾河灘地2730畝,保護耕地6700多畝。“文革”期間,治河無人問津,羣眾自發進行補修。1977年10月下旬,縣委、縣革命委員會成立治理灞河總指揮部,下設東川、城關、西川三個戰區,組織沿河玉山、九間房、馬樓、普化、李後、大寨、城關、三里鎮、洩湖、安村、孟村、華胥等12個公社社員開展治理“百里灞河”大會戰。先後有51個大隊,244個生產隊的3萬多名男女社員,在41.6公里長的灞河兩岸開展治河工程。到1978年春季,治河5個多月,投工382.82萬個工日,投資100多萬元(其中國家投資34萬元),移動土石593.12萬立方米,修建河堤67公里,修丁壩345個,加厚土層改造低產田6536畝,新拾河灘地1856畝,修建田間道路35公里,植樹41.55萬株。這次治理灞河指導施工中強調“百里灞河一條線”,一些河段違背自然規律,縮窄了河道行洪斷面,一些新修工程質量不高。到1983年,新修河堤一半沖毀,損失很大。
輞川河治理
1953年支流輞川河上游東、西採峪遭受洪水災害後,沿河葛牌街、鐵索橋、白家村、草坪、陰坡等村採取隨彎就勢,壘石砌堰,修拾河灘地。1962年冬季,草坪街投資9400元,用工1.2萬個工日,修建漿砌石河堤450米,保護了街鎮安全,拾河灘地150畝。1963年冬至1965年春,大寨公社薛家村、營上、大寨、榆林等大隊對河口以下河道進行治理。工程分為兩期進行,投工10.2萬個工日,投資3.11萬元(其中國家補助2.7萬元),移動土石6.94萬立方米,共修防洪堤7.5公里,修拾河灘地3100多畝,保護堤內耕地5800畝。70年代後期,西採峪甘家坪、板廠、龍王廟、獅子溝、紅門寺、玉川、兩河橋、董家崖和官上、閻家村動工治河修堤,拾河灘地。 [12] 

灞河現任領導

李明遠:灞河市級河長 [1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