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濯足

鎖定
濯足,詞語,本謂洗去腳污。後以“濯足”比喻清除世塵,保持高潔。有多則古詩詞中提到該詞語。
中文名
濯足
拼    音
zhuó zú
釋    義
洗腳
詞語出處
孟子·離婁上》

濯足詳細釋義

濯足典源

《楚辭補註》卷七《漁父》~80~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怪屈原也。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釃?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孟子註疏》卷七上《離婁章句上》~28~
孟子曰:“不仁者可與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樂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1] 

濯足釋義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本謂洗去腳污。後以“濯足”比喻清除世塵,保持高潔。

濯足運用示例

晉 夏侯湛 《東方朔畫贊》:“退不終否,進亦避榮。臨世濯足,希古振纓。”
宋 張孝祥 《水調歌頭·泛湘江》詞:“濯足夜灘急,晞髮北風涼。”
左思詠史詩八首》之五:“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 [1]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詩》:“再拜先生淚如洗,振衣濯足吾往矣。”
詠史詩》八首之五 左思(字太沖,太康年間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
皓天舒白日。靈景耀神州。列宅紫宮裏。飛宇若雲浮。峨峨高門內。藹藹皆王侯。自非攀龍客。何為歘來遊。被褐出閶闔。高步許由。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
濯足草本足浴液》婁興華
古有孟子滄浪之水濯足,今有世人草本入水健足。臨睡濯足,安神靜心,任三九北風寒,吾獨塵埃外;温養之氣足底升,濯去萬千病;水調歌頭常頌,濯足草本經。

濯足相關散文

《濯足街》
作者:張承志
第一回去西班牙遊學,心思都在摩爾人的八百年曆史,對當代的事兒,甚至名城大埠,完全沒有興趣。唯有馬德里的一處小地方,卻總是忘它不能:它叫拉瓦比耶茲,意思是“洗腳”,好像有的書稱它濯足街——譯得不僅語含古風,且有一絲東方音色。
愈是地道西班牙的,就愈有濃烈的東方味。
那時還在新世紀開始之前,移民並不像今天這麼扎眼。記憶中的拉瓦比耶茲有一點陳舊,也許可以説它破敗?它連着數條從上方的底裏索·德·莫利納蜿蜒而下的窄巷。整個街區都順着路,愈往坡下走,建築愈古舊。
拉瓦比耶茲,是老城的一角。拉瓦比耶茲的一個地鐵口,恰在一個廣場上。
走上街道的我們,與遊行隊伍擦肩而過。我順着路逆着人流,一個個地觀察他們。那些年馬德里的街頭常有遊行。像被磁石吸着一般,後來我們就跟着“看遊行”。雖然經過翻譯,隊伍裏一個姑娘的話我至今記得:好多年前的今天,那個劊子手死了。
終於我們明白:這一天是佛朗哥的喪日,遊行是為了對他表達抗議。
遊行隊伍走遠了,我們戀戀不捨,轉過頭來往回走。
又回到了濯足街。
突然看見,在那塊地鐵站牌上,寫着一條標語。顯然它是剛剛被遊行者寫上的。突兀地讀到它時感覺古怪,可憐的教育和知識背景,使我只覺陌生。但它如特殊的戳破,使人疼得一怔。
——十幾年過去了。
我翻出發黃的本子,把這條筆記找了出來:
El facismoes una actitud con que tu te comportas cada dia。
該這麼翻譯:“所謂法西斯主義——它就表現在你每天的習慣中。”
再到馬德里已是2008年,抵達次日我們去拉瓦比耶茲。從地鐵登上地面的同時,我想起來了。
我東張西望,雖然心裏明白:那條標語不可能還留着。
街巷樓屋,都毫無改變,只是不時走過一羣摩洛哥婦女,甚至街角坐着幾個福建人。我的濯足街,它今天成了首都的移民窩!在地鐵的那個出口,升上降下鑽進爬出的,是各種膚色的人。似乎他們沒什麼職業,卻忙得匆匆不停。不過閒暇者也很多;不僅我,在地鐵出口的廣場,每張扶手椅上都坐着人。印度人、阿拉伯人、東歐人、中國人、黑人和白人、棕皮膚的拉美人。
順着石頭台階,我從地鐵裏走上地面,一邊欣賞着這廣場上的小聯合國。下台階時瞟了一眼站牌;西班牙的滾燙陽光,照得字母凸凹鮮明。不用説,早已沒了那句標語。
如今我痛感它的緊迫。一連十數年棄之腦後,沒想到它一直徘徊未曾離去。西班牙人真是不一樣,居然這樣提出問題。“它就表現在你每天的習慣中”,若拘泥原文的話,它是“一種伴着你每天的表現的態度”——在每一天裏,我們的習慣是什麼?我們表現的態度是什麼?
是的,“每天”,我們習以為常的每天,它使我沉吟不已。
(摘自11月7日《北京青年報》張承志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