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濯纓

(漢語詞彙)

鎖定
濯纓,讀音zhuó yīng,漢語詞語,意思是洗濯冠纓,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潔。
中文名
濯纓
拼    音
zhuó yīng
注    音
ㄓㄨㄛˊ ㄧㄥ
解    釋
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潔

目錄

濯纓解釋

洗濯冠纓。“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後以“濯纓”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潔。 [1] 

濯纓出處

孟子·離婁上》:“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
晉 葛洪 《抱朴子·釋滯》:“濯纓滄浪,不降不辱。”
南朝 宋 殷景仁 《文殊師利贊》:“體絕塵俗,故濯纓者高其跡。”
白居易題噴玉泉》詩:“何時此巖下,來作濯纓翁。”
前蜀 韋莊題潁源廟》詩:“臨川試問 堯 秊事,猶被封人勸濯纓。” [2] 
李東陽 《書陳大參六嬉圖詩卷後》:“且今所謂嬉者,不過載酒濯纓,振衣長嘯,採芝放鶴以陶寫情志,宣導沉鬱,而不出乎名教之外。”
魏源 《武夷九曲詩》之五:“塵容愧濯纓,詠歸聞扣榜。” [3] 
《楚辭補註》卷七〈漁父〉~80~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怪屈原也。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其哺糟而歠其釃?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孟子註疏》卷七上〈離婁章句上〉~28~
孟子曰:「不仁者可與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樂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參考資料